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是第三“世界腎臟日”,廣東在一天首次發(fā)布慢性腎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20歲以上成年人慢性腎病患病率為10.9%。專家分析認為,廣東人腎病患病率偏高,與藥物性損害尤其是誤用有腎毒性的中藥有關。
本次調查的負責人中華腎臟病學會常委、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副院長余學清介紹說,從2006年7月到2007年4月對廣州市區(qū)和斗門區(qū)共7525人進行抽樣調查,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20歲以上成年人慢性腎病患病率高達10.9%。
余學清說,在美國及北歐等發(fā)達國家一般人群腎病患病率為6.5%-10%,在我國北京40歲以上人群也只是9.4%。
余學清教授認為,濫用藥物或不規(guī)范用藥,成為導致廣東藥物性腎損害高于外省、腎病逐年增多的重要原因。他介紹說,藥物毒性引起的腎損害占慢性腎病的3.6%,廣東人有服用中藥的習慣,中草藥的腎毒性要特別引起重視。
他說,已確認含有馬兜鈴酸的植物對腎臟會造成傷害。而可能混雜有馬兜鈴酸的藥物包括:木通、杜蘅、錢線蓮、威靈仙、青藤、防己等。
“并不是所有人吃了這些藥都會有問題,得病與劑量和療程有關?!庇鄬W清說,對于本身有腎臟或胃腸問題的,服用這些藥物時要特別小心,服用劑量不要過大,療程不能過長?!八砸饔煤蜕儆?。”
另外,他認為,人們生活方式發(fā)生改變也是患病率增多的原因。某些營養(yǎng)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食鹽等進食過多,體力活動過少,而且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度過高、睡眠不足,以及吸煙酗酒、各種環(huán)境污染等因素,使得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肥胖等代謝性疾病逐日升高,都會引起繼發(fā)慢性腎病的發(fā)生。
中藥配伍禁忌一般遵循“十八反和十九畏”。
(1)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聿、芍藥。
(2)十九畏
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畏石脂。
此外妊娠的腎病病人在用藥時要禁用或慎用兩類藥物。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牽牛、大戟、商陸、三棱、莪術、水蛭等;慎用的包括通經祛瘀、行氣破滯、以及辛熱的藥物,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干姜、肉桂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13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