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圖婭
抑郁癥是世界范圍內發(fā)病率激增的高自殺率、高致殘、高復發(fā)性精神疾患,在西方被稱為“藍色隱憂”。近10年來,我國抑郁癥已占疾病、傷殘總負擔的17%;抑郁癥易感高危人群的年輕化,對社會危害尤為巨大。
抑郁癥與人類遺傳因素有明顯關系,但并不是一種遺傳性疾病。遺傳因素在抑郁癥發(fā)生中可能導致一種易感因素。調查顯示,抑郁癥患者的親屬中患本病的幾率高于一般群體的10~30倍,血緣越近,患病幾率越高。研究表明,重大應激性生活事件,如極端經歷、親友亡故、失戀、失業(yè)和失學等是導致抑郁癥的重要原因。
人們對于精神科知識的普遍缺乏,使得抑郁癥的識別與求診顯得更為困難;抑郁癥的首診檢出率是非常低的。有調查表明,一般內科醫(yī)生對于包括抑郁癥在內的心理障礙識別率只有15.9%,而抑郁癥的臨床漏診率高達50%~60%。只有大約1/3的重度抑郁癥病人需求治療,約1/2的病人認識到自己的疾病狀態(tài)并且主動參與一些形式的治療。只有1/4的抑郁癥病人得到足量足療程的抗抑郁藥物治療。
1994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調查表明抑郁癥的患病率為11.4%,終生患病率為20%~30%,女性患病率約為男性的兩倍;即使首次抑郁發(fā)作的患者治療有效,大約75%的抑郁癥患者有復發(fā)傾向;一次以上復發(fā)患者較首次發(fā)病患者發(fā)作危險度高出14~18倍;有過2次以上病情復發(fā)的患者,多次反復的概率為90%;18~44歲為發(fā)病的高峰期,65歲以后逐漸減少。
中醫(yī)對抑郁癥的防治遵循:早期干預原則、鼓勵治療對象主動參與原則、綜合干預原則(中西醫(yī)并用、針藥并用、心理治療)、個別化原則(辨證論治、因人治宜)。研究證實:針灸、中藥和抗抑郁西藥聯(lián)合應用,能顯著提高療效,減輕藥物的毒副作用,彌補藥物療效延遲效應,明顯改善患者的軀體癥狀,在抑郁高危人群的早期防治領域有優(yōu)勢,可以最大程度地減輕長期服用抗抑郁藥物的不良反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68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說說易誤診的胃食管反流病
下一篇: 別忽視了這些糖尿病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