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肺外結核按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會1998年制定的中國結核病分類法將其歸為第Ⅴ類。一般按部位及臟器命名如骨結核、淋巴結核、腎結核、腸結核等。而傳統(tǒng)中醫(yī)則根椐其部位及病變性質將其歸于各種癥型之中,如淋巴結核稱瘰疬,骨結核稱流痰,乳腺結核稱乳癆,腎結核稱腎癆,結核性腹膜炎腸結核則屬中醫(yī)的癆瘵、腹痛、積聚、鼓脹、泄瀉等范疇,其辯證論治既有他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現(xiàn)擇要予以介紹。
一、淋巴結結核
(一)概述淋巴結結核中醫(yī)稱瘰疬,多發(fā)生于頸部,因其結核累累如貫珠之狀。故名瘰疬。俗稱“疬子頸”或“老鼠瘡”。起病緩慢,初時結核如豆,皮色不變,不覺疼痛,以后逐漸增大竄生,成膿時皮色轉為暗紅,潰后膿水清稀,夾有敗絮狀物質,往往此愈彼潰,形成竇道。瘰疬之名,首見于《靈柩.寒熱篇》,以后歷代文獻多有記載,而且名稱甚多,有以經(jīng)絡部位命名的,如生于項前的屬陽明經(jīng),名痰疬;生于頸項兩側的屬少陽經(jīng),名氣疬;有以病因命名的如風毒、熱毒;有以形態(tài)命名的,若累累如貫珠的稱瘰疬;三五堆疊的名重瘰疬等等,總之,病名雖多,但按其性質可分慢性、急性的兩類,急性的多因外感風溫而發(fā),是屬風熱、痰毒范疇,證治與頸癰相仿;慢性的多因氣郁虛勞所致,為目前臨床上所稱的瘰疬。(二)病因病機瘰疬多由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氣滯傷脾,脾失健運,痰熱內(nèi)生,結于頸項而成此癥,病之后期,肝郁化火,下爍腎陰,熱勝肉腐成膿,或膿水淋漓,耗傷氣血,有時可轉入虛損。此外瘰疬也可先由肺腎陰虧,以致陰虧火旺,肺津不能輸布,灼津為痰,痰火凝結,形成本病??傊静《嘤筛螝庥艚Y,脾失健運,痰熱內(nèi)生,或肺腎陰虧,痰火凝結以致結聚成核而為病。本病好發(fā)于頸項及耳前、耳后的一側或兩側,也有延及頜下、鎖骨上、腋部等部位的。初期結塊腫大如豆粒,一個或數(shù)個不等;皮色不變,按之堅實推之能動,不熱不痛。中期:結塊逐漸增大,與表皮粘連,有的數(shù)個互相融合成塊。推之不能活動。如果液化成膿時,則表皮轉成暗紅色而微熱,接觸有輕微波動感。后期:液化成膿的結塊經(jīng)切開或自行潰破后,夾有敗絮樣物質,瘡口呈潛行性空腔,瘡面肉色灰白,四周皮膚紫暗,可以形成竇道,如果膿水轉厚,肉芽轉成鮮紅色,表示即將愈合。本病初起一般無全身不適,或有精神抑郁、胸脅脹痛、腹脹納呆等氣滯脾失健運之證。中期液化成膿時,可有輕微發(fā)熱、食欲不振等;后期潰破,日久不愈,肝腎氣損,氣血虛弱,可有潮熱、咳嗽、盜汗或面色蒼白、頭暈、精神疲乏等虛象。若先由肺腎陰虧所致的,則在初起時就有上述虛象表現(xiàn)??傊?,本病結核如延之數(shù)年,仍按之能動,且既不破潰,也不長大的,其病較輕;如初起累累數(shù)枚,堅腫不移,并粘連在一起的,則其病較重。預后一般良好,但每因體虛而復發(fā),尤以產(chǎn)后更為多見。此外,部分患者,有的結核未消,有的已液化成膿,有的結核潰破,可三者同時出現(xiàn)。本病必要時可取活體組織檢查,幫助明確診斷。(三)鑒別診斷(1) 核:(淋巴結炎)可由頭面、口腔等部瘡癤或破損引起,一般多為單個結塊腫大,起發(fā)迅速,壓之疼痛,很少化膿。
(2)失榮:口腔、鼻咽、喉部的惡性腫瘤,可轉移至頸部。多見于中、老年,初起腫起即堅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固定不動,常伴有頭痛、鼻血。破潰后,瘡面如石榴樣,血水淋漓。
(3)惡性淋巴瘤:男性青年多見,以頸部結塊腫大為多,早期腫大,結塊質中等硬,各自分開,活動度大(游離),與瘰疬相似,但后期即互相粘連,腫塊較瘰疬大而堅硬,帶有彈性(如硬橡皮樣)。此外,全身的淋巴結(腋窩、腹股溝部、縱隔等)腫大以及肝脾腫大、嚴重貧血,早期可有不明原因的周期性發(fā)熱或不規(guī)則發(fā)熱,可取活體組織檢查以明確診斷。(四)辨證論治1、肝郁氣滯
主證:情志不舒,胸中郁悶,善太息或煩躁易怒,或思慮過度,于頸項或腋下突然發(fā)現(xiàn)一枚乃數(shù)枚皮下結節(jié),皮色不紅,按之不痛,推之能動,觸之堅實。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
治則 疏肝養(yǎng)血、解郁化痰。
方藥 逍遙散合二陳湯加減;方中當歸、赤芍、白芍、丹參養(yǎng)血活血;柴胡、黃芩、夏枯草疏肝清熱;半夏、海藻、茯苓、陳皮解郁化痰。本方可用于淋巴結結核初起者。2、肺腎陰虛
主證:先天稟賦不足,體質虛弱,頸項部漸生結節(jié),經(jīng)久不變,午后低熱,自汗盜汗,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
治則 六味地黃湯加減:方中黨參、生地、山藥、山萸肉、南沙參、茯苓滋補腎陰;生牡蠣、海蛤殼、象貝母化痰散結。本方用于素體陰虛或合并有肺結核等陰虛證明顯者。3、痰熱互結
主證:結節(jié)漸大,與皮膚粘連,或結節(jié)間相互粘連成串成團,推之少動,按之微痛,觸之微熱,皮色暗紅,可以轉化或出現(xiàn)波動。甚者可有較明顯的紅、腫、熱、痛。舌質淡紅,苔白或黃,脈弦滑。
治則 清熱化痰,托毒外出。
方藥 透膿散合五味消毒飲加減:方中銀花、連翹、地丁清熱解毒;陳皮、半夏、夏枯草、生牡蠣化痰軟堅;黃芪、皂角刺、穿山甲托里透膿。本方適用于淋巴結結核合并化膿性感染或寒性膿腫形成者。4、氣血兩虧
主證:病久潰破,長期不愈,膿液稀薄,肉芽水腫,皮色暗紅,同時可見有面色少華,精神不振,身體倦怠,動則汗出等氣虛血虧病象,舌質淡,苔薄,脈沉細。
治則 補氣養(yǎng)血,托毒生肌。
方藥 八珍湯加減:方中黨參、茯苓、白術、熟地、當歸、白芍、川芎補益氣血;黃芪、野菊花、夏枯草托毒化痰。本方適用于破潰型淋巴結結核。(五) 其它治法1、結節(jié)型淋巴結結核可用多種藥膏外敷。各地經(jīng)驗不同,總的原則用溫陽散結之法。如可選用沖和膏,陽和解凝膏、黑退消、紫霞膏等,若合并非特異性感染,則可用金黃膏。
2、膿腫初成,可用千捶膏或金黃膏加雄麝散外敷,膿腫形成后應行切開排膿。新鮮澤漆500g,(干品亦可)洗凈,加水100ml,煎至500ml,去渣裝瓶備用。用藥液反復沖洗創(chuàng)面,或用注射器抽吸沖冼瘺管,日1次。
3、膿腫初潰,腐肉較多,用紅紗條換藥,也可用五五丹使化膿傷口愈合。已做清創(chuàng)手術而未能縫合的傷口,可用生肌玉紅膏紗條換藥。
4、竇道可用天龍粉30克,冰片1—2克,煅珍珠3克磨碎,拌勻,根據(jù)竇道大小將引流條置入竇道,日換1次,或以鱉甲粉50克與凡士林制油紗條100塊,外敷或填塞病灶,隔日換藥1次。
5、針刺及截根術 硬腫型在局部消毒后,用火針刺透淋巴結基底部,1日1次,軟潰型針后,用貓爪草50克水煎,黃酒125克分兩次同服,連服2—3劑,間隔10天繼服。藥后令微汗出。截根療法方法是:俯臥,局麻下于左右膈俞,肝俞處切開長1.5寸(深達肌層為度)之口;尖刀輕輕挑下面部分肌纖維組織,局部用消毒紗布復蓋并固定,1周后以同法于兩側肝俞處重復手術。可同時口服澤漆丸。
6、火針法 此法裁于《外科正宗》,現(xiàn)已少用。用此法治療,診斷必須明確。本法適用于結節(jié)型者。選用粗的針灸針或縫衣針等,在酒精燈上燒紅之后,用左手固定好欲刺的淋巴結,然后準確迅速地刺入結核上,留針1分鐘,每個淋巴結核首次灼3針,隔3—4天重復1次,一般治療4—10次。
7、拔核法 用白降丹粉與米飯搗和,捏成綠豆大扁形藥餅,也可用下方做藥餅;黑貓齒6克,白降丹30克,紅升丹1克,黃升丹1克,輕粉1克。將藥餅敷于腫核處,外蓋太乙膏,每天換藥1次,約10天左右可將核拔出,核拔后,用生肌玉紅膏等換藥,直至傷口愈合。
8、挑治療法 在肩胛下方,脊柱兩側尋找略高于皮膚,其色微紅,按之顏色不退的結核點,用三棱針挑之出血。亦可在肩井,肺俞等穴位,消毒,局麻后,將針尖與皮膚平行,挑起皮膚,造成0.5厘米裂口,針刺入0.3厘米輕輕上提,左右搖擺,直到把纖維拉出。針向一側轉動,使纖維纏于針體上,最后將針直立捻轉,使產(chǎn)生得氣感后出針,無菌敷料包扎,每3天1次,每次1穴。
9、針刺法 可直接針刺腫大的淋巴結,配以肝俞、膈俞,每日1次,中度刺激,亦可用三棱針,選膀胱經(jīng)的肺俞、膈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局部消毒麻醉后,直刺達肌膜,縱行劃動9次,劃幅1.5厘米,每日1次,每次1穴(雙側),21次為1療程。
10、單驗方
(1)用炮山甲45克,蜈蚣2條、僵蠶15克、火硝1克、守宮2只、全蝎2只,白附子45克,做膠囊服。
(2)全蝎、蜈蚣、僵蠶、浙貝等量,共研為末。成人每次取1—2.5克,與雞蛋1枚攪勻后,用植物油或不用油煎熟頓服。日兩次,20—30日1療程。
(3)用紅大戟、甘遂、白芥子各5克,朱砂10克,共研作蜜丸(0.4—0.5克/丸)1—2丸/日3次口服。
(4)用過山虎30克,柞木40克,朱砂10克,飛天蜈蚣、川椒、烏藥各10克(小兒酌減),日1劑。
(5)貓頭骨一個焙干醋煅;活蝙蝠一個剖腹,內(nèi)裝朱砂10克炙焦為末;天南星、白礬各30克為末,黃蠟熔化后調(diào)諸末為小丸如黃豆大,每晚臨睡時大米飯送服30粒。
(6)清創(chuàng)合劑:銀花15克,連翹15克,夏枯草20克,當歸15克,丹參15克,生黃芪20克,野菊花30克,水煎服。本方為配合膿腫破潰型淋巴結結核清創(chuàng)術所擬,手術前后均可服用。
(7)水紅花散:水紅花,一半炒用,一半生用,共研粗末,水煎溫服,每次6克,1日3次,治瘰疬、腫核、結硬不消。
(8)夏枯草散:夏枯草6份,甘草1份,共為末,每日2次,每次用3克,清茶調(diào)下。
(9)夏枯草膏,每次10克,每日2次。
(10) 內(nèi)消瘰疬丸,每日1袋,分2次服。(11)紅大戟120克,雞蛋7只,同煮2小時,每日服雞蛋1只。(12)貓爪草10克,水煎服。(六)[預防、預后及護理]本病患者應注意加強營養(yǎng),尤其是膿腫型和破潰型患者,應供給高蛋白質和富含維生素的飲食。手術前后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魚腥發(fā)物。手術后宜臥床休息,注意傷口引流情況,傷口處用砂袋(重約500克左右),加壓,以助消滅死腔,促進傷口愈合,傷口引流條于術后24—48小時拔除,5—7天拆除縫線。應勸導患者保持情緒樂觀,心情舒暢,忌暴怒郁悶和思慮過度,對預防復發(fā)有一定意義。手術治愈的患者為鞏固療效,預防復發(fā),應堅持用抗結核藥半年以上。
附[各家經(jīng)驗薈萃]
王鈞棠報道:用紅粉、輕粉各2.5克,研成極細粉,再摻入提毒散5克及冰片少許制成五五、七三、八二、九一粉,直接或藥粉作捻納入瘡口中,日1次或隔日換藥1次,共治71例,26—102日后全部痊愈。[天津中醫(yī)1990;(2):16]陳國才報道:對膿腫型淋巴結結核用穿刺后加壓包扎的方法實行治療,4例均獲治愈。方法是:用9號針頭,從膿腫邊緣的健康組織刺入,進入膿腔,將膿液抽凈,然后用無菌敷料疊成14層以上,其面積與膿腫面積等大,放于抽凈膿液的膿腫上,進行加壓包扎,用膠布固定,一般經(jīng)3—4次抽膿,紅腫或消失,并形成粘連。[實用外科雜志1986;6(12):660]李守信報道:將攻瘰丹(天龍、蜈蚣、黃連、麝香等)置入病灶,外貼消核膏,(大戟、蜂房、兒茶、乳香等)10天左右,在病灶與正常組織間之皮膚上出現(xiàn)一灰白色環(huán)形分界線,再沿分界線敷化離散(硇砂、白蘞、珍珠、鳳凰衣等)外貼消核膏7—10天換藥1次。治療103例,結果痊愈99例,好轉4例。[山西中醫(yī)1988;(4):11]
陳仕健等報道,用豬苦膽膏治療淋巴結結核53例,治愈26例,有效21例,療程2個月。藥膏制法:豬膽10、醋13、松香0.1克,將膽、醋置于鐵鍋中,文火煎3—4小時,時時攪拌,成膏后加入松香末和勻,用時將膏涂于結節(jié)或膿腫之表面或創(chuàng)口內(nèi),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中醫(yī)雜志1980;3:38]田秀璋報道,用貓爪草10克,蜈蚣一條研末混合,清晨空腹一次服下,兒童減半。治療210例,20至90日后,全部痊愈。[河北中醫(yī)1990;12(1);10]趙瑞安報道,以四妙湯聯(lián)合抗結核藥治療淺表淋巴結結核50例,藥用生黃芪30克,當歸15克,銀花、生甘草各10克。病灶在頸部加柴胡6克;陰虛加生地10克。氣虛加太子參15克。日1劑,15日為1療程,療程間隔5日。同時選用異煙肼、乙胺丁醇、利福平、鏈霉素等抗結核藥,2—3種聯(lián)合使用。外用白降丹,以生理鹽水配成0.5%、0.1%兩種溶液,置入消毒紗條,溶液存放不超過1個月,病灶膿腫形成者予以切開引流,潰瘍或竇道引流不暢者則擴創(chuàng)引流,首選0.5%白降丹液紗條充填創(chuàng)口連續(xù)3—4次,待肉芽新鮮時改用0.1%白降丹液紗條并逐漸減少紗條直至瘡口愈合。間日換藥,勿使紗條接觸周圍皮膚。結果:治愈45例,有效5例,療程50.1±27.2日,本組治愈率、療程分別高于和短于單用抗結核西藥對照組(P
病情分析:
中藥對肺結核的治療作用不到,肺結核以前叫做肺癆。肺癆在古代是不可治愈的。
指導意見:
所以中藥對肺癆沒有直接的作用,目前治療肺結核都是西藥,且療效確切。
對于肺結核 國家不是有免費的藥物嗎
如果 對西藥產(chǎn)生抗藥性(聯(lián)合用藥)
肺結核 在中醫(yī)屬于 肺癆范疇
外敷法
五靈脂、白芥子各15g,甘草6g,共研細末,大蒜泥15g搗勻,入醋少量,攤紗布上,敷頸椎至 腰椎夾脊旁開1.5寸約1小時,待皮膚有灼熱感時去之,1周1次
背景 音樂 邰正宵 找個字代替
晚安 我的朋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449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淺述脾病的治法與方藥
下一篇: 消化性潰瘍的中醫(yī)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