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亂世郎中》以聞名中外的云南白藥為主線,給觀眾塑造了一個濟世為民、剛正不阿的醫(yī)生形象,確有感人的力量。然而,大概不少觀眾會對影片中的“蛇銜草”、“鹿銜草”的情節(jié),覺得甚是玄虛吧。
其實,動物發(fā)現(xiàn)良藥,并非無稽之談,古今中外,皆有所聞。據(jù)說,前蘇聯(lián)烏茲別克有一獵人,在打獵時曾發(fā)現(xiàn)受傷的野獸總是往同一個山頭上跑,并且都在懸崖峭壁的巖石上摩擦傷口。很久以后,迷惑不解的獵人終于發(fā)現(xiàn)峭壁的巖石上流下一種象蜂蜜似的黑色粘稠液體,那受傷的野獸都是在傷口上涂滿了這種液體,獵人把這種液體弄了一些回去,試用后,發(fā)現(xiàn)居然有治療跌打損傷的奇效。
當?shù)鼐用癫唤馄湟?,皆以為是什么“天意”,便尊稱這種液體為“山淚”。前蘇聯(lián)有關研究人員經過實地調查,并通過化學實驗,終于揭開了“山淚”的秘密。原來“山淚”是從埋在巖壁間的木乃伊里滴出來的防腐液,經過空氣的作用,使這種液體可以舒筋消腫,具有使創(chuàng)口斷骨迅速愈合的作用。(趙永春)
概述
第一章解表藥
學習目標:
1.掌握解表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掌握:麻黃、桂枝、紫蘇、生姜、荊芥、防風、羌活、細辛、白芷。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3.熟悉:香薷、藁本、蒼耳子、辛夷、升麻、蔓荊子。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4.了解:淡豆豉藥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5.掌握麻黃與桂枝,荊芥與防風,桑葉與菊花,柴胡與升麻各組藥物藥性與功效的異同點。
6.熟悉麻黃與香薷,紫蘇與生姜功效相似藥物的相同和不同點。
7.掌握麻黃配桂枝,麻黃配杏仁,麻黃配石膏,桂枝配白芍,柴胡配黃芩,生葛根配黃芩、黃連各組藥物的配伍意義。
概 論
念義:以發(fā)散表邪、解除表癥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解表藥。
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與膀胱經,性善發(fā)散,可使外邪從汗而解。
主具發(fā)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風濕等。
適應范圍:主要用于外感風寒或風熱,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無汗(或有汗)、脈浮等表癥者。部分還可用于咳喘、水腫、疹發(fā)不暢及風濕痹痛等。
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念義:以發(fā)散表邪、解除表癥為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解表藥。
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與膀胱經,性善發(fā)散,可使外邪從汗而解。
主具發(fā)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風濕等。
適應范圍:主要用于外感風寒或風熱,出現(xiàn)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無汗(或有汗)、脈浮等表癥者。部分還可用于咳喘、水腫、疹發(fā)不暢及風濕痹痛等。
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分類 性味 功效 主治病證 兼治病證辛溫解表藥 辛溫 發(fā)散風寒,發(fā)汗力強 外感風寒表證 風寒濕痹、咳喘、水腫兼表證辛涼解表藥 辛涼 疏散風熱,發(fā)汗力弱,長于透熱解表 外感風熱表 風熱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淚配伍方法:
使用注意:
1、解表藥雖能透過發(fā)汗解除表證,但汗出過多能耗散陽氣,損傷津液,發(fā)汗以微汗為度,中病即止,不可過汗。
2、對于多汗及熱病后津液虧耗者忌用。
3、對于久患瘡癰、淋病及失血患者慎用。
4、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揮發(fā)過多而降低療效。
各論
1、中藥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略)
2、配伍應用
麻黃配桂枝:風寒表實無汗
麻黃配杏仁:治喘咳氣逆功著,證屬風寒束肺者尤佳。
麻黃配石膏:肺熱咳喘。
桂枝配白芍:治風寒表虛有汗。
生葛根配黃芩、黃連:既清熱燥濕解毒,又透熱升陽止瀉,主治濕熱瀉痢初起。
柴胡配黃芩:解半表半里之邪熱效強,治少陽寒熱往來效著。
3、相似藥物的比較
1、麻黃、桂枝:均性溫而能發(fā)散風寒,治風寒表證及風寒濕痹證。
不同1:麻黃發(fā)汗力強,惟以風寒表實無汗為用;桂枝發(fā)汗力弱,又能助陽,風寒表實無汗及表虛有汗咸宜。
不同2:麻黃善宣肺平喘,治肺氣不宣之喘咳;還能利水退腫,治水腫兼表。桂枝又善溫通血脈、溫陽化氣、溫中散寒,治經寒血滯之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胸痹冷痛,陽虛水腫,痰飲眩悸及虛寒腹痛等。
2、荊芥、防風:均能發(fā)汗解表而治風寒感冒。
不同1:荊芥微溫平和,生用長于散風,為發(fā)表散風通用藥,又治風熱感冒無汗或汗少者;防風微溫而甘緩不峻,為治風通用之品,發(fā)汗力雖較弱而長于勝濕,凡外感表證無論寒熱或夾濕與否均可投用。
不同2:荊芥生用又能透疹療瘡止癢,治麻疹不透、瘡瘍初起兼表及風疹瘙癢;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3、桑葉、菊花:均善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肝陽眩暈、肝經風熱或肝火之目赤腫痛及肝陰不足之視物昏花。
不同1:桑葉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較菊花強;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菊花性微寒,作用偏肝,平肝明目力較桑葉為勝,兼治肝風頭痛。
不同2:桑葉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還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吐衄咯血。菊花又善清熱解毒,治癰腫瘡毒。
4、柴胡、升麻:均為解表升陽之品,麻能升清陽而舉陷,多與黃芪、人參等相伍,治氣虛下陷、臟器脫垂諸證。
不同1:雖均能解表,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膽經,主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熱,主治少陽寒熱往來及感冒高熱;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與脾胃經,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風熱頭痛而少用;
不同2:升麻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
不同3: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郁氣滯、月經不調、胸脅疼痛;升麻又善清熱解毒,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丹毒、溫毒發(fā)斑及熱毒瘡腫。[醫(yī) 學教育網 搜集整理]
5、香薷、麻黃:均能發(fā)汗解表、利水退腫,治表證無汗、水腫及小便不利。
香薷微溫,兼和中化濕而祛暑,習稱"夏月麻黃",善治暑天感寒飲冷、陽氣被遏之頭痛、形寒、發(fā)熱無汗及腹痛吐瀉;
麻黃性溫,發(fā)汗力強,善治風寒表實無汗。此外,麻黃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氣壅遏之咳喘等。
6、紫蘇、生姜:均能發(fā)汗解表而治風寒感冒。其中,紫蘇性溫,發(fā)汗力強,又兼理氣,風寒感冒無汗或兼脾胃氣滯者多用;生姜性溫,發(fā)汗力弱,風寒感冒輕癥多用;
紫蘇又能理氣寬中、安胎、解魚蟹毒,治脾胃氣滯、胸悶不舒、氣滯胎動及食魚蟹中毒之腹痛吐瀉。生姜又能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及半夏、南星之毒,治胃寒嘔吐,風寒咳嗽,食魚蟹、生半夏、生南星引發(fā)的中毒。
第二章清熱藥
學習目標
1.掌握清熱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 掌握:石膏、知母、天花粉、梔子、夏枯草、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大青葉、板藍根、牛黃、魚腥草、射干、白頭翁、敗醬草、青蒿、地骨皮。
3. 熟悉:蘆根、淡竹葉、決明子、苦參、紫草、水牛角、青黛。蚤休、穿心蓮、白鮮皮、半邊蓮、土茯苓、山豆根、馬齒覓、紅藤、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熊膽、白薇、胡黃連。
4. 了解:紫花地丁、鴉膽子、垂盆草、秦皮、馬勃、銀柴胡。
5.掌握石膏與知母,黃芩、黃連與黃柏,牡丹皮與赤芍,金銀花與連翹各組藥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點。
6.熟悉蘆根與天花粉的相同和不同點。
7.掌握知母配黃柏,知母配川貝母,桅子配茵陳,黃連配吳茉英,黃連配木香,黃柏配蒼術,白薇配玉竹各組藥物的配伍意義。
8.了解知母、梔子、黃芩、黃連、生地黃、金銀花、大青葉、牛黃、魚腥草、青蒿各藥的主要藥理作用。
概論
凡藥性寒涼,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清熱藥。
本類藥藥性大多寒涼,少數(shù)平而偏涼,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性能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退虛熱,兼能燥濕、利濕、滋陰、發(fā)表等。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表邪已解、內無積滯的里熱證,如外感熱病高熱、陰傷內熱、濕熱瀉痢、溫毒發(fā)斑、癰腫瘡毒、陰虛潮熱等。
按其性能及臨床應用之別,習慣將本章藥物分為五類。
清熱藥的分類及其特點
分 類 性 味 功 效 主 治
清熱瀉火藥 甘寒或苦寒 清泄實熱郁火 外感熱病氣分高熱證,以及肺熱、胃火、肝火、心火等臟腑火熱證等。
清熱燥濕藥 苦寒 清熱燥濕兼以清熱瀉火 外感或內傷之濕熱火毒諸證,如濕溫、暑濕、濕熱中阻、濕熱瀉痢、黃疸、帶下、淋痛、瘡疹,以及諸臟腑火熱證。
清熱涼血藥 苦甘寒或咸寒 清熱涼血,兼以滋潤、活血 外感熱病熱入營血之高熱神昏譫語,以及火熱內生之血熱妄行諸證清熱解毒藥 苦寒或辛寒甘寒 清解熱毒 主治外感或內生實熱火毒諸證,如癰瘡腫毒、丹毒、痄腮、咽喉腫痛、肺癰、腸癰、熱毒瀉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等清虛熱藥 苦咸甘寒
多入肝腎經 退虛熱、除疳熱,
兼涼血 陰傷發(fā)熱、久病傷陰之骨蒸潮熱,以及小兒疳熱
1、里熱兼有表證者,當先解表或表里同治;
2、氣分熱兼血分熱者,宜氣血兩清;
3、里熱兼陰傷津虧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輔以養(yǎng)陰生津藥;
4、里熱積滯者,宜適當配合瀉下藥;
5、里熱兼脾胃虛弱者,宜適當輔以健胃藥。
1、 本類藥藥性寒涼,易傷脾胃,凡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 熱病易傷津液,清熱燥濕藥易化燥傷陰津,故陰虛津傷者亦當慎用;
3、 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證,尤須明辨,不可妄投;
4、 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過,損傷正氣。
比較藥物的異同點:
1、石膏、知母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石膏降火力強,并兼解肌,重在清解
知母味苦甘質潤兼歸腎經,重在清滋,又能滋陰潤燥通腸,治燥熱咳嗽、陰虛勞嗽、骨蒸潮熱、內熱消渴及陰虛腸燥便秘等。
2、蘆根、天花粉:同歸肺胃經,均善清熱生津止渴,治熱病津傷煩渴。
相 異的是:蘆根甘寒質輕,作用較緩,善清肺胃之熱而兼透散,治外感熱病初期兼表證、中期高熱煩渴、后期熱退陰傷煩渴成宜;又能清胃止嘔、清肺利尿,且兼祛痰 排膿,治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等。天花粉苦微甘,性微寒,生津之力較強,又兼能清肺潤燥,治肺熱燥咳、痰熱咳嗽帶血;還能消腫排膿,治 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瘡腫未膿可消,已膿可潰,膿多促排,膿盡不用。此外,將其制成結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用于抗早孕及中期妊娠引產有效。
3、黃芩、黃連、黃柏:均味苦而功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相須為用治濕熱、火毒諸證。如濕熱瀉痢、濕熱黃疸、濕熱瘡疹、熱毒癰腫、目赤腫痛、血熱吐衄及其它臟腑火熱證。
相 異的是:黃芩入肺與大腸,兼入胃與膽等經,作用偏于上焦及大腸,善清肺與大腸之火,且止血力強,又善治溫病熱入氣營血分證、肺熱咳喘、濕溫、暑濕、濕熱中 阻、濕熱淋痛及痔漏便血;還能安胎,治胎熱胎動不安;此外,與柴胡相伍能治少陽寒熱往來。黃連大苦大寒,藥力,主入心胃,兼入肝與大腸等經,作用偏于 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jié)駸?,又善治溫病熱人營血之神昏譫語、內熱心煩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瘡、肝火犯胃嘔吐吞酸、濕熱痞滿,以及胃火熾盛消谷善 饑。黃柏藥力弱于黃連,主入腎兼入膀胱,作用偏于下焦,善清相(腎)火,退虛熱,除下焦?jié)駸幔种侮幪摶鹜?、骨蒸潮熱,以及下焦?jié)駸嶂蜷]、淋濁、帶下、 陰癢、足膝腫痛及腳氣等。
3、牡丹皮、赤芍藥:同源于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歸肝經,均善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治熱入營血之斑疹吐衄、血滯經閉、痛經、zhengjia腫毒及跌打瘀腫等證。
然牡丹皮兼辛味,并入腎經,又善透陰分伏熱而退虛熱,治熱病后期之陰虛發(fā)熱、久病陰傷之無汗骨蒸;赤芍藥苦泄而專入肝經,又善清泄肝火與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脅痛及肝火目赤腫痛。
4、金銀花、連翹:均歸心肺,功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主治癰腫疔瘡、風熱表證及溫病發(fā)熱。對瘡腫,無論初起兼表或熱毒熾盛均可;對外感熱病,無論邪在衛(wèi)、氣,還是營、血均宜。
然金銀花甘寒香散,清透解毒力強,瘡腫熱毒重者尤宜,又治腸癰、肺癰及熱毒血痢。連翹苦泄微寒,長于散血結氣聚而消癰散結,素有"瘡家圣藥"之譽,瘡癰有腫核者尤宜,又治瘰疬痰核;還兼利尿,治熱淋澀痛。
常用配伍及意義
石膏配知母:既治熱病氣分高熱證,又治肺胃火熱傷津證。
知母配黃柏:治陰虛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貝母:善治陰虛勞嗽、肺燥咳嗽。
梔子配茵陳:清熱利濕退黃力強,治濕熱黃疸效佳。
黃連配木香:治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黃連配吳茱萸:治肝火犯胃、濕熱中阻之嘔吐泛酸。
黃柏配蒼術:特別是下焦?jié)駸嶙C有效。
白薇配玉竹:治陰虛外感。
第三章瀉下藥
學習目標
1.掌握瀉下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掌握大黃、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熟悉蘆薈、郁李仁、京大戟、紅大戟、牽牛子、芫花。
3.掌握下列大黃與芒硝,京大戟與紅大戟各組藥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點。熟悉火麻仁與郁李仁的相同和不同點。
4.掌握大黃配巴豆、干姜的配伍意義。
概述
1.定義:凡能引起腹瀉或滑利大腸,促進排便的藥物稱為瀉下藥。
2.功效:排出積滯、清熱瀉火、逐水退腫
3.分類及適應證:
①攻下藥: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多苦寒,即可通便又能瀉火。
多用于實熱積滯、燥屎堅結,便秘者,還可用于實熱證。
如:大黃、芒硝
②潤下藥:含油脂能潤腸通便有緩瀉作用。
多用于老年津枯、產后血虧、病后津液未復及失血病人腸燥便秘。[醫(yī)學教 育網 搜集整 理]
如:火麻仁、郁李仁、蜂蜜。
③峻下逐水藥:作用猛烈,能引起劇烈腹瀉或兼能利尿的藥物,稱為峻下逐水藥。孕婦忌用。
多用于水腫、膨脹、痰飲積聚、喘滿證。
如:甘遂、芫花、大戟、牽牛子、巴豆。
4.注意事項:
①有兼證時,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同解;或攻補兼施。
②本類藥作用峻者,易傷正氣。久病體弱,婦女胎前產后及月經期慎用。
③中病即止,不可過劑。
相似藥物比較:
1、大黃、芒硝:均味苦性寒,一則均善攻下通便瀉熱,治實熱積滯大便燥結常相須為用;二則均清熱瀉火,治目赤腫痛、口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瘡癰腫毒、腸癰及痔瘡等。
相 異的是:大黃大苦大寒,瀉熱攻積力強,又善治濕熱積滯瀉痢初起見里急后重者;芒硝則兼咸味,長于潤軟堅硬燥屎,尤宜燥屎堅結難下或熱結旁流者。此外,大黃 兼解毒,善清血分之熱而止血,治血熱妄行之吐、衄、咯、便血及水火燙傷;清利濕熱,治濕熱黃疸、淋證澀痛;活血逐瘀,治瘀血磐閉、產后瘀阻腹痛及趺引損 傷。芒硝外用可回乳。
2、火麻仁、郁李仁:均為植物種仁而善潤腸通便,凡年老、體虛、久病及產婦因津血不足所致腸燥便秘即可選用。相異的是:火麻仁甘平油潤,又兼補虛。郁李仁則苦降散潤,又兼行氣、利水消腫,以腸燥兼氣滯者用之為宜,還治水腫、腳氣,兼便秘者尤佳。
3、京大戟、紅大戟:均性寒有毒,既善瀉水逐飲,治身面浮腫、大腹水腫、胸脅積液;又善消腫散結,治癰腫未潰及瘰疬痰核等。然京大戟源于大戟科,毒大而瀉下逐水力強;紅大戟則源于茜草科,毒小而散結消腫力佳。此外,醋制均可減其毒。
常用配伍:
大黃配巴豆、干姜:故善治寒積便秘。
第四章祛風濕藥
學習目標1.掌握祛風濕藥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其性能特點。
2.掌握:獨活、威靈仙、防己、秦艽、徐長卿、木瓜、桑寄生、五加皮、蘄蛇。
熟悉:稀簽草、絡石藤、桑枝、海風藤、川烏、雷公藤、香加皮、千年健。
了解:臭梧桐、青風藤、絲瓜絡、伸筋草、鹿銜草、烏梢蛇。
3.掌握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羌活與獨活,漢防己與木防己,五加皮與香加皮,
熟悉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海風藤與青風藤4.掌握下列各組藥物的配伍意義:獨活配桑寄生概述含義 凡以祛除風濕、解除痹痛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為祛風濕藥。
性能功效 本類藥多辛散苦燥,具有祛除肌表、經絡風濕作用,有的還分別兼有散寒或清熱、舒筋、通絡、止痛、解表,以及補肝腎、強筋骨作用。
適應范圍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麻木不仁、腰膝酸痛、下肢痿弱,或熱痹關節(jié)紅腫,兼治痹證兼肝腎不足、外感表證夾濕、頭風頭痛等。
配伍方法 病邪在表,或疼痛偏于上部者,配祛風解表藥;病邪入絡,血凝氣滯者,配活血通絡藥;寒濕偏盛者,配溫經藥;郁久化熱者,配清熱藥;病久氣血不足者,配益氣養(yǎng)血藥;肝腎虧損,腰痛腳弱者,配補養(yǎng)肝腎藥。
使用注意 痹證多屬慢性疾患,需較長時間治療,為服用方便,本類藥可制成酒劑或丸散劑常服;本類藥中的部分藥物辛溫香燥,易耗傷陰血,故陰虧血虛者應慎用。
配伍應用獨活配桑寄生:既祛風寒濕,又能強腰膝,治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者可投。
相似藥物比較獨活、羌活,同源于傘形科,而辛散苦燥溫通,均善祛風散寒、勝濕止痛、發(fā)表,主治風寒濕痹、風寒表證、表證夾濕及頭風頭痛等證。但獨活藥力較緩,主 散在里之伏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jié)止痛,主治腰以下風寒濕痹及少陰伏風頭痛;羌活則作用強烈,主散肌表游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jié)止痛,主治上半身風寒濕痹、太陽經 (后腦)頭痛及項背痛。
木防己、廣防己、漢防己,均苦辛性寒而能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治風濕熱痹、水腫、腹水、腳氣浮腫及小便不利。然木防己與廣防己以祛風止痛為長,多用治風濕熱痹關節(jié)腫痛;漢防己以利水消腫為長,多用治水腫、腹水、腳氣浮腫及小便不利等。
香加皮、五加皮,性溫歸肝腎經,既均能祛風濕、強筋骨,治風濕痹痛、關節(jié)拘攣、筋骨痿弱、小兒行遲;又均能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相異的是:香加皮源于蘿蘑科而有毒,長于利水消腫;五加皮源于五加科而無毒,長于補肝腎強筋骨。
海風藤、青風藤:均能祛風濕,通經絡,治風濕痹痛等癥,不同點在于海風藤性溫,兼活血,青風藤性平,兼利小便。
第五章芳香化濕藥
學習目標
1. 掌握芳香化濕藥的含義、性能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 各藥的藥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蒼術、厚樸、藿香、砂仁。
熟悉:白豆蔻、佩蘭。
了解:草豆蔻。
3. 掌握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與功效的異同。
藿香與佩蘭
4. 掌握類藥的性能特點,主治病證,以及主治病證的異同。
砂仁與白豆蔻,
5. 掌握蒼術配厚樸、陳皮的意義。
概述
凡氣味芳香,具有化濕運脾作用的藥物,稱為芳香化濕藥。
本類藥多辛香溫燥,主入脾胃經,功能化濕醒脾或燥濕運脾,兼解暑發(fā)表。
本類藥主要適用于脾為濕困,運化失職而致的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瀉、食少倦怠、舌苔白膩,或濕熱困脾之口甘多涎,以及濕溫等。兼治陰寒閉暑等。
寒濕困脾者,配溫里藥;
濕熱阻中者,配清熱燥濕藥;
濕阻氣滯較甚者,配行氣藥;
脾虛生濕者,配補氣健脾藥。
本類藥多辛香溫燥,易耗氣傷陰,故陰虛血燥氣虛者慎用;
又因其氣芳香,大多含揮發(fā)油,故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療效。
配伍應用
蒼術配厚樸、陳皮:蒼術性溫,功能燥濕健脾;厚樸性溫,功能燥濕、行氣、消積;陳皮性溫,功能燥濕化痰、行氣調中。三藥相合,既善燥濕行氣,又能消積健脾,凡寒濕中阻或夾食積者即可投用。若為濕熱者,當再配苦寒之品。
相似藥物比較
藿香、佩蘭:均芳香入脾胃經,善化濕解暑,治濕阻中焦、濕溫及暑濕等證常相須為用,其中,藿香微溫,化濕力較強,且兼發(fā)表,又善治夏月感寒飲冷之陰寒閉暑證。還能止嘔:治寒濕等所致的惡心嘔吐。佩蘭性平偏涼,藥力平和,又為治脾經濕熱之口甜或口苦多涎之要藥。
砂仁、白豆蔻:同源于姜科植物的果實,均芳香辛溫,功善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治濕阻中焦、脾胃氣滯及胃寒嘔吐等。但砂仁惟入中焦脾胃而力稍強,兼止瀉、安胎,善治濕滯或虛寒泄瀉,以及妊娠氣滯惡阻與胎動不安;白豆蔻則既入中焦脾胃,又入上焦肺,力較緩,兼治濕溫初起。
鹿銜草
別名~鹿蹄草、小秦王草、破血丹、紙背金牛草、大肺筋草、紅肺筋草、鹿壽茶、 鹿安茶、鹿含草
為鹿蹄草科植物普通鹿蹄草、鹿蹄草、日本鹿蹄草、紅花鹿蹄草的全草。
歸肝、腎經。
功效補腎強骨;祛風除濕;止咳;止血。
主治腎虛腰痛;風濕痹痛;筋骨痿軟;新久咳嗽;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
味甘苦;性溫。
內服:煎湯,15-30g;研末,6-9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撒;或煎水洗。
/s/12Z9KeLyGin8zDWhZAo8Q_w?pwd=k2fa ?
一段穿越50年時空的真情。兩個女人的苦難與愛恨,讓人心碎卻也心醉?,F(xiàn)代女性阿慧(李綺虹飾)從美國學習建筑業(yè)歸來,在香港與大陸間經營事業(yè),是個新時代的女強人。其男友(趙文煊飾)也是其下屬,二人感情漸淡,男友移情別戀。阿慧傷心卻也無奈。阿慧父親委托阿慧陪其幼年時的奶媽歡姑(歸亞蕾飾)回鄉(xiāng)探舊友,兩人一見面就針鋒相對,相處不太愉快。隨著旅程的進行,二人矛盾不斷,卻也漸漸磨合。歡姑在開導感情脆弱的阿慧時,道出了一段隱藏在心底的往事。 40年代的廣東順德,女子還生活在男權制的枷鎖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265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蜈蚣和接骨草
下一篇: 網癮影響中學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