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雖已入秋,但仍熱氣逼人,痛痛快快洗個澡,會頓感神清氣爽。如能在水中加一些藥物,不僅會讓人更覺渾身涼爽,還有健膚美容、消濕祛熱的功效。
中藥浴是根據(jù)中醫(yī)辨證,將中草藥煎成湯液,稀釋后進行沐浴的一種水療方法,屬于中醫(yī)外治法的一種。清朝著名外治大師吳尚先在《外治醫(yī)說》中將藥浴細分為洗、沐、浴、浸、澆、噴等,認為內(nèi)、外、婦、兒、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藥浴法。下面介紹幾個中藥浴療常用驗方:
痱子:金銀花10克,連翹30克,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后,去渣取汁,兌入溫水即可,每次浸泡30分鐘,每劑藥可用2次。
濕疹:苦參、白鮮皮、野菊花各30克,黃柏、蛇床子各15克,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后,去渣取汁,兌入溫水即可,每日1次,每次30分鐘。
足癬、趾間糜爛:蒼耳子、蛇床子、甘草、枯礬各15克,加水適量煎煮至沸后,去渣取汁,兌入溫水即可,溫浸雙足,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鐘。
日光灼傷、蚊蟲叮咬傷:取2~3片蘆薈葉,洗凈,去掉邊緣齒刺,切成細絲,裝在雙層紗布袋內(nèi),在浴液中揉搓,然后泡澡,可使肌膚滋潤、細嫩、富有彈性,還可治日光灼傷、皮炎、疥癬、蚊蟲叮咬傷及痔瘡等。(曉想)
濕熱重吃什么中成藥
人參健脾丸
組成:由人參、白術(shù)、甘草、山藥、蓮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陳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實、薏苡仁、當歸、枳殼等藥物組成。
space
功能:健脾養(yǎng)胃,消補兼施??诜看?-12 克,每日2次。
附子理中丸
組成:含附子、黨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等中藥。
功能:口服每次6— 9克,每日3次。孕婦慎用。
龍膽瀉肝丸
成份:龍膽、柴胡、黃芩、梔子(炒)、澤瀉、木通、車前子(鹽炒)、當歸(酒炒)、地黃、炙甘草。
功能:清肝膽,利濕熱。用于肝膽濕熱,頭暈目赤,耳鳴耳聾,脅痛口苦,尿赤,濕熱帶下。
加味香連丸
主要功效:清熱祛濕,化滯止痛。
適用病癥:大腸濕熱所致的痢疾,癥見大便膿血、腹痛下墜、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3次。
藥性分析:方中黃連,清熱燥濕,止瀉痢,為君藥。黃芩、黃柏加強黃連清熱燥濕之功,共為臣藥。白芍、當歸和血止痛;延胡索理氣止痛;厚樸、枳殼、檳榔、木香行氣和中,行滯止痛;吳茱萸溫中燥濕止瀉,也制苦寒之品,為佐藥。甘草健脾和中,調(diào)和藥性,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濕,化滯止痛之功。
千寒易去,一濕難除,去濕首先要健脾,如果確定是濕熱體質(zhì),可吃同仁堂的歸脾丸,參苓白術(shù)丸等,另外,也可以煲一些棉茵陳木棉花去濕。適當做一些運動,多排汗。疏通脾經(jīng)(上午9時至11時,多按揉三陰交和陰陵泉,還有太白穴)也有很好的祛濕效果。
中藥在我們生活當中還是比較常見的,很多人都比較喜歡泡中藥浴,認為長時間的泡中藥浴對身體有一定的好處,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最后就是在泡中藥浴的時候,一定要先去詢問醫(yī)生,看自身是否能夠泡中藥,如果能夠泡的話就可以適當?shù)呐?,每天適當?shù)呐菀慌?,能夠?qū)ι眢w有很大的好處,但是如果醫(yī)生不建議泡的話,就不要獨自的去嘗試著對自己的身體還是有一定害處的。
1 紅棗菊花湯除濕益氣美容紅棗2克,菊花3-5朵,茯苓8克。
將紅棗洗凈,和茯苓一起放入燉盅,加水800毫升,大火煮沸后,再轉(zhuǎn)小火煎煮;煮10分鐘后,撒入菊花,繼續(xù)煮3-5分鐘關(guān)火,每天1-2劑,吃棗喝湯。
本方益氣補中,健脾除濕,平肝明目效果非常好。紅棗的主要功效是補脾胃,經(jīng)常食用能補中益氣,對健脾除濕有幫助;菊花清熱平肝,降火明目,茯苓性質(zhì)平和,利水除濕,與多種藥材配伍能祛除各種濕氣濕邪,任何體質(zhì)都適用。
2 蘆薈粥清濕熱蘆薈50克,檸檬汁20毫升,酒釀30克,大米20克。
大米淘洗干凈,入鍋,加水約500毫升,大火燒開,轉(zhuǎn)小火熬煮,將蘆薈洗凈切成薄片,待粥煮20分鐘之后,放入蘆薈和酒釀再煮10分鐘,最后調(diào)入檸檬汁即成,一次或分次服完。
蘆薈味苦,性寒,可歸肝經(jīng),最能清肝中之熱,同時可通便和殺蟲解毒,具有平肝清熱,除濕利水,解毒通氣,潔膚美膚之功。適宜于肝經(jīng)濕熱所致毛孔粗大,粉刺,雀斑,痤瘡及皮膚炎癥調(diào)理。
注意:并非所有蘆薈都可以入藥和使用,所以在做蘆薈粥的時候,不要亂猜新鮮的蘆薈來食用,一般來說選擇中國蘆薈,庫拉索蘆薈和日本木劍式蘆薈比較安全,在用量上也要嚴格控制,每天以服用長3厘米,寬4厘米的蘆薈葉肉1塊為宜,老人因酌情減少,妊娠期和經(jīng)期女性忌用。
3 綠豆甘草粥清濕熱消腫痛綠豆100克,甘草10-15克,大米100克。
綠豆,大米一起洗凈,和甘草同放入鍋中,最好是砂鍋,加水800毫升,先用大火燒開,再轉(zhuǎn)小火熬煮成粥,或以綠豆開花熟透為宜,挑出粥中的甘草片,(如果想連同甘草一同食用,也可將甘草打成粉末再用來煮粥),每日一劑。
方中綠豆是清熱解毒,利水除濕首選,能行走于三焦之中,以助消腫通氣,抗過敏;甘草不僅和藥,還是清熱解毒的高手,且有緩急止痛之功。兩者配伍使用,可清熱利濕,解毒抗炎,消腫止痛,既是清濕熱,治牙齦腫痛的佳品,對于其他口腔疾病,如口腔潰瘍,舌尖糜爛,咽喉腫痛等也有很好的食療作用。
4 酸棗薏仁湯去濕熱,安神助眠炒酸棗仁10克,薏苡仁30-50克,甘草5克。
薏苡仁淘洗干凈,用少許清水浸泡5-6小時,甘草在煮湯之前用少許清水浸泡15分鐘,同時將酸棗仁研碎,所以藥材一同放入燉鍋中,加清水約600毫升,大火燒開后,轉(zhuǎn)小火煮制薏苡仁開花熟透即可關(guān)火。使用前揀出甘草,每天1次,最好與傍晚或晚上睡前半小時或1小時服用。
濕熱上行上蒸擾亂心神會導致失眠,酸棗薏仁湯有清熱利濕,養(yǎng)肝寧心,安神促睡眠之功,尤其適宜于身體有濕熱的失眠及心慌心悸人群食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74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老四川的藥工生活(下)
下一篇: 常用中藥材的家庭保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