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美女是調(diào)養(yǎng)出來的。調(diào)養(yǎng)的主攻方向之一便是“吃”。吃美味是首當其沖,吃健康是理所當然。沒有醫(yī)生的處方,這藥膳怎樣吃才對?中國歷來有“藥食同源”一說。藥膳雖說不是什么新鮮玩意,但食用得法是顯效的法寶。
吃藥膳的對與錯
(×)不管什么季節(jié),藥用蔬菜買來就吃。
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天主造物,四季不同,中藥入菜肴,也應四季有別。用中藥做膳如若不分季節(jié),就會進之不當,食之無益,反而有害。如當歸羊肉湯,當歸性溫補血,羊肉甘溫益氣,二者均屬溫熱之物,適宜于冬天的進補,夏天天氣炎熱,進食就不太適宜,如若食之,就會熱上加熱,可使人患上熱病,嚴重者可導致“熱中風”的發(fā)生。
(√)藥膳不像一般的菜肴,還有藥物配伍的說法。
由于中藥有四氣五味的特性,所以十分講究湯劑的煎法,哪種先煎,哪種后煎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做藥膳也有講究,有人用薄荷燉肉時,將肉與薄荷一起下鍋,這樣就不對了,因為薄荷辛溫芳香,燉煮時間一長芳香氣易發(fā)散,就會降低藥效。正確的做法是,先將肉燉熟后,再加入薄荷燉5分鐘即可。
(×)藥膳對身體有益,所以要多吃一些
人們都知道西藥有嚴格的用藥劑量,有人認為中藥毒性小或無毒,就不重視服用量了,買回一把茴香就炒著吃,抓上一把枸杞就煮粥,拿上幾根人參就煨湯,這樣做是不正確的,也是很危險的。中藥是很講究用量的,量大量小直接關系著藥效,不分劑量,盲目使用,會引起嚴重的后果。有人一次用20克人參煨湯,服用后導致腦溢血,這樣的教訓屢見不鮮。
每個人的身體素質(zhì)不盡相同,中藥入菜肴應因人而異,切不可認為只要是藥膳,任何人吃了都能達到滋補的效果。如胖人多陰盛陽衰,不可進補銀耳、燕窩、玉竹、蟲草、龜板等滋陰之品;瘦人多陰虛陽亢,不可多食杜仲、蛤蚧、羊肉、狗肉等溫熱壯陽之物,否則反而會有損健康。
(√)藥膳如果不分藥性,不僅不能治療疾病,反而使病情加重。
中藥有寒、熱、溫、涼四氣的藥性,配制藥膳必須根據(jù)藥物的屬性來定,不可隨意“拉郎配”,否則會降低藥效或適得其反。如黃芪老雞湯,因黃芪性溫補氣,老母雞也是溫補之品,對氣虛體弱者有補益作用,如果風熱感冒者食之,會“火上澆油”,加重感冒和引起流鼻血。
讓藥膳四季飄香
中醫(yī)認為,一年四季可進補藥膳,但必須根據(jù)個人體質(zhì)和季節(jié)氣候的不同來選擇配膳的藥物。這里特意根據(jù)季節(jié)特點給讀者推薦一些藥膳常用品,以助你四季養(yǎng)生。
春季:氣候轉(zhuǎn)暖,萬物齊發(fā),宜用平補之藥,可選用生曬參、西洋參、太子參、黨參、枸杞、黃芪等配膳,來幫助人體正氣生發(fā),如黃芪燉子雞等。
夏季:氣候炎熱,宜清補之,可選用藿香、紫蘇、蓮子、薄荷、綠豆等配膳,以生津消暑,如茯苓綠豆粥等。
秋季:風干物燥,宜滋潤,可選用金銀花、麥冬、蟲草、百合、銀耳、蜂蜜、秋梨等配膳,以潤燥平風,如冰糖銀耳羹、蜜炙百合等。
冬季:天氣寒冷,宜用溫補,可選用板藍根、山藥、當歸、大棗、龍眼、核桃、板栗、杜仲等配膳,以溫陽驅(qū)寒,如羊肉當歸火鍋、杜仲炒腰花等。
TIPS:進補多管齊下
藥膳的進補除選擇適宜的種類外,還應該經(jīng)常更換藥膳品種,做到多種適宜的品種替換使用,不可長期服食一種,否則會影響到機體的陰陽平衡而“因補致病”。所以中醫(yī)古方更認為:“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動補不如神補?!?/p>
這是說,中醫(yī)更強調(diào)食補、動補、神補多管齊下,才能強身健體,有效地提高生命的活力和抗病能力,使疾病和衰老望而卻步。
不少朋友都有過喝中藥的經(jīng)歷,但是,你知道中藥要怎么喝嗎?有什么要注意的嗎?喝藥調(diào)理本身就是根據(jù)自身的身體狀況進行的,氣候與藥材本性是無關的,只要針對病癥用對藥材,夏天喝中藥也是能起到調(diào)理身體的效果的。
中藥的煎煮方法是否正確直接影響它的療效。
煎藥宜用砂鍋、陶器
一般推薦陶器、砂鍋、搪瓷等器皿煎藥,因陶器與藥物所含成分不發(fā)生化學反應,加上砂鍋傳熱均勻、緩和,價格低廉,易于保暖,被人們廣泛使用,所以認為砂鍋是首選的煎藥器具。
煎中藥不宜選用鐵鍋、不銹鋼和鋁鍋等金屬鍋。明代李時珍說: " 煎藥忌用銅鐵器,宜瓦罐" 。因為鐵質(zhì)容易與中藥中所含鞣質(zhì)或甙類成分起反應,易被氧化,會改變中藥藥液性質(zhì),影響中藥療效。
煎煮前冷水浸泡
準備煎藥前,中藥飲片只需快速漂洗一次,不需要過度清洗,以防有效成分流失,尤其是對于特殊炮制過的中藥。煎煮前最好能用飲用水浸泡,水量一般須浸沒藥物或高出藥物2~3厘米,讓水分滲入藥材組織內(nèi)部,以便于在煎藥過程中,中藥的有效成分更容易析出。
浸泡時間,根據(jù)藥材而定。一般對花、根、莖、全草類藥材為主的可浸泡20~30 分鐘。以種子、果實等為主的藥材,在浸泡前應先打碎。提醒一下,需要后下的中藥不用煎前泡浸。
先武火煮沸后改文火
煎煮火候一般是武火煮沸,文火煎藥?!侗静菥V木》云: " 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未沸之前宜用較強的火力,俗稱武火,沸后改用較弱的火力,俗稱文火,這樣以保持微沸狀態(tài),既可減少水分蒸發(fā)太快,甚至煎糊、煎干,又有利于藥材中成分的充分析出。
煎煮時間
不同的中藥由于藥性的不同,煎煮的時間也有長短之分。一些貝殼類的藥物因為有效成分難析出,需要先煎煮30~60分鐘;一些有毒性的中藥如熟附子等,也要先煎。一般治感冒的解表藥應先用大火煮開后,再調(diào)到小火煮15-20分鐘便可。而其他中藥則在大火煮開后再煮30分鐘。滋補性的中藥大火煮開后再煮約40分鐘。通常,一劑中藥用3碗水泡浸后,煎制一碗湯藥較宜。
煎煮次數(shù)不宜過多
一般一劑中藥可煎2次,每次可煎煮約300毫升。第一次煎出的藥效成分最好,第二次煎出的次之。有的專家主張將兩次所煎藥液混勻,分2次服用,藥效平衡。
建議一劑中藥煮一次即可,不必復煎,尤其是砂仁和木香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揮發(fā)油,不宜久煎,煎久無效。此外,不少的胃病患者都是脾氣虛,常常用到黨參、黃芪等甘溫補氣的藥物,在復煎過程中會使這類藥物的藥性變得更加溫燥,如果有虛火,患者服用復煎的中藥后容易出現(xiàn)咽干咽痛等上火癥狀。
服藥時間和服藥溫度是很多朋友關心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要記住的:
服藥時間
教科書上建議服藥時間根據(jù)病情和藥性而定,滋補藥宜飯前服,以利于藥物的吸收。解表藥煎后應趁熱服,覆蓋衣被,促使汗解。對胃腸有刺激的藥應在飯后立即服下,以減輕對胃腸的刺激。驅(qū)蟲、攻下藥應空腹服使藥力集中,見效迅速。安神藥應在臨睡前服用,增加鎮(zhèn)靜安神作用。
對于胃病患者,我建議盡量白天服用中藥,有利于補充脾胃陽氣,可選擇半饑飽的時候,如早、中飯后的1小時左右服用,這樣不會影響進食量。如果飯前服用1碗中藥,無疑會使胃的空間減少,正常進食量自然就會減少。
服藥溫度
溫服:一般藥物均需溫服,達到和胃益脾,減少胃腸刺激。而且對于風寒感冒者最好是熱服,以增強解表發(fā)汗祛寒的效果。
服中藥時一般應少食生冷及其它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響消化吸收,從而影響康復速度,尤其是脾胃虛弱的患者。
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因為茶葉里含有鞣酸,濃茶里含的鞣酸和利尿成分,與中藥同服會影響人體對中藥有效成分的吸收,加快排泄,降低療效;其他飲料如咖啡、可樂、雪碧都不宜喝。
此外,不同性質(zhì)的中藥有不同的忌口食物:
服用清熱藥或滋陰藥,應忌用或少食酒類、辣味、蔥、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熱性食物;服用溫補藥時,應忌食生冷寒涼之食物;服解表藥時,應忌食具有收斂作用的生冷及酸味食物;吃安神助眠等中藥的也不宜喝濃茶、咖啡等興奮神經(jīng)的飲料。
服中藥期間,為更好發(fā)揮藥物療效,在服藥食忌、頻率、時間各方面、應注意一些具體細節(jié),具體如下。
服藥食忌
服發(fā)汗解表藥后,宜多喝熱開水或食熱稀粥,服后應安臥,以助藥力促使汗出,同時忌服酸味食物及冷水。
忌食可能妨礙脾胃功能,影響藥物吸收的食物。如生冷、多脂、黏膩及有刺激性的藥物。
服用中藥期間不要喝濃茶和咖啡。茶葉中的鞣質(zhì)與中藥成分結(jié)合易形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鐵,降低藥效。
服清熱涼血、解毒消腫、平肝、潤肺、明目等藥物時,忌酒、蒜、可樂、咖啡、辣椒、羊肉等辛溫刺激之品。
服用溫經(jīng)、補陽、澀精止瀉、祛風濕、止寒痛藥物時,忌食冷飲、生梨、螃蟹、柿子、竹筍等寒涼之品。
皮膚病患者應忌食魚類、羊肉、臭豆腐、豬頭肉等誘發(fā)食物;水腫病患者要禁食腌制食品及過量鹽。
忌服藥過量,否則會造成不良后果。催吐藥過量會傷脾胃;清熱藥過量能導致中焦部分陽氣衰微;理氣藥用量過多易耗氣傷陰;病邪未凈者服補養(yǎng)藥過早會產(chǎn)生“閉門留寇”之患。
服藥頻率
一般疾病,每日一劑,每劑分二服或三服;病情危重者,可每間隔2~4小時服用一次,晝夜不停;嘔吐及食管有病變的患者可小量頻服。峻烈、有毒藥劑,宜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收效即止。
夏季服用中藥最好在飲食上有所節(jié)制,最好不要在吃中藥期間吃燒烤、冷飲和海鮮。
因為,燒烤的食物容易上火,生冷的食物不易消化,冷飲也要少喝,這些東西都會損傷胃氣,影響脾胃功能。
建議清淡溫和飲食為好;喝中藥前后一小時左右最好不要喝茶、咖啡、牛奶或豆?jié){,以免中藥成分與茶的鞣質(zhì),咖啡因及蛋白質(zhì)等發(fā)生化學反應,影響療效,但可以喝水,如果覺得口味較苦,非糖尿病患者還可以加些冰糖再服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25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這些中草藥 如果煎煮就壞事
下一篇: 中醫(yī)漫談:破解你的健康手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