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藥和方劑
凡具有祛除濕邪作用的藥物
濕邪為病
濕病范圍廣泛,可泛濫各處而有濕滯脾胃
使用祛濕藥和方劑的注意事項:
1.治療水濕證宜聯(lián)系有關(guān)臟腑
,辯證施治。人體中,主水在腎,制水在脾,調(diào)水在肺,水濕病與腎脾肺有密切聯(lián)系。如腎虛水泛2.濕邪其性重濁粘膩
3.祛濕藥及方
(一)祛濕藥
1.芳香化濕藥
本類藥物氣味芳香,性溫而燥
,芳香能助脾健運,燥可去濕,故有芳香化濕,辟穢除濁的作用。適用于濕濁內(nèi)阻,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所致的胸腹痞悶,食少體倦,口淡不渴,或嘔吐泛酸,大便溏泄藿香
《別錄》
為唇形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藿香的全草
。別名:土藿香
、貓把虎、山貓把、藿去病、迦算者、廣藿香、排香草。處方用名:藿香
、廣藿香、蘇藿香、藿香葉、藿香梗。藥用部分:全草或單用葉
、梗。性味:辛、微溫
、芳香歸經(jīng):入脾、胃
功能;解表祛暑
主治與應(yīng)用:
(1)芳香化濕而適用于脾濕內(nèi)阻運化失常所致的胸脘痞悶,食少作嘔
,神疲體倦等證,多與蒼術(shù)、厚樸等配伍。(2)芳香能散表邪,又能解暑化濕
,故適用于暑濕病或脾胃濕滯且兼表證的發(fā)熱、胸悶、腹脹、吐瀉等證,多與蘇葉、白芷(3)和胃止嘔又能祛濕
用量
注意事項:
(1)陰虛無濕及胃虛作嘔者忌用
(2)本品含揮發(fā)油,故不宜久煎
參考資料
(1)本品含揮發(fā)油,辛散解表
(2)本品含有少量鞣酸
(3)據(jù)藥理研究
佩蘭
《本經(jīng)》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蘭草的全草
別名:省頭草、醒頭草
處方用名
藥用部分:全草
性味:辛
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功能:芳香化濕,清暑解表。
主治與應(yīng)用:
(1)芳香化濕而助脾之運化
(2)清暑解表
,用于治療暑濕表證之惡寒發(fā)熱、頭脹胸悶、四肢倦怠等證,常與藿香、荷葉用量;4~9克
注意:辛香易耗氣傷陰
參考資料
全草含揮發(fā)油1.5~2%,其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
鮮葉或干葉的醇浸出物含有一種有毒成分
,具有急性毒性,家免給藥后,能使其麻醉,甚至抑制呼吸,使心搏變慢,體溫下降,血糖過高及引起糖尿病等。也能引起牛、羊慢性中毒,侵害腎、肝,發(fā)生糖尿病。白豆寇
《開寶本草》
為姜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豆寇的種子
。別名
;白寇,波寇。處方用名;白豆寇
、白寇仁。藥用部分:果實內(nèi)的種仁
。性味:辛
、溫。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功能:芳香化濕
,溫中止嘔,行氣除滿。主治與應(yīng)用:
(1)芳香化濕
,適用于濕溫病之胸悶不食、舌苔膩濁等,可與薏仁、杏仁等配用。(2)溫中止嘔,其性味辛溫能溫散里寒
,適用于脾胃寒濕嘔吐,常配以砂仁、半夏、生姜等。(3)行氣除滿
用量:3~6克。作散劑沖服1~3克
注意
參考資料;
含揮發(fā)油右旋龍腦及左旋樟腦
,能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蠕動蒼術(shù)
《本經(jīng)》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術(shù)和北蒼術(shù)的根莖。
別名
處方用名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辛
歸經(jīng)
功能
方治與應(yīng)用:
(1)燥濕健脾:芳香能化濕
(2)祛風(fēng)除濕;辛能散風(fēng)
用量
注意:因性溫而燥
參考資料
;(1)含揮發(fā)油
、維生素A和D、維生素B等,對夜盲癥、軟骨病、皮膚角化癥等都有治療作用。(2)動物實驗證實對糖尿病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臨床上也用于治療糖尿病
。2.淡滲利濕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為甘淡平和微寒
,甘淡能利水滲濕茯苓
《五經(jīng)》
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寄生于松根部的菌核
。處方用名:茯苓、白茯苓
、云茯苓、云苓。藥用部分:寄生于松樹根上的菌塊
。性味:甘
、淡,平。歸經(jīng):入心
、脾胃、肺、腎經(jīng)。功能;滲濕利尿
,健脾補中,寧心安神。主治與應(yīng)用:
(1)滲濕利尿:適用于水濕停留所致的大便不利
(2)健脾補中:多用于脾虛濕困所致的食少脘悶或泄瀉
(3)寧心安神:用于心悸
、失眠等證,常與酸棗仁、柏子仁等配用,且常以朱砂拌用以增強安神效果。用量;6~18克
。參考資料
;含有茯苓聚糖、茯苓酸、麥角甾醇
、膽堿、鉀鹽、酶、腺嘌呤等。有緩慢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能促進Na+K+等電解質(zhì)的排出。此外還有祛痰、鎮(zhèn)靜與降低血糖的作用。豬苓
《本經(jīng)》
為多孔菌科寄生植物豬苓菌寄生于楓
、槭、樺及槲樹根部的菌核。別名:野豬糞
。處方用名
;豬苓、粉豬苓藥用部分:寄生于楓樹等根上的菌塊
性味:甘、淡
歸經(jīng):入腎、膀胱經(jīng)
功能
主治與應(yīng)用:
利水滲濕作用比茯苓強
用量:6~8克
參考資料:
含麥角甾醇
薏苡仁
《本經(jīng)》
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種仁
。別名:藥玉米
、苡米、苡仁米處方用名:薏苡仁
藥用部分:種子。
性味:甘
歸經(jīng):入脾
功能
主治與應(yīng)用:
(1)利水滲濕:用于腳氣、水腫或脾虛水腫
(2)健脾止瀉:用于脾虛有濕泄瀉
(3)清熱排膿:用于濕熱壅滯所致的肺癰
(4)祛濕清熱還可用于風(fēng)濕熱痹、筋脈拘急等證
用量:10~30克
使用注意:
(1)本品入藥有生用
(2)本品性較滑利,孕婦慎用
參考資料:
(1)含薏苡仁酯
(2)據(jù)研究
(3)臨床報導(dǎo)
通草
《本草拾遺》
為五加科通脫木屬植物通脫木的莖髓
別名:通花根
、大通草、白通草、方通、泡通。處方用名:通草
、白通草。藥用部分;莖髓
性味;甘
歸經(jīng):入肺
功能:清熱利水,通乳
主治與應(yīng)用:
(1)具有清熱利水作用
(2)有通乳作用,用于產(chǎn)后乳汁不通或稀少
用量:莖髓3~6克
注意:孕婦慎用.
3.清熱利濕藥
本類藥物性味多為甘淡寒或苦寒,甘淡能滲濕
澤瀉
《本經(jīng)》
為澤瀉科多年生沼澤生草本植物澤瀉的球狀塊莖
。別名:水澤
、如意花、車苦菜、天鵝蛋、天禿、一枝花。處方用名
;澤瀉、炒澤瀉、光澤瀉。藥用部分:塊莖。
性味:甘
、淡、寒。歸經(jīng):入腎
功能;利水滲濕
主治與應(yīng)用;
(1)甘淡能利水滲濕
(2)能清利下焦?jié)駸幔糜跐駸嵯伦螂滓鸬哪蛲?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3)性寒入腎而能瀉相火
,用于腎陰虛火旺之夢遺等。用量:9~12克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
,寒濕證或腎虛滑精者忌用。參考資料:
本品能增加尿量及尿素和氯化鈉的排泄量
;有減輕尿素與膽固醇在血內(nèi)滯留作用;能使血中膽固醇含量輕度下降,減輕脂血癥,緩和動脈粥樣硬化;有顯著的利尿作用,且能使血壓下降;有使血糖下降的作用;抑菌試驗發(fā)現(xiàn)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結(jié)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車前子
《本經(jīng)》
為車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車前的種子。
別名
;車轱轆菜子、驢耳朵菜子、豬耳朵菜子、牛舌草子。處方用名:車前子、炒車前子
。藥用部分:種子
。全草為車前草,可入藥性味
歸經(jīng):入腎
功能;清熱利水
主治與應(yīng)用:
(1)清熱利水:適用于膀胱濕熱之小便不利、水腫等(配以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