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陽張仲景國醫(yī)學院 龐景三
茶本是一味中藥。就其藥性而言,微苦、微寒、微甘,入心、脾、胃、膀胱經(jīng),具醒腦提神,清火解毒,消食美容之功。然而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逐漸將茶演化成一種飲品,并進一步發(fā)展了茶藝、茶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人們又發(fā)現(xiàn)許多飲茶的好處,醫(yī)家用之以治病,名流雅士品茗以求情趣,養(yǎng)生家飲用以求長壽。從一定意義上講,香茶一甌,是一種意境,是一種品位。唐代以后茶文化、茶行業(yè)也日漸興盛起來并遠播海外,茶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健康飲品。
茶本中藥
在我國,茶的歷史非常悠久,茶圣陸羽說:“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庇嘘P茶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神農(nóng)嘗百草,一旦遇七十二毒,以荼而解之?!蔽闹械摹拜薄笔钱敃r人們對茶的稱呼。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唐《新修本草·木部》中講:“茗,苦茶,味甘苦,微寒,主痔瘺,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春采之?!崩顣r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清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北彼喂俜骄帉懣械摹逗蛣┚址健分杏幸粍t治療頭目不清、頭痛的名方“川芎茶調(diào)散”,至今仍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侗静萸笳妗芬粫鴦t總結茶的治療范圍是:“凡一切食積不化,頭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便血、吐血、衄血、血痢、火傷目疾等癥,服之皆有效?!闭婵芍^功效不凡。近代醫(yī)學大家蒲輔周對茶葉的藥性及作用也頗有研究,他說:“茶葉微甘、微寒而兼芳香辛散之氣,清熱而不傷陰,辛開而不傷陽,芳香微甘有醒胃悅脾之妙?!?/p>
茶亦飲品
茶之起源,始于戰(zhàn)國或秦漢之際,應無異議。茶本來是一味中藥也是實事,而真正把茶視為飲品而推廣之者應是茶圣陸羽。唐代的趙璘在《因話錄》中說唐代的陸羽“始創(chuàng)煎茶法”。宋人有詩曰:“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痹跉v史文獻記載中,對茶的稱呼較多,如茶、茗等,但不管如何稱呼,茶作為一種健康的飲品在走進官宦皇家的府邸的時候,也走入了文人雅士的生活,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這便有了詩人的“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敵先天花”之吟,也有了平民百姓的“明紅暗綠嫩初霜,溫壺烹來滿是香”的贊嘆?!恫杞?jīng)》記載的唐代茶葉生產(chǎn)過程是“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飲用方法是:先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將其碾成細末,再過細篩,放到開水中煎煮。加熱至水始開,水面出現(xiàn)細小的像魚眼一樣的水珠,“微有聲”,稱為一沸,此時須加入一些鹽調(diào)味;當鍋邊水泡如涌泉連珠時為二沸,這時要舀出一瓢開水備用,并以竹夾在鍋中心攪拌,然后將茶末從水中央倒進去;稍后,鍋中的茶水“騰波鼓浪”、“勢若奔濤濺沫”,稱為三沸,此時要將剛舀出的那瓢水再倒入鍋內(nèi),一鍋茶湯才算煮好。如果再繼續(xù)烹煮,陸羽認為“水老不可食也”。煮好的茶湯舀進碗里就可飲用。前三碗味道較好。后兩碗味道次之,五碗之后,“非渴其莫之飲”。這便是當時社會上較流行的飲茶方法。唐代文人盧仝嗜茶成癖并以“七碗茶”聞名于世,其《謝孟諫議寄新茶》吟詩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來?!辈坏莱隽藵櫻屎?、消悶愁、激文思、散抑憂、利筋骨、輕身、益壽七大功能,而且以詩人的浪漫唱出了飲茶如仙之快樂。在唐詩中有許多吟茶之名句,如曹鄴的“六腑睡神去,數(shù)朝詩思清”;呂巖的“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香氣入肌膚”;劉禹錫的“詩情茶助爽,藥力酒能宣”等。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認為茶為生活之必需品,他在《論茶》中說:“除煩去膩,世固不可無茶,”并提出了飯后以茶漱口之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p>
唐代以后,關于飲茶的講究越來越多,不但對茶葉很講究,而且對茶具也有要求,就是泡茶的用水也馬虎不得。《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寫道,賈母帶人游道觀,妙玉給剛吃完飯的賈母奉茶,賈母說自己不吃六安茶,因為六安茶屬綠茶,飯后飲之容易拉肚子。妙玉馬上說,我這茶是老君梅,而且是用隔年梅花上的積雪融水沖泡的。妙玉的話既抬高了賈母的地位,同時也說明自己的品位。這就表明有身分的人喝茶是十分講究的,飯后宜喝暖胃的熟茶,不但去油膩,而且助消化。這段描寫可以說曹雪芹既精于茶道,又深諳醫(yī)理,且為其故事情節(jié)增色不少。
飲茶有道
在我國,茶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異常豐富,不但講究茶的品種、作用,也講究飲茶的形式,這就形成了頗具東方色彩的茶道。茶道的形成始于唐,而成于宋。到了宋代,基本不再將茶制成茶餅,而是將茶簡單地進行加工,特別是綠茶,更是保持了茶葉的原形。也不再將茶進行考炙,碾成細末,再進行鍋煮,而是直接將茶葉放入壺中沖泡,這也保證了許多營養(yǎng)成分不被破壞掉。喝茶時不再加入調(diào)料,完全保持了茶所獨有的特殊的本色清香。值得一提的是,因喝茶的需要,又誕生了一個新的行業(yè),那就是制壺,而且將壺業(yè)發(fā)展成為一種工藝,并產(chǎn)生了制壺大師和作為藝術品的茶壺。人們也不再用大碗喝茶,而是用小盅品茶,宋代詩人陸游曾寫過:“細啜襟靈爽,微吟齒頰香。”用詩人的話說細啜慢飲才是品。只有品才能做到心領神會,也只有品才能體會到品茗的妙處,同時也只有品才能充分調(diào)動人的嗅覺和味覺功能,用沉靜下來的心思領略一種雍容大度的閑適心境,給疲憊的身心一個放松恢復的條件。
選一處安靜的環(huán)境,小桌上置一茶盤,一把紫砂壺,小茶盅若干。先用溫開水沖紫砂壺的外邊,叫“洗塵凈身”,洗去塵世間的煩惱,放松身心,凈化心靈。同時使整個茶壺溫度均勻,利于茶香氤氳。掀開壺蓋,放入茶葉,倒入開水,叫“翻江倒海”,形象地描繪出沖茶的情景,極富想象力。將水倒?jié)M后,手拿壺蓋輕輕地抹去浮在上面的泡沫,叫“春風拂面”,即洗了茶,又有淡淡的茶香飄散而來,只感覺寧靜清爽,心曠神怡。稍停片刻,將泡好的茶倒入茶盅,叫“佛施甘露”。這時輕拿茶盅,一聞、二品,綠茶的清悠,紅茶的醇濃,烏龍茶的香鮮,黃茶的爽悅,白茶的黃亮,黑茶的厚重,花茶的綿芳,其精妙之處無以言表,此時不是飲,更不是解渴,如此品味,只覺得一股茶香縈繞心田,心隨茶香而飄然;甘甜玉液潤滑全身,身輕無煩而醉然。不是神仙而勝似神仙。
我國為茶的王國,因產(chǎn)地不同,制作有異,而品種繁多,大體上可分為綠茶、烏龍茶、紅茶等。僅綠茶又有龍井、碧螺春、云霧、毛尖等不同品種。其它還有大紅袍、鐵觀音、白茶、普洱茶、陀茶等。到底喝什么茶好,這也因人而異,一般來說,綠茶清爽,紅茶暖胃,烏龍茶提神,白茶降糖,花茶疏肝。今年87歲的國醫(yī)大師路志正教授很喜歡喝茶,在一天之內(nèi)喝不同的茶從而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頗具啟發(fā)意義。
當然,茶也并非人人皆宜,也非什么時間飲都好。飲什么茶,什么時間喝,也當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和喜好。茶,亦藥亦飲,亦當辨證用之。品茶,既是一種生活品位,也是一種優(yōu)雅的境界,不同的茶或清香、或苦澀、或甘甜,或潤滑。茶如人生,也許這就是文人雅士和長壽老人喜歡品茶的原因。
其記述非常簡潔,正文只有45字,注文也僅 50字正文:“若,苦茶。茗,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秋(據(jù)《證類本草》與《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應作春)采之??嗖瑁飨職?,消宿食,作飲加茱萸、蔥、姜等良?!?/p>
中藥代茶飲,指用中草藥與茶葉配用,或以中草藥(單味或復方)代茶沖泡、煎煮,然后像茶一樣飲用。中藥代茶飲為我國的傳統(tǒng)劑型,是在中醫(yī)理、法、方、藥理論原則指導下,依據(jù)辯證或辯證與辯病相結合對病情的判斷,為防治疾病、病后調(diào)理或僅為 養(yǎng)生 保健而組方選藥與茶葉(或不含茶葉)合制而成的劑型。
中文名中藥代茶飲主要原料中草藥,茶葉是否含防腐劑否主要食用功效有病治病,無病健身,防治內(nèi)科病,防治婦科病, 養(yǎng)生 保健,延年益壽
適宜人群孕婦慎用儲藏方法陰涼無光食用方法煎服法
中藥代茶飲是中醫(yī)治病調(diào)理、強身益壽的特殊中藥劑型,在醫(yī)療保健事業(yè)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其具有以下幾個優(yōu)越之處:
一.飲服方便,易于調(diào)理
中藥代茶飲可據(jù)病情需要辯證組方、隨癥加減,并按藥物的性能特點等選擇恰當?shù)氖褂梅椒ǎ绦蚝唵?,調(diào)配方便,針對性強,既保持了中醫(yī)湯劑辯證論治加減靈活、療效顯著的特色,又克服了傳統(tǒng)湯劑煎煮煩瑣、攜帶不便等缺點,與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加快的發(fā)展趨勢相適應。
中藥代茶飲便于儲存,易于攜帶,可隨時多次飲用,且吸收完全,故可備特殊情況或某些急癥時用,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二.藥效充分,療效顯著
中藥材經(jīng)粉碎成粗末或切制成細絲、小段,表面積增大,與溶媒接觸面增加,使藥物的有效成分經(jīng)煎煮后易于溶出。實驗證明:這些藥物經(jīng)粉碎后的藥液濃度,較未粉碎藥材浸出液的藥物濃度高得多。
將中藥以沸水沖泡或稍加煎煮后飲用,避免了湯劑因加工、久煎久煮造成某些藥物,尤其是芳香類藥物有效成分的損失;另一方面,以沸水沖泡藥物,可將其中的酶迅速降解滅活,避免了有效成分的分解破壞。實驗表明:第一,解表藥多含有揮發(fā)油,常溫下即可揮發(fā),更易隨水蒸汽揮發(fā),故不宜久煎。第二,當藥液溫度在30-40℃時,藥物所含酶活性很強,藥物的有效成分,尤其是甙類成分在酶作用下易發(fā)生分解,會導致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影響療效。
對于阿膠、鹿角膠、飴糖等不耐高溫的膠類藥物及薄荷、藿香、香薷、青蒿、金銀花等芳香類含揮發(fā)油多的藥物,做藥茶尤為相宜。因膠質類藥入煎劑易粘鍋煮焦,且粘附他藥,影響藥物成分溶出。用作藥茶則避免因久煎使其有效成分損耗,從而使藥物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提高療效。
三.輕靈精巧,甘淡平和
從藥物組成而言,代茶飲組方除注重辯證及配伍嚴謹,其突出特點為選藥精當,用藥量輕,較之湯劑,代茶飲能節(jié)省藥源。如《本草綱目》所載“僵蠶良姜茶”具有祛風止痛作用,善治頭風。方中僅白僵蠶、高良姜兩味,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即3克。而入湯劑,其常用量為20克。采用茶劑,每日即可節(jié)約用藥17克。由此可見,用中藥代茶飲法所節(jié)省的藥材的用量是相當可觀。
從藥物性質來看,代茶飲所用之藥藥性平和,無傷胃之虞,且味多甘淡,或為微苦微寒之品,既有除疾調(diào)理之功,又無味苦難咽之弊,對小兒患者尤為適宜。
從藥物功用而言,代茶飲所用中藥,多為具有解表、清熱、止嗽、除濕、和胃、消導、通便、祛暑、安神、補益等作用之品,善治外感風寒、外感風熱、痰濕犯肺、濕熱內(nèi)蘊、食積不化、腸燥津枯、暑熱傷津、心神不寧、氣血兩虛所致諸癥。少用催吐、峻下之品,一般不用劇毒祛邪藥物。
四.長期服用,緩緩調(diào)治
中藥代茶飲用量輕,宜頻服,且藥性平和,無損胃氣,故可長期堅持服用,緩圖其效,以和臟腑,尤其適于慢性病的治療及對機體機能的調(diào)整。
對許多病證,長期服用藥茶,可使藥物的有效成分在體內(nèi)達到量化標準,致使藥效更加鞏固,作用更為持久。如患沁尿系結石病人,持續(xù)多次服用藥茶后,能保持泌尿道中的藥物濃度;同時,可稀釋尿液,清潔尿路,加大對尿路結石的沖刷力,從而有利于結石的縮小與排出。
五.有病治病,無病調(diào)理
中藥代茶飲用藥平和,可以調(diào)和臟腑陰陽、氣血盛衰,頻頻飲服,既可療疾,又有調(diào)理之效。尤其對病后之調(diào)理,體力之恢復,大有裨益。
總之,中藥代茶飲以祛邪治病,防病保健為宗旨,具有方便、靈活、有效、節(jié)約、針對性強、適應性廣等優(yōu)點。它既保持了湯劑作用顯著的特色,又克服了湯劑制作煩雜、浪費藥材的不足;它宜于長期服用,較中成藥功力更為強盛。
中藥代茶飲的使用歷
史悠久,應用范圍廣泛,可概括為防治疾病、病后調(diào)理及 養(yǎng)生 保健三方面。
一.防治疾病
中藥代茶飲使用方便,作用持久,且無呆滯中焦脾胃之弊端,適于長期飲服,故可作為輕癥或慢性病的主要治療方法;亦可用作病情較重者或急性病之輔助治療手段;此外,尚可用于防疫及預防中暑等。
1.防治內(nèi)科病
內(nèi)科病有外感病與內(nèi)傷病之分。外感病主要指傷寒、風溫、暑溫、濕溫等熱性病。而據(jù)臟腑辯證分類,內(nèi)傷病可分為肺、心、脾胃、肝膽、腎等系疾病。其中多數(shù)均可用代茶飲法治療。古代與現(xiàn)代醫(yī)書所載防治內(nèi)科病之茶方不勝枚舉。
2.防治外科病
中醫(yī)外科病名繁多,主要包括瘡瘍類、皮膚病類、肛門病類、腫瘤類疾病。以中藥代茶飲方式防治外科病可獲得不錯的療效。如癌癥臨床多采用手術加化療、放療法治療,若能配合適當?shù)乃幉璇煼?,則可減輕上述療法的副作用,提高療效。
3.防治婦科病
對于婦科疾病的防治,民間集驗收載之代茶飲方頗多。如煮白茅根濃茶后加紅糖代茶飲服,可治月經(jīng)先期,經(jīng)量過多之癥;《太平圣惠方》中“糯米黃芪飲茶”由糯米、黃芪、川芎組成,具有調(diào)氣血安胎之功用;哺乳期母親退乳斷奶臨床多選用生、熟麥芽水煎代茶。
4.防治兒科病
由于小兒服藥常有困難,中藥代茶飲療疾而不甚苦口,易為小兒接受,故用代茶飲法防治兒科常見病優(yōu)勢尤為突出。
5.防治五官科疾病
以代茶飲法防治五官科常見病癥,頗多效驗。如視力減退,《瀚海頤生十二茶》載:枸杞子、菊花、霜桑葉、谷精草水煎代茶,善治肝腎陰虛所致視力減退。方中諸藥俱為明目之品,兼養(yǎng)肝腎,合為茶劑,易于長期服用。
二.病后調(diào)理
代茶飲用藥較為平和,常通過調(diào)和之法使臟腑陰陽氣血盛衰趨于正常,故用于疾病之善后調(diào)理頗為相宜。
1.扶正祛邪
為使病邪盡去,可于克伐之后,選用藥性溫和、祛邪兼有扶正作用的藥物代茶飲服,緩圖其效,以和臟腑,達到使疾病痊愈之目的。
2.調(diào)養(yǎng)胃氣
疾病后期以茶療方調(diào)理,在清代宮廷中應用較多,縱觀清宮醫(yī)療檔案,疾病向愈之后,常注意調(diào)養(yǎng)胃氣,頻頻飲服和胃代茶飲,作為善后調(diào)理,以收全功,宗中醫(yī)以胃氣為本之旨。
3.補益元氣
人至暮年,腎氣漸衰,而患病后更傷元氣,故老年人病愈之初有必要酌情選用具有補益元氣作用的藥茶,緩緩調(diào)理,幫助恢復元氣。
三. 養(yǎng)生 保健,延年益壽
中藥代茶飲作用溫和,療效持久,便于長期服用,為中醫(yī)眾多 養(yǎng)生 保健、抗衰老方法之一。平時常對癥選用保健藥茶,補益五臟,調(diào)和氣血,對于延緩衰老,健身長壽大有裨益。
中藥代茶飲的使用方法頗多,其中煎服法最為常用。
多數(shù)藥茶因所含藥味多、劑量大,茶具內(nèi)無法沖泡,宜采用煎服法;有些茶方含有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溶出,或有厚味、滋補類藥物,亦以煎法為佳。傳統(tǒng)的煎服法是將茶方中諸味中藥置茶具中,加水,煮沸約10-15分鐘后離火,取汁,煎2-3次后合并藥液,過濾,代茶頻飲。
隨著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進程的推進,新的中醫(yī)診療設備不斷被開發(fā)應用,其中草本泉源按照湯劑的煎煮要求,利用現(xiàn)代工藝開發(fā)的新型煎煮器具中藥煎煮壺及保密工藝專利產(chǎn)品中藥茶盒,創(chuàng)新了中藥代茶飲的煎煮方式及包裝工藝。中藥煎煮壺在遵循傳統(tǒng)中藥湯劑煎煮原理基礎上,采用新型煎煮技術,2-5分鐘即可把藥方的有效成分煎煮出來,操作簡單、即煮即喝;且提取率高,節(jié)省藥材;特殊的構造使得煎煮中草藥時不會發(fā)生燒焦、沾鍋、沉淀現(xiàn)象。
作為“中藥煎煮壺”(煎藥壺)的配套產(chǎn)品,“中藥茶盒”根據(jù)醫(yī)生處方調(diào)配加工制作而成,進一步豐富中藥代茶飲的適用范圍,并具有定量化包裝、一人一方、量體用藥、使用方便、安全衛(wèi)生等特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79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吹空調(diào)吹出頸椎病,
下一篇: 杏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