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九月
中醫(yī)指出,九月養(yǎng)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guī)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精神調養(yǎng)在秋天非常重要,因為秋天有萬木凋謝之感,人容易產生“悲秋”,所以要培養(yǎng)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以適應秋天平容之氣。如天氣好的時候,外出走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排解秋愁。
九月養(yǎng)生防秋燥非常關鍵,人在秋高氣爽的日子里,往往會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蛇m當多服一些含維生素的食品或用中藥食療。
秋之十月
十月是秋季中很重要的一個月份,預示著秋天即將結束,冬天將要來臨,而秋應對的臟器是肺,所以此時要防燥邪之氣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飲食上以滋陰潤燥為宜。還要多飲水,減少節(jié)氣造成的干燥之氣。
中醫(yī)理論認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秋季必須保養(yǎng)體內陰氣,當氣候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精潛藏于內之時。故應以保養(yǎng)陰精為主。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fā)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讹嬌耪氛f:“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jié),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極易倦怠、乏力、納呆等。在民間素有“秋補”習俗。萬物正可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根據中醫(y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必要。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八忌。
進補注意八忌
忌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fā)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fā)心血管疾病。所以進補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缺什么,補什么”才能事半功倍。
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忌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高貴的傳統(tǒng)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并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對象和適應癥,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忌虛實不分
中醫(y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癥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傷害身體。保健養(yǎng)生雖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qū)別,但起碼應將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
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
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火上加油”。
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yǎng),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癥等老年常見病、多發(fā)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F代營養(yǎng)學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物質。
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后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guī)律甚至便秘。故養(yǎng)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yǎng)”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忌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fā)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yǎng)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tǒng)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jié),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補不變,一補到底。
有沒有最省事的方式?不吃不動,閉上眼睛,一覺醒來就能達到效果,相信這對于怕麻煩的都市人非常吸引。其實,人的一生有1/3在中度過,正確的方式與良好的睡眠狀態(tài),與養(yǎng)生關系密切。提倡“未先防”與“上工治未”,重視形體和精神的調養(yǎng),主張“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所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強調提高正氣與抗病能力為主的養(yǎng)生觀點。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通過調節(jié)日常生活方式,可以養(yǎng)生防病。至于,自然也有獨到。
注重睡眠可養(yǎng)生
“眠食二者,為養(yǎng)生之要務。”良好的睡眠能補充能量、恢復精力,有“養(yǎng)陰培元”之效。所以,掌握要領,便可踏上簡單易行的養(yǎng)生之道。
向來講究“”的整體觀,人體不僅要維持體內循環(huán)和諧,還要注意與自然界外部環(huán)境的和諧。廣東省中醫(yī)院傳統(tǒng)療法中心副主任陳秀華指出,隨著春生、夏長、長夏化、秋收、冬藏四季的變化,人體必然與之相適應,故有“四時養(yǎng)生”之說。秋冬季節(jié),自然界的陽氣漸趨收斂、閉藏,此時起居作息要更注意保養(yǎng)內守之陰氣,強調睡眠養(yǎng)生正當其時。
“秋季早臥早起,冬季早臥晚起”是此時主要的睡眠養(yǎng)生之道。具體睡眠時間,建議每晚亥時(即9點-11點)休息,爭取在子時(11點-1點)入睡。因為子時是陽氣最弱、陰氣最盛之時,此時睡覺,最能養(yǎng)陰,睡眠質量也最佳,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養(yǎng)生效果。
關于睡覺的方位,有不同的說法,令人困惑。有研究指出,由于地球磁場的影響,人睡覺時采取頭北腳南的方位,使磁力線平穩(wěn)地穿過人體,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地球磁場的干擾。而我國古代養(yǎng)生學家卻認為,人的睡覺方向應該隨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而改變。唐代著名醫(y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边@就是考慮到“應四時所旺之氣而臥”的緣故,因中醫(yī)的五季與五方相應,有春東、夏南、長夏中、秋西、冬北之說,因此睡眠的方位也與當時節(jié)氣相應。
陳秀華副教授指出,盡管這些理論都有一定道理,但在實際生活中受房屋朝向和家居布局的影響,而存在一定局限性,市民其實不必太過拘泥于這些理論,而導致不必要的擔心。反而建議大家,應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入睡前應“安神定志”、飲熱牛奶或蜂皇漿,或用溫水沐足,最好能輔以等,以利“心腎相交”……這些措施對于提高睡眠質量有更明顯效果。
藥膳
失眠、多夢、淺睡、易醒,相信是處于的都市人最熟悉的困擾。這些,屬于“不寐”、“郁病”、“虛勞”、“心悸”等范疇,與多種相關,會引起不同類型的睡眠障礙。如郁病多與西醫(yī)的抑郁癥、焦慮癥或更年期綜合征相關,年老體虛或久病重癥而致“虛勞”也會影響睡眠;因消化功能紊亂而造成的睡眠障礙,正與中醫(yī)“胃不和,則臥不安”相符;心血管所帶來的心悸、氣促和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等也會影響睡眠。
陳秀華副教授說,秋冬時節(jié),正宜進補。由資深的專業(yè)中醫(yī)師辨證診斷后,施以藥膳身體、滋補安神,正是治療睡眠障礙的最好時機。以下針對臨床常見的證型,推薦一些中藥藥膳處方以供參考。
●肝腎陰虛型
此證型因由肝腎陰虛所致,主要表現為潮熱盜汗,頭暈目眩,耳鳴,舌質紅,少苔。以滋補肝腎、養(yǎng)心安神為調理原則。
對癥藥膳:
1.枸杞蓮子百合湯:將適量枸杞、蓮子、百合洗凈,加冰糖煮沸,有補益肝腎、清心潤肺之效。
2.紅杞蒸雞:將竹絲雞以黃酒、姜蔥煮熟,再加枸杞、紅棗與荷葉中蒸2小時,即可食用。有滋補肝腎,益氣和血,養(yǎng)心安神之效,適合陰虛、腎虛體質,以及腦中風后遺癥、之人進補。
●心血虧虛型
表現為面色蒼白、倦怠無力、皮膚干燥、心悸氣短、睡眠不實,如冠心病、肺氣腫等皆屬于心血虧虛型睡眠障礙。以養(yǎng)血安神為調理原則。
對癥藥膳:
1.黨參當歸燉豬心:黨參40-60g,當歸10g,豬心一個,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燉至豬心爛即成。有補血益氣安神之效。
2.淮杞元肉燉兔肉或羊肉:淮山、枸杞、元肉適量,與兔肉或羊肉同燉,也可加入阿膠汁加強補血功效,最宜秋冬進補,養(yǎng)血安神、補中益氣。
3.獨參湯:人參30克,紅糖30克。將人參切片,加水約100克,煎約,取汁,加入紅糖攪化即可服食??纱笱a元氣,養(yǎng)血活血。
●心脾兩虛型
多見心悸健忘、神疲倦怠、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淡苔薄白。多因思慮太過,勞逸失調,損傷心脾氣血所致。調理以健脾養(yǎng)心、補益氣血為原則。
對癥藥膳:
1.棗仁粥:酸棗仁60g,炒熟后放入鍋內,加水煎熬15-20分鐘,取汁備用。再將梗米400g洗凈,將藥液倒入,此時也可加入去核紅棗6-8粒,武火煮20分鐘后,轉文火煮至米粒爛熟即成。有養(yǎng)陰、補心、安神功效。
2.甘麥大棗湯:小麥去殼100g,大棗15枚,甘草18g,用水煎成兩碗湯汁,睡前服用,連服6天。有安神定志、益氣養(yǎng)心之效,是中醫(yī)常用的治失眠方劑。
3.歸脾湯或歸脾丸:調理以補益心脾、養(yǎng)心安神為治則,是臨床最常用的經方。
●心腎不交型
表現為心煩盜汗、頭暈耳鳴、咽干、舌尖紅、舌苔少、精神萎靡、腰膝酸軟;男子滑精陽痿,女子月經不調,此類失眠以中年人居多,調理以養(yǎng)心、滋腎、安神為原則。
對癥藥膳:
1.黃連阿膠湯:黃連5g,,白芍10g,加水煎汁至100g,加已溶解之阿膠30ml,鮮雞蛋2個,去蛋清取蛋黃,加入藥汁中,煮沸喝湯,可以養(yǎng)陰瀉火,益腎寧心。
2.百合蓮子燉豬肉:鮮百合、鮮蓮子各60g,瘦肉200g,洗凈放入油鍋炒熟,加水、姜蔥、糯米酒,大火煮沸,轉為文火燉。每日一次,連吃數日,可以清心潤肺,滋補脾腎,寧心安神。
●肝氣郁結型
表現為急躁易怒、精神抑郁、不思飲食、口渴喜飲、目赤口苦、胸悶脅痛、噯氣頻頻、舌紅苔黃,以女性更年期綜合征的癥狀最為常見。調理以疏肝理氣、瀉熱安神為主。
對癥藥膳:
1.金針酸棗粉:金針、酸棗仁各20g,加遠志10g,炒至半熟后打爛成粉,睡前用溫水送服,連服2周為一療程。可以安神定志,疏肝解郁。
2.丹參佛手核桃湯:丹參15g,佛手6g,煎湯。核桃仁5個打碎,加白糖50g搗爛成泥后,加入藥湯中,文火煮即可食用。一日2次,連服數日,以疏肝理氣,解郁除痰。
秋季養(yǎng)生保健常識及注意事項
1、合理膳食,以防燥護陰、滋陽潤肺為準則
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干燥,秋燥之氣易傷肺。因此,秋季飲食宜清淡,少食煎炒之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蔬菜宜選用大白菜、菠菜、冬瓜、黃瓜、白木耳;肉類可食兔肉、鴨肉、青魚等;多吃一些酸味的食品,如廣柑、山楂等。適當多飲水,多吃些蘿卜、蓮藕、香蕉、梨、蜂蜜等潤肺生津、養(yǎng)陰清燥的食物;盡量少食或不食蔥、姜、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熱之品及油炸、肥膩之物。體質、脾胃虛弱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晨起可以粥食為主,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片粥、黑芝麻粥等,可多吃些紅棗、蓮子、百合、枸杞子等清補、平補之品,以健身祛病,延年益壽,但不能猛吃大魚大肉,瓜果也不能過食,以免傷及腸胃。另外,要特別注意飲食清潔衛(wèi)生,保護脾胃,多進溫食,節(jié)制冷食、冷飲,以免引發(fā)腸炎、痢疾等疾病。
2、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強身健體
秋季天高氣爽,是戶外活動的黃金季節(jié)。在此季節(jié)老年人必須加強體育鍛煉,是秋季保健中最積極的方法。秋季要早睡早起,晨起后要積極參加活動健身鍛煉,可選擇登高、慢跑、快走、冷水浴等鍛煉項目。
秋季氣候干燥,早、晚溫差較大,是一些細菌、病毒繁殖與傳播的有利條件,隨著干燥的灰塵,一些細菌、病毒在空氣中飛揚,常會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傳播,是慢性支氣管炎和哮喘病的高發(fā)時節(jié),因此,老年人在參加體育鍛煉的同時要加強保暖,做好預防工作。
3、保持樂觀情緒,靜養(yǎng)心神
秋季萬物成熟是收獲的美好時節(jié);但秋天也是萬物逐漸凋謝、呈現衰敗景象的季節(jié)。在此時節(jié)在老年人心中最易引起衰落、頹廢等傷感情緒,因此,要注意調養(yǎng)情智,學會調適自己,要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內心的寧靜,適當延長夜間睡眠時間;可經常和他人、家人談心,或到公園散步,適當看看電影、電視,或養(yǎng)花、垂釣,這些都有益于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
4、衣裝適宜,謹防著涼
秋季氣溫逐漸下降,早、晚溫差較大;在此季節(jié),老年人既要注意防寒保暖,又不能過早、過多添加衣物;在此季節(jié)只要不是過于寒冷,就要盡量讓機體保持于涼爽狀態(tài),讓身體得以鍛煉,使其具有抗御風寒的能力。但是金秋季節(jié),氣候變化無常,老年人要順應氣候變化,適當注意保暖,以防止感冒和引發(fā)呼吸道等各種疾病,要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增減衣服,防寒保暖,防病保健。
秋燥傷肺少吃辛:秋季天高氣爽,空氣干燥,濕度小,人易出現咽干、干咳等癥狀,這是由于燥邪傷肺所導致的現象。此時,應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辣椒、胡椒,防止辛溫助熱,加重肺燥癥狀。
肺燥傷肝要吃酸:從中醫(yī)五行生克來講,肺屬金,肝屬木,金旺能克木,使肝木受損。因此應適當吃點酸味食物,因為“酸入肝”,可以強盛肝木,防止肺氣太過對肝造成損傷。酸味食物可以收斂肝氣,有保肝護肝的作用,但也不可過量。因為許多酸性食物,如醋、烏梅等,其酸味能刺激胃,易發(fā)生胃潰瘍、胃炎等病,對身體不利。
秋瓜壞肚少吃寒:許多人都有這種感受,秋天吃水果,一不小心就壞肚子,這與秋天的氣候有關。秋季天涼了,氣溫下降,脾胃陽氣不足,再吃多了陰寒性質的水果、蔬菜,自然是雪上加霜,導致陽氣不振而腹瀉、腹痛。因此,秋季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以保護胃腸,保護肺臟。
適度飲水最重要:夏天多汗季節(jié)要多飲水,秋天干燥季節(jié)更要多飲水。適度飲水是秋天潤燥、防燥不可少的保養(yǎng)措施。飲水以少量頻飲為佳,不宜暴飲,一次飲大量水,會給胃腸增加負擔,引起不適,只有少量慢飲,“潤物細無聲”才能對口、鼻、咽、喉、食管,乃至氣管產生更大的滋潤作用。
養(yǎng)陰益氣是關鍵:對于中老年人來說,秋天最重要的是養(yǎng)陰益氣。養(yǎng)陰就可以防止肺燥,益氣就可以溫養(yǎng)肺氣,鼓舞陽氣,所以秋天應多吃山藥、百合、銀耳、豬蹄、蓮子、藕、梨、枸杞等食物,以安度秋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5951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口干、咽痛咋潤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