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人參湯
【出處】《傷寒論》
【分類】溫里劑-溫中祛寒
【組成】桂枝(12克)白術(9克)人參(9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
【功效】溫陽健脾,解表散寒。
【主治】脾胃虛寒,復感風寒表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脈浮虛者。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納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附注】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參湯均是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加味而成。其中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加用大辛大熱之附子,其溫中散寒之力更強,且能溫腎,適用于脾胃虛寒之重證或脾腎虛寒者。桂枝人參湯即人參湯加桂枝,溫陽健脾,兼解表寒,表里同治,適用于脾胃虛寒而外兼風寒表證者。
中藥什么時候吃比較好呢???
中醫(yī)治病的效果,除與醫(yī)生的處方、調配、中藥本身及制備等質量有關外,還與服用時間選擇有關。根據(jù)藥性和病情的不同,合理選擇服藥時間,可以充分發(fā)揮藥物的治療效果。
1.
發(fā)汗解表藥宜午前服用。如麻黃湯、桂枝湯、葛根解肌肉湯、九味羌味湯等。
2.
益氣升陽藥宜午前服用,如,治療脾氣下陷的補中益氣湯、參術調中湯等。
3.
補腎陽藥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等,涌吐藥如常山飲、七寶飲、截瘧飲等宜清晨服用。治療寒濕病的雞鳴散,要在天亮前服用。
4.
止咳平喘藥宜在疾病發(fā)作前2小時服用。如蘇子、半夏、桔梗、杏仁與甘草,五味子與細辛,干姜、灸麻黃與百部,麥冬與天冬,旋覆花與膽星,黛蛤散與浮海石等。
5.
瀉下藥宜午后或入夜時服用
。如大黃、芒硝、甘遂等藥。
6.
補陰養(yǎng)血藥宜傍晚時服用。如天王補心丹、麥煎散、六味地黃丸、當歸地黃湯等。
7.
安神定志藥宜夜臥時服用。如珍珠母丸、辰砂還志丸等于夜臥時姜湯送服。
8.
晝夜服藥法:《傷寒論》中的桂枝人參湯、黃參湯等"日再一服",皂英丸、麥門冬湯、奔豚湯、生姜半夏湯、白術散、半夏厚樸湯等"晝三夜一服",黃連湯、竹皮大丸"晝三夜三",理中丸"日三四次,夜二服"。晝夜服藥,可以在短時間內,使藥物的血液濃度迅速達到有效濃度以上,并維持較高的水平,從而更好得發(fā)揮療效。常用于高熱、中風、瘀癥及其他病情較重者。
9.
根據(jù)病所在身體的部位選擇服藥時間,如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而使藥力迅速下達;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此外,還有腸道疾患及腸寄生蟲病,須在食前服藥,以利于藥物較快地到達病所;對胃腸有刺激作用及治眼科病的藥,宜飯后服。治療肝、腎、胃的藥,宜飯前20分鐘服用。
10.
總之,擇時服藥,既可順應時令變化,符合機體對陰陽需求的時間性,又可借助機體氣體升降之勢,促使機體恢復正常。對于病情嚴重者,不必拘泥于規(guī)定時間,應隨病情斟酌定之。
小柴胡湯常用于臟腑經(jīng)絡及六經(jīng)辨證中屬于肝膽少陽所屬相關的病癥。黃煌教授在《中醫(yī)十大類方》中指出:柴胡類方囊括小柴胡及其加減方如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干姜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四逆散、血府逐瘀湯、逍遙散、大柴胡湯等諸多方劑。劉永醫(yī)師臨證中用逍遙散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治療取得良好療效,中醫(yī)人編輯特轉載此文,以饗讀者。
患者,男,49 歲,2009 年8 月14 日初診?;颊咝南缕M、進食胸骨后發(fā)噎5 年?;颊呙嫔薨?,表情抑郁,喜太息;心下堵如有物,伴反酸、噯氣、食后發(fā)噎,便溏不爽,少腹按之作痛。舌暗紅,苔白滑,邊有齒痕,脈細。中醫(yī)辨證:肝郁脾虛;治法:疏肝和胃,健脾理氣。處方:逍遙散加減:柴胡15 g,白芍30 g,云苓12 g,炙甘草6 g,白術15 g,干姜10 g,桂枝10 g,當歸6 g,半夏12 g,黨參10 g,烏藥10 g。7 劑,水煎服。
2009 年8 月21 日二診:患者藥后反酸噯氣發(fā)噎消失,少腹脹痛依舊,舌暗紅苔滑,脈細。前方去桂枝半夏烏藥,加枳實10 g、香附10 g、赤芍10 g、元胡10 g、丹參30 g。7 劑,水煎服。2009 年8 月28 日三診:僅進食快時心下稍感脹滿,余無不適。大便正常,舌暗苔中根部白膩,寸口脈細。前方去元胡,加陳皮10 g,續(xù)服7 劑鞏固療效。
按:痞滿一證,當在心下,按之濡無痛,為中焦氣機升降失常,虛實夾雜,咽部及食道因濁氣上逆而進食不適;病因有寒熱互結、氣、食、痰、飲等,治法方藥不一,該患者為情志不舒、喜太息為肝郁,肝失疏泄,則脾胃失和,故見噯氣、反酸、脘痞便溏等癥,舌暗為氣滯血淤,苔白滑脈細為濕阻氣機;病屬氣分痰濕日久,滯絡屬痰淤互結,先予逍遙散疏肝解郁和血,合桂枝人參湯健脾補心,加烏藥散寒滯之氣。二診食滯濕阻即消,而肝經(jīng)血瘀未解,故少腹痛如故,加枳實、香附除痞解郁,丹參、赤芍、元胡活血化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28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芩連湯)
下一篇: 黃芪建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