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質在體內是怎樣進行運輸?shù)?/p>
前面我們已經(jīng)提到,脂質是一種非常難溶于水的有機化合物,但在體內經(jīng)過消化吸收的脂質,以及人體自行合成的脂質卻可以通過血液暢通無阻的運輸?shù)綑C體的各個部分。這是為什么呢?
脂質在體內的運輸是以一種可溶性生物大分子的狀態(tài)進行的,這種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可以運輸脂質的可溶性生物大分子就是本書中經(jīng)常提到的脂蛋白。脂蛋白是由蛋白質、膽固醇、三酰甘油和磷脂組成的一種大分子復合體。含三酰甘油多者密度低,含三酰甘油少者密度高。脂蛋白構成,水溶性酶可透過表層進入內層發(fā)揮作用。不同脂蛋白中的脂質組成,主要反映在量的不同上,較少有質的差異。如乳糜微粒中90%是三酰甘油;而高密度脂蛋白中蛋白質的含量約為45%,其次為膽固醇和磷脂各占約25%。
脂蛋白中的蛋白質部分是一種特殊球蛋白,因可以與脂質結合擔負著在血漿中轉運脂質的功能,故稱為載脂蛋白
(apolipoprotein,簡稱Apo)。按載脂蛋白的組成成分不同分為ApoA、ApoB、ApoC、ApoD、ApoE五型。由于組成載脂蛋白中氨基酸的不同,每一型中又可分為若干亞型。載脂蛋白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除了可以與脂質結合擔負在血漿中轉運脂質的功能外,還參與某些酶活動的調節(jié),以及參與脂蛋白與細胞膜受體的識別和結合反應過程。載脂蛋白是脂蛋白結構、功能和代謝的核心組分。目前至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17種人載脂蛋白。
脂質是脂肪、類脂、固醇的總稱在強調類別時,脂質也叫做脂類
脂類是油、脂肪、類脂的總稱。食物中的油脂主要是油和脂肪,一般把常溫下是液體的稱作油,而把常溫下是固體的稱作脂肪。
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的三酰甘油酯,其中甘油的分子比較簡單,而脂肪酸的種類和長短卻不相同。因此脂肪的性質和特點主要取決于脂肪酸,不同食物中的脂肪所含有的脂肪酸種類和含量不一樣。自然界有40多種脂肪酸,因此可形成多種脂肪酸甘油三酯。脂肪酸一般由4個到24個碳原子組成。
脂肪酸分三大類: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
脂肪在多數(shù)有機溶劑中溶解,但不溶解于水。
脂類的分類
(1)脂肪是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組成的甘油三酯。
(2)類脂包括磷脂:卵磷脂、腦磷脂、肌醇磷脂。
糖脂:腦苷脂類、神經(jīng)節(jié)昔脂。
脂蛋白:乳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類固醇:膽固醇、麥角因醇、皮質甾醇、膽酸、維生素D、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在自然界中,最豐富的是混合的甘油三酯,在食物中占脂肪的98%,在身體中占如%以上。所有的細胞都含有磷脂,它是細胞膜和血液中的結構物,在腦、神經(jīng)、肝中含量特別高,卵磷脂是膳食和體內最豐富的磷脂之一。四種脂蛋白是血液中脂類的主要運輸工具。
血脂是血漿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類固醇)的總稱,廣泛存在于人體中。它們是生命細胞的基礎代謝必需物質。
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其中甘油三酯參與人體內能量代謝,而膽固醇則主要用于合成細胞漿膜、類固醇激素和膽汁酸。
種類:膽固醇(簡寫為Ch),甘油三酯,磷脂(簡寫為PL),游離脂肪酸(簡寫FFA)。
脂類本身不溶于水,它們必須與蛋白質結合形成脂蛋白才能以溶解的形式存在于血漿中,并隨血流到達全身各處。
擴展資料:
血漿脂類含量雖只占全身脂類總量的極小一部分,但外源性和內源性脂類物質都需經(jīng)進血液運轉于各組織之間。
源性血脂和內源性血脂相互制約,二者此消彼長,共同維持著人體的血脂代謝平衡。當人體從食物中攝取了脂類物質后,腸道對于脂肪的吸收量便會隨之增加,此時血脂水平就會有所升高;但由于外源性血脂水平的升高,肝臟內的脂肪合成便會受到一定的抑制,從而使內源性血脂分泌量減少。
相反,如若在進食中減少對外源性脂肪的攝取,那么人體的內源性血脂的合成速度便會加快,從而可以避免血脂水平偏低,這樣能使人體的血脂水平始終維持在相對平衡、穩(wěn)定的狀態(tài)。而正是由于這種制約關系的存在,人體的血脂水平才能夠良好地維持在穩(wěn)定狀態(tài)。
——血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495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怎樣才能避免從食物中攝入過多的膽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