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業(yè)龍 安徽省岳西縣來榜鎮(zhèn)清潭衛(wèi)生所
對于中醫(yī)學基本功的訓練,“從易入手,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方法被多數醫(yī)家所公認,即從《四小經典》入手,繼之上續(xù)《四大經典》,對于初學者比較適用。何謂《四小經典》及所需的必讀書目,本文試作一簡述。
之一《藥性歌括四百味》
《藥性歌括四百味》由明代龔廷賢著,是一本學習中醫(yī)的啟蒙讀物。本書以四言韻語的文體介紹了臨床常用中藥的性味、功能與主治。全書言簡意賅,便于記誦,數百年來廣為流傳,深受初學者的歡迎?,F有多種《藥性歌括四百味》注釋本,皆以原著為基礎,結合臨床實踐與現代藥理研究,對原文作了注釋和解說,更加實用,適合中醫(yī)藥院校師生及初學中醫(yī)者閱讀、研習、背誦。
在背誦此歌訣的基礎上,可選擇參看《本草備要》(成書于公元1694年,清·汪昂編著)。本書從諸家本草中選取適用者400余味,對每味藥說明其性味、歸經、功用、主治,并附有藥圖400余幅,編為4卷。既備有常用之藥,又突出這些藥的使用要點,頗受初學者歡迎?;騾⒖础侗静輳男隆罚ㄇ濉莾x洛著)。該書是在汪昂《本草備要》的基礎上加以重訂的藥學著作。全書共收藥物670余種,附藥210余種,并對藥物的真?zhèn)味凰幟晕?、功用,以及修治等,均一一述及。全書分類仿《本草綱目》,較為簡明實用。本書在近代本草著作流傳較廣,具有一定的學習和臨床參考價值。通過閱讀上述著作,以加強對中醫(yī)藥知識及臨床應用方面的了解。
之二《湯頭歌訣》
《湯頭歌訣》為清代汪昂所著,乃醫(yī)方著作,刊于公元1694年。書中選錄常用方劑300余方,分為補益、發(fā)表、攻里、涌吐等20類,以七言歌詞的形式加歸納和概括,并于每方后附有簡要的注釋,便于初學者學習背誦,是一部流傳較廣的語方劑學著作,由于本書以韻文編纂,朗朗上口,便于記誦,對后世影響頗大,被尊為“四小經典”之一?,F有清刻本、石印本、鉛印本50余種。
在背誦此歌訣的基礎上,可參看《醫(yī)方集解》(也為汪昂所著,共3卷)。書中搜集切合實用方劑80余首,分列21門。每門論述包括適應證、藥物組成、方義、煎服及加減等。該書內容豐富,釋義簡明,流傳甚廣,是一部非常有影響力的專著?;蜷喿x清代吳儀洛著的《成方切用》。該書廣泛收集歷代有效成方,對治療原則、組方理論、實際運用等與方劑相關的問題幾乎均有所論及。全書共14卷,部首為制方總義,及《內經》12方,第一卷至第12卷每卷又各分上下,各為一門,共設治風、理血、補養(yǎng)、澀固、表散、涌吐、攻下、消導、和解、表里、祛風、祛寒、消暑、燥濕、潤燥、瀉火、除痰、殺蟲、經帶、胎產、嬰孩、癰瘍、眼目、救急二十四門,每門開篇有總論,后列諸方,每方先記主證并分析每種癥狀的產生機理;繼出組方用藥、劑量與用法;再論配伍原理,即方論及用方禁忌等;最后為方劑加減變通變通運用方法。全書收正方656首,附方與類方446首,涉及異名31個,合計收方1102首。卷末為“勿藥坻詮”介紹歷代調神、調息等非藥物養(yǎng)生保健法?,F有多種印本。
之三《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明代著名醫(yī)家李時珍著。全書為歌訣體裁,易于記誦,是學習診脈學的指南,對后世影響頗大。背誦脈訣的同時,需背誦《四言舉要》(宋·紫虛隱君崔嘉彥著,明代荊州月池子李言聞刪補)。背熟后要多臨床、早臨床,以達到“多診識脈”的目的。
之四《醫(yī)宗金鑒》
《醫(yī)宗金鑒》共90卷,是清朝政府組織太醫(yī)院判吳謙等編纂的一部大型醫(yī)學叢書。也是清政府廣為流傳的醫(yī)學教科書。本書將中醫(yī)內容分門別類,采精發(fā)蘊,編成醫(yī)書15種:《傷寒論注》、《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yī)方論》、《四診心法要訣》、《運氣要訣》、《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痘疹心法要訣》、《幼科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訣》、《剌灸心法要訣》、《正骨心法要訣》。內容廣泛,涉及臨床各科的辨證論治,理論深入淺出,圓機活法,語言簡明扼要,切合臨床實用際?!端膸烊珪偰俊贩Q其“有圖、有說、有歌訣,俾學者既易考求,又便記誦”。本書面世200多年來,一直為習者必讀之書。
我不知道你的文言文基礎怎么樣,如果不好的話,我建議你先看《古文觀止》,《孫子兵法》,《說文解字》和《國語》這些書。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先看《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中藥學》、《傷寒論》 這些書,因為它們是教材,是要有老師講解才會明白的,更何況那些是由現代人編寫的,有些東西不完全符合中醫(yī)學的思想,這里就不舉例了。
之后可以先看《哲眼看中醫(yī)》,《思考中醫(yī)》,《中醫(yī)與傳統(tǒng)文化》。
如果古文基礎好的話,可以先看《黃帝內經》(建議王冰注的)
《類經》,《醫(yī)宗金鑒》,《千金方》,《諸病源侯論》,《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
以上古文書籍最好都選古籍出版社的比較權威。
如果還有什么問題可以給我發(fā)郵件:jiangliaishaoyao7788@yahoo.cn
一 蒙學階段; 啟蒙是此階段的重點。需要學習的內容,在古代就是醫(y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賦與湯頭歌訣這四小經典?,F代的中醫(yī)教育,已經在內容上更加充實,在結構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yī)內科學這五門核心課程。作為在校學生,是要求系統(tǒng)學習的,無須多說。 對于自學者,無論內容,還是方式,都需要做適當的調整才好。因為在缺少老師指點的情況下,要系統(tǒng)學習上述幾門課程,存在幾個常見的問題: 1 內容枯燥,難以入目。課堂的講解可以是很豐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東西;而且教師是活的,可以根據學生的狀況,隨時進行調整。這與整天面對一本死沉沉的教科書是皆然不同的;2 沒有重點。一本中醫(yī)基礎理論,絕不是每一個章節(jié)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臟象學說,絕不是五臟的位置在任何狀態(tài)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臟的生理功能,絕不是對臨證起到相同的指導意義的。所有的這些不同,這些輕重,是需要老師指點的; , 3 易生誤解。中醫(yī)理論,非常崇尚“理解”與“領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領悟,都需要有一個認識的平臺,即對概念和關系的基本認識。自學者由于缺少前輩指導,很容易在起點上走偏,從而產生對整個中醫(yī)學的偏激認識。 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種種問題,建議自學中醫(yī)者在啟蒙階段,采取以下的學習方法: 1 多讀中醫(yī)前輩的傳記,以及他們關于學習方法的論述性文章。他們走過的路,看起來笨拙的很,實際上常常是中醫(yī)入門的最佳捷徑。多向前輩學習他們的學習方法,幫助將會是非常大的。這里強烈推薦一本書:《名老中醫(yī)之路》第一輯。把這本書熟讀過三遍,不但是學習方法方面可以豁然開朗,在此過程中就可以學習到這些老先生很多寶貴的學習體會,臨證心得 2 利用好豐富的網絡資源。現今信息的時代,已經把學校的大門很大程度上打開了。任何一個人,在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比較輕松的得到機會,向各中醫(yī)院校的名師學習,收看他們講課的視頻,而且全部免費。這樣的學習,雖比不得在教室的環(huán)境里,聆聽面對面的傳授更有感覺,但比起死讀書本,總要強的多了。材的選擇要兼顧權威性和趣味性兩項原則。學習,自然是離不開教材和參考書。教材方面,還是主張正規(guī)的全日制教材。每本書都是經過幾十位專家嚴格把關,權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個人比較傾向于七版教材。除針灸學外,七版教材的整體水平是很高的。如果希望精煉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錯的選擇。趣味性的參考書,是自學必不可少的調味劑??梢宰寣W習多些樂趣,少些乏味。感覺目前比較暢銷的幾本養(yǎng)生保健書:《人體使用手冊》、《求醫(yī)不如求己》,以及《小說中醫(yī)》等,雖然在整個理論構架上,與正規(guī)學院派存在不少差異,但是作為調味品,是足可以勝任的。另外,《思考中醫(yī)》一書,更加側重對中醫(yī)理論的闡釋發(fā)揮,有不少獨到的見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選讀。 4 最后,就是要強調循序漸進的步驟。一名中醫(yī)在校生,學習這幾門課的時間是三年(當然還有其他課程);古代中醫(yī)學徒學完更加精簡的四小經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所以,大家在自學的啟蒙階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和進度。太緊或太松都會為將來的半途而廢埋下伏筆。 二,四部經典學習階段 經過前期的蒙學階段,有了對中醫(yī)學的初步認識,就可以進一步深入學習中醫(yī)的四部經典著作了。也就是《內經》,《傷寒》,《金匱》,《溫病》。有一些學生認為經典都是過時的老土東西,不過是講中醫(yī)怎樣的整體觀、辨證論治嘛;我們已經學習過中醫(yī)基礎中醫(yī)診斷,還有什么必要學習這些陳腐的東西呢?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想這樣來回答: 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過程,有兩個不同的體系:一個是自然科學的體系;一個是人文科學的體系。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是一直向前的,象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興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為學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論出現。但是人文學科的發(fā)展是完全不同的??鬃訜o法替代老子的價值,孟子也無法頂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卻需要時時從孔孟的學說中汲取營養(yǎng)。后世當然可以發(fā)展,而且必須發(fā)展,但是經典的價值是無論誰也無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學領域里,最新的理論永遠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學科里,想要把握最先進的理論,就意味著需要用最短的時間,重溫古人曾經走過的路,再在實踐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 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要想與古人交流,向他們學習,至少需要一個條件,就是我們得知道古人在說什么。作為現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國化的環(huán)境里,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全部都是嚴重西化的。這樣的狀態(tài),讓我們與古人之見產生了距離。雖然寫著同樣的文字,說著同樣的語言,卻無法相互理解了。中醫(yī)教材的價值,就在于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試著表達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說,現代的中醫(yī)教材,就是在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語言上的橋梁。讓我們可以比較容易的,與古人的思想發(fā)生共鳴。 那么經典的學習,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當老師的都知道,講基礎課是比較容易的,但講經典課就相當的難。難就難在先是需要教室鉆進去,理解古人想要表達的所謂“本意”,接著表達出來給學生。 那么對于自學學生來理解經典,難度自然就更大了。 對于經典的學習,我提以下幾個建議: 1 明確自己的方向; .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確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學習經典也是這樣。先假定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對中醫(yī)理論的認識理解,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吧。 那么這種情況下,學習的重點,就在于如何將經典中的思想用于臨床病癥的治療。這樣的話,逐字逐句的鉆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許多純粹的理論探討著作也就不一定適用了。相反有些將經典的內容加以應用,條文下緊隨著治療醫(yī)案的書籍文章就要好的多。僅舉例兩本《黃帝臨證切要》(書名不一定很確切了),《經方實驗錄》。用這樣的說來配合經典的學習,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學起來才會更有動力。 如果是從哲學、史學甚至文學的角度來學習,我這里就不多說了哦。。 2 從淺到深的學習。 自學者,學習文言文有困難者,不妨先從白話文入手。雖然也會遇到譯文質量不好,影響理解的時候,但畢竟也是經過專家認可,質量相對還是不錯的。誰又能保證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評判價值的惟一標準嗎? 翻譯的版本,可參考幾部標題為《××校釋》的書,逐段譯的,質量還可以。 3 遇到問題,多參考注家。 閱讀古文,在理解上無論如何都會遇到問題。這時候,多參考幾位注家的注解,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經過千百年的傳承,歷代醫(yī)家中,很多是花了畢生精力來鉆研經典的。他們對經典的理解認識,常??梢詾槲覀兇蜷_一片新的天空,開闊我們的思維,形成新的認識。學經典而不讀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對經典的注家常以千記,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幾十家。這里不便一一介紹。相信在經典學習的過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講到的白話文的學習過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們的著作。自學者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相應的選擇來讀。
1.啟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要有興趣,看書以一些有趣的中醫(yī)故事為主。一來提高興趣,二來接觸一些中醫(yī)基本知識。推薦的有羅達倫的《古代的中醫(yī)》等著作,任之堂的《一個傳統(tǒng)中醫(yī)的成長歷程》等著作,經過這些一般能樹立一些基本的傳統(tǒng)思維概念,掌握一些小偏方,悟性高的還能初步會一些脈診,可以幫家人解決一些小問題。
2.入門:有了興趣后就要開始打基礎了。要以現代白話文的著作為主,有了前面的興趣和一些基礎,應該是可以堅持下來。推薦《中醫(yī)基礎理論》,《中藥學》,《思考中醫(yī)》,郝萬山的《傷寒論講義》,胡希恕的《傷寒論》《金匱要略》講座等。這階段主要是打基礎,比較系統(tǒng)的學習中醫(yī)基本學說,常用中藥的藥性等等。
3.提高:這個階段要開始逐漸加深理解了。從這個階段就開始升華了,此階段還是以古文為主。需要看的是:《圓運動的古代中醫(yī)學》。學完后再學黃元御的著作《四圣心源》《四圣懸殊》《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懸解》《傷寒懸解》等等,有著黃老前輩的指點,看《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這些經典才能事半功倍,靠自己單獨看這些經典,要悟透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大量時間和極高的悟性和毅力,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古中醫(yī)一脈,就在于此。所以理論的高度,就在于這個階段能吃透多少。這一階段,也是學中醫(yī)最重要的階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240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治三叉神經痛驗方
下一篇: 梨花風起正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