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眼科
“天人相應”是近幾年的“熱”詞,其具體含義和內容因語境不同而不同。比如在社會學和哲學語境中,它主要是哲學概念。在中醫(yī)文化的語境中,對“天人相應”也有不同理解。近年報刊所見,就有天人相應“是中醫(yī)的基本特征”、“是中醫(yī)理論的基礎”、“是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基石”等不同說法。筆者認為,天人相應從根上說,是一種方法,是古代醫(yī)家認識疾病、研究疾病、對抗疾病的方法。當然,有什么樣的方法,即會形成什么樣的理論,即會顯示相應的特色。
試想在古代醫(yī)學尚未形成時期,沒有理論、沒有著作、更沒有什么儀器,最多只有口頭相傳的“經驗”,人們對自身的不解之謎,很自然地要從周圍環(huán)境中尋找答案。天圓地方,所以人“頭圓腳方”;大地河流縱橫,對應人有經絡血脈;天有春秋四季,人就有生老病死。天氣風調雨順,作物豐收,人也舒服;天氣反常,疾病多發(fā),就有千般災難。經過多少代人的“歷史記憶”,粗淺直觀的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著述記載于《內經》等著作中,即是我們所稱的“天人相應”理論,如:“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而人亦應之”。應注意的是,“天”的概念不止包含天象、天氣、氣候等,也包含了“地”和我們周圍環(huán)境中的各種因素;既包含直接的“象”,也包含“象”后面所蘊含的“道”——變化的規(guī)律,用古人的話講,既有“形而下”的,也有“形而上”的。
中醫(yī)的“天人相應”,就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疾病和治療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如在對疾病的認識上,首先從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中尋找病因并分析疾病性質:久居濕地、天氣炎熱,腳爛腳癢,想到“濕熱生蟲”;沐風櫛雨、雪露寒霜,關節(jié)疼痛變形,想到“風寒濕”邪侵入骨節(jié)。診脈,要考慮四季的不同,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在治療上,火可化冰,人有寒冷感覺的疾病就借助火熱,使用可使人產生溫熱感的治法和藥物,如灸或熱飲,反之亦然。在藥物取材上,植物生長在冬季或冰雪中,通常認為可以祛寒,如雪蓮;人參、首烏長成了人形,認為其大有益于人體;血液色紅,就認為紅色的東西可以入血,如丹參、雞血藤。自然界陽氣有盛衰變化,人體氣血與相應,所以針刺要講究時辰,就有了子午流注……在養(yǎng)生上,更要順應自然,春夏陽氣升發(fā)旺盛、秋冬陽氣內斂閉藏,所以“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氣候反常,要特別注意預防疾病,“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講究起居要依據季節(jié)變化,或“無厭于日”,或“必待日光”。
今天我們對人體的奧秘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比古人更正確更深刻的認識,但“天人相應”仍具有其生命力和現實意義,順應自然、敬畏自然、愛護自然得到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多的領域的認可和運用。但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運用“天人相應”也應該注意實事求是。一是要驗證于臨床,以有無實效為標準?!稖夭l辨》曰:“凡夏日所生之物皆可去暑,尤以扁豆花為最”,夏日之荷葉、藿香等確可祛暑,但大部分植物藥都生于夏日,并非“皆可祛暑”,如麻黃、細辛、淫羊藿等。二是不可迷信,如:肉蓯蓉外形如陽物,功能確可補腎助陽,但不能說所有外形如此的東西都能補陽,如過去有不孕者去拜棒槌山,就是迷信了。不久前,網上有人說“日食導致股市大跌”,其所依據的理論即是“天人相應”,真是謬論。但愿我們中醫(yī)界不要如此“天人相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194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乳中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