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用植物山藥炭疽病(山藥要的正確種植方法是什么)
醫(yī)案日記
2023-05-09 22:11:22
藥用植物山藥炭疽病
藥用植物山藥炭疽病
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和莖
。葉片染病病斑圓形至橢圓形
,中間灰白色至暗灰色
,邊緣深褐色
,病
、健部界限明顯
,后期病部兩面生出小黑點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
;莖部染病初生梭狀不規(guī)則斑
,中間灰白色
、四周黑色,嚴重的上
、下病斑融合成片
,致全株變黑而干枯,病部長滿黑色小粒點
。
病原
G10merlla cingulata(Stonem.)Spauid.et Schreck 稱圍小叢殼
,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無性態(tài)為Colletotrichum g10eosporioides(Ces.)Wil3稱膠孢炭疽菌
,屬半知菌亞門真菌
。圍小叢殼在PDA培養(yǎng)基上產(chǎn)生子囊殼,集生
,近球形
,大小104一168μm,殼高9l—155μm
;子囊棍棒狀
,單層壁,大小47—62×10一14(μm)
;子囊孢子單胞無色
,橢圓形至長卵形,略彎曲
,大小13—19×4—6(μm)
;無性態(tài)分生孢子盤表生,稀疏
,圓形至橢圓形
,黑褐色,盤周緣著生有剛毛
,黑褐色
,基部稍膨大,頂端尖銳
,高35—79μm
;分生孢子梗無,產(chǎn)孢細 胞短
,瓶梗狀
,無色,平行排列
;分生孢子圓筒形
,單胞無色,內(nèi)生1一2油球
,大小10一15×3—5(μm)
;附著胞不規(guī)則形至棍棒狀,四周不規(guī)則
,致病力強
。此外Colletotrichum capsici(Syd.)Butler etBisby稱辣椒刺盤孢,C.capici 分生孢子盤表生
,稀疏
,圓形或橢圓形,黑色
,大小55—167μm
,剛毛密集;分生孢子梗分枝
;產(chǎn)孢細胞圓筒形
;分生孢子單胞無色,鐮刀形
,基部鈍圓
,頂部尖,大小17—26×3.3(μm)
,附著胞橢圓形至棍棒狀
,暗褐色,邊緣較規(guī)則
。它經(jīng)常和膠孢炭疽菌一起發(fā)生
,終年為害,3—8月受害重
。此外
,有認為C.pestis Massee也是該病病原。
傳播途徑和發(fā)病條件
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盤在病部或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冬
。翌年6月產(chǎn)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fēng)雨傳播
,進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不斷擴大蔓延
,一直延續(xù)到收獲
。氣溫25—30℃,相對濕度80%易發(fā)病
。天氣溫暖多濕或霧大露重有利發(fā)病
,偏施過施氮或植地郁蔽
、通風(fēng)透光不良會使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早白薯
、鶴頸薯
、黎洞薯、紅肉薯等耐澇品種
,可減輕發(fā)病
。(2)常發(fā)地或重病地避免連作,注意加強水肥管理
。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
,采用配方施肥技術(shù),適當(dāng)增施磷鉀肥
,避免偏施過施氮肥
,做到高畦深溝,清污排漬
,改善植地通透性
。(3)發(fā)病初期開始噴灑30%氧氯化銅懸浮劑6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復(fù)方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40%多·硫懸浮劑(滅病威)500倍液
、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隔10一15天1次
,連續(xù)防治2—3次。
山藥要的正確種植方法是什么
山藥又稱薯蕷
、土薯
、山薯蕷、懷山藥
、淮山
、白山藥,是《中華本草》收載的草藥
,藥用來源為薯蕷科植物山藥干燥根莖
,接下來就跟著我一起去看看山藥的種植方法吧。
山藥的種植方法1 品種選擇
目前主要種植的山藥品種有細毛長山藥
、二毛山 藥和日本山藥3個品種
。細毛長山藥和二毛山藥都屬 于普通山藥長柱變種。日本山藥是一個適應(yīng)性強
、品質(zhì)好
、產(chǎn)量高、有發(fā)展前途的品種。
2 土壤選擇和刨溝
種植山藥
,應(yīng)該選擇肥沃
、疏松、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或輕壤土
,忌鹽堿和粘土地
,而且土體構(gòu)型要均勻一致,至少1--1.2m土層內(nèi)不能有粘土
、土沙粒等夾層。否則會影響塊莖的外觀
,對品質(zhì)也有影響
。刨溝應(yīng)該在冬春農(nóng)閑季節(jié)進行,按100cm等行距或60-- 80cm的大小行
,采取“三翻一松”(即翻土3鍬
,第4鍬土只松不翻)的方法。溝深要達到100--120cm
,有條件的可采取機械刨溝
。
3 種苗的制備
種苗制備方法有3種:一是使用山藥栽子,取塊 莖有芽的一節(jié)
,長約20--40cm;二是使用山藥段子
,
將塊莖按8--10cm分切成段:三是使用山藥零余子。 選用種苗以零余子育苗較好
,其次是栽種1--2a的山 藥栽子
,超過3a的不能用。用山藥塊莖作種苗是比較先進的栽培方法
,既解決山藥塊莖數(shù)量不夠
,且產(chǎn)量 高,又能防治品種退化
。分切山藥段子
,一般栽種時 邊切邊種,用300倍液多菌靈藥液浸泡1--2min
,晾干
后即可播種
。細毛長山藥和二毛山藥可提前30d切段, 兩端切口處粘一層草木灰和石灰
,以減少病菌的侵染
。
4 整畦,灌墑
把山藥溝刨出的土分層搗碎
,撿除磚頭石塊
,然后回填,做成低于地表10cm的溝畦
,只留耕層的熟化土
,以備栽種時覆土用
。溝畦做好后,應(yīng)該先趟平后
灌水
,水下滲后
,即可栽種。
5 種植方法
山藥的種植
,因各地氣候條件而有差異
,一般要求地表5cm地溫穩(wěn)定超過9--10℃即可種植。有條件的 也可使用地膜覆蓋
。一般的方法是:山藥溝澆透水后
,
將種苗縱向平放在預(yù)先準備好的10cm深的深畦中央, 株距25cm左右
,密度為4000--4500株/667平方米
,然后覆土5cm,在山藥的兩側(cè)20cm處施肥
。一般施土雜 肥3000kg/667平方米以上
,尿素10--15kg/667平方米,硫酸鉀40--50kg/667平方米
,過磷酸鈣60--75kg/667平方米
,腐熟棉籽 餅30--40kg/667平方米,施肥后
,上面再覆土5cm
,使之成一小高壟。
6 科學(xué)管理
1) 高架栽培
山藥出苗后幾天就甩條
,不能直立生長
,因此需 要支架扶蔓。一般選用1.5m左右的小桿作支架最好
。
2) 澆水
、排水及換水
山藥性喜晴朗的天氣、較低的空氣濕度和較高的土壤溫度
,一生需澆水5--7次
。在澆足底墑水的情況下,第一水一般于基本齊苗時澆灌
,以促進出苗和發(fā)根
,第二水寧早勿晚,不等頭水見干即澆
,以后根據(jù)降雨情況
,每隔15d澆水1次。伏雨季節(jié),每次大的降 雨后
,應(yīng)及時排出積水和進行澇澆園----換水
,目的是為了降低地溫,補充土壤空氣
,防治發(fā)病和死苗
。
3) 施肥
山藥需肥量大,—般山藥產(chǎn)量為2000--2500kg/667平方米
, 需純N 10.7kg
、P205 7.3kg、K20 8.7kg
,其比例為1.5:1.0:1.2
。據(jù)有關(guān)研究數(shù)據(jù)表 明,氮磷鉀比例以1.5:1.0:3.0的 產(chǎn)量最高
,在施足基肥的基礎(chǔ)上, 可在開花期進行1次追肥
,此時即
將進入塊莖膨大期
,可結(jié)合澆水追 施尿素15kg、硫酸鉀15--20kg
,生長后期可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 鉀和1%尿素
,防早衰。
4) 中耕除草
山藥發(fā)芽出苗期遇雨
,易造成土壤板結(jié)
,影響出苗,應(yīng)立即松土 破板
。每次澆水和降水后
,都應(yīng)進 行淺耕,以保持土壤良好的通透性
,促進塊莖膨大
。在山藥的生產(chǎn)過程中,應(yīng)及時除草
。出苗前
,可用地落胺或乙草胺進行土壤封閉性 除草。出苗前
,可用蓋草能或威霸 防除各種雜草
。
5) 防治病蟲
病害主要有褐斑病和炭疽病。 褐斑病主要危害葉片
,防治方法主 要是避免行間郁閉高溫
,注意排 澇,發(fā)病初期噴灑70%甲基托布津和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d噴灑 1次
,連續(xù)噴灑2次
。炭疽病主要危 害葉片及藤莖,防治方法是實行輪 作
,及時消除病殘體
,發(fā)病初期噴灑5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福美雙 可濕性粉劑,10d噴灑1次
,連續(xù)噴 灑2--3次
。
蟲害主要有山藥葉峰,主要啃 食葉肉
,把葉片吃成網(wǎng)狀
,造成嚴 重減產(chǎn)。防治方法是用高效低毒的 菊酯類農(nóng)藥(如敵殺死
、百樹得等) 噴霧
。
6) 收刨和貯藏
山藥的莖葉遇霜就會枯死,一 般正常收獲期是在霜降至封凍前
, 零余子的收獲一般比塊莖早收30d
, 收刨的山藥,冬季貯藏在地窖中
,溫度以4--7℃為宜
。
山藥的作用1.健脾益胃、助消化:
山藥含有淀粉酶
、多酚氧化酶等物質(zhì)
,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補脾胃的藥食兩用之品
。不論脾陽虧或胃陰虛
,皆可食用。臨床上常用治脾胃虛弱
、食少體倦
、泄瀉等病癥;
2.滋腎益精:
山藥含有多種營養(yǎng)素,有強健機體
,滋腎益精的作用
。大凡腎虧遺精,婦女白帶多
、小便頻數(shù)等癥
,皆可服之;
3.益肺止咳:
山藥含有皂甙、黏液質(zhì)
,有潤滑
,滋潤的作用
,故可益肺氣,養(yǎng)肺陰
,治療肺虛痰嗽久咳之癥;
4.降低血糖:
山藥含有粘液蛋白
,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糖尿病
,是糖尿病人的食療佳品;
5.延年益壽:
山藥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
、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
,預(yù)防心血疾病
,取得益志安神、延年益壽的功效;
6.抗肝昏迷
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山藥具有鎮(zhèn)靜作用
,可來抗肝昏迷
。
山藥簡介 山藥又稱薯蕷、土薯
、山薯蕷
、懷山藥、淮山
、白山藥
,是《中華本草》收載的草藥,藥用來源為薯蕷科植物山藥干燥根莖
。
山藥具有滋養(yǎng)強壯,助消化
,斂虛汗
,止瀉之功效,主治脾虛腹瀉
、肺虛咳嗽
、糖尿病消渴、小便短頻
、遺精
、婦女帶下及消化不良的慢性腸炎。山藥最適宜與靈芝搭配服用
,具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山藥在食品業(yè)和加工業(yè)上大有發(fā)展前途。
>>>下一頁是山藥的營養(yǎng)價值
種植山藥的方法是什么?
山藥栽培技術(shù):
1、選地整地
選擇疏松肥沃的
、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壤土和無有積水黏土
,而且疏松緊密品質(zhì)好
,但產(chǎn)量低,背風(fēng)向陽的地栽培為宜
,然后冬翻66厘米左右
,施足基肥5000千克,深翻50~60厘米
,春季淺耕15~20厘米
。播前澆透底水,整地作畦
,多數(shù)采用壟作
,壟寬120厘米,兩壟間的溝作排水
、灌溉
。
2、繁殖方法
主要是用蘆頭和珠芽繁殖
。
蘆頭是山藥收獲時根莖的上端部分
,是山藥大田生產(chǎn)上惟一的繁殖材料,蘆頭多年連續(xù)使用容易引起退化
,一般2~3年更新一次
。
⑴、蘆頭繁殖
10月份挖出根
,選頸短
、芽頭飽滿,粗壯無病蟲害的山藥蘆頭
,16~20厘米長折下
,于日光下略曬2~3天使傷口愈合,放在室內(nèi)或室外挖坑
,坑的深度及蓋上厚度以使蘆頭不受凍為度
。溫度5℃左右為好?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瘍龊笫┳慊?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深翻26~33厘米,耕細整平
,做成平畦或高壟
,行距33~50厘米,株距16~20厘米
,溝深16厘米
,施腐熟的糞土和覆土,稍加鎮(zhèn)壓
,栽后澆水
。未出苗前用齒耙破除地表板結(jié)
,保持畦面濕潤,約15~20天出苗
。
⑵
、珠芽繁殖
10月地上部黃了摘下珠芽(山藥豆)放在室外用干沙貯藏,春天3月中
、下旬取出
,稍曬即可進行播種。行距20~26厘米
,株距10厘米
,溝深6厘米,栽2~3粒山藥豆
,覆土6厘米
。半月后出苗,秋天挖出作種栽
。
3
、田間管理
苗高33厘米,搭支架
,使蔓莖向上生長
。5~8月份分次追肥,追稀糞和廄肥為主
,結(jié)合澆水進行追肥
,生長期注意適時澆水、排水
。
4
、病蟲防治
⑴、炭疽病
雨季嚴重
,危害莖葉子,在莖葉上產(chǎn)生褐色略下陷的小斑
,有不規(guī)則輪紋
,有小黑點。
防治方法:收后打掃田間衛(wèi)生
,把殘枝落葉燒毀
,栽時用1:1:150波水多液浸根10分鐘,發(fā)生或噴65%代森鋅500倍或50%退菌特800~100倍液
,7天1次
,連打2~3次。
⑵
、褐斑病
雨季有積水時發(fā)生
,主要危害葉子
。使葉子上長有不規(guī)則的褐色小黑點,而后葉穿孔
。
防治方法:輪作
、清潔田園。發(fā)病初期噴65%代森鋅500倍液或50%二硝散200倍液
,7天1次
,連打2~3次。
5
、采收加工
蘆頭栽后當(dāng)年采收
,珠芽第二年收。11月份葉黃后
,采珠芽
,每公頃收珠芽1500千克左右。拆支架
,去掉地上部
,用一溝倒一溝的方法采挖,取下蘆頭作種栽
,切勿把山藥折斷
,影響質(zhì)量。把下部的塊根放入缸中浸泡1~2天
,洗凈
,趁鮮用竹刀把外皮利凈,裝入簍中放到炕上用硫磺熏24小時
,每百千克鮮山藥用硫磺0.8~1千克
,至山藥變軟,表面上有許多水珠
,取出日曬或烘至外皮干燥后
,放入簍中悶,悶后再曬
,直至?xí)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另外簡單的加工方法是洗凈泥土,趁鮮用竹刀利去外面粗皮
,切片曬干即可
。用木箱或簍包裝。要求包裝箱密封
,周圍貼油紙或塑料薄膜
,防潮、防霉
、防蟲蛀
。
光山藥的加工方法:光山藥是出口要求的規(guī)格
,仍按加工毛山藥的方法,把加工過的干毛山藥放水中浸泡1~2天
,撈出稍晾
,用硫磺熏后在陽光下曬,至出現(xiàn)白霜為止
,用木板把山藥搓光
,搓潤,再曬2小時重放簍內(nèi)
,返潮1~2天
,使內(nèi)外干濕一致取出冉搓。然后根據(jù)長短粗細不同
,切成長18-21厘米或12~15厘米的段
,再用刀到去不平的疙瘩,再搓圓搓光
,放在席上曬干
,把頭擁齊,即為光山藥(山藥棍)
。
山藥的種植方法
山藥的功效 山藥別名又稱山薯
,淮山,為多年生纏繞草本
。中醫(yī)認為
,山藥具有健脾、補肺
、固腎
、益精等多種功效。作為高營養(yǎng)食品
,山藥中含有大量淀粉及蛋白質(zhì)
、多種維生素、葡萄糖
、粗蛋白氨基酸
、膽汁堿、尿囊素等
。其中重要的營養(yǎng)成分薯蕷皂,是合成女性荷爾蒙的先驅(qū)物質(zhì)
,有滋陰補陽
、增強新陳代謝的功效;新鮮塊莖中含有的多糖蛋白成分的粘液質(zhì)
、消化酵素等
,可預(yù)防心血管脂肪沉積
,有助于胃腸的消化吸收。
山藥的種植方法由于山藥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
,市場前景較好
。在近幾年的蔬菜栽培中引起廣大農(nóng)民朋友的注意,現(xiàn)將山藥的主要栽培技術(shù)要點總結(jié)如下
。
一、山藥的生物學(xué)特性
山藥喜溫暖濕潤,忌積水
,怕干旱
。宜于肥沃疏松、土層深厚
、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上種植
。莖葉喜高溫、干燥
、畏霜凍
,生長的最適溫度25-28℃。塊莖極耐旱
,以排水良好
、肥沃的沙壤土為宜。粘土容易使塊莖須多
、根大
,形不正,易生扁頭和分叉
。山藥喜有機肥
,但是糞肥必須充分腐熟,并與土壤摻混均勻
,否則塊莖先端的柔嫩組織一旦觸及生糞或糞團
,會引起分叉,甚至因脫水而發(fā)生壞死
。生長前期宜供給氮肥
,有利于莖葉生長;生長中后期適當(dāng)供給氮肥以保持莖葉不衰外
,還需增施磷鉀肥
,以利于塊莖膨大。出苗后
,塊莖生長前期需要水分不多
,以利塊莖深人土層和塊莖形成,塊莖生長盛期不能缺水。
二、生長過程
山藥從芽萌發(fā)到塊莖收獲
,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1、發(fā)芽期:從山藥栽子萌發(fā)至出苗約需35天
,而山藥段子需50天左右
。由芽頂向上抽生芽條,芽基部抽生塊莖
。當(dāng)塊莖長達1至3厘米時
,芽條便破土而出。
2
、甩條發(fā)棵期:此期歷時60天
,生長以莖葉為主,塊莖生長量極微
。
3
、塊莖生長盛期:從現(xiàn)蕾到莖葉生長基本穩(wěn)定,約需60天
,此期莖葉生長與塊莖的生長都極為旺盛
,但是生長中心在塊莖。
4
、休眠期:莖葉因霜衰敗
,塊莖進人休眠期。
三、栽培技術(shù)
1
、山藥的栽培季節(jié)
從早春終霜前栽植開始直到秋末冬初霜降時結(jié)束。
2
、播種材料
山藥的播種材料主要有:山藥栽子
、段子和零余子。山藥的最初種源來自零余子
。第一年秋選用大型零余子儲藏過冬
;第二年春天于霜前半月條播露地,或先在苗床催芽后栽植
。山藥塊莖容易生不定芽
,可以切塊繁殖。扁塊種多半只有塊莖的莖端能夠發(fā)芽
,所以切塊時采取縱切法
,切塊重100克左右。長柱種塊的任何部位都能發(fā)芽
,可按照10-15厘米長切段繁殖
,叫山藥段子,長柱種塊在其頂端有一隱芽,所以常截取本段供種用
,俗稱山藥栽子。
3
、整地做畦和播種
山藥的塊莖生長深入土層之下
,應(yīng)進行局部深翻或者開溝。輪作則按照1米距開溝
,溝寬25厘米
,深為0.5-1米
,因品種而異
;間作則按照2-3米開溝。溝土最好于冬前翻耕
,早春隨著土壤解凍而翻土入溝
。最后按照1米寬做畦以備栽植
。播種方法是:一般采用單行條播,先于畦中央開10厘米深溝
,然后按照株距15-20厘米將山藥栽子或者段子平放溝中
,蓋上8-10厘米。
4
、田間管理
(1)疏苗
遇到切塊或切段萌生數(shù)苗者
,應(yīng)及早疏除弱苗,保留1~2個強健者
。主莖基部的側(cè)枝妨礙通風(fēng)透光
,應(yīng)予摘除。在零余子大量形成期間
,為了避免養(yǎng)分過多消耗
,可以及早摘除一部分。
(2)施肥
播種后支架前都可以施基糞
,結(jié)合施用速效氮肥
。發(fā)棵期追肥1至2次,保證發(fā)棵需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蕾時
,莖葉和塊莖開始進入旺盛生長,要重施氮磷鉀復(fù)合肥一次
。
(3)中耕除草
結(jié)合追肥
、澆水進行,中耕宜淺
,近植株處的雜草用手拔除
,以免損傷根系。
(4)澆水
塊莖旺盛生長期,要保持土壤濕潤
。山藥為耐旱作物
,但為求豐產(chǎn),也要適當(dāng)澆水
。一般在第1次追肥前后
,如遇久旱不雨,土壤充分發(fā)白
,應(yīng)輕澆1-2次
,至土壤表層潤濕即可;以后到夏秋之交
,如遇干旱炎熱天氣持續(xù)1周以上
,也要清晨澆涼水抗旱:山藥更怕澇,多雨季節(jié)要及時清溝排水
,達到田無積水
。
(5)病蟲害防治
①炭疽病:山藥炭疽病初期葉片上出現(xiàn)黃色小點
,后擴大成不規(guī)則病斑
,邊緣呈褐色,中心散布小黑點
,后期部分病斑穿孔
。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在病葉上越冬,6~8月發(fā)病嚴重
,植株?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蔹S、落葉
。防治方法:冬季收獲時
,清除病株殘葉,平時開好排水溝
,降低田間濕度
,發(fā)病前可噴1:1:100波爾多液保護,發(fā)病初期用50{bf}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霧
。
②褐斑?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荷剿幒职卟∮纸小翱萑~病”,是山藥的重要病害。發(fā)病初期在下部葉片上產(chǎn)生黃色或黃白色
、邊緣不明顯的病斑
,后期病斑周緣變褐色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
,散生黑色小粒點
,有時破裂穿孔
。病斑數(shù)量多時可使整片葉變褐枯死。以菌絲或分生孢子盤附于被害部越冬
,次年開春后形成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