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進軍 河南省駐馬店第四人民醫(yī)院
《論語·學而第一》開篇第一句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可以說是孔子的治學三境界,對此,筆者深有感悟:學習、實踐中醫(yī)經(jīng)典,即“讀經(jīng)典,做臨床”何嘗不是如此?特將此引申為中醫(yī)讀經(jīng)典的三個境界,分別釋之。
讀經(jīng)典的第一境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境界是說將讀書和實踐結(jié)合起來,樂而好學。
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顏元對此理解得最為深刻:“孔子開章第一句,道盡學宗”(《習齋言行錄》卷下),就是說,“學而時習之”是求學、研究學問的根本。此“習”之意義,一為時時勤學不輟,一為時時付諸實踐,對于中醫(yī)來說,就是要勤讀經(jīng)典,多多臨證。
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內(nèi)經(jīng)》、《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是中醫(yī)療效的源頭,特別是《傷寒》、《金匱》,首開辨證論治的先河,書中的經(jīng)方,不僅理、法縝密,而且組方謹嚴,藥簡效宏,久經(jīng)臨證考驗而療效不衰,且經(jīng)得起臨床重復(fù)驗證,是足堪師法的至理良方,正如清代醫(yī)家陳修園所說:“儒者不能舍圣賢之書而求道,醫(yī)者豈能外仲景之書以治療?”所以說,要想當一名好中醫(yī),做一個明白醫(yī),提高臨證辨治水平,就必須熟讀經(jīng)典理論。要想臨床取得良好的療效以取信于患者,就必須夯實經(jīng)典基礎(chǔ),多做臨床,活用經(jīng)方,因為,天下之至變者,病也,讀經(jīng)典可洞見本源,窮其變則有法可依;天下之至精者,醫(yī)也,用經(jīng)方能探其理致,盡其精必圓機活法。實踐證明,誰重視經(jīng)典,誰勤奮刻苦,不怕困難,時時研習并不斷地踐行經(jīng)典,誰就能真正做到效如桴鼓,濟世救人,從而發(fā)揚光大中醫(yī)事業(yè)。
而如何學好用好經(jīng)典呢?就要做到“學而時習之”,也就是說,學經(jīng)典,要時時習之,不能放松,不能懈怠,不能淺嘗輒止,必須下苦功夫通讀,精讀,反復(fù)讀,反復(fù)背,反復(fù)理解,如對于《傷寒》、《金匱》條文,一定要做到熟讀精思,切實融入自己的辯證思維之中,這樣才能充分得到臨證辨治的源頭活水,做到臨證遣方用藥能圓機活法,出手即效。王冰在《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序》中曾說:“夫釋縛脫艱,全真導(dǎo)氣,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圣道則不能致之矣?!边@就是說,我們當醫(yī)生的整天說“濟世救人”,但真正要想救人于危難,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非明經(jīng)典而不能致之,而明經(jīng)典,就必須達到第一境界:“學而時習之”。
讀經(jīng)典的第二境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境界是說要廣交益友,虛心向“友”、“朋”學習,樂而互學。
古代教育學專著《學記》說:“獨學而無友,必孤陋而寡聞”,中醫(y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且學派較多,每個學派都在繼承經(jīng)典的基礎(chǔ)上有一些獨特的創(chuàng)新,每個學研和實踐經(jīng)典有一定造詣的中醫(yī),不論是學院出身還是民間師承,都有各自獨到的診療理論、經(jīng)驗和體會,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是學習經(jīng)典的捷徑,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們學經(jīng)典不僅要自我苦讀,還要突破“獨學而無友”以至“孤陋而寡聞”的狀態(tài),樂于廣拜名師,廣交同道“友”、“朋”,通過與“友”、“朋”的探討和思辨,互相學習,互相交流,互相啟迪,互相促進,使自己對經(jīng)典的理解更為透徹,臨證思路更加廣博。所以,第二境界就是要求我們虛心拜名師,樂于交益友,只有善于廣納博采,才能做到厚積薄發(fā)。
讀經(jīng)典的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個境界說的是學識與道德、治學與修身的關(guān)系,可以說是讀經(jīng)典的最高境界,即能夠感受到只問耕耘而淡化收獲之樂。
讀經(jīng)典,做臨床,要能靜得下心,沉得住氣,始終以一種淡泊寧靜的心態(tài)去做學問,對于自己學有所得的新觀點或新見解,或?qū)W有所成的收獲,如果得到了贊美、掌聲與榮譽,切不可表現(xiàn)自高自大,趾高氣揚,夸夸其談,有舍我其誰之浮躁心態(tài),應(yīng)處之淡然,繼續(xù)努力,更上層樓;如果別人不明白,不認同,不理解,不重視,不重用,甚至有批評和指責,也不要生氣和怨恨,仍然要孜孜以求,查找不足,更加刻苦地研讀,勤奮地臨證。第三境界是培養(yǎng)一種真做學問的君子之風,就是要我們做到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所說的人生和治學的最高境界:“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p>
1.學習的三種境界(著名古詩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三句本來都是言情話相思的佳句,卻被王國維用以表現(xiàn)“懸思——苦索——頓悟”的治學三重境界,它巧妙地運用了三句中蘊含的哲理意趣,把詩句由愛情領(lǐng)域推繹到治學領(lǐng)域,賦予了它以深刻的內(nèi)涵。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yè)者,首先要有執(zhí)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這自然是借題發(fā)揮,以小見大。那如果按原詞解,這幾句是情感堆積、蘊釀期,是對下文“望盡天涯路”一種鋪墊。喝酒的這個境界,是寒喧之后,剛數(shù)杯下肚,酒氣略微上升階段。此時,歡者更歡,愁者愈愁,不過,肚中縱有千番言語,表面上不大多“和風細雨”。灌水的這個階段是,剛剛“觸”網(wǎng)不久的菜鳥雛兒,打字不快,技術(shù)不懂,罵架不行,所以,不管論壇(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較“謙虛”,也不敢大動作灌水,還多是“新手上路,多多關(guān)照”之詞,顯得比較“禮貌”,比較“懂事兒”。然而,從“菜鳥雛兒”到“灌水專家”的心態(tài)與資格,也就在這個階段慢慢的成長起來了。
二境界的這段詩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詞人柳永的《蝶戀花》。原詞是:“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王國維在這里,顯然也已超出了原詩相思懷人的情緒了。他想說明,對事業(yè),對理想,要執(zhí)著追求,忘我奮斗,為了達到成功的彼岸,一切都要在所不惜。所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第三境界,王國維則采用了宋代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詞句。辛棄疾的原詞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蓖鯂S用在此處,是指在經(jīng)過多次周折、多年磨練之后,就會逐漸成熟起來,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領(lǐng)悟。這就達致了最后的成功。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是厚積薄發(fā)、功到自然成。
2.讀書三境界的三首詞做簡要賞析1、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边^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蔼毶稀睉?yīng)上“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xiàn)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边@里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zhuǎn)向?qū)V遠境界的騁望,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的。這三句盡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凈鉛華,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此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2、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種“春愁”是一種堅貞不渝的感情。他的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不去,正是因為他不僅不想擺脫這“春愁”的糾纏,甚至心甘情愿為“春愁”所折磨,即使?jié)u漸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決不后悔?!盀橐料萌算俱病辈乓徽Z破的:詞人的所謂“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其中伊指深愛的女子,也指自己的人生理想)
3、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苯?jīng)過千百次的尋覓,終于在燈火冷落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她。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在熱鬧場中,可是她卻在熱鬧圈外;獨自站在“燈火闌珊處”,充分顯示了“那人”的與眾不同和孤高?!氨娎飳にО俣取睒O寫尋覓之苦,而“驀然”二字則寫出了發(fā)現(xiàn)意中人后的驚喜之情。這里作者以含蓄的語言,表現(xiàn)了人物內(nèi)心的活動。
3.王國維 讀書三境界“第一境界”原出晏殊(991——1055)《蝶戀花》。
原詞為:“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王國維以這句話形容學海無涯,只有勇于登高遠望者才能尋找到自己要達到的目標。 “第二境界”兩句原出柳永(約985——約1053)《鳳棲梧》其二“ 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
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
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睔W陽修(1007——1072)也曾在《蝶戀花》中化用此句“衣帶漸寬都不悔,況伊消得人憔悴。”
而王國維以這句話比喻為了尋求真理或著研究一個問題的答案,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工作,就是累瘦了也不覺得后悔。 “第三境界”原出辛棄疾(1140——1207)《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用這句話比喻經(jīng)過長期鉆研,正在難以解脫之際,突然找到了答案時的心情。
一、諸葛亮:“觀其大意”讀書法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深通讀書之道,他不僅好學,而且善學,因此才能成就他的“足智多謀”。諸葛亮讀書只“觀其大略”,他讀書遠沒有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的休息。他也不會鉆進書堆死記硬背而是泛讀大概,擷取精華,掌握其實質(zhì)。事實證明,最終讀書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諸葛亮成為一代賢相。
二、陶淵明:“會意”讀書法
顧名思義,五柳先生讀書時更著重追求抓住重點,去繁就簡和獨立思考。他追求讀書會意,著重領(lǐng)會書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是死摳個別字句。這一點也可從《五柳先生傳》中:“每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币痪淞私獾轿辶壬鷮Α皶狻钡淖非?。
三、孔子:“思丶問丶習”讀書法
孔子主張讀書時要重視思考,在學習過程中要主動動腦筋。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另外讀書在于求知識,不懂又不問是求不到知識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第三,當發(fā)現(xiàn)問題時要設(shè)法解決,而解決的辦法,在于請教或者讀相關(guān)的句子。最后,也要經(jīng)常鞏固復(fù)習才能將知識深入掌握,正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238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醫(yī)墨流芳之十五
下一篇: 菊花茶可養(yǎng)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