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居中焦,屬土,與胃相連,并與之相表里,喜濕惡燥,能消化飲食,并運送水谷之精微以養(yǎng)五臟,還能統(tǒng)血主肌肉。其為病也,有寒有熱,有虛有實,也有脾病為主而涉及它臟者。治法各別,方藥亦殊。
貪涼飲冷,或過食生冷瓜果,致寒濕滯脾,其證臨床常見腹脹腹痛,納少便溏,口淡不渴,面色萎黃,舌淡而胖,苔白膩,脈濡緩等。應溫化寒濕。用理中湯(黨參、白術、干姜、炙甘草)合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加藿香、茯苓、白蔻治之,甚驗。
寒濕滯脾,久而不解,化生濕熱,或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酒酪,恣心濕熱,蘊結于脾,即成脾臟濕熱之候。其證常見大便溏而不爽,或下痢赤白,小便短黃,口苦心煩,口渴飲少,甚則身熱起伏,不為汗解,或濕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溢,身目發(fā)黃,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當清利濕熱。大便溏而不爽者,用平胃散加葛根、黃連;下痢赤白者,用白頭翁湯(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加木香、枳殼、白芍;身目發(fā)黃者,用茵陳蒿湯(茵陳、大黃、梔子)化裁治之,均可收到滿意之效。
脾失健運,水谷不化,反而成濕,濕聚成痰犯肺,則成痰濕阻肺。痰濕阻肺,其證常見咳嗽痰多,色白清稀,易于咳出,胸悶,或氣喘痰鳴,苔白膩,脈弦滑或濡緩等。應燥濕化痰。筆者治此病,常用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合三子養(yǎng)親湯(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加白術、厚樸、杏仁作為基礎方,再隨癥加減,每獲良效。
勞倦太過,或吐下后,傷及脾氣,即成脾氣虛弱之證。此證在臨床上,每見飲食減少,食后腹脹,大便稀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緩無力等。宜補益脾氣。用六君子湯(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炙甘草)化裁治之,數(shù)劑即效。上證若失治、誤治,就會導致病情加重而出現(xiàn)脘腹重墜,便意頻頻,或久瀉、脫肛,或子宮脫垂等中氣下陷之證。其治當補中益氣,升舉陽氣。用補中益氣丸常服之可效。
脾氣虛弱,統(tǒng)攝無權,血液不能循經而行,溢于脈管之外,即可發(fā)生各種出血現(xiàn)象,如皮下出血、大便下血、月經過多、崩漏等。此乃脾氣虛弱之重證,應益氣攝血。宜隨證選用歸脾湯(黃芪、黨參、白術、當歸、酸棗仁、茯神、遠志、木香、桂圓肉、大棗、炙甘草)或參芪湯(人參、黃芪)加減以治。
無論何種原因損傷脾氣,致脾氣不能輸精于肺,即可造成脾虛及肺證。此證臨床常見少氣乏力,納少便溏,咳嗽多痰,甚至出現(xiàn)面足浮腫,苔白脈濡弱等。此乃脾肺氣虛之候。當補脾肺之氣。治此病,筆用常用五味異功散(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炙甘草)加黃芪、山藥、五味子、桔梗,或更加薏苡仁、車前子治之,其效頗佳。
飲食不調,或憂思太過,就會損傷脾氣。脾氣不足,化生血液減少,則心血必虧,并成心脾氣血虧損證。此證臨床常見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舌淡苔白,脈細弱等。應補益心脾,宜歸脾湯化裁。
脾陽虛弱多由脾氣虛弱發(fā)展而來,也可因過食生冷或誤用攻下所致。臨床表現(xiàn)除脾氣虛弱,運化無權,納減腹脹,大便稀溏外,由于陽虛則生內寒,故有形寒肢冷,手足不溫,脘腹冷痛,喜按喜暖,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脈沉弱等。當溫補脾陽。用理中湯(黨參、白術、干姜、炙甘草)加木香、砂仁治之,收效甚捷。
上證久而不解,進而可傷及腎陽,并形成脾腎陽虛之證。此病之特點是除見上述脾陽虛弱之證外,尚有腰膝冷痛,或五更泄瀉,或浮腫而小便不利等腎陽虛弱之候。應溫補脾腎。泄瀉為主者,用附子理中湯;水腫為主者,治以真武湯化裁,均驗。
熱在氣分已解而證見口干咽燥,不饑不食,或大便微結,舌紅苔少,脈虛細者,為脾之津液虧損。應甘寒生津,用益胃湯(沙參、冰糖、麥冬、生地、玉竹)加元參、石斛治之,于證甚切。
患者素體陰虛,并已累及脾,脾陰虧損,脾陽亢進,就會出現(xiàn)大便干結,腹無所苦,唇燥口干,脈緩弱等。脾陰虛弱引起的大便干結,最好不要使用下法,應補益脾陰。筆者治此病,常用增液湯,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緩緩圖之,屢用屢效。
產后大便艱難,多由脾之血津虧損,不能濡潤腸道使然。其證除大便干結難解外,往往伴有唇舌淡白,頭暈目花,脈細弱等。當養(yǎng)血潤腸。筆者治此病,喜用四物湯(生地、當歸、白芍、川芎)加火麻仁、柏子仁、首烏、枸杞,并堅持守方治之,多收效。
瘧疾引起的脾腫大,中醫(yī)稱為“瘧母”,并認為此病乃由瘧邪假血依痰結為癥瘕范疇。其治均應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用鱉甲煎丸治之,有較好療效。
總之,脾病多,治脾病之治法與方藥亦多。關鍵是認病識證要準,不然,治法與方藥亦無用。
何任治療慢性胃炎驗案賞析
國醫(yī)大師何任熟諳中醫(yī)四大經典,診治頑癥精妙絕倫,在用中醫(yī)藥治療各種疑難重病方面驗識俱豐,醫(yī)術精湛,尤其是在治療慢性胃炎方面獨具匠心,療效卓著?,F(xiàn)結合一些醫(yī)家對本病病因、病機、證治的認識和何任治療本病驗案的賞析,冀以弘揚何任學術思想和診治經驗,傳承仁術。
病機闡微
對于本病的病因,董昕東等認為主要是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氣不和所致。鄭亮等認為乃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脾胃虛弱使然。劉紅燕等認為本病之產生多因情志不舒、飲食勞倦和手術損傷所致,病機則以肝郁脾虛、膽失疏泄、上逆犯胃為主,其病在胃,其因在膽,是以脾胃為本,肝膽為標的本虛標實之證。朱繼東、楚紅生等認為,其成因主要為長期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以及寒熱諸邪等損傷脾胃,而致脾陽不運、寒濕內停,胃氣失和、氣機不利,引發(fā)本病。蘆德銀認為本病的發(fā)生是飲食不節(jié)、勞逸、外感、七情及他病傳變等,其中情志因素影響最大,故臨床上以肝胃不和為多見。
孫光榮教授認為,脾胃性平,又賴肝之溫升而升,賴肺之涼斂而降,故方能脾升胃降使水谷清濁有分,各歸所化,則不病矣。脾不升則泄瀉,胃不降則嘔逆,此其常度。而胃痛之因,有本末之別,本者,胃腑之體受寒熱稽留、氣血逆亂、陰濁纏結而作癰也;末者,胃之經氣不暢而癰之謂。臨床分兩端為緒:一者脾腎寒濕,二者肝郁腑滯,由此變生百端。
貴襄平力倡金元四大家李東垣的“脾胃傷則百病生”的發(fā)病觀,認為飲食、勞倦、情志均是脾胃病的致病因素,脾病與胃病是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飲食失節(jié)先傷胃,多表現(xiàn)為實證、熱證,癥見胃脘脹痛、惡心嘔吐、口苦口干、大便硬結、火升面熱等,但飲食傷胃有余之證,卻使脾氣虧虛,陰火上行灼肺,出現(xiàn)氣短、精神少、身熱、面如火燎等癥狀;勞倦過度先傷脾,多表現(xiàn)為虛證、寒證,癥見怠惰嗜臥、肢體無力、大便溏泄等,但勞倦傷脾不足之證,卻使胃中津液不布,谷氣下流,導致胃亦隨之而病。
袁國東認為本病往往由于飲食寒熱失度,導致脾胃損傷。平素嗜食辛辣厚味,助濕生熱,或脾失健運,釀濕生熱,或積滯宿食,郁而化熱,導致脾胃濕熱或胃火亢盛;或七情失調,氣機不暢,肝氣郁結,氣郁化火,肝氣犯胃,而致肝胃郁熱。慢性胃炎除上述各種原因導致胃火(熱)壅盛外,胃寒也是本病重要的病理變化,常由于過食寒涼食物,或外感寒邪直中,或過服寒涼藥物攻下傷胃。而寒主收引,寒邪內客于胃,則陽氣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致氣機阻滯,胃氣不和,故表現(xiàn)為胃脘冷痛,惡冷飲,喜熱食,得溫痛減,如《素問·舉痛論》中所說:“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同時還可伴嘔吐清水、脘脹、口不渴、納差、大便稀溏等表現(xiàn)。
邢麗輝認為小兒慢性胃炎其病多為小兒飲食失節(jié)損傷脾胃,加之小兒稟賦不足,脾胃虛弱,氣機升降功能失調或寒積胃脘,氣血瘀滯不通則胃痛,久則留瘀生痰,脾胃為濕熱所困,出現(xiàn)納呆,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正如《素問·痹論》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梁向紅、周勇等認為本病病位雖在胃,而與肝、脾的關系甚為密切,胃與脾以膜相連,胃主受納腐熟水谷,以和降為順;脾主飲食精微的運化轉輸,以上升為常,二者同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如勞倦內傷,饑飽失常,多為脾胃同??;肝屬木,為剛臟,喜條達,主疏泄,肝氣橫逆,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滯,木郁不舒,或肝火亢熾通灼胃陰,胃失滋榮,故胃病多關乎肝。
何任認為,本病多屬肝氣犯胃、肝胃不和,胃氣上逆而致。
治則探幽
對于本病的治療,張明艷認為宜遵循胃腑以通為貴原則。《素問·五臟別論》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蔽钢魍ń?,不通則痛。急則治標,藥專量大宜生用。緩則治本,丸散久服收功。同時,本病初期證型單一寒熱易辨,后期證型較多見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之證,若證已轉化,則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如果陰陽表里不分,虛實寒熱不辨,狹義理解“胃氣以降為和”“通則不痛”等,治療往往無效,甚至會產生副作用。
向建忠認為本病的病位在胃,但與肝、膽有密切的關系,理氣和胃是主要的治法,但宜辨病與辨證論治結合,分型論治:肝氣犯胃型,治宜疏肝理氣,和胃降逆;肝胃郁熱型,治宜疏肝泄熱,和胃降逆;脾胃虛弱型,治宜理氣健脾,和胃降逆。
谷守敏等認為其病機以氣滯為要,因氣滯而變證百出,所以,治療也要抓住這一關鍵因素。
周和平認為本病多是因脾胃虛寒引起,因此治療應以溫脾健胃止痛,調和脾胃升降為治則。劉浩端認為根據(jù)本病的病機特征,治療應以補中益氣、活血化瘀、化濕消脹、調和氣機為大法。吳慶和等在治療上極力推崇清代名醫(yī)葉天士《《脾胃論》注釋》的“滋養(yǎng)胃陰”說。葉天士對脾胃有獨到的見解,提出:“納食主胃,運化主脾……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睂ζ⑽傅墓δ苓M一步細化,同時明確提出了“胃陰”的概念,接著進一步指出胃陰失調的大法,“所謂胃宜降則和者……不過甘平,或甘涼濡潤,以養(yǎng)胃陰,則津液來復,使之通降而矣?!庇嘟B源在臨床上也善用“滋養(yǎng)胃陰”之法,并創(chuàng)“益胃飲”以滋養(yǎng)胃陰為主,活血化瘀為輔,治療慢性胃炎,收到了良好效果。
孫光榮認為,本病病位雖然在胃,而與肝、脾的關系最為密切。在生理上,脾為臟而胃為腑,脾主升主化,而胃主降主納,有經絡相連,同居中焦,互相制約、互相配合,是氣機及水谷精微升降運動的樞紐,升則上輸心肺,降則下歸于肝腎。在病理上,如內傷、饑飽失常,多可導致脾胃同病。而肝屬木,主疏泄,肝氣橫逆,木旺乘土;或肝郁化火,迫灼胃陰等都可影響脾胃之升降功能,導致本病的發(fā)生。因此在治療時要以溫陽健脾以升清、和胃降逆以順通、疏肝理氣以止痛為大法。
楊占英認為治療本病應據(jù)本虛標實、寒熱錯雜之病機特征,以辛開苦降、和胃降逆、開結除痞為大法。張聲生等認為其病因雖有寒凝、食積、痰飲、濕熱、瘀血阻胃,或肝氣犯胃,或陰虛、陽虛,胃失所養(yǎng)等不同,但終致胃之氣機壅滯,胃失和降,不通則痛則是共同的病機。因此,理氣和胃止痛是治療胃病的根本大法。要結合具體病機,采用相應的治法。主要有疏肝和胃、散寒溫胃、瀉熱清胃、消導瀉胃、補虛暖胃、滋陰養(yǎng)胃、化瘀通胃、清化醒胃、芳化胃濁、疏通胃氣、升降調胃、補中益胃、止血護胃、化痰順胃、驅蛔安胃等,臨床可靈活運用。
何任認為本病多因肝氣犯胃而致,因此宜疏肝和胃,行氣止痛為大法。
方藥擷萃
對于本病的選方用藥,段飛茹等常用四君子湯加黃連、大黃治療,藥物組成:黨參15g,白術12g,茯苓12g,黃連6g,大黃3g,甘草6g。本方可健脾益氣,清熱解毒,祛濕化濁,治療56例,總有效率為92.86%。葉凡常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藥物組成:法半夏10g,干姜6g,黃芩10g,黃連6g,太子參15g,大棗10g,白及15g,三七粉3g(沖服),蒲公英15g,炙甘草6g。治療56例,總有效率91.07%。
趙時雨常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痉剑呵灏胂?、黃芩、黃連、干姜、太子參、甘草;腹脹者酌加木香、檳榔、枳實(殼)、厚樸、佛手;飲食積滯加雞內金、焦三仙、萊菔子;疼痛者酌加延胡索、川楝子、白芷;反酸者加吳茱萸、煅瓦楞子、煅海螵蛸;膽汁反流性胃炎加茵陳、柴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HP陽性)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治療63例,總有效率88.9%。
王倚東常用加味四逆瀉心湯治療,藥物組成:姜半夏10g,黃連6g,黃芩10g,干姜10g,柴胡10g,枳實10g,白芍10g,黨參15g,吳茱萸3g,煅瓦楞子10g,生麥芽30g,炙甘草6g。治療40例,總有效率95%。徐紅等用荊花胃康膠丸治療,可理氣散寒、清熱化瘀,治療82例,總有效率97.9%。高云常用香連丸湯劑治療,藥物組成:黃連6g,薏苡仁30g,茯苓15g,生黃芪30g,白芍12g,雞內金15g,山楂、神曲各15g,麥芽、谷芽各15g。治療33例,總有效率為90.90%。
盧淵常用和胃降逆湯治療,藥物組成:柴胡15g,延胡索12g,三七參10g,川楝子12g,陳皮12g,白芍15g,焦白術20g,法半夏12g,枳實12g,紫蘇梗12g,莪術15g,百合15g,代赭石30g,煅瓦楞30g,甘草6g。本方可疏肝利膽,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理氣止痛,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176例,總有效率為96.67%。
胡建軍常用香砂六君子湯治療,藥物組成: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0g,陳皮10g,枳殼5g,清半夏10g,砂仁5g,木香10g,厚樸10g,甘草5g。本方可健脾和胃,燥濕化痰,治療38例,總有效率為89.47%。梁玉等常用三黃六君子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黃連、黃芩、黃柏、蒲公英、烏賊骨、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甘草、法半夏各5 10g。治療42例,總有效率為88.1%。馬春常用葉氏養(yǎng)胃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麥冬15g,生扁豆10g,玉竹10g,生甘草10g,桑葉10g,沙參10g。治療31例,總有效率為90.32%。
何任常用自擬脘腹蠲痛湯治療。
典型醫(yī)案
男,54歲,2006年4月27日初診。患慢性淺表性胃炎12年,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胃竇部糜爛”。近來間歇胃脘脹痛4月,1周前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伴胃竇部糜爛”,痛處不固定,時有惡心,飯后疼痛加重,情緒不好時疼痛亦加重,舌淡,苔白膩,脈弦,何任用自擬脘腹蠲痛湯加減治療。方藥:延胡索20g,白芍20g,生甘草10g,川楝子10g,蒲公英30g,沉香曲10g,烏藥10g,制香附10g,海螵蛸10g,郁金10g,炙刺猬皮15g,九香蟲6g,玉米須30g。煎服,每日1劑。前后共服45劑,胃鏡示糜爛消失,至今未有疼痛復發(fā)。
臨證心法
從此醫(yī)案可以看出,胃痛是患者的主要痛苦所在,其病機主要是肝氣犯胃,肝胃不和,氣血郁滯。朱丹溪曰:“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币鹞竿吹牟《喽耍珰庋魷瞧浒Y結。而氣血郁滯,受責于肝。故《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木郁之發(fā),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彼裕稳巫プ∵@一關鍵病機,采取了以下諸法,重點解決胃脘疼痛問題。
疏肝瀉熱,行氣止痛由于肝氣郁結,氣血郁滯,胃絡不通,不通則痛;且氣郁又可化火生熱,灼傷胃絡,使胃絡絀急而痛。故何任首先選用了《太平圣惠方》的金鈴子散。方中川楝子味苦性寒,歸經入肝,本品性主降瀉,能疏肝郁、清肝火、止疼痛、除濕熱,以清熱舒肝,行氣止痛;延胡索味辛苦性溫,歸經肝、胃,本品溫而和暢,辛潤走散,能暢血脈、消瘀血、散滯氣、行壅結、通經絡、止疼痛,既可行血中之氣滯,亦可通氣中之血滯,其性和緩,不甚峻猛,為止痛之要藥。如《本草綱目》常用少量延胡索碾末溫酒調服,治療胃痛;《沈氏尊生書》玄胡索散、《濟生方》三神丸,常用少量延胡索與當歸、白芍、莪術、木香等配伍,以治療婦女痛經;《濟生方》之橘核丸、《醫(yī)學發(fā)明》之天臺烏藥散等常用治療疝氣疼痛。故《本草綱目》曰:“玄胡索能行血中之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用之中的,妙不可言?!薄侗静萸笳妗酚涊d:“延胡索,不論是血是氣,積而不散者,服此力能通達,以其性溫,則于氣血能行能暢,味辛則于氣血能潤能散,所以理一身上下諸痛,往往獨行功多?!庇纱丝梢?,二藥相伍,相輔相成,各有側重。金鈴子散清熱行氣,泄氣分之熱而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氣,行血分之滯而止痛。共奏清肝泄熱,行氣止痛之功。肝郁結,氣血暢,胃絡通,其痛自止。
酸甘化陰,緩急止痛肝氣郁結,不僅可以導致肝胃不和,而且肝郁可以化火,致火邪灼傷胃陰,胃絡絀急而痛。《黃帝內經》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惫屎稳卧诜街杏峙溆昧酸t(yī)圣仲景酸甘化陰,緩急止痛的名方芍藥甘草湯。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經肝、脾經,本品苦酸而陰柔,入肝經血分,能化陰補血,和營斂陰,一可補肝血而養(yǎng)經脈,斂陰精以和營衛(wèi),為肝家要藥;二可調肝血而緩攣急,濡筋脈而柔肝止痛,為止痛上品?!侗静萸笳妗酚涊d:“赤芍藥與白芍藥主治略同,但白則有斂陰益營之力,赤則只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則能于土中瀉木,赤則能與血中治滯。”甘草味甘性平,歸十二經,該品味厚氣濃,其性平和,一可益氣補虛,緩中健脾,通行百脈,滋養(yǎng)五臟;二可緩中補虛,調和藥味,緩解峻猛,固護正氣。《本草正》曰:“甘草,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調補之功,故毒藥得之解其毒,剛藥得之和其性,表藥得之助其外,下藥得之緩其速。助參芪成氣虛之功,人所知也,助熟地療陰虛之危,誰其曉焉。祛邪熱,堅筋骨,健脾胃,長肌肉。隨氣藥入氣,隨血藥入血,無往不可,故稱國老?!彼苑街猩炙幣c甘草相伍,酸甘化陰、緩急止痛,且與理氣之品合用,既疏肝氣,又緩肝急,一散一收,相輔相成,切中活肝要旨,故取效甚捷。
調暢氣機,行氣止痛由于肝氣郁結,肝失條達,致氣機郁滯,胃絡瘀阻,不通則痛。治宜調暢氣機,行氣止痛,故何任在方中又配用了沉香曲、烏藥、香附這3味藥物。沉香味辛苦性微溫,歸經脾、胃、腎,可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歸元。烏藥味辛性溫,歸經脾、肺、腎、膀胱,本品辛開溫通,上行脾肺,下達腎與膀胱,通理上下諸氣,能順氣降逆,寬中快膈,疏散凝滯,散寒止痛?!侗静菥V目》:“烏藥,辛溫香竄,能散諸氣,故《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下簡稱《局方》)治七情郁結,上氣喘急用四磨湯者,降中兼升,滯中帶補也?!薄侗静萸笳妗罚骸盀跛帲εc木香、香附同為一類,但木香苦溫,入脾爽滯,用于食積則宜;香附辛苦,入肝、膽二經,開郁散結,每于憂郁則妙;此則逆邪橫胸,無處不達,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香附味辛微苦性平,歸肝、脾、三焦經,本品辛散苦降,芳香性平,能疏肝氣、解郁結、寬胸膈、調脾胃、除痞脹、進飲食,可上行胸膈,下走肝腎,散一切氣,解一切郁。故《丹溪心法》之越鞠丸、《局方》之小烏沉湯、《良方集腋》之良附丸、《局方》之快氣湯等,均取其理氣解郁之功?!侗静菥V目》:“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庇纱丝梢姡断辔?,調暢氣機,行氣止痛,力專效宏。氣機暢,絡脈通,其痛自止。
行氣活血,化瘀止痛《黃帝內經》云:“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肝氣不舒,氣機不暢,久必及血,使血瘀胃絡,不通則痛。治宜行氣活血,化瘀止痛,故何任在方中又配用了炙刺猬皮、九香蟲這兩味藥物。炙刺猬皮味甘性溫,歸經肝、胃,可理氣止痛,化瘀和胃。九香蟲又名蜣螂蟲,本品味咸性溫歸肝、脾、腎經,可理氣止痛,溫中助陽,乃治療氣滯血瘀研發(fā)的疼痛之良藥,臨床常廣泛用于治療各種疼痛。如治胸脅脘痛,可用九香蟲90g,炙全蝎60g。研末,蜜丸,每丸重3g,每次半丸,每日2次;治胃痛、脹氣、呃逆,可用九香蟲、茴香蟲各3個,研末。溫水吞服,每日3次;治中焦寒凝氣滯之胃脘痛,可與高良姜為伍,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治伴隨腰膝酸的疼痛,可配杜仲以補腎壯陽,強腰止痛。二藥相伍,行氣活血,化瘀止痛,氣暢血和,瘀去絡通,其痛自除。
清瀉胃熱,制酸止痛由于肝氣郁結,可郁而化火,使胃中積熱,灼傷胃絡,泛酸作痛。治宜清瀉胃熱、制酸止痛,故在方中又配用了蒲公英、海螵蛸這兩味藥物。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歸肝、胃經,本品能解火郁、化熱毒、泄?jié)駸?、散滯氣、通絡道、消癰腫。其性平和,有苦泄而不傷正,清熱而不傷胃陰的特點。海螵蛸味咸性微溫歸經肝、腎,本品體輕質脆,咸溫善斂,可燥濕制酸,收斂止血。二藥相伍,共奏清瀉胃熱,制酸止痛之功。肝火去,胃熱清,泛酸止,其痛自除。
清利肝膽,驅邪外出由于此患者病史已長達12年,久病必虛。而脾虛胃弱,運化失職,可致水濕內停,故見舌苔白膩。同時,肝氣犯胃,克及脾土,也可使健運失職,水濕不化,使胃氣失和更重。治宜清利肝膽,利水滲濕,驅邪外出。故何任在方中又配用了玉米須這味藥物。本品味甘淡性平,歸腎、胃、肝、膽經,可利尿消腫,清利肝膽?,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玉米須具有良好的利尿、利膽、保肝、降血脂、止血、抗菌等作用。如此配伍,可使肝膽清利,胃腑和暢,胃氣復健,濕、熱、火、積滯之邪等由小便而出。肝膽利則不克脾土,濕濁去則胃氣自復,諸癥自愈。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何任調治此證,辨證精心入微,立法切中病機,組方配伍巧妙。疏肝郁于輕揚條達之中,養(yǎng)肝體于酸甘化陰之內,清胃火于行氣利濕之際。循機順變,瀉火逐瘀,化濕利水,開門逐邪于導水外出之機。全方寒溫并用,氣血同治,標本兼顧,占盡先機,用藥肯綮,故效如桴鼓。如此長達十余年之沉疴痼疾,月余即收殊功。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咨詢專業(yè)醫(yī)療機構。
董建華教授“通降論”學術思想,是其治療脾胃病證乃至內科雜病經驗的精髓和核心所在。
通降論學術思想,歸納起來,有三大特點;
(1)胃病認識上的三要素,即以降為順,因滯而病,以通祛疾;
(2)胃病治則上的二點論,即既“脾胃分治”,又“脾胃合治”;
(3)胃病治法上的一軸線,即治胃必調氣血,以此貫穿其它治法。
分而論之:
一
胃,生理上以降為順,病理上因滯而病,治療上以通祛疾,三位一體,以胃為中心,由胃及脾,由脾胃聯(lián)系其他臟腑及氣血陰陽,綱目分明。
胃的生理功能(1)主容納,為“水谷之?!保?2)腐熟水谷,為后天之本;(3)胃和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
《靈樞·平人絕谷》指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边@種胃腸“更虛更滿”的特點就是一個“降”字,只有胃氣和降,才能腑氣通暢,發(fā)揮胃的正常生理功能。
胃以降為順,以通為用,通是降的結果和表現(xiàn),通降是胃的生理特點的集中體現(xiàn) 。
病理上因滯而病,胃為水谷之腑,“傳化物而不藏”,只有保持舒暢通降之性,方能奏其功,其病理特點突出一個“滯”字。
《靈樞·脹論》有云:“胃脹者,腹?jié)M,胃脫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边@是胃病典型表現(xiàn),突出的特點就是失去了胃腸“更虛更實”,從上而下通降的正常生理狀態(tài),亦即胃氣不降,不降則胃腸不能通暢,胃腑失去了受納、腐熟水谷及與脾納運相協(xié)、升降相因的功能,導致胃氣郁滯,產生一系列病變。它包括 胃腑自病(通降異常)和胃病及脾(脾升異常) 。
胃的通降異常主要有胃氣不降和不降反升兩種情況。
胃氣不降,則糟粕不得往下傳遞,其在上者則為噎隔,其在中者則見院腹脹痛,其在下者則致便秘;不降反升則發(fā)生嘔吐、暖氣、呢逆、反胃等病證。
此外,胃氣郁滯日久必致脾升異常,出現(xiàn)脾氣不升或不升反降兩種情況。不升則不能運化精微和化生氣血,從而出現(xiàn)院悶、食后思睡、腹脹腹瀉、疲弱無力、精神倦怠等癥;不升反降則出現(xiàn)中氣下陷而發(fā)生內臟下垂、脫肛、大便滑脫不禁及崩漏等證。
胃氣郁滯日久,還可因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氣病及血而導致“濕阻”、“食積”、“痰結”、“血癖”等病理產物的產生,從而加重病情,使病機復雜化。
治療上以通祛疾,強調一個“通”字,擅用通降之法。胃主納,胃病產生的疼痛、脹滿、暖氣、惡心、嘔吐、納呆等癥狀均由胃氣郁滯,失于通降所致,因而臨床治療以通降為主,通降方能使上下暢通無阻,而恢復正常的脾胃功能。
治胃以通降為大法,并非一味單純地通降攻泄,病位單純在胃,則重點治胃,復其通降;若胃病及脾,升降反作,則降胃理脾,二者兼顧。
臨床治療胃病的通降方法概括為10法:理氣通降、化瘀通絡、通腑泄熱、降胃導滯、滋陰通降、辛甘通陽、升清降濁、辛開苦降、平肝降逆、散寒通陽。
二
胃病治則上主既“脾胃分治”,又“脾胃合治”。
脾胃合治
中醫(yī)學通常是把脾胃作為一個功能實體來認識的。如《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虞之官,五味出焉”,《素問·六節(jié)臟象論》曰:“脾、胃……倉糜之本,榮之居也,名曰器”等等。胃與脾的聯(lián)系如同唇齒相依,密不可分。脾胃納運相協(xié),升降相因,燥濕相濟,共司水谷的受納、運化及化生營衛(wèi)氣血,充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在病理方面,胃病脾病每多互傳,最后形成脾胃同病的轉歸。
臨床治療胃病、脾病、脾胃合病時,理應根據(jù)脾胃納化、升降、燥濕、陰陽等不同特點,綜合考慮脾、胃病機而制定治法方藥,通過“脾胃合治”而使治法方藥更切合胃宜降、以通為補,脾宜升、以運為健的生理特性,利于祛邪愈疾。而不是胃病只知治胃,脾病一味治脾。
脾胃分治
胃與脾合為“后天之本”;對于脾胃系統(tǒng),胃主納,屬陽,脾主化,屬陰。無納則無所以化,無陽則無所謂陰,缺一不可。可見胃腑雖小,卻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人的生命活動的樞理紐,解剖、生理、病理上自成體系,在人體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胃與脾,二者同中有異。脾屬濕土,而胃屬燥土;胃主納,脾主化;胃氣以下行為順,脾氣以上升為宜;飲食損胃,勞倦傷脾……。清代葉天士遙承東垣之學,又不囿于其說,倡言“脾胃當分析而論”,“脾胃分治”,擅長“養(yǎng)胃陰”治法,其“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血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納食主胃,運化主脾”等論述,既是脾胃經典理論的發(fā)展,又是“脾胃分治”的理論精華,對后世的脾胃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
胃之病理結果及表現(xiàn)為通降失常,甚至及脾,故治療總以復其通降之性為最終目的。
然胃為多氣多血之腑,以氣血調暢為貴,所以胃病多由氣機阻滯、血絡失調所致。一般氣滯在先,血瘀在后;氣滯病淺而較輕,未及絡脈;血瘀病深而較重,病在絡脈。氣血兩者相互影響。胃腑受邪,而致胃氣郁滯,通降失常,久之血瘀之患亦常伴隨。
歸結一點,仍是胃病及脾,脾胃合病,導致升降失常致瘀、化源異常致瘀、血溢脈外致瘀、久病入絡致瘀。
胃內氣血的狀況如何,直接決定著胃的強盛衰弱,凡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冷熱失常、勞倦過度等內外因素,均能使胃的氣血功能異常而導致氣滯血瘀。因此,治療胃病必須調理氣血。
調理氣血治療胃病,須分清臟腑經絡氣血,而不應籠統(tǒng)含混。氣滯不通是胃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無論肝氣犯胃,或脾胃虛弱,均可先致胃氣郁滯,而血絡郁滯、血絡瘀阻與痰濕、食積、寒凝、熱郁等則多在氣滯基礎之上產生,因而臨床非常注重調暢氣機,復其通降,它既能使氣滯消而免生血瘀之變,又可因氣行則血行而有助血瘀消散。另外,在調理氣血上,視證情而決定調氣與活血的孰輕孰重,或調氣以和血,或調血以和氣。
胃為陽土,主納主降,喜潤惡燥,以及脾為陰土,主運主升,喜燥惡濕的特點,結合患者胃病具體證候,在調理氣血的前提下,或伍溫陽剛燥之品,存其溫通之性,取其助氣藥行氣散寒、助血藥活血通絡之用;或配清熱化濕之劑,以祛熱毒灼絡之源,解濕阻氣滯之因,或佐養(yǎng)陰滋潤之味,益胃陰而使?jié)櫧?,和陰血而通絡脈;或輔消食化積之藥,助運祛結而暢氣機,使食積血瘀并消而和胃絡。從而通過清熱、散寒、消食、化濕、溫陽、養(yǎng)陰而切實達到調和中焦氣機、胃腑血絡的作用,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四
常用治法及其藥物
(1)理氣和胃法。適用于胃氣阻滯之證,方選加味香蘇飲,常用藥物有蘇梗、香附、陳皮、枳殼、大腹皮、香椽皮、佛手等。
(2)清熱化濕法。適用于濕熱中阻之證,熱偏甚者,用加味左金丸或黃芩滑石湯加減,常用藥物有川連、吳茱萸、黃芩、山桅、滑石、厚樸、荷梗等;濕偏盛者,以藿樸夏苓湯加減,常用藥物有霍香、佩蘭、厚樸、清半夏、茯苓、滑石、通草等。
(3)疏肝解郁法。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證,以金鈴子散加味,常用藥物有金鈴子、延胡索、香附、柴胡、青皮、陳皮、枳殼、大腹皮、綠尊梅、八月札等。
(4)活血理氣法。適用于血瘀阻絡之證,以失笑散合金鈴子散加味,常用藥物有炒五靈脂、生蒲黃、金鈴子、延胡索、制乳香、制沒藥、刺猜皮、炒九香蟲、香附、佛手等。
(5)養(yǎng)陰益胃法。適用于胃陰不足之證,用加減益胃湯,常用藥物有北沙參、麥冬、石解、烏梅、白芍、香附、蘆根、丹參、甘草等。
(6)甘平養(yǎng)胃法。適用于氣陰兩虛之證,用四君子湯加味,常用藥物有太子參、土炒白術、茯苓、百合、烏藥、當歸、白芍、甘草。
(7)補氣溫中法。適用于脾胃虛寒之證,用黃芪建中湯加減,常用藥物有黃芪、桂枝、白芍、炙甘草、良姜、大棗、金鈴子、延胡索、陳皮等。
病證名出《中藏經》。指小兒泄瀉,便色白稀薄。臨床常伴有腹脹、腹痛、唇淡等。由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水濕下注所致。治宜健脾化濕,用《中藏經》白術丸(白術、當歸、白芍、木香)。
小兒泄瀉
病證名。指小兒大便稀薄,甚至水樣,次數(shù)增多,或呈水樣帶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多因外感風寒或暑熱,內傷乳食,而致脾胃運化失常;也有素體虛弱或久病脾虛,中焦運化無力等均可發(fā)病。一般分風寒瀉、暑熱瀉、傷食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詳見各條。若病情惡化,可致傷陰、傷陽、或陰陽俱傷,治當斂陰、固陽,若兩者兼施。
概述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一種小兒常見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以夏秋季節(jié)發(fā)病率為高,不同季節(jié)發(fā)生的泄瀉,其證候表現(xiàn)有所不同。2歲以下小兒發(fā)病率高,因嬰幼兒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傷于乳食或脾腎氣陽虧虛,均可導致脾病濕盛而發(fā)生泄瀉。輕者治療得當,預后良好;重者下泄過度,易見氣陰兩傷,甚至陰竭陽脫;久瀉遷延不愈者,則易轉為疳證。
診斷
(一)診斷標準
1、中醫(yī)診斷標準
(1)病史:有乳食不節(jié)、飲食不潔或感受食邪的`病史。
(2)主要癥狀:大便次數(shù)增多,每日3—5次,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fā)熱、口渴等癥。
(3)主要體征:腹瀉及嘔吐較嚴重者,可見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萎靡,皮膚干癟,囟門凹陷,目珠下陷,啼哭無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
(4)輔助檢查: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少量紅、白細胞,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或分離出輪狀病毒等,重癥腹瀉伴有脫水,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
2、西醫(yī)診斷標準
(1)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粘液便或膿便。
(2)大便次數(shù)比平時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內
2、遷延性期:病程2周至2個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個月
(三)疾病分型
1、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癥狀。
2、中型:輕至中度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癥狀。
3、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癥狀。
(四)癥候診斷
1、風寒泄瀉證:大便色淡,帶有泡沫,無明顯臭氣,腹痛腸鳴或伴鼻塞、流涕、身熱、舌苔、白膩、脈滑有力。
2、濕熱泄瀉證:下利垢濁,稠黏臭穢,便時不暢,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門赤灼,發(fā)熱或哦哦不發(fā)熱,渴不思飲,腹脹、面黃唇紅,舌紅苔黃厚膩,指紋淡,脈濡。
3、傷食泄瀉證:大便酸臭,或如腹卵,腹部脹滿,口臭納呆,瀉前腹痛哭鬧,多伴惡心嘔吐,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4、寒濕泄瀉證:大便稀薄如冰,淡黃不臭,腹脹腸鳴,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黃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膩,指紋淡,脈濡。
5、脾虛泄瀉證:久瀉不止,或反復發(fā)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樣,帶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殘渣,神疲納呆,面色少華,舌質偏淡,苔薄膩,脈弱無力。
6、脾腎陽虛泄瀉證: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體消瘦,或面目虛浮,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療方法
中醫(yī)辨證論治
①風寒泄瀉證
治法:疏風散寒,化濕和中
方藥:止瀉一號(驗方)。
②濕熱泄瀉證
治法:清腸解熱,化濕止瀉。
方藥:止瀉二號(驗方)。
③傷食泄瀉證
治法:運脾和胃,消食化滯。
方藥:調中一號(驗方)
④寒濕泄證
治法:溫脾燥濕、滲濕止瀉。
方藥:桂枝加人參湯合五苓散加減,桂枝、黨參(或人參)、炒蒼術、炙甘草、豬苓、茯苓、澤瀉、陳皮、厚樸、藿香、訶子、炮姜。
⑤脾虛泄瀉證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方藥:調中二號(驗方)。
⑥脾腎陽虛泄瀉證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減,制附子、黨參、炒白術、干姜、甘草、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生姜、大棗。
推拿治療
?、亠L寒泄瀉:揉一窩風、揉外勞宮、清補大腸等,每日1次。
②濕熱泄瀉:清脾經,清大腸,推下七節(jié)骨,清小腸,推箕門,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臍,揉天樞等,每日1次。
?、蹅碁a:補脾經,清大腸,摩腹,揉板門,運內八卦等,每日1次?;蝽樳\八卦,清胃,補脾,清大腸,運土入水,利小便,順揉長強,推上七節(jié)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瀉靈。
?、芎疂駷a:補大腸,補脾經,推三關,揉外勞宮,揉一窩風,揉龜尾,推上七節(jié)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濕熱瀉:
⑤脾虛瀉:補脾土,補大腸,捏脊,摩腹,推三關,運內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節(jié)骨等,每日1次。
外治法
(1)中藥灌腸法
根據(jù)不同證型,配取相應的中藥湯劑,藥物溫度控制在36—37°C之間,藥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腸。禁忌癥:肛門周口及直腸疾病患者。
(2)敷貼療法: 該療法可調整胃腸功能,促進吸收,有溫中散寒,健脾燥濕,澀腸止瀉的功效。相應制劑如下:
暖臍散(中藥制劑):溫中散寒,用于寒性泄瀉。
瀉痢平(中藥制劑):清熱止瀉,用于熱性泄瀉。
將以上藥物分別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狀藥餅,根據(jù)患兒證型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兒臍部,外以醫(yī)用膠貼固定,每次貼敷6—8小時,每日1次。
(3)針灸療法
?、籴樂?/p>
常規(guī)取穴:止瀉穴、足三里、三陰交。
發(fā)熱加曲池;嘔吐加內關、中脘;腹脹加天樞;傷食加刺四縫。
具體手法: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日1次。
?、诰姆ǎ夯純喝⊙雠P位,點燃灸條,距離皮膚2—3cm,灸至皮膚紅熱為度,時間約為15—20分鐘。分別灸神厥、中脘、天樞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滯明顯,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腎陽虛者加腎俞,每日1次?;蜻x用多功能艾灸儀治療。
(4)電磁波療法
脾虛瀉、脾腎陽虛瀉可選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儀治療。
基礎治療
(1)輕度脫水者給予ORS口服補液鹽;中度以上脫水者給予靜脈補液。
(2)體溫超過38.5℃者給予口服對布洛芬混懸劑或乙酰氨基酚滴劑以降溫。
(3)合并細菌感染者給予抗生素治療。
5、護理
(1)適當控制飲食,減輕脾胃負擔。對吐瀉嚴重及傷食泄瀉患兒暫時禁食,以后隨著病情好轉,逐漸增加飲食量。忌食油膩、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溫水清洗臀部,防止發(fā)生紅臀。
(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fā)現(xiàn)泄瀉變證。
注意事項
1、并發(fā)癥處理
(1)脫水(傷陰):在中醫(yī)或綜合治療前提下,正確掌握補液療法,輕癥口服補液鹽,重癥借助實驗室檢查判斷脫水性質和程度,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中藥可用連梅湯以酸甘斂陰。
(2)酸中毒:根據(jù)血氣分析,糾正酸中毒。根據(jù)相關公式計算使用適量碳酸氫鈉或乳酸鈉。
(3)低血鉀癥:及時補鉀。
2、泄瀉除治療外,飲食控制非常重要,輕癥患兒適當減少乳食,重癥患兒初起須禁食6~12小時,以后隨病情好轉可恢復母乳喂養(yǎng)及進食米湯和易消化食物。保持臀部皮膚清潔、干燥,以免產生紅臀。紅臀者可用黃連油外用。
3、感染性腹瀉,應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449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乙肝何時用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