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新生兒丹毒是一種由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膚傳染病,以局部皮膚紅赤如丹,形如片云,游走不定為特征。本病中醫(yī)稱“赤游丹”、“赤游風”。
【病因病理】
赤游丹的發(fā)病原因,多因局部皮膚損傷,臍部疾患,臀部濕疹,種痘,蟲咬,護理不善等,為外風邪毒所侵,以致感染成病。邪毒襲人經(jīng)脈,隨氣血流走全身,發(fā)于肌表,因而出現(xiàn)皮膚紅腫、灼熱、疼痛等風火熱毒證候。如邪毒熾盛測可入臟入腑內(nèi)陷心營,出現(xiàn)壯熱、神昏、抽搐等風火交熾,心神受擾,肝風內(nèi)動的證候。此外,亦有因孕婦熱毒壅結(jié)于內(nèi),遺患胎兒,以致出生后熱毒蒸發(fā)于外而為病。
【診斷要點】
1.臨床可見壯熱,局部皮膚紅腫、灼熱、發(fā)硬,邊緣隆起,迅速向周圍擴大,邊緣清楚,稍壓褪色。
2.血白細胞增多,多在20X109/L以上,分類以中性粒細胞占多數(shù)。
3.血培養(yǎng)可見鏈球菌生長。
【辯證分型】
1.風火熱毒癥狀:皮膚局部紅腫,形如云片,?熱腫痛,游走不定,發(fā)熱惡寒,煩躁多啼,舌質(zhì)紅,苔白或黃,脈滑數(shù)。
證候分析:由于風熱邪毒的侵襲,入于經(jīng)脈,搏于氣血,外發(fā)肌表,故見皮膚紅腫熱痛。邪正交爭,故發(fā)熱惡寒。熱盛化火,擾亂心神,故煩躁多啼。邪毒入于經(jīng)脈,隨氣血流行,故游走全身,發(fā)無定處。舌紅苔白,脈滑數(shù),為風熱邪毒內(nèi)蘊之象。
2.邪毒入營癥狀:患部皮膚掀赤疼痛,高熱,心煩,唇燥口干,或神昏,抽搐,舌質(zhì)紅絳,苔黃,脈數(shù)。
證候分析:由于熱毒熾盛,內(nèi)陷營血,心神受擾,故見高熱心煩。熱灼營陰,津液被劫,故見唇燥,口干,舌絳等候。甚則邪陷心包或熱盛動風,出現(xiàn)神志昏迷,四肢抽搐等危候。舌紅絳,苔黃,脈數(shù),均為熱毒熾盛之象。
【分型治療】
1.風火熱毒治則:疏風散邪,瀉火解毒。
主方:黃連解毒湯加減。
加減:大便秘結(jié),加生大黃1.5克(后下);嘔吐,加姜竹茹4.5克;尿赤,加茯苓6克、滑石10克(包煎)。
主方分析:黃連解毒湯功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使內(nèi)蘊之邪毒得以外達清解。方中黃連清瀉心火,黃芩清上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清瀉三焦之火。
處方舉例:
黃連1.5克 黃芩6克 黃柏6克 山梔6克牛蒡子6克 野菊花4.5克 板藍根10克 赤芍6克 丹皮4.5克 生甘草3克2.邪毒入營治則:涼血解毒,開竅熄風。
主方:神犀丹加減。
加減:神志昏迷,加安宮牛黃丸1/3丸(研服),或紫雪丹0.9克(吞服);舌絳唇干,加石斛6克,蘆根15克。
主方分析:本方既有豆豉、銀花、連翹、黃芩等清熱透邪,又配以犀角、生地、玄參、紫草以涼血解毒,花粉生津止渴,石菖蒲芳香開竅。
處方舉例:
銀花6克 連翹6克 黃芩6克 板藍根10克 水牛角15克(先煎)生地6克 玄參6克紫草6克 石菖蒲6克 丹皮6克 赤芍6克 生甘草3克
【中成藥】
1.牛黃解毒片 每日2~3次,每次1片口服。
2.七味新消丸 每日3次,每次0.03克,飯后服。
【簡便方】
1.金黃散適量,用大青葉15克煎水,調(diào)敷患處。
2.紫花地了適量,搗爛外敷,每日1次。
【其它療法】
【注意事項】
1.保護皮膚清潔,避免損傷感染。
2.注意臍部、臀部的干燥,若有濕疹潰破時,應及時治療,選用柔軟、吸水性好的尿布。
3.對患兒要注意觀察,加強護理。
丹毒的穴位治療方法(1)
A.體針
(一)取穴
主穴:地機、血海、三陰交、豐隆、太沖、阿是穴、四縫。
配穴:下肢:陽陵泉、商丘、足三里、蠡溝;頭面:翳風、頭維、四白、合谷。
阿是穴位置:病灶區(qū)(下同)。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經(jīng)穴針刺得氣后,以徐疾補瀉法之瀉法(進針快、退針慢,先深后淺)提插捻轉(zhuǎn)1~2分鐘,刺激宜強,留針20~30分鐘,每10分鐘運針1次。阿是穴,以三棱針或皮膚針重叩出血,可加拔罐。亦可在阿是穴作電針圍刺(操作同“癤”節(jié)之電針法)。四縫穴以粗毫針或三棱針點刺出粘液,每日1次。
(三)療效評價:針刺法治療64例,痊愈58例,顯效4例,無效2例。但遠期療效尚不夠滿意[4,8]。
B.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先于局部作常規(guī)消毒,持小號三棱針在皮膚發(fā)紅的范圍內(nèi)先上后下,快速散刺,使之出血如珠,再據(jù)皮損大小取適當型號之玻璃罐(注意罐口應預先消毒),用閃火法吸拔,留罐1分鐘左右,取罐后擦凈患處血跡。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50例,其痊愈率為100%[5]。
C.刺血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委中。
配穴:分2組。1、環(huán)跳、陽陵泉、三陰交;2、足三里、陰陵泉。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先于患部周圍皮下尋得呈現(xiàn)紫暗色怒張之小血管(如小血管怒張不顯,可選周圍顯現(xiàn)靜脈),消毒后,用圓利針(如無此針具,可用28號半寸針代替),迅速刺入血管,搖大針孔,緩慢出針,待黑血自行溢出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每次可刺4~5針。委中穴取患側(cè),尋找怒張之絡(luò)脈,刺血3~4滴。配穴二組,任選一組,用28號毫針直刺1~1.5寸,得氣后施提插結(jié)合捻轉(zhuǎn)之瀉法,不留針。開始每日1次,2次以后改隔日1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一般治3~6次,如治2~3次效果不明顯者,應考慮用其他方法。
(三)治療評價
共治131例,除2例無效,2例中斷治療外,余均痊愈,其有效率為96.9%[6,7,9]。
D.粗針
(一)取穴
主穴:神道透至陽。
(二)治法
選用牙科用直徑為1.0mm的不銹鋼合金鋼絲加工成長125mm(針體100mm,針柄25mm)的粗針,讓患者端面坐,雙手半握拳,屈肘交叉放在兩臂上,肩下垂,頭部屈曲下低,使背部皮膚拉緊,充分暴露椎體棘突。取準穴位后,皮膚常規(guī)消毒,用左手固定棘突上緣皮膚,右手將針以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繼而將針壓低貼緊皮膚,針尖在皮下沿棘突中線緩緩向下刺時,針的方向和脊柱中線平行,切忌向側(cè)歪斜,一般留針2~8小時,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
(三)療效評價
上法共治療47例,經(jīng)3~7次的治療,均獲痊愈[10]。
三、丹毒的穴位治療方法(2)
丹毒系由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的一種急性皮膚病。由于發(fā)病部位不同而又有不同的命名,如發(fā)于頭面部者,稱抱耳火丹;發(fā)于軀干者,稱內(nèi)發(fā)丹毒;發(fā)于兩腿者,稱腿游風;發(fā)于脛踝者,稱流火;新生兒丹毒則稱赤游風。
【病因】多因血分有熱,火毒侵犯肌膚;或肝脾濕熱下注,化火生毒,客于肌膚所致。若兼濕邪,郁蒸血分,經(jīng)常復發(fā),纏綿不愈。發(fā)于頭面、上肢者,多為熱毒,發(fā)于下肢者,多兼濕熱。
【癥狀】發(fā)病急驟,皮膚紅腫疼痛,色如丹涂脂染,邊界分明,多發(fā)于顏面、小腿、前臂等處,且多伴有寒戰(zhàn)、高熱和全身不適等癥狀。
【療法】
取穴方一:阿是穴(患部)、大椎、曲池(雙)、委中(雙)。發(fā)于上部者,配合谷、尺澤;發(fā)于下部者配血海、足三里、解溪、太沖。
方法:用刺絡(luò)拔罐法。用三棱針快速點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后拔罐10-15分鐘,以每穴出血量約0.5-1毫升為度。其中解溪、太沖點刺出血,不拔罐。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屢用效佳。一般1-2療程即愈。
取穴方二: 膈俞、大椎、委中。
方法:用刺絡(luò)拔罐法或梅花針叩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或梅花針叩刺,以微出血為度,然后拔罐10-15分鐘。隔日治療1次。
主治:丹毒。
效果:屢用皆效。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臨床驗證15例,經(jīng)治不足10次,均獲痊愈。
取穴方三:大椎、厥陰俞。上部配曲池、肩外俞;下部配委中、血海。
方法:采用刺絡(luò)拔罐法或針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以毫針用瀉法針刺,然后拔罐5-10分鐘。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丹毒。
效果:臨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1-2療程即效或痊愈。
附記:筆者師傳經(jīng)驗。
取穴方四:大椎、委中。上部配曲池、合谷;下部配陰陵泉、血海。
方法:用刺絡(luò)拔罐法,或針刺后拔罐法。留罐10-15分鐘。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屢用皆效。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
取穴方五:大椎、身柱、肺俞、肩外俞、曲池、病變周圍的健康皮膚處。
方法:用單純拔罐法或刺絡(luò)拔罐法,留罐10-2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頭面部丹毒。
效果:屢用多效。
附記:引自《外治匯要》。
附穴方六:委中、血海、三焦俞、大腸俞、環(huán)跳、次(骨+謬)、病變區(qū)周圍的健康皮膚處。
方法:用單純拔罐法或刺絡(luò)拔罐法,留罐10-1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主治:下肢丹毒。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曾治療15例,經(jīng)治2-3療程,均獲痊愈。
附記:忌飲酒及辛辣刺激之飲食。若配用中藥外治,效果更好。
目錄1拼音2注解附:1治療胎風的穴位 1拼音 tāi fēng
2注解
胎風 病名。新生兒之丹毒。 ①見《圣濟總錄》。嬰兒稟受不足,觸冒風邪;或由于斷臍,瘡痂未斂,致使風邪侵入體內(nèi),蘊結(jié)為熱。臨床可見壯熱嘔吐,精神不寧,睡易驚醒,手足抽掣等。治宜熄風鎮(zhèn)驚。可用羚羊鉤藤湯加減。 ?、谝姟侗氪橐肪砣R嗝コ?,由母體脾胃積熱,傳給胎兒所致。表現(xiàn)為嬰兒出生后,身熱皮膚濕紅,形如水燙火傷之狀。治宜清泄熱毒??墒鼓?、嬰內(nèi)服清胃湯,外敷如意金黃散。相當于新生兒丹毒。
治療胎風的穴位 獨陰 調(diào)沖任,理胞宮的作用,主治胞衣不下,難產(chǎn)。至陰配風池、攢竹,有祛風邪,清頭目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痛...
至陰 調(diào)沖任,理胞宮的作用,主治胞衣不下,難產(chǎn)。至陰配風池、攢竹,有祛風邪,清頭目的作用,主治頭痛,目痛...
足臨泣 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目外眥痛,眩暈,胎位不正,退乳,中風癱瘓,足跟痛,間歇熱,呼吸困難等。出處:《黃帝內(nèi)...
氣合 性痢疾,腸粘連,臍腹冷痛,水腫臌脹,便秘脫肛,中風脫癥,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瀉,水腫,虛脫,久...
臍孔
e
丹毒是皮膚突然發(fā)紅,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相當于西醫(yī)的急性網(wǎng)狀淋巴管炎。生于下肢者,稱流火;生于頭面的,稱抱頭火丹;新生兒多生于臀部的,稱赤游丹。
1 多有皮膚、黏膜破損等病史。
2 局部有燒熱感,稍腫脹,鮮紅色,界限清楚,邊緣似“地圖樣”并稍隆起,指壓褪色,去壓復原,有時伴有水皰。病變向四周擴大迅速而中心漸退色,脫屑。
3 好發(fā)于小腿與面部,有反復發(fā)作的特點。新生兒丹毒,常為游走性。發(fā)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復發(fā),常因反復發(fā)作,皮膚粗糙增厚,下肢腫脹而形成象皮腿。
4 可畏寒、發(fā)熱、頭痛骨楚,胃納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癥狀。
5 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增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443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臍部疾患
下一篇: 猩紅熱(猩紅 熱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