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一所重點中學上初三的海濤最近學習時精神總是集中不起來,一看書頭就莫明其妙地痛,學習成績急劇下降。對此,河南省中醫(yī)院副院長、腦血管專家崔應麟教授解釋說,這屬于典型的緊張性頭痛,是偏頭痛的一種。
患了緊張性頭痛如不及時加以治療,將會經(jīng)常、反復發(fā)作。崔教授說,中醫(yī)中藥治療頭痛方法比較多,例如白芷,它被譽為是治療頭痛的圣藥,有明顯的止痛作用;川芎具有活血化淤、通絡、緩解血管痙攣的作用;菊花清肝明目,可明顯改善因風陽上擾引起的頭痛。醫(yī)生通過對患者的病情程度和體質(zhì)具體分析后,再進行中醫(yī)辨證施治,可明顯減少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時間和頻率,改善癥狀,繼而逐漸消失。
西醫(yī)多采用一些鎮(zhèn)靜止痛及解除血管痙攣類藥物,但有許多藥物會引起不良反應,如嗜睡、腸胃道不適等癥狀。長期反復服用,嚴重時可影響骨髓造血功能、外周血白細胞減少,青少年忌用此類藥物。
崔教授提醒大家,飲食上要注意多食用酸甘養(yǎng)陰之物,蔬菜如西紅柿、百合、青菜等,忌食辛辣、油膩的食物,另外,患者要調(diào)節(jié)好自己的情緒。
(來源:新華網(wǎng))
1.敷貼法
(1)吳茱英研末,醋調(diào)敷足心,每日換1次,7日為1療程。適用于肝陽上亢型。
(2)蠶砂15克,生石膏30克,共為細末,用醋調(diào)為糊狀,敷于前額,每日換藥1次,3-5日為1療程。適用于風熱型。
(3)胡椒、艾葉各等份,共為細末,用雞蛋清調(diào)為糊狀,敷百會穴,每日換藥1次,5-7日為1療程。適用于風寒型。
(4)川芍、白芷各3克,研為細末與大蔥5克搗如泥狀,敷于太陽穴,每日換藥1次。適用于風寒型。
(5)大蔥、細辛各等份,研為細末,貼敷太陽穴,每日換藥1次。適用于風寒型。
2.熱敷法
生姜1塊,火內(nèi)偎熱,切成4片,分貼前額及太陽穴,以手帕束之,涼則更換,每次15-20分鐘,每日2次,3-5日為1療程。適用于風寒型。
3.藥霧法
當歸9克,川芍9克,連翹9克,熟地15克,水煎取汁倒入壺內(nèi),蓋好壺蓋,加熱煮沸,令患者坐在壺嘴旁,口鼻周圍涂以凡士林(防止燙傷),將壺嘴冒出的氣霧吸入,每日2-4次,每次1520分鐘,10日為1療程。適用于血虛型。
4.煙熏法
冰片、白芷各3克,研碎卷成藥捻,點燃后放鼻下熏吸,每日2-3次,每次吸1支,3-5日為1療程。適用于風寒型。
5.熏洗法
川芍15克,晚蠶砂30克,僵蠶20-30克,香白芷15克,入沙鍋內(nèi),加水5碗,煎至3碗,用厚紙將沙鍋口糊封,并視疼痛部位大小,蓋紙中心開一孔,令患者痛位對準紙孔;滿頭痛者,頭部對準沙鍋口(兩目緊閉或用手巾包之)上面覆蓋1塊大方手巾罩住頭部,以熱藥氣熏蒸,每日1劑,每日2次,每次熏10-15分鐘,7日為1療程。適用于風濕及痰濕型。
6.握藥法
羌活、獨活、川芍各9克,細辛6克,附子4克,共研細末,同蔥白搗泥調(diào)和,手握至微汗出,每日2次。適用于風寒及風濕型。
7.洗足法
(1)鉤藤2??耍由倭勘?,用布包好,每日晨起和晚睡前放入盆(或桶)內(nèi),加溫水浴腳,每次30---45分鐘,可不斷加水,以保持水溫,每日1包,10日為1療程。適用于肝陽上亢型。
2.桑莞降壓洗劑:桑葉、夏枯草各12克,蕪蔚子、桑枝各15克,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升,每晚睡前洗腳30-40分鐘,連洗1周。適用于肝陽上亢型。
8.藥枕法
菊花,或薄荷,或桑葉,或綠豆適量,分別裝入枕芯內(nèi),睡時枕之,每日不少于8小時,1個月為1療程,一般2-4周才能見效。適用于肝陽上亢型。
9.鼻嗅法
白胡椒30克,黑豆7粒,鮮姜120克,大棗(去核)7枚,蔥白7根,前2味共研細末,加姜、棗、蔥搗爛和勻,用紗布包好,嗅之,每日3-4次,每次嗅3-5分鐘,2日換藥1次,3劑藥為1療程。適用于風寒型。
10.哺鼻法
(1)川芍、細辛、羌活、薄荷腦、茶葉、荊芥、桔梗、防風,共研細末,過80目藥篩,取藥1小撮(約0.1克),置頭痛側(cè)鼻孔吸入,一般4-6分鐘可顯效。適用于風寒型。
(2)牙皂3克,鵝不食草3克,青黛2克,細辛2克,研為細末,取少許吹在取嚏,每日3次,7日為1療程。適用于風熱型。
(3)防風、瓜簍、9蘆各等份,研末,取適量嗜鼻。適用于痰濁上泛型。
11.取嚏法
(1)至靈散:雄黃、細辛各等份,研極細末,每用少許,左頭痛取右鼻腔,右頭痛取左鼻腔,在取嚏。適用于偏頭痛。
(2)六圣散:雄黃、盆硝、川芍、白芷、乳香、沒藥各等份,研細末,每用少許嗜在取嚏。適用于疲血型。
(3)川芍、碰硝、薄荷、雄黃、蒼耳子、膽星、瓦楞子各等份,共研細末,取少許哺在取嚏。適用于肝陽上亢及痰濁上泛型。
12.滴鼻法
(1)鮮蘿卜適量搗汁,加冰片少許,溶解后,仰臥,滴入鼻中,每日2-3次,每次2-3滴,5日為1療程。適用于風熱型。
(2)大蒜,搗取汁,滴入鼻腔2-3滴,每日2次,連滴2-3日,如流淚頭痛可減輕。適用于風寒及風濕型。
13.塞鼻法
(1)細辛、生石膏、花粉、白芷各6克,共為細末,水和成丸如綠豆大小,左頭痛塞右鼻孔內(nèi),右頭痛塞左鼻孔內(nèi),見汗即愈。適用于風熱型。
(2)川芍、白芷、炙遠志各50克,冰片7克,共研細末,以布1小塊,包少許藥末,塞入鼻孔,右側(cè)頭痛塞左鼻孔,左側(cè)頭痛塞右鼻孔,塞鼻3-5分鐘后頭痛即漸消失,復發(fā)時用之仍有效。適用于偏頭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09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千金方》談養(yǎng)生
下一篇: 學會合理使用解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