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正常參考值】百分值:0.005~0.05或(0.5%-5%)絕對值:0.05~0.31×09/L【異常結果分析】1.過敏性疾病,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藥物和食物過敏、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等。2.寄生蟲病尤其是寄生在腸道中較大的蠕蟲,如蛔蟲、鉤蟲感染以及寄生在腸道外組織器官中的寄生蟲,如血吸蟲、肺吸蟲、絲蟲、包囊蟲等。3.某些皮膚病,如濕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等嗜酸性粒細胞可呈輕、中度增高。4.某些傳染?。簜魅静〉幕謴推诩靶杉t熱的急性期,嗜酸性粒細胞可輕度增高。5.血液?。菏人嵝粤<毎籽?、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多發(fā)性骨髓瘤、脾切除術后、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6.其他:風濕性疾病、腦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癥、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常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一般急性傳染病的早期,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后,可因其能抑制組胺合成,而間接導致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的別名5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的醫(yī)學檢查 5.1檢查名稱5.2分類5.3取材5.4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的測定原理5.5試劑5.6操作方法5.7正常值5.8化驗結果臨床意義5.9附注5.10相關疾病1拼音 shì suān xìng lì xì bāo jì shù
2英文參考 eosinophil count
3概述 血中嗜酸性粒細胞也來源于多能干細胞,在細胞的前體(precursors)階段已能與其他髓系細胞區(qū)別,體外培養(yǎng)可分離出嗜酸性粒細胞祖細胞(eosinophil mitted cell)。血中嗜酸性粒細胞量在晝夜有明顯變化,清晨較低,夜間較高。其周期變化與血中腎上腺皮質的糖皮質激素呈負相關,糖皮質激素升高,嗜酸性粒細胞減少;反之,嗜酸性粒細胞則升高。嗜酸性粒細胞的胞質內含有嗜酸性顆粒,早期嗜酸性粒細胞所含的顆粒較大,后期細胞所含的顆粒較小。
4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的別名 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
5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的醫(yī)學檢查
(1)瑞氏姬姆薩復合染色液:甲液:取瑞氏染粉1g,姬姆薩染粉0.3g,置干燥清潔研缽中,另備甲醇(不含水或丙酮)500ml分數(shù)次加少量甲醇研磨,分次收集于棕色玻璃瓶中,每天早晚各搖勻3min,經(jīng)1周后即可應用。乙液(磷酸緩沖液)(pH值6.8~7.0):磷酸二氫鉀(無水)0.3g,磷酸氫二鈉(無水)0.2g,加適量水溶解,校正pH值,加水至1L,可加入0.01%TritonX100改善染色性。
(2)快速染液甲液:取磷酸二氫鉀6.64g,磷酸氫二鈉2.56g,水溶性伊紅4g(或伊紅B2.5g)加水1L,酚40ml。乙液:亞甲藍4g,高錳酸鉀2.4g,水1L,煮沸,冷后備用。
(2)瑞氏姬姆薩復合染色法:平置血片于染色架上,加染色液3~5滴,立即蓋滿血膜,約30s后加緩沖液5~10滴,輕輕搖動玻片或輕輕吹氣使染液與緩沖液混和,5~10min后用水沖去染液,待干后鏡檢。
(3)快速法:將快速染液甲液、乙液分別置于適當大小染色缸中,將血片先浸入甲液30s,水洗,再浸入乙液30s,水洗,待干后鏡檢。
(4)鏡檢:選擇血膜體尾交界處,紅細胞已基本不相重疊之處用油鏡檢查,檢查應上下左右有一定方向,并顧及血膜長徑兩側邊緣,否則影響各類細胞的檢出率。計數(shù)100~200個白細胞,按其形態(tài)分類,并求出百分率。
①過敏性疾患:支氣管哮喘、蕁麻疹、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藥物過敏、血清病等。
②皮膚?。禾彀挴?、皰疹性皮炎、癢疹、多形性滲出性紅斑、濕疹等。
③寄生蟲?。夯紫x病、鉤蟲病、血吸蟲病、肺吸蟲病、囊蟲病等。
④感染癥:猩紅熱、麻疹潛伏期、呂弗琉(L?ffler)綜合征、感染性疾病恢復期等。
⑤血液?。菏人嵝粤<毎园籽?、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惡性貧血、家族性嗜酸粒細胞增多癥、熱帶性及非熱帶性嗜酸細胞增多癥、骨髓纖維化、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等。
⑥其他:放射線照射后、卵巢腫瘤、肉樣瘤病、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等。
(2)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①感染:傷寒、副傷寒、應用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等。
②藥物:用ACTH、腎上腺皮質激素后等。
③應激狀態(tài)。
嗜酸性粒細胞就是用酸性染色劑能使這些白細胞染上顏色,從而能在顯微鏡下看到的這些白細胞.
正常情況下這些細胞是很少的.你的化驗結果這項為0不是表示你體內沒有這個細胞,而是在這份血樣標本里這類細胞非常少的意思.是正常的,沒有必要擔心.
嗜酸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嗜酸性粒細胞可以釋放顆粒中的內容物,引起組織損傷,促進炎癥進展。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shù)量表現(xiàn)為晝夜周期性波動。清晨細胞數(shù)減少,午夜時細胞數(shù)增多。
這種細胞數(shù)的周期性變化是與腎上腺皮質釋放糖皮質激素量的晝夜波動有關的。當血液中皮質激素濃度增高時,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減少;而當皮質激素濃度降低時,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增加。
偏高危害性:
表現(xiàn)為發(fā)熱、支氣管哮喘、蕁麻疹、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腹痛、濕疹、剝脫性皮炎、皰疹樣皮炎、天皰瘡、銀屑病、紅糠疹、魚鱗癬、皮膚瘙癢、色素沉著、關節(jié)腫痛等表現(xiàn)。
擴展資料:
形態(tài)作用:
細胞直徑10-12μm,核分葉,或呈S形或不規(guī)則形,著色較淺。胞質內含有嗜酸性顆粒,大小胞,不等,分布不均,染成橘紅色,不可將核掩蓋。?
嗜酸性粒細胞可移行至有病原體或發(fā)生過敏反應的部位。該細胞能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釋放的多種溶酶體酶有殺菌作用,陽離子蛋白對寄生蟲有很強的殺滅作用。在發(fā)生過敏反應的部位,其釋放的組胺酶能分解組胺,芳基硫酸酶酯能滅活白三烯,從而抑制過敏反應。
-嗜酸粒細胞增多癥
-嗜酸性粒細胞
【參考值】:嗜酸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shù)的0.5%-5%;其絕對值為0.05-0.50×10^9/L。
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的數(shù)目有明顯的晝夜周期性波動,清晨細胞數(shù)減少,午夜時細胞數(shù)增多。這種細胞數(shù)的周期性變化是與腎上腺皮質釋放糖皮質激素量的晝夜波動有關的。當血液中皮質激素濃度增高時,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減少;而當皮質激素濃度降低時,細胞數(shù)增加。嗜酸性粒細胞的胞質內含有較大的、橢圓形的嗜酸性顆粒。這類白細胞也具有吞噬功能。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eosinopenia):
常見于傷寒、副傷寒初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tài),或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其臨床意義甚小。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062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嗜堿性粒細胞(basophil)
下一篇: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