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 丁洪磊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學術爭鳴始終伴隨著中醫(yī)藥的發(fā)展
爭鳴1
病機理論:劉完素VS《內經》
《黃帝內經》的誕生
自隋唐以后
金元時期的醫(yī)家劉完素通過自己30余年對經典的研究和臨床實踐
此外,他還將五運主病
爭鳴2
清暑益氣湯:李氏VS王氏
清代以前醫(yī)家關于暑熱論治
,多宗金代李東垣之法。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方出自《脾胃論·長夏濕熱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氣湯論》,篇中指出:“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熱傷氣故也?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時光穿梭到六百年后
他不同意東垣關于“陰暑”和“陽暑”的劃分
王氏創(chuàng)建此方時
,完全可以為該方另起一名,而他偏偏選擇與李氏相沖突,而今世之人又有幾人能具如此氣魄!爭鳴3
人體陰陽:陽常有余VS陽非有余
宋元時期
,醫(yī)家的學術爭鳴,致使“新學肇興”,遂開“醫(yī)之門戶”林立的局面。“陽常有余”與“陽非有余”便是滋陰學派的朱丹溪與溫補學派張景岳所提出的針鋒相對的主要觀點。朱丹溪承朱子理學之正傳
,運用天人相應的理論,通過對天大地小、日蝕月缺等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認為人體在正常生理狀況下,就存在著“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情況。他還指出,人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明代醫(yī)家張景岳早年對丹溪之書愛不釋手,中年時將信將疑
,至晚年則堅決反對。早在《內經》中就有“陽氣者,若天與日
,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等論述,這些內容都強調了陽氣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他又從宇宙生成論的層面批駁了丹溪的觀點,指出:“日麗乎天,此陽中之陽也,非太陽乎?月之在天,陽中之陰也,非少陰乎?水行于地,陰中之陰也,非太陰乎?火之在地,陰中之陽也,非少陽乎?此等大義,誠丹溪所未知”。(《類經附翼·大寶論》)自此后世醫(yī)家普遍認為
蔡元培先生曾言:學術乃天下之公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585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上一篇:
服中藥講究黃金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