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郁痰擾
醫(yī)案日記
2023-05-10 15:14:51
膽郁痰擾
膽郁痰擾證是膽失疏泄痰熱內(nèi)擾所致的病證
。多因情志不遂
,膽失疏泄
,膽氣不寧
,生濕生痰化熱所致
。
主要臨床表現(xiàn):驚悸失眠,煩躁不安
,膽怯
,口苦泛惡,胸悶脅脹
,頭暈目眩耳鳴
,苔黃膩,脈弦滑
。

病機分析:本證以膽失疏泄痰熱內(nèi)擾為特征
。膽失疏泄,氣機郁滯
,痰濕化熱
,膽氣不寧則驚悸失眠、煩躁不安
,膽怯
;痰熱內(nèi)擾則日苦泛惡,胸悶脅脹
;痰熱上擾則頭暈目眩耳鳴
。苔黃膩,脈弦滑為痰熱內(nèi)擾之象
。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疾火擾心證辨別
。痰火擾心證以心煩不寧,神志異常
,甚則言語錯亂
、妄躁為主。本證以驚悸
,膽怯
,泛惡等為主,證情較輕
。
辨證注意點:有驚悸
、失眠、膽怯等輕度神志癥狀
,同時又有胸悶
,泛惡,苔黃膩等疾熱之象
。
白血病奇效病案分享
師父張勝兵接診了一個白血病術(shù)后伴低燒幾個月的患者
,只吃了5付中藥,熱就退了,各種癥狀明顯改善
,那么師父是如何治療的呢
?
現(xiàn)將病案介紹如下:
患者女,34歲
,患有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做了骨髓移植后,出現(xiàn)了腎損傷
,最近兩個月來傍晚出現(xiàn)低燒(多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西醫(yī)沒有辦法有效處理
,患者每天下午5點開始
,先是怕冷,然后開始發(fā)熱
,一直到半夜10-11點左右醒后滿頭大汗
,出了汗以后燒就會退下來。飯量很小
,雖然感覺沒有飽
,但飯到口里又不想下咽,午休后會吐
,即使瞇一小會兒
,醒了以后也容易吐。睡眠質(zhì)量不好
,感覺特別煩躁
,多夢易醒。腎積水
,右側(cè)腎區(qū)感覺脹痛
,有一跳一跳的感覺,尿頻
,小便到后段感覺灼熱
,尿乳白色,伴粘稠狀如濃痰樣東西
,偶爾還有血色
。夜起2-3次,大便可
。
患者舌淡苔白膩
,根部偏腐,舌中凹陷
,舌下脈絡瘀阻
。左脈滑數(shù)有力,略澀,關(guān)小豆
,浮而搏指
,略有結(jié)代;右脈滑小數(shù)略澀
,遲沉細
。
這么多情況,應該怎么用藥呢
?用一個方劑能解決問題嗎
?用幾個方劑,是直接堆積
,還是合方化裁
?又該如何化裁呢?且看師父是如何處方的
。
處方:
澤瀉20g
、茯苓15g、豬苓15g
、白術(shù)15g
、滑石15g、阿膠10g(烊化兌服)
、通草6g
、萆薢15g、石菖蒲15g
、苦杏仁10g
、豆蔻6g(后下)、薏苡仁30g
、淡竹葉10g
、甘草6g、厚樸10g
、法半夏15g
、黃芩10g、竹茹15g
、茯神15g
、枳實10g、陳皮15g
、佩蘭10g(后下)
、藿香10g(后下)、車前草15g
、小薊10g
,5劑
。
二診:患者吃了上方后,各種癥狀都好轉(zhuǎn)
,困擾了患者幾個月的低燒
、失眠
、胃口不好的問題都明顯好轉(zhuǎn)
。只是小便問題還有,大便偏干
。在上方的基礎(chǔ)上加梔子
、柴胡
、木通、生地
。
處方如下:
澤瀉20g
、茯苓15g、豬苓15g
、白術(shù)15g
、滑石15g
、阿膠10g(烊化兌服)
、通草6g、萆薢15g
、石菖蒲15g
、苦杏仁10g、豆蔻6g(后下)
、薏苡仁30g
、淡竹葉10g、甘草6g
、厚樸10g
、法半夏15g、黃芩10g
、竹茹15g
、茯神15g、枳實10g
、陳皮15g
、佩蘭10g(后下)、藿香10g(后下)
、車前草15g
、小薊10g、梔子10g
、柴胡25g
、木通10g、生地黃30g,7劑
。
從患者的病程和癥狀來看
,患者的情況比較復雜,即有移植手術(shù)后人體元氣虛損
,又有中焦脾胃虛弱
,脾強胃弱,知饑而不欲食
,睡后易嘔
,同時又有失眠多夢,膽郁痰擾
,而且還有尿頻之淋證
,即有灼熱血尿之血淋,又有尿白濁之膏淋
,最主要的是真陰虧虛
、三焦?jié)駸嶂挛绲蜔幔涟胍箘t汗出而解
。
復雜的病證
,用單方肯定是無法解決全部問題,必須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合方化裁
,對于這個患者的情況師父用到了豬苓湯
、三仁湯、黃芩滑石湯
、溫膽湯
、程氏萆薢分清飲,復診時還用到了小薊飲子
,諸方合方化裁
,有的用到了全方,有的只是用了其中的幾味藥
,但取其方意
,所有一切都是根據(jù)患者情況而設(shè),故效果很好
。
圖片
下面我們先看一下所涉諸方:
豬苓湯
,出處《傷寒論》,主治:水熱互結(jié)證
。小便不利
,發(fā)熱,口渴欲飲
,或心煩不寐
,或兼有咳嗽
、嘔惡、下利
,舌紅苔白或微黃
,脈細數(shù)。又治血淋
,小便澀痛
,點滴難出,小腹?jié)M痛者
。
組成:豬苓(去皮)
、茯苓、澤瀉
、阿膠
、滑石(碎)各等份。方中以豬苓為君
,取其歸腎
、膀胱經(jīng),專以淡滲利水
。臣以澤瀉
、茯苓之甘淡,益豬苓利水滲濕之力
,且澤瀉性寒兼可泄熱
,茯苓尚可健脾以助運濕
。佐入滑石之甘寒
,利水、清熱兩彰其功
;阿膠滋陰潤燥
,既益已傷之陰,又防諸藥滲利重傷陰血
。五藥合方
,利水滲濕為主,清熱養(yǎng)陰為輔
,體現(xiàn)了利水而不傷陰
、滋陰而不礙濕的配伍特點。水濕去
,邪熱清
,陰津復,諸癥自除
。本方可用于熱淋
、血淋
、尿血之屬于水熱互結(jié)而兼陰虛者。用治熱淋
,可加梔子
、車前子,以清熱利水通淋
;用治血淋
、尿血,可加白茅根
、大薊
、小薊以涼血止血。
三仁湯
,出自《溫病條辨》
,組成:杏仁、半夏
、飛滑石
、生薏苡仁、白通草
、白蔻仁
、竹葉、厚樸
。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
,肢體倦怠
,面色淡黃,胸悶不饑
,午后身熱
,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
。本方是治療濕溫初起
,邪在氣分,濕重于熱的常用方劑
。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氣
,氣行則濕化;白蔻仁芳香化濕
,行氣寬中
,暢中焦之脾氣;薏苡仁甘淡性寒
,滲濕利水而健脾
,使?jié)駸釓南陆苟?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三仁合用,三焦分消
,是為君藥
。滑石
、通草
、竹葉甘寒淡滲,加強君藥利濕清熱之功
,是為臣藥
。半夏、厚樸行氣化濕
,散結(jié)除滿
,是為佐藥。綜觀全方
,體現(xiàn)了宣上
、暢中、滲下
,三焦分消的配伍特點
,氣暢濕行,暑解熱清
,三焦通暢
,諸癥自除。
黃芩滑石湯
,亦出自《溫病條辨》
,組成:黃芩、滑石
、茯苓皮
、豬苓各9g
,大腹皮6g
,白蔻仁、通草各3g
。主治:濕溫邪在中焦
,發(fā)熱身痛,汗出熱解
,繼而復熱
,渴不多飲,或競不渴
,舌苔淡黃而滑
,脈緩
。本方以黃芩苦寒清熱燥濕,滑石
,茯苓皮
,通草,豬苓清利濕熱
,白蔻仁
,大腹皮化濕利水,兼以暢氣
,使氣化則濕化
。眾藥合用,則濕祛熱清
,諸癥自解
。
圖片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半夏
、竹茹、枳實
、陳皮
、甘草、茯苓
。
主治:膽郁痰擾證
。膽怯易驚,頭眩心悸
,心煩不眠
,夜多異夢;或嘔惡呃逆
,眩暈
,癲癇。苔白膩
,脈弦滑
。本方證多因素體膽氣不足,復由情志不遂
,膽失疏泄
,氣郁生痰,痰濁內(nèi)擾
,膽胃不和所致
。若膽為邪擾,失其寧謐
,則膽怯易驚
、心煩不眠
、夜多異夢、驚悸不安
;膽胃不和
,胃失和降,則嘔吐痰涎或呃逆
、心悸
;痰蒙清竅,則可發(fā)為眩暈
,甚至癲癇
。
方中半夏辛溫,燥濕化痰
,和胃止嘔
,為君藥。臣以竹茹
,取其甘而微寒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半夏與竹茹相伍
,一溫一涼,化痰和胃
,止嘔除煩之功倍
;陳皮辛苦溫,理氣行滯
,燥濕化痰
;枳實辛苦微寒,降氣導滯
,消痰除痞
。陳皮與枳實相合,亦為一溫一涼
,而理氣化痰之力增
。佐以茯苓,健脾滲濕
,以杜生痰之源
;煎加生姜、大棗調(diào)和脾胃
,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為使
,調(diào)和諸藥
。綜合全方
,半夏、陳皮
、生姜偏溫
,竹茹、枳實偏涼
,溫涼兼進
,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氣化痰以和胃
,胃氣和降則膽郁得舒
,痰濁得去則膽無邪擾,如是則復其寧謐
,諸癥自愈
。
萆薢分清飲有二,其一出自《醫(yī)學心悟》
,因其作者為程國彭
,故稱程氏萆薢分清飲。組成:川萆薢
、黃柏
、石菖蒲、茯苓
、白術(shù)
、蓮子心、丹參
、車前子
。主治:赤白濁屬濕熱者。諸淋
。方中以萆薢
、菖蒲利濕化濁,配伍黃柏
、車前子等
,其藥性偏涼,故偏于治療下焦?jié)駸岫掳诐嶂C
。腎與膀胱相表里
,腎氣虛弱,則不能固攝
,膀胱開闔失司
,濕濁下注,則分清泄?jié)峁δ苁д{(diào),以致小便混濁不清
。本方以川萆薢為主藥
,有利濕清熱、化濁分清作用
,故稱萆薢分清飲
。
小薊飲子,出處《濟生方》
,組成:生地黃
、小薊、滑石
、木通
、蒲黃、藕節(jié)
、淡竹葉
、當歸、山梔子
、甘草
。主治:熱結(jié)下焦之血淋、尿血
。尿中帶血
,小便頻數(shù),赤澀熱痛
,舌紅
,脈數(shù)。本方證因下焦瘀熱
,損傷膀胱血絡
,氣化失司所致。方中小薊甘涼入血分
,功擅清熱涼血止血
,又可利尿通淋,尤宜于尿血
、血淋之癥
,是為君藥。生地黃甘苦性寒
,涼血止血
,養(yǎng)陰清熱;蒲黃
、藕節(jié)助君藥涼血止血
,并能消瘀
,共為臣藥。君臣相配
,使血止而不留瘀
。熱在下焦
,宜因勢利導
,故以滑石、竹葉
、木通清熱利水通淋
;梔子清泄三焦之火,導熱從下而出
;當歸養(yǎng)血和血
,引血歸經(jīng),尚有防諸藥寒涼滯血之功
,合而為佐
。使以甘草緩急止痛,和中調(diào)藥
。諸藥合用
,共成涼血止血為主,利水通淋為輔之方
。
圖片
張勝兵中醫(yī)作品七部
,淘寶京東有售!掛號張老師
,可獲取簽名書以及與張老師合影留念
!
患者的主要病機是陰虛發(fā)熱,濕熱互結(jié)
,故顯下午發(fā)低熱
,夜半汗出而解,下有熱淋
、血淋諸淋證
,故選用豬苓湯,即可清熱利濕
,又可治熱淋
、血淋,一方多用
,是為主方
,加小薊以增強涼血止血的作用,加車前草以利濕清熱
。又因尿色白濁
,故合治下焦?jié)駸岫掳诐嶂C的萆薢分清飲
,而且是只用萆薢與石菖蒲這一藥對,取其分清瀉濁之意
,未用全方
。患者濕氣彌漫三焦
,濕熱互結(jié)
,故用三仁湯而去三焦之濕,用黃芩滑石湯中部分主藥而兼清其熱
。黃芩滑石湯與三仁湯均用蔻仁
,通草,滑石以清熱祛濕
,治療濕溫
。但黃芩滑石湯中尚配黃芩,二苓
,大腹皮
,為清熱化濕并施之劑,其清熱作用強于三仁湯
,適用于邪滯中焦
,濕熱并重,膠著不解者
;三仁湯則用杏仁
,苡仁,竹葉
,半夏
,厚樸,于化氣利濕之中佐以清熱
,其祛濕作用優(yōu)于黃芩滑石湯
。而兩方合用,清熱與祛濕并重
,加強了祛濕清熱的作用
,因三仁湯已有理氣之藥,故去黃芩滑石湯中大腹皮
、茯苓皮等行氣藥
,只取其清熱之意。而患者還有心煩不眠
,夜多異夢
,睡后易吐,故用治膽郁痰擾的溫膽湯
。溫膽湯中半夏即可燥濕化痰
,和胃止嘔
,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半夏與竹茹相伍
,化痰和胃,止嘔除煩
,同時加佩蘭
、藿香以芳香醒脾,祛濕化濁
。上述各方
,加減化裁
,巧妙融合
,藥不多而效卻著。二診時諸癥皆有好轉(zhuǎn)
,唯余小便問題
,故在原方基礎(chǔ)上加小薊飲子之方意,加強清熱止淋之功
。
醫(yī)者難在不能識證
,沒有準確辨證,所以不能因證論治
。
然而更難的是識證而僅知一二
,對于在錯綜復雜的多種病證中,如何找到主證
,找到諸證切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