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菌?。厚R齒莧鮮品500克(干品減半),加水1000毫升,煎兩次分服。7~10天為1療程,慢性病連服3個月。
2.闌尾炎:干馬齒莧100克,蒲公英40克,水煎2次,合成400毫升,上下午各服200毫升。
3.化膿性疾患:鮮馬齒莧300克,洗凈搗碎,加水1000毫升,煮沸,待水溫降至40℃左右時,用毛巾蘸藥溫洗患處,并用鮮馬齒莧200克搗爛成泥外敷患處,每天換藥1次。(耿浩)
尋常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皮膚病。中醫(yī)稱之為千日瘡、枯筋箭、疣目,俗稱刺瘊。
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為針頭至豌豆大圓形或多角形增生性丘疹,表面粗糙角化明顯,觸之質(zhì)硬,呈皮色、灰黃、污褐色,一般無自覺癥狀,碰撞易出血。好發(fā)于手背、手指、足緣等處。
根據(jù)發(fā)病部位的不同,本病又有不同的名稱。如皮損發(fā)生于甲周圍者,稱甲周疣。向甲下蔓延使甲掀起,影響甲的生長,易使甲裂開疼痛者,稱甲下疣。發(fā)生于足跖者稱跖疣。
(一)內(nèi)治方【方一】去疣二號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馬齒莧60克,蜂房9克,生薏苡仁30克,紫草15克。
【功效】解毒去疣。
【用法】水煎服,日1劑,7日為1療程。
【方二】去疣四號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當(dāng)歸尾9克,赤芍、白芍各9克,桃仁、紅花、牛膝、穿山甲各9克,熟地黃12克,赤小豆15克。
【功效】活血去疣。
【用法】每劑水煎2次,另加黃酒30克。早晚分服,5劑為1療程,至多2個療程。
【方三】復(fù)方馬齒莧合劑【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馬齒莧60克,蜂房9克,大青葉15克,生薏苡仁30克。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0劑。
【方四】治疣湯一【來源】《中醫(yī)皮膚病學(xué)簡編》【組成】桃仁、紅花、熟地黃、當(dāng)歸尾、赤芍各9克,川芎、白術(shù)、炮山甲、何首烏各6克,板藍根、夏枯草各15克。
【功效】平肝清熱,化瘀解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五】治疣湯二【來源】《實用中醫(yī)外科方劑大辭典》【組成】桑葉、菊花、黃芩、紫草、夏枯草、益母草、珍珠母、生牡蠣、代赭石、板藍根。
【功效】平肝散風(fēng),解毒活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鏟疣軟堅湯【來源】《中醫(yī)皮膚病診療學(xué)》【組成】生龍牡(先煎)、炒薏苡仁、生代赭石(先煎)各30克,板藍根、金銀花、生龍齒(先煎)各15克,茯苓皮、玄參各12克,柴胡、桑枝各6克。
【功效】平肝軟堅。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七】大青薏仁湯【來源】醫(yī)藥春秋,1990:(3)
【組成】紫貝齒、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薏苡仁各30克,馬齒莧、大青葉、丹參各15克,赤芍、升麻各9克。
【功效】平肝潛陽,解毒鏟疣。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第三次煎汁外洗患處。
【方八】喧聲合劑【來源】浙江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5:19(2)
【組成】北沙參、南沙參、蟬蛻、木蝴蝶、生訶子等。
【功效】養(yǎng)陰潤肺,舒肝清熱。
【制法】上藥切成飲片,煎煮,過濾,濾液處理后灌裝每瓶500毫升,消毒即成。
【用法】每次50毫升,日3次,口服。
【方九】驗方一【來源】張家口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5:12(4)
【組成】磁石30克,代赭石30克,生牡蠣30克,石決明12克,桃仁9克,紅花6克,地骨皮30克,山慈菇3克,板藍根12克,牛膝3克,白芍9克,忍冬藤9克,黃柏12克,穿山甲6克,金銀花12克。
【功效】平肝潛鎮(zhèn),柔肝軟堅,清熱解毒,和血通經(jīng)。
【用法】水煎服,日1劑。將藥渣加水300毫升,煎1小時,待溫,浸泡患處30~40分鐘即可。
【方十】清肝益榮湯加減【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柴胡、川芎、焦山梔子、木瓜各6克,茯苓、熟地黃、白術(shù)、炒白芍、當(dāng)歸各9克,金銀花、板藍根、鉤藤、防風(fēng)各15克,生薏苡仁、紫貝齒各30克。
【功效】清肝瀉火,疏風(fēng)平疣。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一】歸芍六味地黃丸加減【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熟地黃、茯苓、當(dāng)歸、白芍、牡丹皮各10克,山藥、山萸肉、桑椹子、何首烏各15克,貫眾、柴胡、桑枝各6克,生石決明、生薏苡仁各30克。
【功效】滋補腎水,平肝鏟疣。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二】紫藍方【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馬齒莧60克,板藍根、大青葉各30克,生薏苡仁、紫草根、赤芍、紅花各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結(jié)。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三】四石桃紅湯【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磁石、生牡蠣、代赭石、珍珠母各30克,桃仁、紅花、赤芍各10克,陳皮6克。
【功效】平肝散結(jié)。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十四】驅(qū)疣湯【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大青葉、馬齒莧各15克,赤芍、牡丹皮、防風(fēng)、炒三棱、炙穿山甲各10克,生薏苡仁30克,郁金6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結(jié)。
【用法】水煎服,日1劑。
(二)外治方【方一】去疣煎劑【來源】貴陽中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96:18(3)
【組成】木賊、香附各30克。
【功效】疏風(fēng)清熱,解郁散結(jié)。
【用法】水煎先熏后洗,日1次,每次30分鐘,每劑洗3次,共洗6次。洗后6個月未脫落者,加板藍根、苦參各30克,進行第二個療程。
【方二】香木水洗劑【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木賊、香附、地膚子各30克,細辛9克。
【功效】散風(fēng)止癢,軟皮除疣。
【制法】加水1000毫升左右,煮沸去渣備用。
【用法】外擦疣體。
【方三】驗方一【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木賊30克,香附45克,陳皮15克。
【功效】祛風(fēng)消疣。
【制法】上藥加水500毫升左右,水煎。
【用法】外洗,日2~3次,1劑藥可洗3天,一般2~3劑見效。
【方四】驗方二【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馬齒莧30克,蒼術(shù)、蜂房、白芷、陳皮各15克,細辛10克,苦參、蛇床子各12克。
【功效】清熱燥濕解毒。
【用法】煎汁,外洗或濕敷。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鐘。
【方五】驗方三【來源】《皮膚病中醫(yī)診療學(xué)》【組成】木賊、磁石各15克,山豆根、香附各10克。
【功效】清熱解毒,平肝潛陽。
【用法】煎汁,外洗,日2次。
【方六】驗方四【來源】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xué)雜志,2000:3(2)
【組成】木賊30克,烏梅30克,大青葉30克,板藍根30克,紫草30克,香附30克,夏枯草30克,生薏苡仁30克,敗醬草30克,當(dāng)歸15克,紅花15克,桃仁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散結(jié)。
【用法】水煎浸洗患處,不斷摩擦疣體以不出血為度,每次約30分鐘,6~7劑為1個療程。
【方七】驗方五【來源】中醫(yī)外治雜志,2003;12(6)
【組成】白胡椒30克,五倍子20克,薄荷冰5克。
【功效】透散邪毒。
【制法】上藥研為細末,過100目篩,混勻密封備用。
【用法】先用藥粉少許放在皮疹上,用手搓數(shù)分鐘,然后用食醋調(diào)藥粉成糊狀敷皮疹上,一日數(shù)次。
【方八】硝礬洗藥【來源】《實用中醫(yī)外科學(xué)》【組成】樸硝12克,硼砂、明礬各9克。
【功效】消炎,止癢,收斂,除疣。
【用法】用開水沖化后,趁熱浸洗患處。
【方九】三棱消疣湯【來源】湖南中醫(yī)藥導(dǎo)報,2003:9(2)
【組成】莪術(shù)、黃柏、石上柏、大青葉、桃仁、山豆根、三棱、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百部、蒲公英、露蜂房、馬齒莧、磁石、白礬、生牡蠣等。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破瘀,軟堅散結(jié)。
【用法】水煎取汁,趁溫?zé)釙r浸泡,每次30分鐘,每日2次,15天為1療程。
【方十】祛疣洗劑【來源】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3:19(7)
【組成】木賊、大青葉、馬齒莧各30克,桃仁、紅花各20克。
【功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制法】混勻粉碎成粗末裝紗布袋。
【用法】以沸水2毫升沖泡,浸泡患部,日2次,每次30分鐘,連用7天。同時用聚肌胞注射液2毫克加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40毫克,混勻后注射于疣基底部,每處0.5~1毫升,若未愈則7天后再注射1次。
【方十一】千金散【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乳香、沒藥、輕粉、朱砂、白信、赤石脂、五倍子、醋制蛇含石、雄黃各15克。
【功效】腐蝕惡肉。
【制法】共研細末,裝瓶備用。
【用法】將藥末以冷開水調(diào)涂患處,外用紗布,膠布固定,3日換1次。
【方十二】半夏粉【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生半夏。
【功效】腐蝕惡肉。
【用法】半夏研末加白糖少許,冷開水調(diào)成糊涂于疣頂上,三天上一次藥,漸脫落。
【方十三】骨碎補酊【來源】中醫(yī)外治雜志,1996:5(4)
【組成】骨碎補10克。
【功效】養(yǎng)肝柔筋,破血,止血,止痛,蝕爛肉。
【制法】骨碎補研粗末,裝入75%酒精200毫升瓶中,密封浸泡1周,每天搖晃3次,1周后過濾備用。
【用法】先用干棉球浸骨碎補酊擦拭疣體,再用消毒針頭挑撥疣體深達疣基底部,破壞疣體,將棉球蓋在疣體上,再蓋大于棉球約2厘米的膠布固定。次日更換時剪除被蝕爛的疣體組織后以第一天同法治療,每日更換1次,一般5~7次可治愈。
【方十四】鴉膽子油【來源】《朱仁康臨床經(jīng)驗集》【組成】鴉膽子30克。
【功效】腐蝕贅疣。
【制法】將鴉膽子剝?nèi)?,取仁,搗碎,置瓶中加入乙醚,略漫過藥為度,隔2小時后,將上層浮油倒于平底玻璃皿中,待乙醚揮發(fā)后,即得鴉膽子油,裝入小瓶中備用。
【用法】以牙簽挑取少許油,點于尋常疣上,不要觸及正常皮膚,以免發(fā)生凹痕。
您好!馬齒莧是清熱解毒的中草藥有殺菌消炎、降血壓、延緩衰老的功效,熬水后可以清洗外陰,有一定治療作用,但如果有陰道炎,最好去醫(yī)院做白帶常規(guī)檢查,明確感染何種陰道炎后,針對性用藥治療效果比較好。馬齒莧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幼嫩莖葉,又稱長命菜、長壽菜、五行草。中醫(yī)學(xué)認(rèn)為,馬齒莧味酸,性寒,入大腸、肝、脾經(jīng)。具有清熱祛濕、散血消腫、 利尿通淋的功效,主治熱毒瀉痢、癰腫瘡癤、丹毒、瘰疬、目翳、崩漏、便血、痔血、赤白帶下、熱淋、陰腫、濕癬等?,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馬齒莧對痢疾桿菌、傷 寒桿菌、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對于皮膚瘡癤、濕疹、皮炎、菌痢、腹瀉、尿路感染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平時多食還能降血脂、抗氧化、延 緩衰老,是不可多得的佳蔬良藥。馬齒莧為寒涼之品,脾胃虛弱、大便泄瀉及孕婦忌食,忌與胡椒、鈣粉、鱉甲同食。以下介紹幾則馬齒莧治病驗方,僅供參考。
菌痢腸炎:取鮮馬齒莧一千克,洗凈后搗爛,取汁150毫升左右,每天服3次,每次50毫升,效果顯著;對頑固病例,可取汁200毫升,每天灌腸一次。
淋巴結(jié)核潰爛:干馬齒莧300克研成細末,放入400克熬熟的豬板油攪拌成糊狀,加熱至冒白煙時,兌入蜂蜜400克,攪勻,冷卻成膏。先將潰瘍的瘡面用雙氧水洗凈,再用生理鹽水沖凈,按瘡面大小將馬齒莧膏敷于患處,每兩天換藥一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268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冬季咳喘食補有講究
下一篇: 傷科佳藥骨碎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