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類,什么是血糖,兩者之間有何關系
糖類(碳水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人類食物中的主要成分。糖類主要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糖類與蛋白質(zhì)、脂肪一起合稱為人體的三大營養(yǎng)要素。
血糖指的是血液中所含葡萄糖的量,是人體能量供應的主要來源。正常情況下,機體所需能量的70%來源于血糖。正常人早餐空腹血糖水平一般保持在3.33-5.55mmol/L之間,血糖水平的穩(wěn)定保證了人體的正常生長發(fā)育和生命的持續(xù)性。
糖類的實質(zhì)是糖類物質(zhì),所有進入人體。的糖類最終都要轉(zhuǎn)變成葡萄糖才能被機體利用。糖類是體內(nèi)葡萄糖的主要來源,血糖水平的維持在一定程度上與糖類的供應量有著密切的關系。
糖類也稱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根據(jù)結構的不同可分為單糖類(葡萄糖、核糖及細胞內(nèi)脫氧核糖)、雙糖類(蔗糖、麥芽糖、乳糖)、多糖類(淀粉類、纖維素糊精、果膠)三種,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多糖類的食物一部分在胰島素的作用下轉(zhuǎn)化成熱能供大體各組織器官需要;另一部分合成糖原儲存到肝臟和肌肉。
糖類是人類從膳食中取得熱能的最經(jīng)濟和最主要的來源,糖類供應充足,可節(jié)約蛋白質(zhì)的使用,并防止機體過度地動用脂肪。同時,糖類還是構成神經(jīng)和細胞的主要成分,也是人體主要器官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它在體內(nèi)以葡萄糖及糖原形式存在。
在機體需要能量和組織供氧充足時,人體攝入或自身合成的葡萄糖才能被氧化分解,最終代謝產(chǎn)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從肺呼出,水從腎臟排出。正常人飯后血糖升高有一個幅度,飯后1小時最高不超過9毫摩爾/升,飯后2小時血糖恢復正常。之所以會如此,這是因為胰島素的分泌隨血糖的變化增減。
由于糖尿病患者體內(nèi)的胰島功能衰老或耗竭,致使胰島素的分泌相對不足或絕對不足,從而不能有效地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的血糖水平,出現(xiàn)了糖代謝紊亂,形成了高血糖,從腎臟排出的糖增多,從而出現(xiàn)糖尿。因此,糖尿病患者應通過糖類攝入量控制血糖和尿糖。但原則上食譜的制定應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限制糖類的攝入量,但不能過低。一般認為,糖尿病患者飲食中糖類含量應達到50%~60%。
葡萄糖是人體內(nèi)能量的主要來源,若葡萄糖來源缺乏,機體首先必然動員脂肪代謝供給熱能,容易發(fā)生酮癥酸中毒;其次,在饑餓狀態(tài)下,糖原分解及糖的異生作用增加,以不斷補充血液中葡萄糖的不足來維持體內(nèi)血糖的日常所需,則容易出現(xiàn)反應性高血糖;第三,致使降糖藥物不能合理應用,引起低血糖反應;第四,由于熱量不足,患者消瘦,抗病能力下降,容易感染;最后,脂肪異生,易致高脂血癥等各種并發(fā)癥,給治療帶來困難。
在合理控制熱能的基礎上,適當提高糖類攝入量,對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和改善葡萄糖耐量均有一定的作用。但必須在保持總熱能不變的基礎上增加食物中糖類的含量。對于單純飲食治療的患者,初起每天糖類物約200克/日,待病情穩(wěn)定之后,可增加到每天300克/日。對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兩小時高血糖者,可適當提高糖類量,對于空腹血糖高于10毫摩爾/升者,不宜采用高精類飲食。對于重型糖尿病患者,其糖類的含量也不應少于130克/日,但糖尿病患者飲食中的糖類具體掌握到什么程度才有利于治療,應結合病情的發(fā)展而定。
糖是多羥基酮或者多羥基醛及其衍生物的總稱,糖的分子中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稱之為碳水化合物。根據(jù)糖類的分子量大小可將糖類分為單糖、低聚糖和多糖。
單糖,單糖是糖類物質(zhì)的最小單位,是構成糖類及其衍生物的基本單位,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脫氧核糖以及核糖等,單糖不能夠被進一步水解。
低聚糖,低聚糖是由2~9個單糖通過化學鍵連接而成的糖,按照組成低聚糖的單糖數(shù)目,可分為二糖、三塘、四糖等,天然存在的低聚糖由2~4個單糖組成。
二糖主要包括蔗糖、麥芽糖、乳糖等;三糖大多數(shù)是以蔗糖為基本結構單位再連接上其他單糖而成,如棉子糖;四糖是在三糖的結構上繼續(xù)延長,如水蘇糖。
植物多糖包括纖維素、淀粉、菌多糖、黏液質(zhì)等,其中纖維素有助于胃腸道蠕動,淀粉是植物儲存營養(yǎng)的物質(zhì)。
植物多糖包括纖維素、淀粉、菌多糖、黏液質(zhì)等,其中纖維素有助于胃腸道蠕動,淀粉是植物儲存營養(yǎng)的物質(zhì)。
晚上好,在有機化學中把含有多組羥基的醛和酮類化合物歸類為糖比如果糖和葡萄糖,有分支結構或者以大分子聚合的是多糖比如淀粉、葡聚糖和普魯藍多糖,木糖醇(戊五醇)只是普通的醇——因為有類似于白砂糖的清涼甜味所以名稱里有個糖字而已,它不屬于糖類請酌情參考。
血糖來源:
①糖類消化吸收:食物中的淀粉和糖原被淀粉酶分解釋放出葡萄糖后被消化道吸收,這是血糖最主要的來源。
②糖原分解:短期饑餓后,肝和肌肉中儲存的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進入血液,此乃糖原分解作用。
③糖異生作用:在較長時間饑餓后,氨基酸、甘油等非糖物質(zhì)在肝內(nèi)經(jīng)糖異生作用生成葡萄糖。
血糖去路:
①氧化分解:葡萄糖在組織細胞中通過有氧氧化和無氧酵解產(chǎn)生ATP,為細胞代謝供給能量,此為血糖的主要去路。
②合成糖原:進食后,肝和肌肉等組織將葡萄糖合成糖原以儲存。
③轉(zhuǎn)化成非糖物質(zhì):轉(zhuǎn)化為甘油、脂肪酸以合成脂肪;轉(zhuǎn)換為氨基酸以合成蛋白質(zhì)。
④轉(zhuǎn)變成其他糖或糖衍生物,如核糖、脫氧核糖、氨基多糖等。
擴展資料
原理
葡萄糖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氧化生成葡萄糖酸并釋放過氧化氫。過氧化氫在過氧化物酶和色原性受體的存在下釋放氧,使色素原氧化成紅色醌類化合物。在505nm處,醌的生成量與葡萄糖量成正比。
正常值參考范圍
空腹:3.92~6.16mmol/L(氧化酶法或己糖激酶法)。餐后:5.1~7.0mmol/L(氧化酶法或己糖激酶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495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