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磊
個體差異性與群體趨同性是相互統(tǒng)一的,二者形成了“體質可分”的理論基礎。
不同體質的人群對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患病后疾病發(fā)展規(guī)律不同,用藥后的反應不同。產生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體質差異。
人的體質既具有穩(wěn)定性,又具有可變性,可以通過干預使人的體質偏頗失衡狀態(tài)得到改善與調整,從而恢復健康。
對于體質學說來說,2005年出版的《中醫(yī)體質學》教材,標志著中醫(yī)體質學這門新學科的建立。
7月17~18日,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八屆中醫(yī)體質研討會上,體質分會主任委員王琦詳細介紹了體質研究的理論核心、理論背景及分類的標尺。
體質可分的兩個前提
王琦認為,體質之所以可分有兩個前提:一是體質的形成與先后天的多種因素相關。遺傳因素的多樣性與后天因素的復雜性使個體體質存在明顯的差異;即使同一個體,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其體質特點也是動態(tài)可變的,所以體質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性,呈現多態(tài)性特征。二是處于同一社會背景,同一地方區(qū)域,或飲食起居比較相同的人群,其遺傳背景和外界條件類同,使特定人群的體質形成群體生命現象的共同特征,從而又表現了群體的趨同性,不同時代的人群也呈現不同體質的特點。
個體差異性與群體趨同性是相互統(tǒng)一的,沒有個體的差異性就無“體”可辨;沒有群體的趨同性就無“類”可分,因此二者形成了“體質可分”的理論基礎。同時,王琦通過檢索大量的古代及現代文獻,結合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實踐,提煉出個體差異現象的四個表達特征群:即形態(tài)結構、生理機能、心理特點、反應狀態(tài)。以此作為尋找人與人之間異同點的標尺。
中醫(yī)學認為,陰陽、氣血、津液是生命的物質基礎,而體質現象即是陰陽、氣血、津液盛衰變化的反應狀態(tài),因而能從中醫(yī)體質學角度進行分類。所發(fā)現的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9種體質類型及其形成的概念系統(tǒng),反應了不同人群的個體特征,為“體質辨識”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體質與疾病密切相關
體質差異是重要的生命現象,是疾病發(fā)生的環(huán)境,決定著這個人對某些疾病的易患性以及患病后疾病的轉歸和方向。不同體質的人群對疾病的易感性不同,患病后疾病發(fā)展規(guī)律不同,用藥后的反應不同,而產生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體質差異。
研究發(fā)現,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在痰濕體質的人群中較易發(fā)生,痰濕體質成為發(fā)生這些疾病的“共同土壤”。人們過去在治療疾病時,往往被疾病“牽著鼻子走”,而沒有注意到這些疾病的共同背景,抓住了體質就抓住了根本?!爸尾”厍笥诒?,解決了根本,才能治好各種疾病”王琦說。
體質可調決定疾病可治
體質與遺傳和環(huán)境、飲食等社會因素相關,這就意味著人的體質既具有穩(wěn)定性,又具有可變性,可以通過干預使人的體質偏頗失衡狀態(tài)得到改善與調整,從而恢復健康。
例如亞健康的表現雖然繁多,但相同體質的人總會有一組相類似的表現。比如陽虛體質的人會有四肢欠溫、易出汗、頭發(fā)易落、肌肉松弛等表現;痰濕體質的人多表現為肥胖、肢體不爽或身體沉重等一系列癥狀。因此,根據這些表現辨體質用藥,就可達到有效干預亞健康的目的,從而阻斷其向疾病狀態(tài)轉變。
在改善肥胖人痰濕體質及治療相關疾病的過程中,給痰濕型體質單純性肥胖人群服用化痰祛濕方,治療3個月后,患者的體重減輕,痰濕體質指標得以改善。藥效學實驗表明化痰祛濕方藥能減少體內脂肪的聚集,改變脂質代謝,降低血液黏稠度,使病理性脂肪肝得到逆轉,防止肝纖維性變,從而達到改善痰濕體質而減肥降脂的目的。
王琦說,體質是一個隨著個體發(fā)育的不同階段而不斷演變的生命過程;體質是個體軀體素質與相關的心理素質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統(tǒng)一體;環(huán)境對體質的形成與發(fā)展始終起重要的作用;遺傳是決定體質形成和發(fā)展的主要內在因素,這四個方面構成了體質研究的理論背景。
《中醫(yī)體質學》出版是學科形成標志
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對于體質學說來說,2005年出版的《中醫(yī)體質學》教材,標志著中醫(yī)體質學這門新學科的建立。
將理論運用到預防保健和疾病的治療中,才能顯現出理論的價值,近些年來,體質辨識方法廣泛應用于生命質量評估研究、健康管理及中醫(yī)體檢,深入到醫(yī)院、社區(qū)、家庭,貫穿于疾病的認識、診斷、治療、保健養(yǎng)生、康復的全過程,受到了群眾和專家、學者的廣泛歡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408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曬傷后別急著冷敷
下一篇: 三伏身多恙 三防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