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養(yǎng)生 陜西中醫(yī)學院
中藥性能理論是中藥學理論的核心內容部分,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補瀉、升降浮沉和毒性等方面。從《內經》以前的感性認識到現(xiàn)代中藥學理論的形成過程,均遵從這些理論的正確性。然而,筆者通過對《中藥學》教材有關內容的統(tǒng)計分析卻發(fā)現(xiàn):中藥性能的一些方面,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系統(tǒng)性、不正確性,甚或是錯誤現(xiàn)象。
五味對位歸經“對”不上
五味配五臟并歸五臟的具體內容是: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而統(tǒng)計結果卻不全然:62味苦味藥物,歸心經者僅為25.81%,歸肝經者卻為56.45%;62味辛味藥物,歸肺經者45.16%,歸脾經者48.38%;70味甘味藥物,歸脾經者僅為21.43%,歸肺經者為40.00%;22味咸味藥物,歸腎經者僅為9.09%,而歸肝經者卻為68.18%。說明歸經理論有其正確性的一面,但“五味對位歸經”的認識基本不能成立,或者是關于味的認識本身存在著一定錯誤性。
咸味的作用特征須重新研究
五味作用特征的認識,已經較為穩(wěn)定、成熟,并被作為中藥學理論廣泛應用,但實際作用趨勢卻不完全相同:62味辛味藥物具有“行”、“散”功能作用者為45味,比例為72.58%;62味苦味藥物具有“通泄”、“燥濕”作用者為47味,比例為75.81%;70味甘味藥物具有“補益”、“緩急調和”作用者為34味,比例為48.57%;22味咸味藥物具有“軟堅瀉下”作用者為6味,比例為27.27%。說明五味作用特征的認識基本正確,但“咸味”的作用特征必須重新研究。
中藥中的多味性藥物也比較多,它們在味度上的差異性及其與植物的天然屬性和存活屬性的關系,味的厚薄與炮制和存貯的關系、與溫度和水質的關系等,目前尚無系統(tǒng)性研究成果,更沒有引入中藥學理論之中。
中藥毒性理論研究滯后
中藥毒性理論同四氣五味一樣,已經成為指導臨床用藥的基本原則,我們應該在前人經驗認識的基礎上進行驗證、確定和測定,進一步認識中藥致毒現(xiàn)象、致毒原理和致毒方式以及致毒以后的解毒方式。但是中藥學教材中17味小毒、28味常毒和8味大毒藥物,僅僅在“性味歸經”一項中介紹“有毒”而已,有名的“十八反”、“十九畏”經驗也沒有最新研究成果。如此初級的理論現(xiàn)象與研究態(tài)度,很難適應21世紀人們對知識掌握與運用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中藥學的科學性及其水平狀況。
“四氣”之名不確切
四氣即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能夠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而在各論的中藥性能內容中,卻出現(xiàn)了大熱、熱性、溫性、微溫、平性、涼性、微寒、寒性、大寒等9個方面,它們分別占到422味正藥(不含附藥)的比例為0.24%、3.32%、26.07%、6.14%、21.33%、3.79%、13.03%、25.36%、0.17%,此種現(xiàn)象顯然與“四氣”的概念不相符合。因為溫與熱、寒與涼是性質相同僅程度有所差異的兩個氣,且熱性和涼性的比例均很低,但都作為一氣而被定位,而平性藥已經達到21.33的比例,與溫性的26.07和寒性的25.36非常接近。所以,至少應該把“平性”列為一氣,即“五氣”。
筆者認為,中藥學作為一門學科,應該具有嚴謹性和系統(tǒng)性。加強對中藥“性能”理論的研究迫在眉睫。
中醫(yī)已經失去傳承,只有少數(shù)的傳承留了下來,它正在消失,我碰到過一個老中醫(yī),他在部隊服役過回家后自己開了醫(yī)館,我們鄉(xiāng)里好多村醫(yī)都是他帶的。但是他們都學的時間短,也沒學到精髓,就感覺自己很好了。有的還任了官。老中醫(yī)自己的孩子不喜歡這些。他也只能這樣把東西爛在自己心里。
科普工作需要深入,改變人們的精神世界很難,即使是為他們好。
舊事物的退場是扭捏的,不情愿的,新事物也有其成長的歷程。
新政時期,康有為梁啟超曾經提出“西式衛(wèi)生觀念”即:管理糞便,保護水源,勤洗手,食物高溫后再食用。。。等等。
中醫(yī)對現(xiàn)代醫(yī)學的詆毀歷來歇斯底里,像什么“中醫(yī)治本西醫(yī)治標”,其實什么是“標”什么是“本”中醫(yī)根本弄不清楚。肺結核,中醫(yī)稱之為“肺癆”,對抗了幾千年,分什么肺陰虛肺陽虛,毫無建樹,但是到了近一百年,結核桿菌的發(fā)現(xiàn),抗結核藥出現(xiàn),結核病患者基本都能治愈,很少全家感染死亡的了。還有上面所說的勤洗手,就是去掉手上的細菌,減少腸道感染,現(xiàn)在搞中醫(yī)的人用“夏天濕氣重才拉肚子”的理論指導臨床,他們還用現(xiàn)代的抗菌素,這就是他們的糾結:不肯放下原有理論,當治病救人時又不得不使用現(xiàn)代理知識。
中醫(yī)的理論完全是來自于古人的臆測,他們推崇的就是古代圣賢,認為古代就已經為所有疾病定格分類,所以在中醫(yī)眼里沒有治不了的病,只有醫(yī)術不高的人,這就為人們造成了一個假象:古人醫(yī)術高明。而實際上我們從文獻資料上看到古代人平均壽命很短,嬰兒夭折很多,大量疾病不知原因‘“暴病身亡”。
現(xiàn)在的小孩都知道割了口子去打破傷風血清,破傷風是厭氧菌引起的,可是中醫(yī)就認為是“賊風”侵入人體,其實風就是流動的空氣而已,有氧氣氮氣等,中醫(yī)的風邪致病很可笑。
中醫(yī)的“純中藥毫無毒副作用”更是彌天大謊,人們熟知的鉛,水銀,礦石等重金屬的毒性已成為共識,中醫(yī)只是在近二十幾年迫于壓力下才減少使用。還有中醫(yī)把人屎當做中藥稱為“人中黃”,把人尿稱為“人中白”,耗子屎稱為“五靈脂”,都用來入藥。這些陋習,中醫(yī)從業(yè)人員,和老百姓都深信不疑。
現(xiàn)在到處都是中醫(yī)藥的廣告,電視,報紙,街頭小報,什么去“根治療高血壓,糖尿病,癌癥”的騙人把戲無處不在。
中醫(yī)的大量使用與政策的推動有關,往往是沒有醫(yī)學背景的人制定大的方針,相中西醫(yī)結合就是個怪胎,文革期間,更是頂峰,傳統(tǒng)醫(yī)學,與現(xiàn)代醫(yī)學各半,宮外孕大出血,人都休克了,還“回陽救逆”喝中藥湯子,闌尾炎更是推崇“大黃牡丹皮湯”,造成拉大量的闌尾穿孔,滿肚子是糞便的的悲劇。
總之,人的認識有待提高,爭論不會盡快停止。
“性”即藥性,“能”即效能,每種中藥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屬性有寒證、熱證;病勢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臟腑、經絡之不同;病有虛證、實證,故中藥有性味、歸經、升降浮沉、補瀉……等特性-性能。
1.性味
性:指藥物的性質即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屬性,前人稱為四氣。(古代以四時的寒、熱、溫、涼氣候變化-氣序,應用于藥性的說明,故性氣通用,沿用至今)。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四氣中溫與熱,寒與涼是具有共性的,溫次于熱,熱即大溫;涼次于寒、涼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異。而溫熱與寒涼是兩類不同的屬性,這是從藥物對機體的作用中概括出來的;治療熱證的藥物是寒涼的,治療寒證的藥物是溫熱的,此外,還有一種“平性”藥,即藥性較平和,偏熱,偏寒不明顯,未越出寒、熱、溫、涼四性范圍,雖有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一般仍稱四氣,而不稱五氣。
金元時王好古以陰陽學說來比擬解釋藥性云:“本草之味有五,氣有四……夫氣者天也,溫熱天之陽,寒涼天之陰,陽則升,陰則降?!逼湟饬x是說溫熱性藥物能升人陽氣-增強人體的機能活動;寒涼性藥物能降低人之陽氣-減弱人的機能活動。
因此,一般把具有溫里散寒、助陽益火、活血通絡、行氣疏肝、芳香開竅等興奮人體機能活動功能的藥物定為溫、熱性。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表、平肝潛陽等降低人體病理性機能亢進的藥物寒、涼藥。
通過長期臨床實踐,將寒、熱、溫、涼的作用加以歸納,給后人提出了“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治療用藥原則。
此外,尚有某些藥物既有溫熱,又有寒涼藥性功能的存在,將在各論中述及。
味:指藥物中有辛、甘、酸、苦、咸五種不同的滋味。
古時有“神農乃數(shù)民嘗百草之滋味,當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說明了人類在尋找食物過程中,必須要嘗試各類葉、草、根、莖、果,也必然遇到一些具有特殊作用的天然產物,例如有瀉、鎮(zhèn)靜、致吐、止血等作用的物質,并品嘗到各種物質的不同滋味,當人們發(fā)生疾病時,根據(jù)經驗利用這些物質來醫(yī)治疾病,經無數(shù)次反復實踐,某些天然產物就成了醫(yī)治疾病的藥物,并總結出藥物的滋味和功效之間的關系。所以說五味是由味覺所得,或由治療味覺所得,或由治療效果而確定的。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實際上除上述五種外尚有淡澀二味,習慣上淡附于甘,酸澀功似,并不另立,仍稱五味。
五味也是藥物作用的標志,不同的藥味,就有不同的藥物作用。綜合歷代用藥經驗,歸納其作用如下;
辛:有發(fā)散、行氣血、滋補潤養(yǎng)的作用。
發(fā)散:麻黃、薄荷。
行氣血:陳皮、木香、川芎。
滋補潤養(yǎng):菟絲子、蛇床子。
甘:有補益、和中緩急的作用。
滋補氣血:黨參、熟地。
緩解腹中攣急疼痛:飴糖、甘草。
酸(澀):有收斂、固澀(止瀉、止血)作用。
收斂-自汗、盜汗:龍骨、牡蠣。
固澀-久瀉、脫肛:赤石脂、禹余糧、罌粟殼。
尿頻、失禁:桑螵蛸、覆盆子。
滑精、帶下:芡實、蓮子、金櫻子。
苦:有瀉火、燥濕、通泄下降作用。
降泄(降氣)杏仁-泄降肺氣,止咳平喘。
清泄(瀉火泄熱)山梔-清心瀉火。
燥濕:黃連清濕熱;厚樸溫化寒濕。
咸:有軟堅散結、瀉下、潛降之作用。
軟堅散結:海藻、昆布、瓦楞子。
瀉下:芒硝。
潛降:羚羊角、石決明。
上述五味,作用各異,然其中某些藥物,又有它一定程度的通性,《內經·至真要大論》:“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通泄為陰”,“咸味通泄為陰,淡味滲滲為陽”按藥物之味,將它們歸入陰陽兩類以統(tǒng)轄之。即辛甘淡味藥物屬陽,酸苦咸味藥物屬陰。
每種藥物都具有氣和味,氣、味各有其作用。故必須二者綜合而觀之,同性藥物有五味之別,同味的藥物亦各有四氣之異。
如同一辛味藥,有辛寒(浮萍)、辛涼(薄荷)、辛溫(半夏)、辛熱(附子)、辛平(佩蘭)等。
性味組合相同的藥物,其主要作用也大致相近,如紫蘇、荊芥、蔥白均為辛溫,它們都有發(fā)汗解表的作用,可用于外感風寒表證。
性味不同之藥物,功效就有區(qū)別,性同味異,或味同性異的藥物,在功效上有相同之處亦有不同之點。如寒性藥物,若味不同,則其作用有差異;梔子苦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淡竹葉甘寒,清熱利尿;浮萍辛寒,疏散風熱、利尿退腫。共同之處是寒性均有清熱作用。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若甘味藥物其性不同,則作用亦不相同:杜仲甘溫以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石斛甘微寒,以養(yǎng)陰潛熱生津;甘草甘平,以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共同之處是味甘,故均有補益之功效。
尚有某些藥物,則是一氣而兼有兩種以上味者,如桂枝辛甘溫;當歸甘辛溫;生地黃甘苦寒等。這種情況說明了藥物之性味是復雜的,也體現(xiàn)了藥物作用的多面性。五味相兼亦應根據(jù)某一藥物功能大小而分清其主次,如桂枝長于調和營衛(wèi)、發(fā)散風寒,作為解表藥,故首列辛味。尚有補益強壯作用,常合補益之品同用,此為甘味之功。溫經通絡、溫陽化氣則辛甘溫之共同作用,故桂枝性味定為辛甘溫。當歸為常用補血和血之品,首列甘溫,并有活血調經之力,此辛味應之,故當歸性味定為甘辛溫。藥物功效有主次,其性味的排列也有一定的順序。
臨床辯證用藥時,對五味要有選擇。如辛能散氣,故氣虛時不宜用;甘能助濕,故中滿者不宜用;苦能燥濕,故津液不足者宜慎用;酸能斂澀,故余邪未盡者慎用之;咸多滋潤,故脾胃虛寒者忌用之。
[附]中藥性味功能口訣:中藥品種多,性能各不同,寒涼能清熱,溫熱祛寒用,辛味能行散,甘緩能補中,苦味能泄降,酸澀收斂功,咸味能軟堅,淡滲利水通,甘寒能養(yǎng)陰,芳香必止痛,麻舌常有毒,香竄開竅能,氣味相結合,配伍貴變通。
2.升降浮沉
人體發(fā)生疾病,病變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別;病勢有上逆、下陷之異,治療上就要求藥物應分別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向,使之有助于調整紊亂的臟腑氣機,使之平順,或因勢利導祛邪外出。病邪在上在表者宜用升浮之藥物;病邪在下在里者宜用沉降之品,旨在藥達病所。病熱逆上宜降,病熱陷下宜升,這是運用中藥必須掌握的一般規(guī)律。然而,遇到痰涎壅實,胸悶窒嘔吐者,利用升浮之瓜蒂以涌吐痰涎;若瀉痢初起而系積滯所致者,則用消積導滯、沉降攻下之大黃通泄之,此乃通因通用之法。
由此可見,升、降、浮、沉是指藥物作用于人體的幾種趨向而言。升和降、浮與沉,都是相對的。升是升提的意思;降是降逆的意思;浮是上行發(fā)散的意思;沉是下行泄利的意思。升、浮藥物的特點是向上向外,具有升陽、舉陷、發(fā)表、散寒、祛風、開竅等藥理作用;而沉降藥物的特點則是向下向里,具有潛陽、降逆、平喘、收斂、瀉下、滲利等作用。
藥物的升降浮沉主要取決于藥物的氣味和質地的輕重。一般來說,味辛甘、氣溫熱的藥物,多主升浮;味酸苦咸,氣寒涼的藥,多主沉降?!侗静菥V目》云:“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大凡質輕的藥物,如花葉之類多主升浮,質重的藥物,如種子、礦石、貝殼之類多主沉降。但也有例外,如巴豆辛熱,不升反沉,故有瀉下逐水作用;旋復花是花,不升浮,反而沉降,主降逆平喘,故有“諸花均升,復花獨降”之說,牛蒡子是種子類,反主升浮,能疏風諸熱。此外,藥物的升降浮沉還可因加工、炮制或配伍而發(fā)生改變。酒制則升、鹽炒則下行、姜汁炒則能發(fā)散、醋炒則能收斂。所以在臨床應用時要靈活掌握,才能運用得當,發(fā)揮藥物的治療作用。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3.歸經
歸經是古人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認識到某種藥物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疾病具有特殊的治療效果,總結出來的一種用藥規(guī)律。如肺經有病時,常有咳、喘、痰癥狀,杏仁能止咳平喘,說明杏仁歸入肺經;肝有病時,脅痛或不適為其主要表現(xiàn)用青皮能治脅痛,說明青皮歸入肝經等。由于藥物歸經不同,同屬一性味藥物,其作用亦不相同,或作用部位有別,如黃芩、黃連,黃柏同屬苦寒清熱藥,但黃芩入肺經而長于清肺熱;黃連入心、胃經而能瀉心火、清胃熱;柏入腎經而重于瀉相火。又如肉桂和干姜同為溫里藥。但因干姜入肺、脾、胃經,故肺、脾、胃有寒多擇用干姜;而肉桂因入肝、腎經,故肝、腎有寒多選用肉桂而不用干姜。 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了解歸經學說有著深刻的實踐意義;一是可作為選方用藥的依據(jù)。一般來說,每經每臟的病證都有其主方,方中的主藥,使藥都歸于本經。如太陽經表證,常用人本經之麻黃、桂枝作為解表之主藥;肝腎陰虛者多用以熟地黃、山茱萸為主藥所組成的方劑六味地黃湯來治療。這些古方組成規(guī)律,促進了歸經學說的發(fā)展。二是可作為隨證用藥之依據(jù)。如頭痛部位有所不同,所代表不同的經脈之病證,前頭痛(陽明經)者加白芷;偏頭痛(少陽經)者加柴胡;枕部疼痛者(太陽經),加用蔓荊子等。三是以歸經為線索,探求某些藥物的潛在功能。如清熱解毒藥蒲公英入胃經。故應用于上消化道潰瘍病的治療,取得良效;山豆根入肺經,故試用于肺癌的治療等。均是按藥物之歸經所探求到的某些藥物的新途徑。四是籍歸經以執(zhí)簡御繁。如白術補中益氣,健脾燥濕,療脾胃氣虛,腹瀉嘔吐,口渴自汗等多種病證,這些病證均與脾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有關。因而通過白術歸脾經而得到全面理解和掌握。
必須著重強調,歸經學說在運用時一是要與藥物性味、升降浮沉相結合,二是要與各臟腑間的用藥互相兼顧。是因為同歸一經之藥物,其性味、升降浮沉不同,故不能執(zhí)一而廢它。如肺病咳嗽有寒熱虛實之別,入肺藥雖有麻黃、干姜、黃芩、百合、桑白皮、葶藶子等,臨床上運用麻黃、干姜溫肺之寒以療咳;黃芩、桑白皮清肺泄熱以止咳;百合滋補肺虛而止咳;葶藶子以泄肺實而止咳。諸職此類,諸經亦然。
此外,尚有“引經藥”的理論,所謂引經藥是指具有特別作用的歸經藥物,它除了對本經病證具有治療作用外,還能把不歸本經的藥物引歸到本經而發(fā)揮其治療作用,以提高藥物療效。(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載體學說)。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71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得了疝氣該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