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向明 浙江省臨安市龍崗鎮(zhèn)衛(wèi)生院
帶狀皰疹即中醫(yī)所稱的“纏腰火丹”、“火帶瘡”等?!锻饪谱C治全書》曰:“纏腰火丹,生腰肋間,累累如珠形,有干濕不同,紅黃之異,干者色紅赤,形如云片,上起風粟,作癢發(fā)熱,屬肝膽風熱,宜服龍膽瀉肝湯。濕者色黃,或起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熱爛流水,較干者更痛,屬肝脾濕熱,宜服胃苓湯加山梔、防風、石膏,其小皰用線針穿破。”民間用燈草火灸治療,療效確切。
治療方法:取燈草一根蘸麻油后點燃,向著皰疹區(qū)域近距離吹滅燈草火,使帶有油漬燈草灰沾黏于皮損區(qū),患者有熱灼感。每日一次,連用3天。先皰疹簇集區(qū),后散在區(qū),或沿周圍神經(jīng)分布區(qū)由內(nèi)而外火炙,每一炙相隔3~5厘米。密集嵌頓區(qū),可重復炙。第一天火炙后疼痛即可緩解,第二天水皰變渾濁或癟枯。很少出現(xiàn)神經(jīng)痛后遺癥。
燈草火炙治帶狀皰疹之法來自于民間。燈草火炙可刺激皮膚血管、淋巴管、神經(jīng)和皮膚附屬器及肌肉組織,改善局部循環(huán),疏通絡(luò)脈,引邪外出。同時帶高熱量、有油漬燈草余灰可潤養(yǎng)皮膚,起活血、通經(jīng)、鎮(zhèn)痛的作用。2007年開始我院中醫(yī)科已使用此方法治療帶狀皰疹近百例,療效確切,而且醫(yī)療成本很低。
蛇毒瘡是帶狀泡疹,一種病毒引起的,沒什么大問題,民間稱為蛇膽瘡,纏腰龍,飛蛇等稱。
帶狀皰疹好發(fā)于春秋季節(jié),成人多見。發(fā)病前局部皮膚往往先有感覺過敏或神經(jīng)痛,伴有輕度發(fā)熱、全身不適、食欲不振等前驅(qū)癥狀,亦可無前驅(qū)癥狀而突然發(fā)病?;疾肯劝l(fā)生潮紅斑,繼而其上出現(xiàn)多數(shù)成群簇集的粟粒至綠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yōu)樗?,水皰透明澄清,皰壁緊張發(fā)亮,皰周有紅暈。數(shù)群水皰常沿皮神經(jīng)排列呈帶狀,各群水皰間皮膚正常。10余日后水皰吸收干涸、結(jié)痂。愈后留有暫時性淡紅色斑或色素沉著,不留疤痕。亦可因皰膜破潰形成糜爛,甚至壞死或繼發(fā)化膿感染。全病程約2~3周。
中藥方
帶狀皰疹中藥方1-熱盛者
【帶狀皰疹癥狀】患者皮膚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形成紅粟,口苦咽干,口渴,煩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滑數(shù)。
【帶狀皰疹治法】疏肝瀉火,清熱利濕
【帶狀皰疹方藥】膽草9克,黃苓8克,赤芍9克,茜草9克,川柬9克,柴胡9克,當歸9克,木通6克,車前子9克,大黃9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忌辛辣炙博之品
【帶狀皰疹按語】本方為龍膽瀉肝湯加減而成。方中用膽草、黃苓清肝膽之火熱;配合茜草、赤芍涼血活血;佐以大黃清熱通下,以釜底抽薪;柴胡、川柬清熱疏肝、理氣止痛;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濕。
帶狀皰疹中藥方2-濕盛證
【癥狀】患者皮膚淡紅起水泡,泡壁松弛,破后糜爛滲出,疼痛較輕,口渴而不欲飲,納差或食后腹脹,大便溏,舌質(zhì)淡白體胖,脈沉緩而滑。
【治法】清熱燥濕,理氣和中
【方藥】蒼術(shù)6克,厚樸6克,陳皮9克,炒白術(shù)12克,豬苓12克,黃柏12克,枳殼9克,澤瀉9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炙甘草9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忌滋膩之品
【按語】方中蒼術(shù)、白術(shù)、豬苓、赤苓健脾燥濕;陳皮、厚樸、枳殼理氣和中以助水濕之運化;黃柏、滑石、甘草清熱利濕。水泡消退后遺留局部神經(jīng)痛者,是因為余毒未清,經(jīng)絡(luò)阻遏,氣血郁滯所致,可在方中加大黃、鬼箭羽,延胡索,沒藥,乳香以活血化瘀止痛。
帶狀皰疹中藥方3-皰疹膏
【方藥】雄黃10克,白礬10克,乳香5克,沒藥5克,冰片少許,生石灰水50毫升,香油50毫升
【用法】將雄黃、白礬、乳香、沒藥共研極細末,加入冰片末混勻。加生石灰水和香油,攪拌均勻成膏狀。外涂患處,不用包扎,每日2~3次,一般一次止痛,2~3次可以自愈。
【適應病癥】帶狀皰疹,濕熱毒邪蘊結(jié)肌膚者
【按語】針對帶狀皰疹濕熱毒邪蘊阻肌膚的病機,采取清熱解毒利濕止痛之法。方中雄黃燥濕解毒;白礬、生石灰水清熱燥濕收斂;冰片芳香走竄,能清熱解毒,通絡(luò)止痛;乳香、沒藥活血止痛;香油潤膚生肌,諸藥共達解毒止痛、清熱燥濕之功。
帶狀皰疹中藥方4-雄黃洗劑
【方藥】雄黃20克,明礬20克,大黃30克,黃柏30克,側(cè)柏葉30克,冰片5克
【用法】除雄黃、冰片外,余藥放入清水中浸泡20分鐘,文火煎30分鐘。取汁300毫升左右,濾出藥液。加入雄黃、冰片粉末,混勻。稍溫后用紗布蘸藥液洗患處。每日2~3次,每次30分鐘。藥液保留,下次加溫再用,5天為一個療程。
【適應病癥】帶狀皰疹,濕熱毒邪蘊結(jié)肌膚者
【按語】針對帶狀皰疹濕熱毒邪蘊阻肌膚的病機,方中雄黃解毒殺蟲燥濕有良效;明礬味酸能收濕止痛,氣寒性燥急能解毒除熱濁;大黃 、黃柏、側(cè)柏葉能清熱解毒、祛濕活血、散結(jié)止痛。冰片性寒,清熱解毒,氣味芳香走竄能通經(jīng)絡(luò),開竅利氣機。諸藥共奏清熱解毒,祛濕止痛之功效。
帶狀皰疹中藥方5-大黃虎杖冰片酊
【方藥】大黃15克,虎杖15克,冰片15克
【用法】上藥浸入300毫升,濃度95%的乙醇液中,24小時后取澄清液備用。用時用棉簽蘸取藥液涂于患處,每日數(shù)次。潰爛處禁用。
【適應病癥】帶狀皰疹,濕熱毒瘀互結(jié)之證
【按語】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祛濕化瘀、通絡(luò)止痛之功效。方中大黃清熱瀉火解毒、化瘀止痛;虎杖清熱解毒,祛濕通絡(luò)止痛;冰片清熱解毒,通絡(luò)止痛。諸藥合用,切中帶狀皰疹濕熱毒瘀互結(jié)之病機。
帶狀皰疹
中藥配方
(一)
【辨證】濕熱。
【治法】涼血清熱,解毒利濕,活血止痛。
【方名】三紫湯。
【組成】紫草10克,紫參15克,紫花地丁30克,車前子10克,茯苓皮15克,甘草10克,細木通6克,元胡9克,大青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秦發(fā)中方。
(二)
【辨證】肝氣郁結(jié),郁久化火,兼挾濕熱。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解毒止痛。
【方名】四味膠囊。
【組成】龍膽草50克,板藍根50克,當歸100克,元胡50克。
【用法】以上各藥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個膠囊含生藥0.5克。每次服2-6程,每日3次。
【出處】許耀芳方。
(三)
【辨證】濕熱郁蒸,氣滯血瘀。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行氣止痛。
【方名】解毒止痛靈。
【組成】黃芩10克,連翹20克,板藍根25克,元胡25克,僵蠶20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薄荷15克,陳皮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另外可外涂2%龍膽紫,6天為1療程。
【出處】姜耀武方。
(四)
【辨證】火毒內(nèi)蘊血分。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散血,透疹。
【方名】虎杖解毒湯。
【組成】虎杖15克,板藍根20克,丹皮13克,赤芍13克,蟬蛻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蔣森方。
(五)
【辨證】濕熱內(nèi)蘊,感受毒邪,濕熱毒邪搏結(jié),壅滯肌膚所致。
【治法】清熱解毒祛濕。
【方名】馬齒莧解毒湯。
【組成】馬齒莧15克,大青葉15克,紫草15克,敗醬草15克,黃連10克,酸棗仁10克,煅龍牡30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出處】李林方。
(六)
【辨證】肝火妄動,濕熱蘊結(jié),風熱外感引發(fā)。
【治法】平泄肝火,清化濕熱,佐散風熱。
【方名】龍膽瀉肝湯加減。
【組成】柴胡6克,龍膽草9克,板藍根30克,生甘草3克,荊芥6克,赤白芍各9克,車前子9克,炒牛子9克,青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孫冀真方。
(七)
【辨證】邪毒蘊結(jié)肌膚。
【治法】清解邪毒。
【方名】三粉擦劑。
【組成】雄黃10克,明礬10克,琥珀末3克。
【用法】三種藥物共研成細粉,用涼開水調(diào)如稀糊漿,以新羊毛刷蘸之擦患處,隨干隨擦。
【出處】王渭川方。
(八)
【辨證】肝火內(nèi)郁,濕熱外侵,結(jié)于肌膚。
【治法】清火解毒。
【方名】雄蚣膏。
【組成】雄黃9克,蜈蚣3條(瓦焙)。
【用法】分別研為細末,混合均勻,香油調(diào)涂患處,每日3次。
【出處】王法昌方。
【食物療法】
【1、歸佛手柑】
配方: 佛手柑鮮果30克,當歸6克,米酒30克。
制法: 以上三物一同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煎煮。
功效: 舒肝理氣,養(yǎng)血活血。
用法: 每日1劑,可連用數(shù)日。
【2、莉花糖水】
配方: 茉莉花5克,紅糖適量。
制法: 茉莉花與紅糖放鍋內(nèi),加清水適量,煮至水沸,去渣。
功效: 理氣活血,解郁止痛。
用法: 代茶頻飲。
【3、歸陳皮蛋】
配方: 柴胡15克,當歸9克,陳皮9克,雞蛋1個。
制法: 以上四味加水適量,一同煮至蛋熟。
功效: 行氣活血,健脾和胃。
用法: 吃蛋飲湯,每日1劑,連用7日。
【4、茹桑葉茶】
配方: 竹茹5克,桑葉6克,炒谷芽9克。
制法: 以上三者加水適量,共煎取汁。
功效: 清熱除煩,健胃消食。
用法: 代茶頻飲,每日1劑。
【5、齒莧薏米粥】
配方: 薏米30克,馬齒莧30克。
制法: 先將薏米和馬齒莧加水煮熟,再加紅糖調(diào)味。
功效: 清熱解毒,健脾化濕。
用法: 每日1劑,連用7日。
【6、杞葉粥】
配方: 枸杞葉30克,粳米50克。
制法: 先把枸杞葉摘洗干凈,再與粳米一起加水熬粥。
功效: 清熱瀉肝。
用法: 隨量作早晚餐食用。
【7、胡青葉粥】
配方: 大青葉15克,柴胡15克,粳米30克。
制法: 先把大青葉、柴胡加水1500毫升,煎至約1000毫升時,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待粥將成時,入白糖調(diào)味。
功效: 清瀉肝火。 用法: 早晚分食,每日1劑,可連服數(shù)日。
偏方:
板藍根10克 當歸:15克 元胡:10克 龍膽草:10克 甘草:5克
帶狀皰疹偏方1
用法:老茶樹葉研細末,用濃茶汁調(diào)勻,涂于患處,每日2~3次,至好為止。
帶狀皰疹偏方2 用法:采鮮番薯葉適量、冰片少許,研細,同搗爛,敷于患處
帶狀皰疹偏方3 用法:新鮮黃瓜葉搗爛,連渣同敷于患處
要經(jīng)常喝溫開水.
平常不要吃蔥姜蒜辣椒羊肉花椒茴香等熱性食物和料理.可以吃香蕉梨獼猴桃黃瓜紅薯綠豆湯苦瓜等苦味的東西,因為按中醫(yī)說,它們是涼性的 ,敗火的好東西,尤其是苦味的東西,更是敗火的天敵
? ? ?有一種痛叫“帶狀皰疹”。豪不夸張的說,除了“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經(jīng)痛,就屬它了。夏天是帶狀皰疹的高發(fā)季節(jié)。在我國,帶狀皰疹每年影響近300萬人。
? ? ?大家都聽過纏腰火丹、纏腰火龍、纏腰龍、蛇盤瘡、蛇纏腰和蜘蛛瘡這些稱呼吧。說的就是帶狀皰疹。光聽名字就知道有多么可怕了。許多得過帶狀皰疹的患者都知道那撕心裂肺的疼痛,讓人切齒穿心,徹夜難眠,刻骨難忘,甚至痛不欲生。
一、如此可怕的帶狀皰疹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
首先帶狀皰疹是神經(jīng)損傷性疾病
帶狀皰疹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刻骨銘心的神經(jīng)痛,最主要原因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并損傷相應的感覺神經(jīng)的結(jié)果。
當出現(xiàn)創(chuàng)傷,疲勞,病后虛弱,免疫下降的時候,就會被激活。沿著感覺神經(jīng)軸索,到達該神經(jīng)所支配的皮膚區(qū)域。增殖變身為帶狀皰疹,首先會出現(xiàn)潮紅斑,有灼熱感,繼而會出現(xiàn)米粒到黃豆大小的丘疹。
因此帶狀皰疹不僅僅是皮膚病,更是神經(jīng)損傷性疾病。也就是說除了皮膚發(fā)炎外,神經(jīng)也同樣發(fā)炎了。痛覺由神經(jīng)系統(tǒng)傳遞,神經(jīng)發(fā)生炎癥,想不痛都難。
二、是什么原因?qū)е聨畎捳畎l(fā)生的呢?
? ? ?這就要提及一個病原體——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之所以叫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是因為它既可以引起水痘,又可以引起帶狀皰疹。對這一病毒沒有抵抗力的初次感染者,通常會表現(xiàn)為水痘,常見于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水痘的傳染力極強,直接接觸患兒或其飛沫均可傳染,易感兒發(fā)病率可達95%以上,但該病為自限性疾病,一般不留后遺癥,且病后可獲得終身免疫。但是有時病毒會以靜止的狀態(tài)存留于神經(jīng)節(jié)(潛伏期),并在多年后復發(fā)而出現(xiàn)帶狀皰疹。也就是說,患有水痘的任何人,在日后都有可能會出現(xiàn)帶狀皰疹。據(jù)相關(guān)研究顯示,約有10-20%的水痘患者,日后會出現(xiàn)帶狀皰疹。
三、普通人如何避免或者降低帶狀皰疹的發(fā)生率呢?
1.避免皮膚外傷與破損皮膚的外傷與破損易降低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使皰疹病毒乘虛而入,從而引發(fā)帶狀皰疹。因此大家應注意預防發(fā)生皮膚外傷與破損,避免皰疹的發(fā)生。
2.避免接觸毒性物質(zhì)? ?防止病毒感染
3.盡量避免接觸化學品及毒性藥物,因為化學品及毒性藥物易對皮膚造成很大的傷害,不僅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而且會降低機體抵抗力,從而給皰疹病毒可趁之機。
4.預防被其他疾病的病毒感染,尤其是季節(jié)性的寒暖交替,要注意自身的保暖措施,預防受寒而導致上呼吸道病毒感染。
5.預防感冒:身體受涼會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在引起感冒的同時,有可能誘發(fā)帶狀皰疹;
6.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營養(yǎng)均衡的飲食,適當?shù)倪\動,避免熬夜、過度疲勞等;
7.調(diào)整自身免疫力,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侵襲,主要是由于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失衡,因此,提高免疫力非常重要。
四、得了帶狀皰疹怎么治療:
帶狀皰疹的治療目標是緩解急性期疼痛、縮短皮疹持續(xù)時間、防止皮疹擴散、預防或減輕并發(fā)癥。系統(tǒng)性的藥物治療主要有 :抗病毒藥物、止痛和減少并發(fā)癥。
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可有效地抑制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復制,降低帶狀皰疹的嚴重性、降低帶狀皰疹的持續(xù)時間、預防帶狀皰疹的并發(fā)癥。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cè)一橫指處)、氣海(位于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guān)元(位于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guān)元、氣海、左側(cè)足三里;第二組,關(guān)元、氣海、右側(cè)足三里。
方法:選準穴位后,點燃藥用艾條,分別對準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鐘,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xù)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xù)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關(guān)元、氣海、足三里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diào)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于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于無病時,常灸關(guān)元、氣海、命門、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后,神清氣爽,容光煥發(fā),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xù)灸半個月后才明顯)。
二、艾灸治凍瘡
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處)、足三里穴。
方法:在凍瘡局部先揉按5分鐘。選準穴位后,點燃藥用艾條,對準已發(fā)或?qū)l(fā)凍瘡處,各懸灸3~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色為度。若凍瘡在上肢或耳朵,必須加灸合谷穴3~5分鐘;若凍瘡在下肢,必須加灸足三里穴3~5分鐘。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用本法連續(xù)艾灸3天,凍瘡不再復發(fā)。
三、艾灸治胃痛
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足三里穴。
方法:選準穴位后,點燃藥用艾條,在中脘穴、一側(cè)足三里穴上各懸灸10分鐘,以穴位上皮膚潮紅色為度。胃痛可立即緩解。使用時要注意力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痙攣趨于弛緩,胃蠕動強者趨于減弱;又能使胃蠕動弱者立即增強,胃不蠕動者開始蠕動。因此,除胃潰瘍出血、穿孔等重癥,應及時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療外,其他不論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胃神經(jīng)官能癥等,若以胃脘疼痛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時止痛。
艾灸分類:
(一)、艾灶灸:即用艾絨或艾粉做成因錐型或自貼灸型進行施灸。
a:直接灸一將艾泣直接放在皮膚上灸至起泡,對咳喘、肺癆、痞塊有良好的作用。
b:間接灸一即隔物進行施灸、有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隔附子餅灸等。
(二)、艾條灸:
a、溫和灸: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進行熏灸,病人感到舒適無灼痛感,以皮膚潮紅為度。
b、在啄灸:點燃艾條,對準施灸部位,象鳥雀啄食一樣, 一起一落,一遠一近。
c、回旋灸:將點燃的文條懸于施灸部位上方2-3cm左右移 動,往返回旋。
d、太乙神針:加十一味中藥制成的藥艾條,點燃藥艾條, 用七層棉布包裹著艾火,緊按在穴位上,稍停留1-2分鐘。如感覺過熱可提起等熱減再灸。
e、雷火神針:加八味中藥制成的藥艾條,灸法同太乙神針。
(三)、溫針灸:把針插入艾絨球或艾粒邊燃燒邊行針。
(四)、灸器灸:把艾灸放在灸器里施灸。
(五)、天灸:與直接的灸法相同,千旦有蒜泥灸、毛莨灸、斑蟊灸、早蓮灸、白芥子灸,吳某芙灸之分。
(六)、燈火炙:用燈草蘸油點燃火苗對準穴位猛一接觸,迅速 離開,反復若干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55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白術(shù)育苗操作規(guī)程
下一篇: 家有冰硼散,小病不犯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