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穎
美國一病人以“左側肩膀痛”為主訴,到醫(yī)院求診。經主管醫(yī)生在肩及手部的穴位針灸治療后,疼痛癥狀雖有減輕但仍不滿意。當時在美國講學的廣東省中醫(yī)院芳村分院傳統(tǒng)療法科主任周達君經過脈診發(fā)現(xiàn),患者的病情是“足太陽膀胱經不利”,于是囑咐主管醫(yī)生加針雙側昆侖穴及攢竹穴,其余治療不變。隨后,患者癥狀立刻緩解。
這是為什么?周達君解釋,中醫(yī)治療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整體觀念,脈診的精妙之處也在于對患者整體狀況的把握。這位病人雖然病在肩,但脈診提示其病情是“足太陽膀胱經不利”。于是在治療中就采取了先疏通足太陽經,再治療局部的思路。足太陽膀胱經所過為人體的頭項背腿,主人一身之表。攢竹穴位于面部眉頭陷中,是膀胱經的第二個穴位。昆侖穴則位于足跟,是膀胱經的經穴。此二穴相配,一上一下,一降一升,可以疏通整個膀胱經。故加針此二穴后,效果明顯增強。
良好的效果,使患者主動說明自己最初發(fā)病是因為洗澡后背部吹空調引起。這與周達君對病情的認識與采取的治療措施都是相符的,同時也證明了脈證在臨床治療中的重要性與可靠性。
作為《脈診導論》一書的作者,周達君對脈診研究有較高造詣。他就脈診概念、歷史沿革、分類與特色進行了介紹,并詮釋自己對脈診的新觀點和發(fā)展思路。
脈診軌跡清晰可見
什么是脈診?教科書的定義是,脈診即切診,是醫(yī)生用手指切患者的脈搏,感知脈動應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斷病證的診查方法。
周達君說,中醫(yī)脈診發(fā)展經歷了散亂、規(guī)范、推廣和創(chuàng)新幾個時期。在漢以前是形成期,其特點是以診測人體動脈搏動規(guī)律為媒介,形成了不同的診斷體系,如“五臟脈法”、“十二經脈法”、“三部九候脈法”、“寸口脈法”以及“倉公脈法”等。同時,醫(yī)家對脈象的表述各不相同,比較散亂。
在漢末及晉唐是規(guī)范期。脈診知識已經收錄在《傷寒論》、《脈經》及《千金方》中,并經歷了傳承及演化過程。當時,有很大一部分醫(yī)生已經采用寸口脈法為主的脈診形式了。醫(yī)圣張仲景則采用的是以“寸口脈”為主合參“人迎脈”、“趺陽脈”的方法,從而清楚地顯示脈診在發(fā)展中的軌跡。隨后,王叔和在《脈經》中確立了后世寸口三部九候脈診法形態(tài),并完成由張仲景所開始的對脈法、脈象的規(guī)范工作。在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的脈法部分,就已經與此后的脈法基本相同了。
唐宋元明清是成熟與推廣期。標志是《王叔和脈法》與《脈賦》、《四言脈訣》的成書。這期間脈法是以寸口三部九候脈法為主體,主要是研究具體病證與脈象之間的對應關系。這時期出版的著作也很多,每個著者都對脈診有自己的經驗與思考,但主體結構已經確定。這一時期,最出名的脈書則是《瀕湖脈學》。
自民國到現(xiàn)在,應該是反思與創(chuàng)新期。其中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現(xiàn)代醫(yī)學思想的引入,帶來的問題就是“脈是真的還是假的”,人們怎能從那小小的一段動脈中取得那么多有用的東西?二是全息生物學的提出,為人們理解脈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掌握絕技從師明理
在古代,脈診一直為中醫(yī)學者所重視。在古醫(yī)籍《黃帝內經》中有“善診者,查色按脈,先別陰陽?!薄峨y經》中講“切而知之謂之巧?!庇捎诿}診相對客觀與穩(wěn)定,它的可靠性與醫(yī)師對其的掌握能力密切相關。所以,民間就有用脈診水平來判斷醫(yī)師能力的說法,脈診也就變成了絕招。
周達君介紹,因視角的不同,脈診有多種分類。一是以時代分類。漢以前的脈診方法為“先古脈法”,包括《黃帝內經》中的脈法,張仲景的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診法,而《脈經》以后的寸口三部九候脈法,為“后世脈法”。二是以部位分類。有單部位的診法,如寸口脈法(后世之寸口三部九候脈法);有遍診法,如三部九候遍診法、十二經脈遍診法。三是《脈診導論》中所特有的分類方法,以指導思想與診脈的目的分類。分為氣韻脈法與全息脈法。不論哪種分類方法,脈診的基本指導思想,都來源于“有諸內必形諸外”的中醫(yī)理念。從脈來說,它本身就是構通人體內外上下的通道,所顯示的信息更為深層,也較少干擾,更能接近疾病的病機與本源。
脈診對診斷疾病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具有相對客觀與穩(wěn)定;直達病機,洞見病源;提綱攜領,匯聚諸證等特點。從脈診理論源頭看有兩大體系,一種是診氣的脈法,以查病氣、病因、病機為主要目的。一種是診形的脈法,以查患者的病情、病形、病位為主要目的。他強調,真正的“明醫(yī)”是將診氣和診形兩種脈法通而明之,并通過四診合參把各種信息資料歸納起來,得出最佳的診斷結論,并驗之臨床。
周達君認為,掌握脈診這種絕技,在學習中有幾個難點。分別是手感難尋,師承不同,表達各異,理解難通。手感難尋指每個人指端的感受,以及對這種感知的表達是不一樣的。所以手感的養(yǎng)成與規(guī)范,就非常重要。在古代,脈診技術是手手相傳,如今,這便成了大問題。
對此,周達君提出,“明理”是第一要務。只有明白了脈診的道理,才能用理論指導實踐。古人說,“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癥多?!闭莆彰}診絕技最重要的一是要有師承,二是要有實踐。
發(fā)展之路更新理念
周達君說,中醫(yī)歷來的思想模式是重歸納而輕分析。歷經千年后,使得脈診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從而有了“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之嘆。
其實,前人為了將脈診的問題講明白,也采用多種方法。如取類比象法,就是以“如盤走珠”指示滑脈,以“如按琴弦”指代弦脈。綜合歸納法,以浮脈為綱,包括浮脈、芤脈、濡脈等;以沉脈為綱,包括沉脈、弦脈、緊脈、實脈等。這些方法因時代所限,總是偏于模糊,難于實踐。所以古人脈書,多有自相矛盾。
通過研究,周達君對脈診的新定義是“脈診是通過判斷人體動脈搏動規(guī)律,進而搜集人體內在體質特征與疾病信息的方法”。修改后的這個定義不再提脈搏的形象,而直接提脈動規(guī)律,表述更準確。同時,脈診不再僅僅將病情作為主要目標,而是將搜集信息作為診脈的目的。
“脈重解析”是周達君在《脈診導論》中提出的觀點,即從現(xiàn)代分析歸納的思想模式出發(fā),來理解脈診的特性。他將脈分為位置、速度、邊界、流利度、力度、形態(tài)幾個要素。與一般觀點不同的是,他提出的是單因素回歸,需要對這些要素進行分別定性。如臨床診脈時,先對某一個脈的不同要素進行分解,進而分析每一個要素所提示的問題,最后將對不同要素的分析結果進行歸納整理,從而得到對診治疾病具有指導價值的脈診結論。
發(fā)展脈診有何思路?周達君強調,首先要更新理念。前人已經注意到脈診有速度、力度這些變化,但只是將其分類依據(jù),或者描述方法。后人只是接受了分析歸納這種思想后,才有可能將這些要素作為單因素分析,從而為脈診的客觀化表述鋪平道路。其次,要解決脈診與現(xiàn)代科技的結合問題。幾十年前的脈診儀,是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研制的。雖然,它只是對脈搏力度與位置的描述,但發(fā)現(xiàn)了脈搏波,這就為現(xiàn)代的脈學研究起到了帶頭作用。在有了多種探測手段和電腦的現(xiàn)代,新的研究方法將有可能帶來更多的啟示。
不叫神奇,這都是由人體所表現(xiàn)的種種狀態(tài)。也有很多癥狀中醫(yī)把脈是看不出來的,比如說腿骨斷過,那里表皮肉里長了一瘤子,女孩是不是處女之類的,是不可能把脈號出來的。例行檢查身體還是必要的,西醫(yī)可以照X光CT或者其他,中醫(yī)不可能透視你的人體,呵呵~~
而且中醫(yī)不僅僅是把脈來斷癥,中醫(yī)斷癥說的是望聞問切,只要綜合所有的答案來分析,集合所有情況,根據(jù)患者的體質不同來下藥,才給出最準確的處方。
說點粗俗的:
中醫(yī)醫(yī)人是用天然的生理消化吸收方法來協(xié)調人體內部的循環(huán)運作,是縱觀性的讓人體協(xié)調來達到身體的健康。就像現(xiàn)在社會為什么要和諧一樣,只有和諧才能良好的發(fā)展。
西醫(yī)呢,卻是微觀處理,直接的對病灶進行攻擊或者強行阻止病灶的蔓延。但是有科學的儀器,可以準確地了解到直接性的創(chuàng)傷位置(斷腿斷手,內部血管破裂之類最有效),而中醫(yī)對這個只能靠經驗來達到,接駁血管之類的中醫(yī)就沒辦法,也會延遲比較長的時間,要開膛破肚之類的中醫(yī)就要遜色很多。
但是西醫(yī)在一些病里面就不敢茍同,比如肝臟腎臟已經受到病毒損傷的情況下繼續(xù)對其用藥,強行將其病毒用抗生素或者其他激素進行打擊,但是就是因為病毒本來已經是強勢的情況下,肝臟腎臟才會出毛病,本來內部已經受傷,加上西藥的情況下會增加其內臟的損傷,就算病毒打敗了,內臟的損傷也大大增加,本來的功能也就大大的減弱了,就因為該內臟的功能減弱了,以后也常常會出現(xiàn)毛病復發(fā)的或者受到另外一種病毒侵害。
所以中西要結合,結合西醫(yī)的科學儀器跟手術長處加上我國中醫(yī)的智慧調理才是最合適的。
別看大片大片的,誰看誰鄙視,地球人都知道
脈“象”和卦“象”,這其中的“象”是什么意思呢?此兩“象”其實是一個意思,都是用抽象的概念解釋事物的表象,是一種形象的比喻。這種表面的現(xiàn)象在一定的情況下是不能夠反應事物的本質的。 脈“象”即是脈動應指的形象,這種形象包括脈動的頻率(遲脈、數(shù)脈),節(jié)律(結脈、代脈、促脈),充盈度(虛脈、實脈),通暢的情況(滑脈、澀脈),動勢的和緩,波動的幅度等。而這些形象能否如現(xiàn)代老百姓所認為的中醫(yī)“一把脈”就什么“病”都知道了呢?這要從現(xiàn)代老百姓所認為的“病”說起?,F(xiàn)代老百姓認為的“病”多數(shù)是西方醫(yī)學的一些診斷名詞,比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肺炎、胃炎、腎炎等等,很少有人能夠認識到是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痰飲、血瘀等等證候上來,即使能夠認識到這方面來,多數(shù)也是片面的,不夠全面。這是西醫(yī)學對中醫(yī)學的一種影響,也是國人對中醫(yī)認識上的一種誤區(qū)!況且,脈診是中醫(yī)“望、聞、問、切”四診中的一診,也不能夠反應中醫(yī)診斷的全貌。我國現(xiàn)存的最早的脈學專著是西晉王叔和的《脈經》。此書匯集漢代以前的脈學之大成,選取《黃帝內經》、《難經》以及張仲景、華佗等有關論述,分門別類,在闡明脈理的基礎上聯(lián)系臨床實際,根據(jù)脈的形象總結出二十四種脈。李時珍的《瀕湖脈訣》發(fā)展為二十七脈。李士材再增入疾脈合為二十八種。脈象是中國經數(shù)千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來的,有一定的實用價值。而西醫(yī)學傳入中國不過百十余年的歷史,但是,其在診斷技術上發(fā)展迅速。準確率高。簡單的說從發(fā)展的時間上來看,中醫(yī)的脈象和西醫(yī)的病名也就百十余年的交集,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沒有哪個人能夠把西醫(yī)的某個疾病同中醫(yī)的某一種脈象聯(lián)系到一起。況且,中醫(yī)、西醫(y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醫(yī)學理論體系,也不可能聯(lián)系到一起。但兩者可以取長補短,共同治療疾病已期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所以說,中醫(yī)的脈象是不能夠如老百姓所認為的“一把脈”就把自己心目中的西醫(yī)診斷病名給“把”出來的。 而《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藏腑病形篇有原文說:“按其脈,知其病”。又做何解釋呢?當時所指的“病”即是當時老百姓所認識的病證,如陰陽、表里、寒熱、虛實等等證候。而那時的病名沒有現(xiàn)在西醫(yī)病名的干擾。時間不同,意義也不一樣了。 那么,中醫(yī)的脈象主病又是什么意思呢?又能主什么病呢?脈象主病是指脈象主要提示的病癥?,F(xiàn)把脈象與主病列述如下:1.浮脈主表證,也主虛證。2.沉脈主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3.遲脈主寒證,有力為寒積,無力為虛寒。4.數(shù)脈主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5.洪脈主氣分熱盛。6.微脈主陽衰氣少,陰陽氣血諸虛。7.細脈主氣血兩虛,諸虛勞損,元氣離散,又主濕病。8.散脈主元氣離散。9.虛脈主虛證。10.實脈主實證。11.滑脈主痰飲,食滯,實熱。12.澀脈主傷精,血少,氣滯血瘀,挾痰,挾食。13.長脈主肝陽有余,陽盛內熱等有余之證。14.短脈有力主氣郁,無力主氣損。15.弦脈主肝膽病,諸痛,痰飲,瘧疾。16.芤脈主失血,傷陰。17.緊脈主寒,痛,宿食。18.緩脈主濕病,脾胃虛弱。19.革脈主亡血,失精,半產,漏下。20.牢脈主陰寒內實,疝氣,癥瘕。21.弱脈主氣血不足。22.濡脈主諸虛,又主濕。23.伏脈主邪閉,厥證,也主痛極。24.動脈主痛,驚。25.促脈主陽盛實熱,氣血痰飲宿食停滯,也主腫癰。26.結脈主陰盛氣結,寒痰血瘀,癥瘕積聚。27.代脈主臟氣衰微,風證,痛證,七情驚恐,跌打損傷。28.疾脈主陽極陰竭,元氣將脫。另外,有相兼脈與主病。所謂相兼脈象是指這些脈象互相兼現(xiàn)來說,如徐靈胎所說的合脈。相兼脈的主病往往等于各個脈象所主病的總和,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臨床上又有舍脈從癥,舍癥從脈的情況,說明脈癥也有真假之分。脈有從舍,說明脈象只是疾病臨床表現(xiàn)的一個方面,因此,不能把脈象作為診斷疾病的唯一依據(jù),只有全面的運用四診,四診合參,才能從舍自如,得出正確的中醫(yī)診斷。最后忠告患者朋友:凡是“一把脈”,不經過四診辯證,詳細詢問病史,就給你開出藥的中醫(yī)大夫,千萬不要吃他開的藥,吃了也不對證,耽誤病情。這樣的中醫(yī)大夫忽悠人、騙人的太多了?。?!
這個問題要回答非常多.不說左手的心肝腎,也不說右手的肺脾腎,就從大體上說常見的一些脈象簡單的分析一下.
首先可判斷疾病的性質和病位.
一般寒性病脈象多緊,沉,緩.而熱性病多數(shù),急,有力為實癥,無力為虛癥.
如浮(輕摸就能摸到),說明病邪在表,如沉,用力才能摸到,說明病在里,或是說在臟.
二是可推斷一些疾病的進退.
如本來為表癥,脈浮,但漸脈象變洪大,高燒,說明邪盛正衰主病進.如從洪大漸趨緩和,也就是病從重漸好轉了.
脈象不是一兩句能說清的,我收藏了一個脈象口訣,原箸是吉林省已故老中醫(yī)李治民先生,你看看是否有用。
發(fā)明脈,是先賢,去蕪存精幾度研,綱舉目張明如鏡,此篇執(zhí)簡可御繁。
切脈法,有真?zhèn)?,二十八脈不一般,浮沉遲數(shù)四綱脈,各脈分屬要精研。
有些脈,浮沉兼,浮統(tǒng)五脈(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脈(伏、細、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脈焉。(虛、實、芤、長)(郭按:焉字在這里是其中的意思)
浮脈:浮輕取,重按無,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風熱,浮而無力是血虛。
沉脈:沉重按,脈才顯,如石投水必下潛,沉而有力為冷痛,沉而無力是虛寒。
遲脈:遲脈來,一息三,脈來極慢記心間,遲司臟病或多寒,虛實之間仔細研。
數(shù)脈:數(shù)脈來,息六至,脈來快速用心記,浮沉虛實須分別,君相之火不同治。
虛脈:虛脈形,皆無力,浮大而軟無根砥,脈虛身熱為中署,氣虛正虧身無力。
實脈:實脈形,大而長,三候充實力最強,新病見實邪氣盛,久病見之病主殃。
滑脈:滑脈狀,頗費猜,如盤走珠應指來,宿食痰熱胸中滿,女脈調時應有胎。
澀脈:澀脈狀,刮竹形,細遲短滯似欲停,血少津枯氣血痹,女人非孕即無經。
洪脈:洪滿指,似波瀾,來時雖盛去悠然,洪主病進邪氣盛,脹滿胃反治頗難。
微脈:微如絲,按若無,欲絕非絕微脈呼,五勞六極諸虛病,猝病有生久難圖。
緊脈:緊如索,是脈形,拘急彈指切如繩,寒傷內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緩脈:緩四至,是脈形,從容和緩號為平,或因脾虛風濕病,是病非病仔細評。
濡脈:濡脈形,浮柔細,水面浮棉弱無力,產后病中見猶可,平人無根須憂慮。
弱脈:弱脈形,沉柔細,如棉在水力不濟,陽氣衰微精血虛,老人猶可少壯忌。
長脈:長迢迢,過本位,指下按之柔為貴,長主心腎根本壯,長大急硬火之罪。
短脈:短縮縮,喻如龜,藏頭縮尾脈中推,短主諸病皆難治,蓋因真元氣多虧。
芤脈:芤脈形,中間空,芤脈按之軟如蔥,火犯陽經血上溢,熱傷陰絡下流紅。
弦脈:弦脈形,脈挺然,弦脈端直似琴弦,弦應肝膽痰飲痛,大小單雙分輕重。
散脈:散脈候,浮而亂,中候漸無按不見,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魂欲斷。
細脈:細脈候,細如線,沉取極細終不斷,憂勞過度氣血虧,濕邪郁結也常見。
伏脈:伏脈狀,仔細求,下指推筋著骨頭,氣郁寒凝食內結,欲吐不吐邪閉由。
動脈:動脈跳,數(shù)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園,動脈主病痛與驚,少陰動甚妊子焉。
革脈:革浮取,脈繃急,革脈形如按鼓皮,女人半產并崩漏,男子營虧或夢遺。
牢脈:牢沉取,脈堅強,牢形實大合弦長,積聚內結寒疝痛,奔豚痃癖氣為殃。
促脈:促脈數(shù),時一止,如馬急行偶失蹄,炎炎火盛亡津液,喘嗽狂斑毒最急。
結脈:結脈緩,時一止,結脈形狀記心里,疝瘕郁結寒氣盛,情志不遂也致之。
代脈:代脈止,不即還,良久方來是真?zhèn)?,久病見代病難治,孕者生兮癇者安。
疾脈:疾脈來,躁而急,脈來一息七八至,亢陽無制真陰竭,喘促聲嘶病危矣。
中醫(yī)的獨特的診病方法——脈診,即切脈,俗稱“號脈”。切脈診病,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y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而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yī)書中,已有“脈法”的內容。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于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復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后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y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仔細觀察,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遠端的寸部對應的是人體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與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間的關部,對應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統(tǒng));近端的尺部對應腎、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統(tǒng))。如此,小小的“寸口”,卻儼然成為人體五臟六腑的全息窗口。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于外者,病位淺,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脈時還有許多講究。首先,要求安靜,包括外環(huán)境的安靜與醫(y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颊咴谠\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后方可診脈。醫(y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并將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鐘以上。診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時醫(y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jù)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學習診脈,必須先了解正常的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鐘跳動70—80次左右,節(jié)律規(guī)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jié)、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于里。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后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饑餓時脈多軟弱。如果發(fā)現(xiàn)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異常脈象。
浮脈,是脈動顯現(xiàn)部位表淺的一種脈,輕取即得,重按反而變弱。一般情況下,提示病邪在表。脈浮而有力者為表實,浮而無力者為表虛。
沉脈,是脈動顯現(xiàn)部位較深的一種脈,輕取不得,重按始見。通常主里證,沉而有力者為里實證,沉而無力者為里虛證。
遲脈,脈來較慢,每分鐘60次以下。多主寒證,因寒可使血流速度減慢。遲而有力者為冷積實證,遲而無力者為陽虛證。
數(shù)脈,脈來較快,每分鐘90次以上,來去急促。多主熱證,因熱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數(shù)而有力者為實熱證,數(shù)而無力者為虛熱證。
細脈,又稱小脈,脈如細線,軟弱少力,但應指尚明顯。是濕證與虛證之象。因濕邪阻滯脈道或氣血虛而不能充盈脈道所致。
洪脈,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狀如洪水。大多主邪熱亢盛的實證。
弦脈,脈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見于有肝膽病、痰飲證、疼痛證的患者。
滑脈,脈來流(滑)利,如盤走珠。是實熱證、痰飲證、傷食證,或妊娠的脈象。
澀脈,脈來艱澀不暢,如輕刀刮竹。為氣滯證、瘀血證、精血虧少證之征象。
虛脈,三部脈舉按皆無力,隱隱蠕動于指下,為一切無力脈之總稱。是虛證之象,主要為氣虛或氣血兩虛證。
實脈,三部脈舉按皆有力,脈來盛而堅實,為一切有力脈的總稱。是實證之象,提示邪氣實而正氣不虛。
促結代脈,即促脈、結脈、代脈,均為節(jié)律異常、有間歇的脈。促脈為脈來急數(shù)而有不規(guī)則的間歇,促而有力者為陽熱亢盛之證,促而無力者多為氣虛將脫之象;結脈為脈來緩慢而有不規(guī)則的間歇,有陰盛、氣結、寒痰、瘀血等多種主??;代脈為脈來緩慢而有規(guī)則的間歇,間歇時間較長。為臟氣衰微或氣滯血瘀之證。
脈象還有許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幾種脈象。中醫(yī)臨床治病,除了望、聞、問診外,切脈也非常重要。唐代名醫(yī)孫思邈就說:“夫脈者,醫(yī)之大業(yè)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為醫(yī)者哉?!”辨證時,脈象常常起決定作用。
如最近治療一位經常反復腹瀉多年的老年患者,就診時大便一日5 6次,水瀉,大便臭味不甚,無膿血,不能進食任何含粗纖維的食品,每日只能吃少量稀飯或爛面條,否則腹瀉次數(shù)更多。察其舌淡紅,苔薄白膩。從以上癥狀看,似無熱象。但患者之脈甚數(shù)(每分鐘124次,有冠心病史,經常心悸,胸悶等癥狀)。辨證認為,患者病程很長,脾氣已虛,但夾有火熱之邪,火邪下迫大腸則腹瀉,上擾心神則心悸。故用補氣的黨參等配伍清熱瀉火的黃連(既能瀉大腸火,也能清心火,一舉兩得)治療,七劑后復診,大便減為每日1 2次,心悸癥狀改善,心率也有所減慢。
當然,疾病的病因與病理變化是非常復雜的,因此臨床上所見的病脈往往也很復雜,常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脈象并見,如脈浮數(shù)、沉遲、滑數(shù)、弦澀等。還有脈證相符與不相符的問題,不相符時,就須決定是舍癥從脈,還是舍脈從癥等。另外,理論上談脈診不難,但實際操作中要確定是何脈、解釋分析脈與病的關系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說:“脈理精微,非言可盡,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不經過多年的反復實踐,細心體會,不用心去悟、去比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脈診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58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秋燥滅火,針灸按摩也有效
下一篇: 花蛤蒸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