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讀書人都多少懂些醫(yī)理,以此作為修身養(yǎng)性,侍奉父母的基礎。
有一個刺史姓萬,他平時就以自己懂醫(yī)為榮。一次,他吃了不少螃蟹,因擔心蟹肉性寒致病,所以自己服了些理中湯(由人參、干姜、甘草、白術組成)來驅(qū)除寒氣。但是服藥之后出現(xiàn)了胃疼、口渴、二便不通等癥狀。他只好請當時的名醫(yī)吳大夫給自己診治。吳大夫診察后認為,如果病情因吃蟹而起,就應該有胃寒之象。而現(xiàn)在病人脈象洪大,盡是一派火盛的表現(xiàn),這是由于誤服了干姜這類燥熱藥物而導致的。熱傷胸膈,造成燥熱積于中焦。所以應該用涼膈散(由大黃、芒硝、甘草汕梔、薄荷、黃芩、連翹、竹葉組成)來導熱下行,瀉下熱積。但是萬剌史看到方中有芒硝、大黃,因而不敢服用。病情拖延,目漸加重。吳大夫看到病人的情況,于是用大黃作丸,用藕汁送服。藕能解蟹毒,又能緩解大黃的猛烈之性。服了兩次之后,即瀉下熱積而病愈。
摘自: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文/(朱蕓)
本方為陽虛冷機之便秘或久痢而設。脾陽不足,寒從中生,或喜食生冷所致冷積內(nèi)停,阻與腸間則為便秘;虛寒久留,積冷不化,則致脾氣虛陷而成久痢赤白;陽虛失運,寒凝氣滯,則臍腹冷疼;手足不溫,均為寒積之癥根據(jù)以上病機分析,本證若單純溫補脾陽,雖可祛里寒,單純攻下,則更傷中陽,惟溫補脾陽與攻下冷積并用,是為兩全。方中用附子溫壯脾陽以散寒凝,大黃蕩滌腸胃而除積滯,共為君藥;臣以干姜助附子溫中散寒;佐以人參補宜脾氣,并可防止大黃瀉下傷中;甘草即助人參益氣,又可調(diào)和諸藥,為佐使之品,共成溫補脾陽,攻下冷積并重之良方,綜觀本方,由溫補脾陽藥配伍寒下攻積藥組成,溫通、瀉下與補益三法兼?zhèn)?,寓溫補于攻下之中,具有溫陽以祛寒、攻下不傷正之特點。 使用注意:本方雖用大黃瀉下積滯,但功專瀉下冷積
大黃枳殼湯
【來源】《癥因脈治》卷四。
【組成】大黃枳殼厚樸陳皮甘草木通
【用法】煎湯調(diào)服六散9克。
【功用】瀉積泄熱。
【主治】腸胃積熱,泄瀉腹痛,發(fā)熱口渴,肚腹皮熱,瀉下黃沫,或欲便不得, *** 重滯,小便赤澀,右脈數(shù)大者。
【加減】元氣虛積熱甚而應下者,加人參。
提醒您:大黃枳殼湯 此中草藥名方來源于網(wǎng)絡,使用前請遵醫(yī)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371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象一頭小豬竄進了胸腹……
下一篇: 孫思邈以嚏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