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建中湯
【出處】《金匱要略》
【分類】溫里劑-溫中祛寒
【組成】飴糖(30克)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9克)大棗(6枚)黃芪(5克)炙甘草(6克)
【功效】溫中補氣,和里緩急。
【主治】陰陽氣血俱虛證。里急腹痛,喜溫喜按,形體羸(lei)瘦,面色無華,心悸氣短,自汗盜汗。
【用法】煎服法同小建中湯。
【禁忌】斟酌。
【方解】黃芪建中湯于小建中湯內加黃芪,是增強益氣建中之力,陽生陰長,諸虛不足之證自除。
我先從字面上給你解釋一下虛勞里急,《內經(jīng)》云:精氣奪則虛,暫且理解為虛弱的意思吧。勞可以理解為勞累之意,里,廣義的可以理解為身體里面,但是從張仲景的意思看,主要是腹部,也就是胃脘以及胃脘下面這一塊了。急可以理解為來勢洶洶之意。自己組裝一下,應該可以理解了吧。但是
我想說的可能是你更想知道的,讀書不能只看字面意思。下面我介紹一下黃芪建中湯。
此藥,乃小建中湯加一味黃芪而成,從兩位湯藥的主要癥狀上看,主要治療虛勞發(fā)熱的,以及虛勞引起的各種癥狀,比方說
腹痛痙攣,口干,乏力,甚至遺精等等,很顯然,虛勞就是由于過于勞累引起身體虛弱的,這些病在過去很常見的,現(xiàn)在少。小建中湯以桂枝湯打底,重用芍藥而清熱緩里急之疼,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加飴糖以生精補液,則虛勞自去。加黃芪一味,則補齊效果更優(yōu)。
另外我要說明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為何叫建中湯
,中乃脾胃之位,建中氣,則脾胃調而四維和,所以建中湯在臨床有廣泛的應用而療效顯著。
建中湯來源于傷寒論,分為小建中湯,大建中湯,黃芪建中湯,臨床使用廣泛,如辯證準確,療效確切。
1、小建中湯: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棗,飴糖。
2、黃芪建中湯: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棗,飴糖、黃芪。
3、大建中湯:白芍、干姜、飴糖、人參。
一異同點:1、共同點是三方均有飴糖,三均有補虛、緩急止痛作用。2、不同點是小建中湯適用于虛勞里急兼有外寒者,癥狀較輕,以里虛體弱為主;黃芪建中湯適用于虛勞里急偏重于脾肺氣虛者,補益作用較小建中湯強;大建中湯適用于虛老兼見里寒者,癥狀較前兩者重,以溫中散寒為主,補益作用次之。
重點說一下黃芪建中湯,該方是治療虛寒性胃痛的特效方,芍藥為君,抓住胃怕冷,胃痛,兩個主證,不論患者胖瘦,不論舌苔厚膩,看似濕熱,均可適用,能快速緩解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食管反流,胃腸梗阻等消化道疾病引起的胃痛癥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28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桂枝人參湯(中藥什么時間吃最好)
下一篇: 膠艾湯(又名:芎歸膠艾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