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指標:(1)食欲不振;(2)大便失調(包括泄瀉,大便雖成形,次數(shù)增多或大便難解);(3)面色萎黃少華;(4)形體消瘦(體重低于正常同齡同性別平均值10%);(5)舌質淡,苔薄白。
次要指標:(1)肢倦乏力;(2)腹脹;(3)浮腫(輕度);(4)貧血(輕度);(5)口流清涎;(6)睡露睛或多汗;(7)脈細弱、無力,指紋淡(3歲以下);(8)尿木糖排泄率低于正常;(9)唾液淀粉酶負荷實驗低下;(10)血清胃泌素低下。
其他實驗參考指標:(1)尿淀粉酶測定降低;(2)小腸氨基酸吸收功能試驗降低;(3)基礎代謝率降低;(4)細胞免疫檢查功能低下;(5)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降低;(6)肌電檢查顯示肌纖維的興奮功能低下。
凡符合主要指標4項或主要指標2項加次要指標1項,或主要指標1項、次要指標2項及實驗參考指標2項均可診斷脾虛證。
說明:在上述脾虛診斷標準基礎上具體分型如下:(1)脾陽虛:畏寒、四肢不溫、完谷不化為主要指標;(2)脾胃陰虛:大便干結,舌質嫩紅,少苔,喜冷飲為主要指標;(3)脾氣下陷:以脫肛或內臟下垂為主要指標。
脾陰虛和脾陽虛有何區(qū)別?如何區(qū)分?
脾陽虛!!?
關于脾陰虛與和胃陰虛歷代醫(yī)家論述不一.有人主張無須分立,統(tǒng)稱脾胃陰虛;也有人認為理論上有別,而治療上又有密切聯(lián)系.我個人認為,脾胃同居中焦,互為臟腑表里,共同完成人體受納與運化功能。
在臨床上脾陰虛與胃陰虛雖有相似之處,但臟與腑畢竟屬性不同,脾陰虛與胃陰虛概念有別,治法有異,各有特點,必須詳辨,才能達到診斷準確,提高療效的目的。
正如吳鞠通說:"有傷脾陽,有傷脾陰,有傷胃陽,有傷胃陰……彼此混淆,治不中窾,遺患無窮,臨證細推,不可泛論".
而人疾病的產生,都是臟腑功能失調后反映出來的陰陽偏衰或偏盛的狀態(tài)。
<黃帝內經>對血瘀證有較豐富的認識,其中對血液正常流動的意義,及血瘀證的病因、病機、癥狀、治療等皆有論述,為"瘀血"及血瘀證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人體之氣血是互相依存
相互為用的。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血凝則氣亦滯。
<黃帝內經>:"氣血沖和,陰陽自動調和,
萬病不生,一有怫郁,
陰陽不暢
,諸病生焉。
脾胃中醫(yī)認為脾為小兒之本,很多疾病源于脾胃,如腹瀉、便秘、咳嗽、濕疹、感冒、微量元素缺乏、營養(yǎng)不良等等,因此養(yǎng)胃健脾成為父母們的重要任務。脾虛易感 “脾虛易感癥”通俗地說,就是小兒食欲不振,經常感冒,甚至一個月要反復感冒幾次,許多家長都深有體會。這種孩子經常生病,反復患呼吸道感染,孩子也很痛苦,身體瘦弱,往往伴有營養(yǎng)不良,貧血,佝僂病等。脾虛易感的小兒通常表現(xiàn)為生長發(fā)育較正常兒童差。并會出現(xiàn)自汗盜汗,夜啼,厭食,頭發(fā)稀疏缺少光澤,面色蒼白,或萎黃,大便不凋(或干燥或不成形),倦怠乏力,手足不溫,或手心熱,經常感冒,咳嗽等癥狀。舌質淡,苔薄或有剝脫苔,脈細無力?;灆z查可有貧血,免疫球蛋白低下,微量元素缺乏。對于脾虛易感兒,中醫(yī)多主張積極治療其本,即健脾補氣固本,以減少或杜絕呼吸道再感染的發(fā)生。常用的方法有健脾益氣、扶正固表、益氣養(yǎng)陰。由于脾虛易感兒常表現(xiàn)為一組綜合癥狀,因此治療也要采取綜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最重要的是家長們要學一些科學育兒知識,并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以增強體質。2.注意鍛煉身體。如游泳、滑冰、球類、跑步等運動,可酌情安排。3.避免接觸感染。不到人口稠密的公共場所去,室內不要吸煙,保持空氣流通??捎脺佧}水漱口。4. 可采用食療方法,增強脾胃功能。如:山藥胡蘿卜粥:山藥去皮切片,放胡蘿卜,與白米同煮,早晚服食;還可以根據情況加蓮子、大棗、薏苡仁、黃芪等。5. 按摩及耳針療法:(1)按摩腹部,揉中脘,補脾土(拇指指末節(jié)指腹螺紋面),按揉足三里穴。(2)耳穴選肺、脾、皮質下穴,按摩出現(xiàn)熱脹感而止,每穴60下,10天為一療程?;蜻x上述穴位貼耳豆,保留15~20天?;镜慕∑⒎椒?基礎是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早納五谷、多用雜糧以前的觀念喜歡撐胖小孩,認為這樣才健康,實際上這樣容易傷害脾胃,留下后患。小孩的身體要慢慢調養(yǎng),讓脾胃逐漸適應。 基本的方法是食療和合理喂養(yǎng),食療最好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山藥、大米、胡蘿卜粥 ,主要是山藥,健 脾、固腸、補氣,而且常吃無妨,另外它生于土,也可以潤土,對于水土不服也可以有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4431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嬰兒手足抽搐癥(低鈣性驚厥癥)
下一篇: 新生兒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