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藥報黑龍江訊 我國學者首次對經典方劑六味地黃丸的藥效物質基礎及復方配伍機理進行了深刻揭示,分離和鑒定了口服六味地黃丸后11血中成分,確定了些成分在體內吸收、分布和消除狀況。最近,由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王喜軍教授領銜完成的該項科研為核心工作的成果《基于血清藥物化學方法的方劑藥效物質基礎及配伍規(guī)律的示范研究》,獲得了2007年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六味地黃丸是大補元陰的代表方劑,千百年來受到廣大醫(yī)家和的推崇。由于其化學成分復雜、藥理作用廣泛、臨床藥效定位尚不明確,制約了相關制劑工藝的進一步革新和藥效作用的科學表述。
在國家自然基金和黑龍江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下,王喜軍率領課題組利用中藥血清藥物化學方法,成功揭示了古方六味地黃丸的藥效物質基礎變化與配伍、藥效學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分析、鑒定出口服六味地黃丸后11個血中成分及其生藥來源,其中4個為代謝產物,這中間的1號成分5-HMFA是由地黃、澤瀉、山茱萸三味中藥共同作用而產生的新的代謝產物,有很好的補腎及改善血液流變學的功能。1號成分及9號成分丹皮酚可使腎虛模型動物的體重、心率、胸腺和脾臟重量指數(shù)、血清、血漿黏度等11項指標回調,表現(xiàn)出明顯的補腎功效。這些結果充分體現(xiàn)了配伍的科學意義。
動物實驗結果進一步表明,莫諾苷、獐牙菜苷、馬錢子苷為六味地黃丸治療骨質疏松的藥效物質基礎;對5-HMFA、馬錢子苷、2.4-二羥基-苯乙酮、丹皮酚的藥動學參數(shù)分析顯示,其原型成分均呈現(xiàn)出吸收快、分布快、消除緩慢等特點,尤其是代謝產物可維持長時間的血藥濃度平臺期,與口服單體化合物的體內行為明顯不同,反映出六味地黃丸的體內動態(tài)過程特點。課題組通過“衰老+血瘀”的動物模型,還深入研究了5-HMFA的藥理作用,發(fā)現(xiàn)這一代謝產物可明顯改善實驗動物的血液流變學、血小板聚集率、細胞黏附因子等,由此揭示5-HMFA為六味地黃丸治療衰老和血瘀的藥效物質基礎。(衣曉峰 陳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291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無菌灌裝與中藥注射液的安全性
下一篇: 我國中藥載藥體系研究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