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滿
痞滿
痞滿是由表邪內(nèi)陷,飲食不節(jié)
,痰濕阻滯,情志失調(diào)
,脾胃虛弱等導(dǎo)致脾胃功能失調(diào),升降失司
,胃氣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滿悶不舒,按之柔軟
,壓之不痛
,視之無脹大之形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種脾胃病證。本證按部位可劃分為胸痞
、心下痞等
,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又可稱為胃痞
。本節(jié)主要討論胃痞。

胃痞是脾胃腸病證中較為常見的病證
,中醫(yī)藥治療本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
胃痞在《內(nèi)經(jīng)》稱為痞
、滿、痞滿
、痞塞等
,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篇》的“臟寒生滿病”,《素問·五常政大論篇》的“備化之紀(jì)
,……其病痞”
,以及“卑監(jiān)之紀(jì),……其病留滿痞塞”等都是這方面的論述
。《傷寒論》對本病證的理法方藥論述頗詳
,如謂“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
,“心下痞
,按之濡”
,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
;并指出該病病機(jī)是正虛邪陷,升降失調(diào)
,并擬定了寒熱并用,辛開苦降的治療大法
,其所創(chuàng)諸瀉心湯乃治痞滿之祖方,一直為后世醫(yī)家所賞用
。《諸病源候論·痞噎病諸候》提出“八痞”
、“諸痞”之名
,包含了胃痞在內(nèi)
,論其病因有風(fēng)邪外人,憂恚氣積
,墜墮內(nèi)損
,概基病機(jī)有營衛(wèi)不和,陰陽隔絕
,血氣壅塞,不得宣通
。并對痞作了初步的解釋:“痞者,塞也
。言腑臟痞塞不宣通也?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睎|垣所倡脾胃內(nèi)傷之說,及其理法方藥多為后世醫(yī)家所借鑒
,尤其是《蘭室秘藏·卷二》之辛開苦降,消補(bǔ)兼施的消痞丸
、枳實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的名方?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兜は姆āてΑ穼⑵M與脹滿作了區(qū)分:“脹滿內(nèi)脹而外亦有形,痞則內(nèi)覺痞悶
,而外無脹急之形?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谥委熒系は貏e反對一見痞滿便濫用利藥攻下,認(rèn)為中氣重傷
,痞滿更甚?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毒霸廊珪てM》對本病的辨證頗為明晰:“痞者,痞塞不開之謂
;滿者,脹滿不行之謂
。蓋滿則近脹
,而痞則不必脹也。所以痞滿:—證
,大有疑辨,則在虛實二字
,凡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
;無物無滯而痞者,虛痞也
。有脹有痛而滿者
,實滿也;無脹無痛而滿者
,虛滿也。實痞
、實滿者可散可消
;虛痞
、虛滿者,非大加溫補(bǔ)不可
。”《類證治裁·痞滿》將痞滿分為傷寒之痞和雜病之痞
,把雜病之痞又分作胃口寒滯停痰,飲食寒涼傷胃
,脾胃陽微
,中氣久虛,精微不化
,脾虛失運,胃虛氣滯等若干證型
,分寒熱虛實之不同而辨證論治
,對臨床很有指導(dǎo)意義
。
西醫(yī)學(xué)中的慢性胃炎
、胃神經(jīng)官能癥
、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
,當(dāng)出現(xiàn)以胃脘部痞塞
,滿悶不舒為主要表現(xiàn)時
,可參考本節(jié)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jī)】
脾胃同居中焦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
,共司水谷的納運和吸收,清升濁降
,納運如常,則胃氣調(diào)暢
。若因表邪內(nèi)陷入里,飲食不節(jié)
,痰濕阻滯
,情志失調(diào)
,或脾胃虛弱等各種原因?qū)е缕⑽笓p傷,升降失司
,胃氣壅塞,即可發(fā)生痞滿
。
1.表邪入里外邪侵襲肌表,治療不得其法,濫施攻里瀉下
,脾胃受損,外邪乘虛內(nèi)陷入里
,結(jié)于胃脘,阻塞中焦氣機(jī)
,升降失司,胃氣壅塞
,遂成痞滿。如《傷寒論》所云:“脈浮而緊
,而復(fù)下之,緊反人里
,則作痞
,按之自濡
,但氣痞耳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2.食滯中阻或暴飲暴食
,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
,或嗜濃茶烈酒及辛辣過燙飲食
,損傷脾胃
,以致食谷不化,阻滯胃脘
,升降失司,胃氣壅塞
,而成痞滿。如《類證治裁·痞滿》云:“飲食寒涼,傷胃致痞者
,溫中化滯?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3.痰濕阻滯脾胃失健,水濕不化
,釀生痰濁,痰氣交阻于胃脘
,則升降失司,胃氣壅塞
,而成痞滿。如《蘭室秘藏·中滿腹脹》曰:“脾濕有余
,腹?jié)M食不化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4.情志失調(diào)多思則氣結(jié),暴怒則氣逆
,悲憂則氣郁,驚恐則氣亂等等
,造成氣機(jī)逆亂,升降失職
,形成痞滿。其中尤以肝郁氣滯
,橫犯脾胃
,致胃氣阻滯而成之痞滿為多見
。即如《景岳全書·痞滿》所謂:“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5.脾胃虛弱素體脾胃虛弱,中氣不足
,或饑飽不勻,飲食不節(jié)
,或久病損及脾胃
,納運失職
,升降失調(diào)
,胃氣壅塞
,而生痞滿。此正如《蘭室秘藏·中滿腹脹》所論述的因虛生痞滿:“或多食寒涼
,及脾胃久虛之人,胃中寒則脹滿
,或臟寒生滿病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胃痞的病機(jī)有虛實之分,實即實邪內(nèi)阻
,包括外邪人里,飲食停滯
,痰濕阻滯
,肝郁氣滯等
;虛即中虛不運
,責(zé)之脾胃虛弱
。實邪之所以內(nèi)阻
,多與中虛不運,升降無力有關(guān)
;反之,中焦轉(zhuǎn)運無力,最易招致實邪的侵?jǐn)_
,兩者常常互為因果
。如脾胃虛弱,健運失司
,既可停濕生飲,又可食滯內(nèi)停
;而實邪內(nèi)阻,又會進(jìn)一步損傷脾胃
,終至虛實并見。另外
,各種病邪之間,各種病機(jī)之間
,亦可互相影響,互相轉(zhuǎn)化
,形成虛實互見
,寒熱錯雜的病理變化
,為痞證的病機(jī)特點?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傊钙Φ牟∥辉谖?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與肝脾有密切關(guān)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静C(jī)為脾胃功能失調(diào),升降失司
,胃氣壅塞
。
【臨床表現(xiàn)】
本病證以自覺胃脘痞塞,滿悶不舒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其痞按之柔軟
,壓之不痛
,視之五脹大之形
。常伴有胸膈滿悶
,飲食減少
,得食則脹
,噯氣稍舒
,大便不調(diào)
,消瘦等癥。發(fā)病和加重常與諸如暴飲暴食
,恣食生冷粗硬,嗜飲濃茶烈酒
,過食辛辣等飲食因素,以及情志
、起居
、冷暖失調(diào)等誘因有關(guān)
。多為慢性起病,時輕時重
,反復(fù)發(fā)作,纏綿難愈
。
【診斷】
1.以胃脘痞塞
,滿悶不舒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其痞按之柔軟
,壓之不痛
,視之無脹大之形。
2.常伴有胸膈滿悶
,飲食減少
,得食則脹
,噯氣則舒等癥
。
3.發(fā)病和加重常與飲食
、情志
、起居、冷暖失調(diào)等誘因有關(guān)
。
4.多為慢性起病,時輕時重
,反復(fù)發(fā)作
,纏綿難愈
。
5.纖維胃鏡檢查、上消化道K線檢查
、胃液分析等的異常,有助于本病的診斷
。
【鑒別診斷】
1.胃痛胃痛與胃痞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脹滿
,胃痞時有隱痛,應(yīng)加以鑒別
。胃痛以疼痛為主,胃痞以痞塞滿悶為主
;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壓痛
,胃痞者則無壓痛。
2.鼓脹鼓脹與胃痞同為腹部病證
,且均有脹滿之苦,鼓脹早期易與胃痞混淆
。鼓脹腹部脹大膨隆,脹大之形外現(xiàn)
;胃痞則自覺滿悶痞塞,外無脹大之形
。鼓脹按之腹皮急;胃痞胃脘部按之柔軟
。鼓脹有脅痛、黃疽
、積聚等疾病病史;胃痞可有胃痛
、嘈雜、吞酸等胃病病史
。B型超聲波和纖維胃鏡等檢查,有助于二病證的鑒別
。
3.胸痹心痛胸痹心痛可有脘腹?jié)M悶不舒,胃痞常伴有胸膈滿悶
,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
,應(yīng)予區(qū)別
。胸痹心痛屬胸陽痹阻,心脈瘀阻
,心脈失養(yǎng)為患,以胸痛,胸悶
,短氣為主癥
,伴有心悸
、脈結(jié)代等癥狀
;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調(diào),升降失司
,胃氣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滿悶不舒為主癥
,多伴飲食減少,得食則脹
,噯氣則舒等癥狀
。心電圖和纖維胃鏡等檢查有助于鑒別診斷
。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辨寒熱虛實痞滿綿綿,得熱則舒
,遇寒則甚,口淡不渴
,苔白,脈沉者
,多為寒
;痞滿勢急
,胃脘灼熱,得涼則舒
,口苦便秘,口渴喜冷飲
,苔黃,脈數(shù)者
,多為熱
;痞滿時減復(fù)如故,喜揉喜按
,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溏薄
,久病體虛者,多屬虛
;痞滿持續(xù)不減,按之滿甚或硬
,能食便秘,新病邪滯者
,多屬實。痞滿寒熱虛實的辨證
,還應(yīng)與胃痛互參。
治療原則
胃痞的基本病機(jī)是脾胃功能失調(diào)
,升降失司,胃氣壅塞
。因此
,其治療原則是調(diào)理脾胃
,理氣消痞。實者分別施以瀉熱
、消食、化痰
、理氣,虛者則重在補(bǔ)益脾胃
。對于虛實并見之候,治療宜攻補(bǔ)兼施,補(bǔ)消并用
。治療中應(yīng)注意理氣不可過用香燥,以免耗津傷液
,對于虛證,尤當(dāng)慎重
。
分證論治
『實痞』
·邪熱內(nèi)陷
癥狀:胃脘痞滿
,灼熱急迫
,按之滿甚
,心中煩熱
,咽干口燥
,渴喜飲冷,身熱汗出
,大便于結(jié),小便短赤
,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
治法:瀉熱消痞,理氣開結(jié)
。
方藥:大黃黃連瀉心湯
。
方中大黃瀉熱消痞開結(jié)
,黃連清瀉胃火,使邪熱得除
,痞氣自消?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勺眉鱼y花、蒲公英以助瀉熱,加枳實
、厚樸、木香等以助行氣消痞之力
。若便秘心煩者,可加全瓜蔞
、梔子以寬中開結(jié),清心除煩
;口渴欲飲者,可加花粉
、連翹以清熱生津
。
·飲食停滯
癥狀:胃脘痞滿
,按之尤甚,噯腐吞酸
,惡心嘔吐,厭食
,大便不調(diào),苔厚膩
,脈弦滑
。
治法:消食導(dǎo)滯
,行氣消痞。
方藥:保和丸
。
方中山楂、神曲
、萊菔子消食導(dǎo)滯,半夏
、陳皮行氣開結(jié)
,茯苓健脾利濕,連翹清熱散結(jié)
,全方共奏消食導(dǎo)滯,·行氣消痞之效
。若食積較重,脘腹脹滿者,可加枳實、厚樸以行氣消積
;若食積化熱,大便秘結(jié)者,可加大黃
、檳榔以清熱導(dǎo)滯通便;若脾虛食積
,大便溏薄者,可加白術(shù)
、黃芪以健脾益氣。
;;
·痰濕內(nèi)阻
癥狀:脘腹痞滿
,悶塞不舒,胸膈滿悶
,頭重如裹,身重肢倦
,惡心嘔吐,不思飲食
,口淡不渴,小便不利
,舌體胖大
,邊有齒痕,苔白厚膩
,脈沉滑。
治法:燥濕化痰
,理氣寬中。
方藥:二陳湯合平胃散
。
方中蒼術(shù)、半夏燥濕化痰
,厚樸、陳皮寬中理氣
,茯苓、甘草健脾和胃
,共奏燥濕化痰,理氣寬中之功
。可加前胡
、桔梗、枳實以助其化痰理氣
。若氣逆不降,噫氣不除者
,可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化痰降逆
;胸膈滿悶較甚者
,可加薤白、菖蒲
、枳實、瓜蔞以理氣寬中
;咯痰黃稠
,心煩口干者
,可加黃芩
、梔子以清熱化痰
。
·肝郁氣滯
癥狀:胃脘痞滿悶塞
,脘腹不舒
,胸膈脹滿,心煩易怒
,喜太息,惡心噯氣
,大便不爽
,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
,苔薄白,脈弦
。
治法:疏肝解郁
,理氣消痞
。
方藥:越鞠丸
。
方中香附
、川芎疏肝理氣
,活血解郁;蒼術(shù)
、神曲燥濕健脾,消食除痞
;梔子瀉火解郁
。本方為通治氣
、血
、痰、火
、濕、食諸郁痞滿之劑
。若氣郁較甚,脹滿明顯者
,可加柴胡、郁金
、枳殼,或合四逆散以助疏肝理氣
;若氣郁化火,口苦咽干者
,可加龍膽草、川棟子
,或合左金丸,以清肝瀉火
;若氣虛明顯,神疲乏力者
,可加黨參、·黃芪等以健脾益氣
。
『虛痞』
·脾胃虛弱
癥狀:胃脘痞悶
,脹滿時減
,喜溫喜按,食少不饑
,身倦乏力,少氣懶言
,大便溏薄
,舌質(zhì)淡,苔薄白
,脈沉弱或虛大無力。
治法:健脾益氣
,升清降濁。
方藥:補(bǔ)中益氣湯
。
方中人參、黃芪
、白術(shù)、甘草等補(bǔ)中益氣
,升麻、柴胡升舉陽氣
,當(dāng)歸、陳皮理氣化滯
,使脾氣得復(fù),清陽得升
,胃濁得降,氣機(jī)得順
,虛痞自除。若痞滿較甚
,可加木香、砂仁
、枳實以理氣消痞,或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以消補(bǔ)兼施
。若脾陽虛弱,畏寒怕冷者
,可加肉桂
、附子
、吳茱萸以溫陽散寒
;濕濁內(nèi)盛
,苔厚納呆者,可加茯苓
、苡仁以淡滲利濕;若水飲停胃
,泛吐清水痰涎,可加吳茱萸
、生姜
、半夏以溫胃化飲
。若屬表邪內(nèi)陷,與食
、水、痰相合
,或因胃熱而過食寒涼,或因寒郁化熱而致虛實并見
,寒熱錯雜
,而出現(xiàn)心下痞滿
,按之柔軟,喜溫喜按
,嘔惡欲吐,口渴心煩
,腸鳴下利,舌質(zhì)淡紅,苔白或黃
,脈沉弦者,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
,辛開苦降,寒熱并用
,補(bǔ)瀉兼施;若中虛較甚
,則重用炙甘草以補(bǔ)中氣,有甘草瀉心湯之意
;若水熱互結(jié)
,心下痞滿
,干噫食臭,腸鳴下利者
,則加生姜以化飲,則有生姜瀉心湯之意
。
【轉(zhuǎn)歸預(yù)后】
胃痞一般預(yù)后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暢
,飲食有節(jié),并堅持治療
,多能治愈
。但胃痞多為慢性過程
,常反復(fù)發(fā)作,經(jīng)久不愈
,所以貴在堅持治療
。若久病失治
,或治療不當(dāng)
,常使病程遷延
,并可漸漸發(fā)展為胃痛、胃癌等疾患
。
【預(yù)防與調(diào)攝】
對胃痞患者,要重視生活調(diào)攝
,尤其是飲食與精神方面的調(diào)攝。飲食以少食多餐
,營養(yǎng)豐富,清淡易消化為原則
,不宜飲酒及過食生冷、辛辣食物
,切忌粗硬飲食,暴飲暴食
,或饑飽無常;應(yīng)保持精神愉快
,避免憂思惱怒及情緒緊張;注意勞逸結(jié)合
,避免勞累
,病情較重時
,需適當(dāng)休息。
【結(jié)語】
痞滿是由表邪內(nèi)陷
,飲食不節(jié),痰濕阻滯
,情志失調(diào),脾胃虛弱等導(dǎo)致脾胃功能失調(diào)
,升降失司,胃氣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滿悶不舒
,按之柔軟,壓之不痛
,視之無脹大之形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種脾胃病證。診斷中應(yīng)強(qiáng)調(diào)排除胃癌
,并與胃痛、胸痹相鑒別
。病位在胃脘,與肝脾關(guān)系密切
。病機(jī)有虛實之異,且多虛實并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静C(jī)為脾胃功能失調(diào)
,升降失司,胃氣壅塞
。辨證以辨寒熱虛實為要點,并應(yīng)與胃痛的辨證要點互參
。治療原則是調(diào)理脾胃
,理氣消痞
,并按虛實而治,勿犯虛虛實實之戒
。
【文獻(xiàn)摘要】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太陽之復(fù),厥氣上行
,……心胃生寒,胸膈不利
,心痛痞滿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傷寒五六日
,嘔而發(fā)熱者
,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
,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
。此雖已下之
,不為逆
,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
。若心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
,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薄靶南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
,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薄皞l(fā)汗
,若吐:若下
,解后,心下痞硬
,噫氣不除者
,旋覆代赭湯主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薄安“l(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
。”
《諸病源候論·否噎病諸候》:“夫八否者
,榮衛(wèi)不和
,陰陽隔絕,而風(fēng)邪外人
,與衛(wèi)氣相搏,血氣壅塞不通而成否也
。否者,塞也
。言府藏滯塞不宣通也。由憂恚氣積
,或墜墮內(nèi)損所致。其病腹內(nèi)氣結(jié)脹滿
,時時壯熱是也。其名有八
,故云八否?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丹溪心法·痞》:“痞與否同,不通泰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醫(yī)學(xué)正傳·痞滿》:“故胸中之氣,因虛而下陷于心之分野
,故心下痞。宜升胃氣
,以血藥兼之。若全用利氣之藥導(dǎo)之,則痞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