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烏和草烏
取川烏或草烏凈藥材,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取出,加水共煮4~6小時或蒸6~8小時,直至個兒大者及實心者切開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六七成干或悶潤,切厚片,干燥。川烏、草烏生品有大毒,供外用,制后可供內(nèi)服。
白附子
取白附子藥材,用水洗凈,大小分檔,清水浸泡,秋冬季泡4~5天,春夏季2~3天,如起泡沫,則換水時加白礬2%,泡1日后換水,直至內(nèi)無干心,撈出。每100kg加生姜25kg(搗碎)、白礬12.5kg共煮,至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即可。
黑附子
將生附子用清水洗凈后切成直片,放入清水中浸泡2~3天。取出后,每100kg用生姜(片)20kg墊在蒸籠的底層,上面放附片,最上面再以生姜片覆蓋,用武火蒸至附片表面出現(xiàn)膠質(zhì),用手觸之粘手為度。而后放在烈日下曬干,過篩即成。
馬錢子
取馬錢子藥材,大小分開,投入受熱翻動滑利靈活的沙中,翻炒至鼓起,外表呈棕褐色或深褐色時,取出,篩去沙,放涼,除去絨毛即可。
巴豆霜和千金子霜
取巴豆或千金子凈藥材,研如泥狀,里層用紙,外層用布包嚴,蒸熱,壓榨去油,如此反復操作,至藥物松散成粉,不再粘結成餅時,取出即可。
天南星
(1)制南星
取凈天南星,大小分開,以清水浸泡7~14天,每日換水2~3次,至口嘗微麻舌時,撈出。再置容器內(nèi),每100kg加生姜片25kg、白礬12.5~25kg,加水浸泡3~4周后,再移入鍋內(nèi),煮至透心(內(nèi)外一致),撈出,去除生姜片,曬至六成干,切薄片,干燥即可。
(2)膽南星
取用清水泡過的天南星,趁濕每100kg加生姜、白礬末各15kg,再加適量清水腌至無麻味,取出,揀去生姜片,洗去白礬,干燥,研成細粉,而后每1kg加入膽汁2.5kg,混合拌勻,置籠屜內(nèi)蒸30分鐘,取出,切成小方塊,干燥即得。
半夏
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清水浸泡7~10日,每日換水2~3次,取出備用。
(1)清半夏
將備用半夏置鍋內(nèi),加入白礬水煮,并不斷攪拌,約2~3小時,至切開內(nèi)無白心時,撈出,晾至六成干,切薄片,干燥即得清半夏。
(2)姜半夏
按每100kg半夏加生姜25kg、白礬12.5kg的比例,取生姜片煎湯,然后加入白礬,再入浸上述備用半夏共煮,至切開內(nèi)無白心時,取出,晾至六成干,切薄片,干燥即得姜半夏。
(3)法半夏
按每100kg半夏加甘草16kg、生石灰20kg的比例,取甘草煎湯,再將生石灰投入湯中攪拌,略沉淀,取上清液,將上述備用半夏投入其中,浸泡4~5日,至藥材變黃,切開內(nèi)無白心時,撈出,沖洗干凈,陰干即得法半夏。
紅娘子和斑蝥
將鍋燒熱,加米于鍋內(nèi),炒至冒煙時,投入紅娘子或斑蝥藥材,炒至米呈黃棕色,取出篩去米即可。
有毒中藥材炮制應注意加強勞動保護措施,盡可能避免藥材炮制時產(chǎn)生的氣味或粉末對人體裸露部分和粘膜造成刺激??趪L中藥,一不可過量,二要嘗后立即漱口。
中藥的炮制,歷史上又稱“炮炙”“修治”“修事”,是指中藥在應用或制成各種劑型前,根據(jù)中醫(yī)藥理論,依照辨證施治用藥的需要和藥材自身性質(zhì),以及調(diào)劑、制劑的不同要求,而進行必要的加工處理的過程,它是我國制備中藥飲片的一門傳統(tǒng)制藥技術,也是體現(xiàn)中醫(yī)藥學特色的特定專用制藥術語。由于中藥材大都是生藥,其中不少的藥物必須經(jīng)過一定的炮制處理,才能符合臨床用藥的需要。按照不同的藥性和治療要求又有多種炮制方法,同時有毒之品必須經(jīng)過炮制后才能確保用藥安全。有些藥材的炮制還要加用適宜的輔料,并且注意操作技術和掌握火候,故《本草蒙筌》謂:“凡藥制造,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笨梢娕谥剖欠竦卯攲ΡU纤幮А⒂盟幇踩?、便于制劑和調(diào)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藥的炮制、應用和發(fā)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黃帝內(nèi)經(jīng)》《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及歷代中醫(yī)藥文獻中都有不少中藥炮制的散在記載,到逐步發(fā)展出現(xiàn)了《雷公炮炙論》《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炮制專著,使炮制方法日益增多,炮制經(jīng)驗日趨豐富。
中藥炮制的目的大致可以歸納為八個方面。
一、純凈藥材,保證質(zhì)量,分揀藥物,區(qū)分等級
一般中藥原藥材,多附著泥土、夾帶沙石及非藥用部分和其他異物,必須經(jīng)過挑揀修治,水洗清潔,才能使藥物純凈,方可保證質(zhì)量,提供藥用。如石膏挑出沙石、茯苓去凈泥土、防風去掉蘆頭、黃柏刮凈粗皮、鱉甲除去殘肉、枳殼去瓤、遠志抽心等。同一藥物,來源不同,入藥部位還需分揀入藥,如麻黃(莖)、麻黃根,荷葉、蓮子等。再如人參、鹿茸、冬蟲夏草、三七等貴重藥材尚須分揀,區(qū)分優(yōu)劣等級。
二、切制飲片,便于調(diào)劑制劑
將凈選后的中藥材,經(jīng)過軟化、切削、干燥等加工工序,制成一定規(guī)格的飲片(如片、段、絲、塊等)。它便于準確稱量、計量,按處方調(diào)劑,同時增加飲片與溶劑之間的接觸面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便于制劑。一些礦物介殼類藥物如磁石、代赭石、石決明、牡蠣等,經(jīng)燒、醋淬等炮制處理,使之酥脆,同樣也是為了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的目的。
三、干燥藥材,利于貯藏
藥材經(jīng)曬干、陰干、烘干、炒制等炮制加工處理,使之干燥,并使所含酶類失去活性,防止霉變,便于保存,久不變質(zhì)。特別是一些具有活性的藥材,如種子藥材白扁豆、赤小豆等,必須加熱干燥,才能防止萌動變質(zhì)。再如桑螵蛸、露蜂房、刺猬皮等動物藥,不經(jīng)炮制就更難保存了。藥材的酒制品、醋制品均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四、矯味、矯臭,便于服用
一些動物藥及一些具有特殊氣味的藥物,經(jīng)過麩炒、酒制、醋制等處理后,能起到矯味和矯臭的作用,如酒制烏梢蛇、醋炒五靈脂、麩炒白僵蠶、滑石燙刺猬皮、水漂海藻、麩炒斑蝥等,以便臨床服用。
五、降低毒副作用,保證安全用藥
對一些毒副作用較強的藥物經(jīng)過加工炮制后,可以明顯降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使之廣泛用于臨床,并保證安全用藥。如巴豆壓油取霜,醋煮甘遂、京大戟,酒炒常山,甘草銀花水煮川烏、草烏,姜礬水制半夏、南星,膽巴水制附子等,均能降低其毒副作用。
六、增強藥物功能,提高臨床療效
如延胡索醋制以后能增強活血止痛功效,麻黃、紫菀、款冬花蜜制增強潤肺止咳作用,大黃酒制后活血作用增強,淫羊藿用羊脂炒后能增強補腎助陽作用。
七、改變藥物性能,擴大應用范圍
如生地黃功專清熱涼血、滋陰生津,而酒制成熟地黃后則成補血滋陰、益精填髓之品;生首烏補益力弱且不收斂,能截瘧解毒、潤腸通便,經(jīng)黑豆汁拌蒸成制首烏后功專補肝腎、益精血;再如生天南星加生姜、白礬制后稱制南星,功能燥濕化痰、祛風解痙,藥性辛溫燥烈,而經(jīng)牛膽汁制后稱膽南星,變?yōu)樗幮詻鰸櫋⑶寤療崽?、息風定驚之品。由此可見藥物經(jīng)炮制之后,可以改變藥物性能,擴大應用范圍,使之更適應病情的需要。
八、引藥入經(jīng),便于定向用藥
有些藥物經(jīng)炮制后,可以在特定臟腑經(jīng)絡中發(fā)揮治療作用,《本草蒙筌》所謂:“入鹽走腎臟”“用醋注肝經(jīng)”就是這個意思。如知母、黃柏、杜仲經(jīng)鹽炒后,可增強入腎經(jīng)的作用;如柴胡、香附、青皮經(jīng)醋炒后,增強入肝經(jīng)的作用,便于臨床定向選擇用藥。
修制是最簡單的炮制方法,也可以說是種藥物進行炮制的準備階段,主要通過修治,以除去雜質(zhì),并將大塊段變?yōu)樾K小段,便于再加工。炮制。
修制的方法包括揀、摘、揉、擦、磨、刷,刮、鎊、刨、剝、切、搗、敲,碾、簸、籮、篩、劈、鋸、扎、榨等項目。
1、揀:用于揀去不入藥的部分和雜質(zhì),一般是除凈核粒、果柄,枝梗、皮殼、蟲蛀、霉粒、走油種仁(油粒)、泥塊、沙石等,如棗仁、柏子仁揀凈核殼,連翹揀去果柄,杏仁揀凈油粒,佩竺、荊芥揀去須根和雜草,乳香、沒藥揀去木屑、五靈脂揀去泥沙。
2、摘:將根莖、花葉等類藥物的殘莖、葉柄摘除,使藥純凈,夏枯草摘梗柄,川連摘除絨根及時葉柄等。
3、揉:對某些藥物須揉碎后,再通過篩、簸除去莖梗雜質(zhì),如桑葉、臭梧桐葉等;某些質(zhì)地松軟而呈條狀的藥物,須揉搓成團,便于調(diào)配和煎煮,如竹菇、谷精草等。
4、擦:用二塊木板,將藥物置于中間來回唐擦,達到除去外皮和擦碎,如萊菔子、火麻仁、牛蒡子等。
5、磨:用石磨墊高磨芯,把藥物磨去外皮、殼、刺等,如扁豆衣、刺蒺藜、蒼耳子。
6、刷:用刷子刷去藥物表面的灰塵或茸毛,如枇杷葉、石葦須刷去葉背的絨毛;瓦楞子、牡蠣刷去沙土。
7、刮:用鐵刀、竹刀或瓷片刮去藥材外面的粗皮或青苔,如杜仲、肉桂、厚樸、黃柏等;刮去茸毛的如金狗脊、毛知平等。
8、鎊、刨:用鎊刀或木刨,將藥物鎊刨成薄片,便于入藥煎汁,如鹿角片、羚羊角片、檀香片,蘇木片等。
9、剝:將藥物敲擊后,取殼去種仁,或取仁去殼,如蔻仁、蔻殼、草果仁、砂仁殼、使君子仁、石蓮肉、白果、桃仁、杏仁等。
10、切:切法廣泛應用于根莖、藤木、皮殼、葉、草類藥材,將原藥或潤軟后的藥材,按不同的藥物用刀或切片機切成片或小塊。一般分橫切的園形、咀片,斜切的斜片,直切成順片,橫或直切成絲、方塊等,切片的厚薄長短,簡介如下:
(1)根、根莖和藤類:質(zhì)地比較硬的切薄一些,約1.5mm左右,如獨活、川芎等;質(zhì)地比較疏松的切厚一些,約3mm左右,如肉蓯蓉、鎖陽等,形狀細長的可切成小段,約長1—1.5cm,如茅根、蘆根,夜交藤等。
(2)皮類:質(zhì)地堅硬而厚可切成絲絲,寬約6mm,如厚樸、黃柏;質(zhì)地較疏松而薄的可切成寬絲,寬約1—1.5cm,如杜仲;質(zhì)地松脆者可不切,如地骨皮、遠志等。
(3)葉類:質(zhì)地厚而韌者,不易碎者,切成寬約o.3-1.5cm的絲,如枇杷葉、石葦?shù)取?br>(4)全草類:莖較細一般可切成長1.5cm的段,如麻黃、薄荷等,較粗的一般可切成長O.6-lcm的段,如藿香,佩蘭等。
(5)花、果實和種子類:較大的或難以干燥的果實可切成片,約切成3—4片,如山楂,木瓜等;有些果皮可切成絲,寬約o.5-lcm,如瓜蔞;花和較小的果實,種子一般不切。
由于藥物軟硬不一,大小不一,除了少藥材可以干貨直接切制外,一般都須通過不同程度的水浸、水洗,噴灑淋水等法,使其濕潤回軟后才可切制,也有需要先經(jīng)烘煨、蒸軟后才能切制的。
潤藥的辦法可歸納為:水浸法,如檳榔等;水洗法,如威靈仙等;沉水法,如桂枝等;噴水法,如枳殼、薄荷等;淋水法,如荊芥、藿香等。潤切法,如三棱、莪木等;蒸切法,如雞血藤、肉蓯蓉、黃芩等;煨切法,如木香、肉豆蔻等;烘切法,如獨活、當歸等。
總之,切片既利于藥材的干燥和制劑時的粉碎,又便于配方時的稱量和煎藥時有效成分的煎出。
11、搗:是將藥物打碎或打爛的方法。量多者放石臼內(nèi)搗,量少者置沖筒內(nèi)沖擊搗碎,如生姜搗汁、鮮生地搗汁、砂仁搗碎等。
12、敲:用鐵錘或木錘將堅硬的藥物敲擊成小塊或碎粒.如磁石、牡蠣、石決明,海蛤殼等。杏仁、桃仁、蔞仁以手工或機械敲壓扁,麥冬可敲后去心。
13、碾:將藥材置碾槽(鐵船)中碾碎或成粉。
14、簸、籮、篩:都是用來除凈藥物中的非藥用部分和雜質(zhì),去掉葉屑可用簸法,除去枝??捎煤Y法,除凈灰屑可用籮法,一般都是同時采用的凈雜方法。
15、劈,鋸:將粗、大長枝,難以切片的藥物,先行劈小或鋸短,如松節(jié)、茯神木、雞血藤,鹿角、柘木等。
16、軋、榨法:軋法現(xiàn)將藥物軋成二片,或軋曲在一起,如川楝子、枳殼,現(xiàn)已改機械切片。榨法,用榨床榨去藥物中之油質(zhì),以減去毒性和刺激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蔞仁霜;生姜搗爛后榨取姜汁,煎膏滋藥時榨取藥汁。
水制
將藥材用水洗、浸泡等方法加以處理,稱水制法,其目的是使藥物達到潔凈(除去雜質(zhì)、異物、非藥用的鹽分、泥沙、穢惡氣味等),使植物類藥物變軟,便于切片;使礦物類藥物質(zhì)地純凈,細膩、同時能降低毒性、減少副作用。水制法包括洗,淘、浸、潤、漬、腌、提、水飛等項目。
1、淘洗:用水洗漂去藥物表面的泥土、雜質(zhì)。淘法適用于種子、果實,比較細小的塊根、根莖類藥材,操作時藥在水中攪拌,除去浮起雜質(zhì),反復淘洗至水清藥凈為度,如菟絲子、王不留行等。此法適用于較大的根和根莖,洗去泥沙為主,洗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損失藥效,如羌活、防風要動作快,水中洗滌時間短、又稱“搶水洗”;有些含多量粘液成分的種子,水洗粘結成團,不宜水洗,如車子、葶藶于;對貝殼及某些動物藥材,如牡蠣、石決明、刺猬皮等臟垢較多,洗的時間要長一些。
2、淋潤:藥材不直接放入水中,而用水或其它溶液(酒、醋)反復淋灑,并乘濕用草包或蒲包包裹,使藥材軟化,便于加工切制,如薄荷、佩蘭等。
3、浸泡:浸是將藥材用于或酒,醋短時間浸漬,以溶液為藥材吸盡為度,能使藥材軟化,便于切制,如威靈仙、常山。
泡是將藥物較長的伺浸在水中,它能減除藥材的毒性物質(zhì),如半夏、南星,能除去動物藥材附著的不潔物,如龜版、鱉甲、驢皮,虎骨等。浸泡的時間長短、應隨地區(qū)、氣候、季節(jié)不同而異,校情況須定期換水和不斷攪拌,防止藥材發(fā)霉、腐爛,變質(zhì);氣溫較高的季節(jié)浸泡時間宜短、氣溫較低的季節(jié)浸泡時間可稍長,一般浸泡至七八成透即可撈去,悶潤至全部軟透,動物之甲骨需將其附著物泡至腐敗,能與骨甲分離為度。
4、水漂:將藥物浸于清水中,反復清洗,利用水來溶解、清除某些藥材的毒性,鹽分及腥臭味等,便于服用和增強療較。
水漂必須注意季節(jié)、時間以及水的多少和換水次數(shù)等,最好的季節(jié)是春秋兩季,此時溫度適宜,夏季氣溫高,易腐爛,冬季低溫,易凍結,都可能致使藥材變質(zhì)影響藥效。漂的時間,天涼稍長,天暖較短,并宜按不同的藥物和藥用部分而定,最好在流水中漂洗,半夏、南星等有毒根莖類,漂藥時間可長些,海藻、昆布等無毒物,漂洗時間可短些。
5、漬:其目的和方法和浸、潤近似,適用于根莖類藥材,浸潤一般用清水,潰法既可用清水,也可用酒、醋,如大黃、黃連用酒漬。
6、腌:腌法是用食鹽或生姜、明礬等浸漬藥材,能達到解毒、防腐的目的,如鮮附子以鹽鹵水腌制,鮮半夏以鮮生姜、白礬腌制。
7、提:提煉,主要使結晶體鹽類藥物通過水溶、沉淀濾去雜質(zhì),重結晶使藥物純凈,如樸硝得煉成芒硝。
8、水飛:系借藥物的微粒大小不同,在水中有不同的沉降速度,以制取微細粉末的一種方法。一般常用于礦物類藥材,操作時把已經(jīng)粉碎的藥物加水共研,研至乳缽底部無響聲時,再加較多的清水攪拌,樣藥材自然細浮粗沉,傾倒出上部的混懸液,然后再將剩下的粗末繼續(xù)加水研磨,如此反復操作,至全部藥材都變成混懸液為止。將混懸液合并靜置沉淀,傾出清水,將沉淀物曬干研細備用。
水飛能防止藥材研磨粉末時飛揚損耗,能將原藥中可溶于水的鹽類分離,能使藥物特別細膩,內(nèi)服時易于吸收,不致?lián)p傷腸胃,外用時可減少刺激,可提高療效,故不溶性的礦物、貝殼類藥材,如朱砂、雄黃、爐甘石、珍珠層粉、珍珠等,用作軟喉、點眼、制丸劑的掛衣,均可采用水飛法制備。
火制
凡將藥材直接或間接(或加入其他輔料)放置火上加熱處理的方法,統(tǒng)稱為火制法,本法使用廣泛,其目的除把質(zhì)地堅硬的藥物,使之脆、酥便于制劑,使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藥物容易發(fā)揮藥效,防止藥物的霉蛀。此外,尚有少數(shù)藥物有毒或藥性猛烈者,火制后可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
火制法的適用范圍雖廣,然某些芳香性藥物如薄荷,香薷、白蔻仁、砂仁等不能應用,火制會使芳香的有效成分揮發(fā),損失藥效,礦物中的雄黃、朱砂不能火制,見火便有毒成分砷、汞分解,加劇毒性。
根據(jù)藥物的性質(zhì),以及臨床的需要,使藥物干燥、酥松、焦黃或炭化,主要采用炒(炙)煨、炮、煅、煉、烘、焙、烤、燎等火制方法。
1、炒:經(jīng)過修制或加工切制的干燥藥材,置于鍋內(nèi)用火加熱,不斷翻動至一定程度稱為炒,是常用的一種火制法,又分清炒和加輔料炒兩類:
(1)清炒:根據(jù)炒的程度不同,分炒黃、炒焦、炒炭。
①炒黃將藥材置于鍋內(nèi),以微火短時間加熱翻動,炒至表面黃色,內(nèi)部基本無變化,并能嗅到藥材所散發(fā)出的固有氣味,外部鼓起爆裂。炒黃是使藥材膨脹,易于煎出有效成分,能矯臭,能使含甙類藥材中之酶被破壞,有利于藥材的保存。如炒白芍、炒黨參、炒杏仁、炒棗仁、炒王不留行。
②炒焦:將藥材置于鍋內(nèi)以較強的火力加熱,炒至外面焦黃或焦褐,內(nèi)部淡黃并有焦香氣味為度。如焦六油、焦山楂,此類藥物炒焦,可增強健脾消食作用。
③炒炭:將藥材置于鍋中以武火加熱,炒至表面枯黑,內(nèi)部焦黃或褐為度,此謂炒炭存性。為防止炒后全部炭化而失去藥性,出鍋后及時翻動,促使熱量散發(fā),如地榆炭、槐花炭,炒炭可增強止血、收斂作用。
(2)輔料炒:根據(jù)所加輔料不同,分麩炒、土炒、米炒等,加液體輔料(蜜、酒、酷等)炒稱炙。
①麩炒:利用麥麩加熱時發(fā)生的煙以薰黃藥材的方法稱為麩炒。麩炒藥物多能增強健脾和胃之功,并能減少藥物中的不良刺激性,或起到矯味、矯臭作用。
操作方法:先將鍋加熱,將干麩皮適量散布于鍋內(nèi),麩皮遇熱即發(fā)煙,待起濃煙時,放入藥材,不斷炒拌,以將藥材薰黃為度,炒好立即出鍋,傾入鐵篩中,篩除炒焦的麩皮及灰末,晾涼即可,如出鍋色澤淺者,可將出鍋之藥材和麩皮一起燜一些時間,如要求色淺些,過篩除去麩皮即可。
所用麥麩之量,一般十公斤藥材用麩皮一公斤,以將藥材薰黃為度,如麩炒白術、枳殼、僵蠶、椿白皮等。
②土炒:用灶心土與藥材同炒,使藥材成焦黃色或土黃色的方法。因灶心土性味辛溫,有溫中、止血、止嘔之效,井能中和胃酸,與藥材同炒可增強補脾和胃、止嘔止瀉功能。
操作方法:先將灶心土研成細婁,置于鍋內(nèi)拌炒,等土熱并驅(qū)除一些揮發(fā)物后,再將欲炒之藥材倒入,炒拌至焦黃色,并可嗅到藥材的焦香味時,出鍋,篩去灶心土即可。
土炒所用灶心土之量,無嚴格規(guī)定,與藥材炒拌后,使能均勻地掛上一層即可。如土炒白術、山藥、白芍等。
③米炒:將藥材同大米同炒,借助熱力與米的煙氣將藥材薰黃,這樣能使藥材增強補中益氣的作用,并能降低藥材的燥性、毒性。
操作方法:米和藥材同置鍋中,文火炒至米呈深黃色,藥物亦薰至黃色,出鍋,篩去米,放涼即得,如米炒黨參、山藥,斑蝥米炒去毒(其米有毒應棄去,并深埋之,以免雞鴨等食之中毒。)
④蜜炙(炒):用蜜炒藥材的方法。蜂蜜性味甘平,有補中潤肺,緩急寧嗽、解毒矯味的作用,所以蜜炙的藥物,能增強補中潤肺之作用。操作方法先將蜂蜜置鍋中用文火熬煉至沸,去雜質(zhì),即得煉蜜。蜜炙的方法有蜜拌后炒,炒后加官蜜、先下蜜后下藥物,常用者為煉蜜略加適量開水和勻于鍋中,然后倒入藥物,不斷翻炒,使蜜與藥物攪勻,蜜汁吸入藥中,炒至色黃不粘手為度,然后出鍋晾晾。煉蜜要注意適度,太老質(zhì)稠不易炒拌,色澤不艷;太嫩則水分不易干燥、藥物易粘手。
蜜炙后增加滋補、潤肺作用的藥物有炙黃氏,炙甘草、炙麻黃、炙紫菀、炙桑皮等。
一般用蜜量,多為每公斤藥物用400克左右,體輕質(zhì)松之花、草類用蜜多一些,體質(zhì)較硬的極莖種子類藥材,用蜜量可少一些。
⑤酒炙(炒):藥物加酒炙炒的一種方法。酒甘辛大熱,能引藥上行、活血通絡。藥材經(jīng)酒炙后可緩和寒性,增強活血通絡作用,有助于生物堿、揮發(fā)油的溶解煎出以提高療效,也有矯臭矯味之作用,如酒炒黃芩、川連、當歸、桑寄生、牛膝等。
操作方法:將藥材用黃酒或白酒適量噴灑拌勻稍燜后,置熱鍋內(nèi)炒至黃色或深黃色時取出。亦可將藥材先于鍋中炒熱,再于藥料上徐徐噴灑定量的酒,使其吸入藥材,炒至有藥材香氣,藥色微黃,立即出鍋,涼后備用。
用酒量隨各藥而異,一般每公斤藥材用酒200至300毫升。炒時要掌握火候,以藥材不能聞到焦味,藥材內(nèi)部不變色為宜。
⑥醋炒:藥材與米醋同拌炒的一種方法。醋酸苦微溫,能引藥入肝,增強行氣止痛作用,能與藥物中游離生物堿結合成可溶性鹽,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并有矯味除腥除臭之作用。
操作方法:將藥物與一定量的米醋拌勻,等醋被吸收后,置熱鍋內(nèi),文火炒至藥物微黃、藥香逸出(也可先炒熱藥材,后噴一定量的醋,邊炒邊噴使之均勻吸收)取出攤晾。每公斤藥材用醋200毫升左右。如延胡索、香附、青皮、三棱、莪術均用醋炙炒。
⑦鹽炒:將食鹽或鹽水與藥材拌炒的一種方法。鹽味咸寒,能清熱涼血,入腎軟堅、防腐、矯臭矯味。
操作方法:將食鹽置鍋內(nèi)文火炒熱,將藥物倒人拌炒,炒至藥物發(fā)胖呈黃色為度,如炒懷牛膝,灶杜仲等。也可以將食鹽化水,先將藥材于鍋內(nèi)炒熱,噴灑鹽水,炒至干燥,取出攤晾,如鹽水炒補骨脂、黃柏、川斷等。每公斤藥材用鹽50克。
⑧姜汁炒:藥物加姜汁拌炒的方法,生姜辛溫,有驅(qū)寒性、健胃止嘔、解毒之作用。
操作方法:生姜搗爛,榨取其汁,與藥材拌勻燜潤使姜汁吸盡,置鍋內(nèi)文火炒至微黃或黃色,略見焦斑時取出,如姜汁炒黃連、厚樸、竹茹、半夏等,增強藥物的溫散、止嘔作用。
姜汁用量,各地略異,一般為每公斤藥材用姜汁100—250毫升。
⑨油炙:用油炸或油拌炒藥材的方法,常用芝麻油、羊脂油,使藥材炙后酥脆、易于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并可祛毒。
操作方法:將油置鍋中熬至微沸,投入藥材,隨時翻動,炙炸至酥脆變黃,取出晾涼。如炙虎骨(使酥脆)、羊脂油炙淫羊藿(炒,可增強補腎壯陽作用),油炸馬錢子(去毒,油含毒應棄去,不供食用)。
用油量視炸炙藥材多少而定。
⑩鱉血拌炒:用新鮮鱉魚拌炒藥材,可增強退虛熱、止瘧的作用。操作方法:將活鱉砍頭取血,用清水、黃酒稀釋,拌入藥物內(nèi),稍潤,置文火炒至微具焦斑時,取出攤晾。如鱉血拌炒柴胡、青蒿。
2、煨:將藥材用濕紙、面團包裹置于炭火中,烘房中烘烤,或放于鍋內(nèi)燙炒的方法,以除去不利于治療的油脂、揮發(fā)性物質(zhì),達到緩和藥性的目的。煨法可分為下列幾種:
①面裹煨:將面粉加水和成團塊,包裹藥材,放鍋內(nèi)以熱沙土燙煨,或直接放人炭火中,煨至面黃黑為度,除皮備用。如煨訶子、肉豆蔻等。
②紙漿煨:利用粗草紙將藥物包裹三層以上,放入水中濕透,置鍋內(nèi)熱沙中或炭火中煨至焦黃為度,如煨甘遂、煨生姜。
③隔紙煨:將藥材切成飲片,平鋪在草紙上、藥片上又鋪紙,紙上又鋪藥,這樣層層堆起,置爐火旁烘烤,使部分揮發(fā)性成分及油脂,受熱滲到草紙中,以減低烈性和副作用,如煨肉豆蔻、煨木香。
⑤直接煨:將藥物直接埋于無焰之灰火中,使藥物受熱而發(fā)泡或近裂,質(zhì)地松脆,如煨牙皂等。
以上諸煨法,常致藥物焦化或煨制不勻,亦不適合現(xiàn)在配方需要,目前改為將藥物置鍋內(nèi)清炒或麩炒,同樣可達到吸去油脂及揮發(fā)性物質(zhì)、麟少副作用的目的,如煨木香、煨葛根、煨肉豆蔻等。
3、炮(燙):將藥物用武火急炒,或同沙子、蛤粉、滑石粉、蒲黃粉一起拌炒的方法,炮與炒只是火候上之區(qū)別,實質(zhì)相同,炮燙用武火,炒炙用文火,炮燙后使藥材酥脆易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以提高藥效。
(1)炮:藥材用武火急炒,迅速取出,使表面焦黑爆烈,內(nèi)部成分未散失,如炮姜,用干姜炮制后起到溫中祛寒、止血止瀉、守而不走的作用。
(2)沙燙:選取顆粒均勻潔凈之粗砂,置鍋內(nèi)加熱至100℃以上,放入藥材翻炒,使藥材均勻受熱,表面逐漸鼓起,內(nèi)部組織由堅硬轉為松脆,直至表面焦黃,倒入鐵篩中篩去沙粒。需要醋淬者,可乘熱傾入醋中,取出晾干使用,如炮穿山甲片、刺猥皮、馬錢子、雞內(nèi)金等。
(3)蛤粉燙:蛤粉受熱傳熱較沙慢,燙藥不易焦。動物膠類常用蛤粉燙,使內(nèi)外受熱均勻,質(zhì)堅韌轉為松脆。操作方法同砂燙,如阿膠珠(蛤粉炒阿膠珠),鹿膠等。此外,還有用滑石粉炒燙、蒲黃燙炒者,其燙制方法同上。
4、煅:用強火燒制藥物的方法,使藥材松脆、性能改變、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藥材易于加工粉碎。煅可分為明煅、暗煅兩類:
(1)明煅:將藥材直接置火上或鍋內(nèi)煅燒。直火煅燒至藥材紅透為止,如磁石、自然銅、礞石、牡蠣、石決明等;或?qū)⑺幬镏蜜徨亙?nèi)煅,使熔化、發(fā)生氣泡,待完全冷卻后取出,如白礬煅后為枯礬,硼砂(月石)煅后為煅月石等;亦有將直火煅紅之藥材,迅速投入醋或藥汁盆中,使其酥脆易碎,可反復煅淬,如煅磁石,煅自然銅.煨爐甘石等。
(2)暗煅:(燜煅或干餾):將藥材放于鍋中,上蓋一小鍋,合縫處以黃泥封固,上壓一重物,小鍋上放數(shù)粒米,以文火烤燒,等米變焦黃,?;鸷笕〕鏊幉?,本法適于煅炭,如血余炭、艾葉炭、陳棕炭,蓮房炭等。
各種煅法要按具體品種來掌握操作過程和煅的時間,如礦石類要煅到紅透為度,時間宜長;貝殼類只要煅至微紅為度,時間宜短,煅得不透,不能使藥疏松,煅得太過,使之灰化,則失去藥效。
5、煉:藥材放入坩鍋中,經(jīng)加熱提煉,使藥物純凈或變化稱煉,其主要內(nèi)容一是化學方法提煉,使幾種藥物混合一起加熱煉制,使升華或化合為另一種物質(zhì),如煉制升丹;一為凈化藥物,使能久藏,如芒硝煉制,失水及雜質(zhì)而成純凈之玄明粉。
6、烘、焙、烤:此三法都是把原生藥或半成品,經(jīng)加熱,使藥物干燥,便于保貯、粉碎制劑。烘焙烤一般在烘房進行或用爐灶之余熱來干燥藥材,為了不致影響藥材質(zhì)量,必須掌握好溫度,一般干燥,溫度不超過80℃,烘焙時間在半小時之內(nèi),含發(fā)揮油及芳香性生藥,溫度應控制在50℃以下。
7、燎:是用炭火將藥物的外刺、毛、須根燒去的方法,如金毛狗脊、升麻、刺猥皮等。鹿茸的茸毛,一般用燎法將毛燎焦,再用利刃刮凈。
水火共制
凡將藥物通過水、火共同加熱,由生變熱,由硬變軟,由堅變酥,以改變性能,減低毒性和烈性,增強療效,同時也起矯味作用的制法,統(tǒng)稱水火共制法。本法包括蒸、煮、蟬。
1、蒸:將藥材置于蒸罐或籠中隔水加熱的方法,能改變藥性,增強療效,便于加工切片,利于保存。如酒蒸熟地、酒蒸大黃等。
2、煮:將藥材置于水或藥液中加熱煮的方法,以消除藥物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如醋煮芫花等。
3、蟬:藥物在沸水中短時間處理的方法,有助于除去非藥用部分,及破壞酶的活性,使有效成分得以保存,如杏仁、桃仁蟬后搓去皮尖,并破壞其苦杏仁甙酶,以保存有效成分甙。
有些藥物的炮制,并不單純運用以上各種操作方法,有一些特殊品種,需用下列諸法:
1、發(fā)酵:將藥物加水加溫,在一定溫濕度條件下,使其發(fā)酵生上菌絲。如六神曲、半夏曲做成小塊后,用草或麻袋蓋緊,待其發(fā)酵生上菌絲后取出曬干。此法在通過發(fā)酵,能增強藥物健脾胃,助消化、散風寒之作用。其它有豆豉亦通過發(fā)酵制造。
2、發(fā)芽:將燦稻、大夏、黑大豆等用水浸濕潤,在一定溫度下使其發(fā)芽。發(fā)芽之目的,主要在于增加藥物的健脾和胃,助消化,解表邪的作用。如谷芽、麥芽、大豆卷等。
3、制霜:將含油脂的藥物去殼研碎.用數(shù)層草紙紗布包裹、壓榨去其油脂,反復數(shù)次至無油為度,所得粉末稱“霜”。制霜的目的可減低毒性,緩和藥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蔞仁霜、蘇子霜等。此外,鹿角熬膠后之殘角亦稱鹿角霜;西瓜去瓤,中置芒硝,將其封固于黃砂罐中,放陰涼通風處,數(shù)日后罐外有白色如霜的結晶物析出,掃下即稱西瓜霜。
4、染衣:藥物的外表,拌上另—種藥粉,以加強主藥的作用。如朱砂拌茯苓、茯神、朱砂拌燈芯、青黛拌燈芯,稱朱茯苓、朱茯神、朱燈芯、黛燈芯。
5、制曲:按曲方配全藥材,分別或混合加工研成粉末,用面粉調(diào)糊作粘合劑,做成方形小塊,再通過發(fā)酵法,以制成曲,如六神曲、采蕓曲、范志曲、半夏曲等。
從以上各種炮制方法說明,藥物療效的高低,不但取決于藥物本身,而且與炮制的好壞有很大關系,正如明代陳嘉謨所說:“制藥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也就是說炮制一定要適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32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菘藍加工青黛法
下一篇: 中藥飲片炮制存在的問題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