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使病人獲得治愈的根治術理應包括:1、原發(fā)病灶所在器官的部分或全切除,切端須保證陰性;2、徹底清掃可能被子腫瘤所胃及之區(qū)域性及有關遠處淋巴結。簡言之,切除范圍應寬余地大于腫瘤所波及的范圍。如月所周知,在包括胃癌在內的所有癌腫中,淋巴結的受累與否將直接影響治愈率。淋巴結陰性與陽性病 性病例各自的五年生存率可相關數(shù)倍之多。然而,即使在早期胃癌中也12.4-30.0%病例發(fā)生區(qū)域性淋巴結轉移,而在進展期胃癌中,總體患者的淋巴結轉移率80%以上。因此,有效地處理受累淋巴結乃是提高胃癌手術療效的關鍵之一。此外,在手術時,還應努力貫徹“無瘤”操作法和“整塊切除”等腫瘤外科的基本原則。
為對上述諸要求的合理性有進一步認識,并能用以指導具體一手術操作,宜從與胃癌手術有關的解剖學和上腹部內臟的胚胎解剖學等方面加以說明。
一、胃的分區(qū)及與胃癌有關的淋巴結分組和分站
為便于以統(tǒng)一方式進行講座擬先簡要介紹日本胃癌研究會制訂的胃分區(qū)法及與胃癌有關的淋巴結分組、分站法。
將胃大彎及胃小彎各分為三等分。連接其對應點后即得胃的三個分區(qū),它們是:上部、中部及下部癌浸潤只限于一區(qū)者,以C、M或A表示之。如累及兩個或三個區(qū)時,則先寫主要分區(qū),再寫被浸潤到的分區(qū),如如MC、AM、MCAD等。如上部癌延及食管,下部癌浸潤到十二指腸,則分別以CE、AD表示。
與胃癌有關的淋巴結可分為18組,它們是:1、賁門右淋巴結;2、賁門左后淋巴結;3、小彎淋巴結;4、大彎淋巴結;5、幽門上淋巴結;6、幽門下淋巴結;7、胃左動脈干淋巴結;8、肝總動脈干淋巴結;9、腹腔動脈周圍淋巴結;10、脾門淋巴結;11脾動脈干淋巴結;12、肝、十二指腸韌帶內淋巴結;13、胰后淋巴結;14、腸系膜根部淋巴結;15、結腸中動脈周圍淋巴結;16、腹主動脈周圍淋巴結;17、胸下食管旁淋巴結;18、橫膈膜淋巴結。
二、與胃癌手術有關的上腹部內臟的胚胎解剖學
旋轉前的上腹部臟器布局。旋轉前,胃的背側系膜固定于后膜壁,在背側胃系膜孕育著胰體尾及脾。而胃的前方則由腹側胃系膜加以固定,后者被肝臟分為鐮狀韌帶及小網(wǎng)膜。同樣地,脾臟將背側胃系膜分為胃脾韌帶和脾腎韌帶。
手術時,如欲游離脾臟與胰體尾,可沿此虛線進行分離,使背側胃系膜復原至胚胎期狀態(tài)而不損傷任何主要血管及其他組織。
臟器旋轉后,胰頭與胰體尾部以腸系膜上血管為軸心進行合攏。至成年時,猶能觀察到二者間不同發(fā)育來源的遺跡,如各有本身的外分泌導師管和動脈血供等。
由此可見按胚胎解剖學觀點,肝、胃、胰及脾都是由前腸延伸而來,且包裹在同一系膜中。雖然在發(fā)育過程中經(jīng)歷旋轉和重新排列而形成出生后的解剖狀態(tài),但它們的淋巴引流仍是不可分離地聯(lián)系在一起。
因此,在作胃癌擴大根治術時,正確地于胰頭與胰體交界處切斷胰腺,并將脾臟和胰體尾與胃一并作整塊切除不但符合胚胎解剖學概念,而且能保證第10、11兩組淋巴結與整個手術標本一起作“整塊”徹底清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4670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胃癌手術后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