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醫(yī),喝中藥,中藥的煎煮和服用對藥效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服用和煎煮的方法不正確,所服用的中藥就往往達(dá)不到應(yīng)有的治療效果,或療效大打折扣。看中醫(yī)專家如何手把手教你煎服中藥:
藥材沖洗 大多數(shù)中藥材都有灰塵和雜物,為此在煎煮前宜先用水快速沖洗,以除去灰塵雜物。如藥材中有花、葉、果及肉類藥材的,需要將其淘洗。
煎煮容器的選用 首選用砂鍋、砂罐來煎煮中藥,其次也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銹鋼鍋,忌用鐵、銅、鉛等金屬容器。
煎煮前浸泡 清洗后可將藥材浸泡20~30分鐘,以利于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又可縮短煎煮時間,而種子、果實為主的藥材可浸泡時間長些;夏天氣溫高時,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腐敗、變質(zhì)。
煎煮的用水量 煎煮藥材時加水量一般以淹過藥材表面2~3厘米為宜,質(zhì)地堅硬的如何首烏、白芍等加水量可多些,質(zhì)地疏松的藥材如蒲公英、藿香加水量只需淹沒藥材即可。
煎煮的先后次序 一般情況下,中藥材可以同時入煎,但有時需要特殊處理。標(biāo)有“先煎”的藥材如磁石、牡蠣等礦物藥、貝殼類藥物,應(yīng)先放入鍋中煎約30分鐘,再與其他藥物同煎;標(biāo)有“后下”的藥物應(yīng)在其他藥物煎煮得差不多時投入,只需煎沸幾分鐘即可;標(biāo)有“包煎”的藥材需用紗布包裹后煎煮。
煎煮火力與時間 一般藥物未沸前用大火煎煮,沸后用小火使藥物保持微沸。如果是發(fā)汗藥如麻黃、桂枝等及芳香性藥物如藿香、佩蘭等,一般用大火煮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10~15分鐘。如果是骨角類藥如龍骨、貝殼類如牡蠣及補益藥人參、白術(shù)等,一般用文火久煎。
服用時間 于飯前或飯后1小時服用湯藥,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藥效的發(fā)揮。煎好的中藥湯劑一般應(yīng)溫服,但如果是寒證時宜熱服,熱證時應(yīng)涼服。
服用技巧 為了避免浪費,建議一劑中藥煎煮2~3次,一日服用3次。如果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癥狀時應(yīng)少量頻服,可減少對胃部的刺激,不致藥入即吐。
服用方法 如果藥方中有人參時,應(yīng)當(dāng)將其另外單獨煎煮,再同服,以免造成浪費;阿膠之類的含膠質(zhì)類的藥材另加清水熬融,再與其他藥汁兌服;如方中標(biāo)有“沖服”的,可用煎好的藥液或開水沖服即可。(平安)
湯劑是將藥物放在水中煎煮,然后取汁服用。湯劑既可由單味中藥煎煮而成,也可由幾味、十幾味、甚至幾十味中藥配伍組合的復(fù)方煎煮而成。
水是湯劑的主要溶媒,煎藥用水以潔凈為原則,可以是井水、泉水或自來水。煎湯時的加水量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因為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湯劑的質(zhì)量。一般認(rèn)為,水要加到超出藥物3~5厘米為宜,煎第二次時應(yīng)加水到超出藥物1~2厘米。藥物加水后,還必須浸泡一段時間,使中藥濕潤軟化,細(xì)胞膨脹,以便有效成分的浸出,避免加熱煎煮時,藥材組織中蛋白質(zhì)凝固,淀粉糊化,阻礙有效成分的利用。一般浸泡時間約為30~60分鐘,第二次煎煮時浸泡時間應(yīng)縮短。
煎藥以陶罐為好,也可用玻璃或陶瓷制品,忌用鐵器、銅器和錫器。一般煎藥時先用武火將藥品煮開,然后改用文火使藥液保持微沸狀態(tài)約30分鐘即可,滋補保健類藥品煎煮時間可以稍長,可煮一小時左右。一劑藥一般應(yīng)煎二次,然后把兩次煎取的藥液合起來分次服下。中藥湯劑一般每天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滋補類藥物最好在飯后服用,使之同食物混合,延長在消化道的停留時間,并與飲食中的營養(yǎng)成分一并吸收,以利身體保健,服藥后,應(yīng)少飲茶。少食蘿卜,因茶葉、蘿卜會降低補益藥物特別是參類藥物的特有療效。
前言
中藥飲片,是近代對中藥的稱謂,明以前稱為本草。中藥治病靠的是四氣(寒熱溫平)、五味(辛甘酸苦咸)。所以正確的煎藥及服藥方式,能夠有效的幫助藥物吸收,達(dá)到應(yīng)有的藥效。
怎樣煎中藥,取決于藥物本身的特性,簡單的說,可以根據(jù)治療的疾病類型來分類。
煎中藥最好是 自己親自煎,靜心服氣,也是治療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一種修行 。不建議代煎或者用電鍋煮。除非電鍋可控制火力及時間。
(一)煎藥準(zhǔn)備
1、煎煮器皿
最好選用砂鍋,次之不銹鋼、玻璃、陶瓷,忌金屬器皿鐵鍋。
2、泡藥
煎煮前要泡至少30分鐘,藥物充分溶解后,再煎藥。脂溶類藥物的藥引是醇類。
(泡藥的水直接煎煮,不要倒掉)
中藥最好不要洗,粉類藥物會被洗走。若洗,可快速用水過一遍。
(二)煎藥時間及順序
1、解表類(針對外感疾病)
藥性,辛,發(fā)散。
煎煮時間不宜太長,以武火急煎15-30分鐘為宜,否則藥效過于揮發(fā)。
2、調(diào)和類(多用于中焦疾病,調(diào)理氣機(jī),疏肝、理氣、散瘀等)
煎煮時間30-40分鐘,先武火,開后改文火。
3、補益類(人參、鹿茸等)
煎煮時間40-60分鐘,先武火催開,改文火慢煮。
4、混合類
(1)先煎。
若調(diào)和類藥物和補益類藥物混合,則補益類單獨拿出來先煎30分鐘,然后再將調(diào)和類放入煎30分鐘。也可以補益類單獨煎60分鐘,調(diào)和類單獨煎30分鐘,最后將兩組藥湯混合。
(2)后下
若混合類與解表類藥物混合,則解表類藥物后下。即先煎調(diào)和類,15分鐘后,再加入解表類。
5、特殊芳香的草本,如薄荷等,后下,防止過于揮發(fā)。
6、礦石類藥物,如龍骨、紫石英等,先煎。
(三)煎煮過程
通常為二煎。
泡藥時,先將中藥放在鍋底,清水高于藥表面一拇指,泡30min后,若水被藥物吸收,則再加一公分的水。具體情況,也要根據(jù)鍋的孔徑酌情處理。衡量的標(biāo)準(zhǔn)是不要糊鍋。
一煎30分鐘,以出藥湯150ml為佳。
二煎放溫水或開水,20分鐘,出藥湯150ml。將一煎、二煎的藥湯混合,再分兩次服用。
通常情況下,若一煎40分鐘,二煎30分鐘;若一煎30分鐘,則二煎20分鐘。煎煮時間從開鍋后算起。
特殊的:烊化,膠類,如阿膠等,需要敲碎,用涼白開泡,調(diào)開,再與煎好的藥湯一起服用。
沖服,粉劑類,如三七粉等。
(四)服用方法
若疾病偏于上焦、外感,則飯后服藥。若偏于中、下焦,則飯前服藥。
若藥物刺激胃,即使經(jīng)過炮制,也要飯后服用。若胃腸敏感,喝了中藥不適,也要飯后服用。
通常,解表類,發(fā)汗的,要溫服或偏熱服用,增加解表渲散作用。清下類藥物,可適當(dāng)涼服。
需要溫服的藥物,涼了加熱,最好是見開,次之隔水焐,再次微波爐加熱。
補充
固元膏制作(一定要買上等阿膠,左上角有銀質(zhì)商標(biāo)的東阿阿膠)
1、阿膠敲碎,涼白開泡一晚上;
2、等量核桃、黑芝麻,炒香后碾碎;
3、棗,去核剁成棗泥;
4、將核桃、黑芝麻、棗泥倒入阿膠中攪拌;
5、加入適量冰糖;
6、放在帶蓋容器中,上鍋蒸1小時。(一定要帶蓋,否則水蒸氣進(jìn)入會竄味,也影響營養(yǎng)價值)
冬季適合吃固元膏,中后期孕婦若缺血,也適宜吃。
中藥的煎法
一、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yán)禁用鐵器。
二、中藥入煎前應(yīng)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dāng)增加用水量。
三、煎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yù)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溶化藥”:應(yīng)在其它藥煎至預(yù)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藥”:將沖服藥調(diào)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二、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qiáng)療效。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zhì)。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ZT
怎么熬中藥,如何服中藥?
(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zé)岱谩"芤淮螌⑺幬锛搴煤?,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
(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hù)理中重要的護(hù)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闭f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hù)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dá)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yī)用藥護(hù)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yīng)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yīng)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yīng)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yīng)。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yán)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yīng),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jìn)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yīng)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藥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dāng)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yīng),食物能增強(qiáng)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傊澄锏恼_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jìn)病人早日康復(fù),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92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痰飲是怎樣形成的
下一篇: 老年人5種健身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