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氣藥和方劑。
凡用以調(diào)理氣分疾病
,能疏暢氣機氣分病主要包括氣虛與氣逆
引起氣滯
、氣逆病證的原因很多,諸職寒曖失調(diào),憂思郁怒,痰飲,濕濁,瘀阻,外傷,以及飲食不節(jié)等因素,皆能影響氣機的運行,進而發(fā)為氣滯、氣逆病證。氣滯者常表現(xiàn)為悶、脹、痛,氣逆者常表現(xiàn)為嘔惡、呃逆或喘息。臨床使用理氣方藥,必須針對病情,選擇相應(yīng)的藥物,并作適宜的配伍。理氣藥物以辛燥者居多
,易于耗氣傷陰,氣虛及陰虧者慎用。(一)理氣藥
陳皮
《本經(jīng)》
為蕓香料常綠小喬木植物橘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成熟果實之果皮
別名:陳橘皮
處方用名:陳皮、炒陳皮
藥用部分:果皮
性味:辛、苦
歸經(jīng):入肺、脾經(jīng)
功能:行氣健脾
主治與應(yīng)用:
1.陳皮氣香性溫
2.又能燥濕化痰
用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苦燥
參考資料:陳皮含揮發(fā)油,可促進腸胃排除積氣
青皮
《本草圖經(jīng)》
為蕓香科常綠小喬木植物橘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未成熟果實之果皮或幼果
別名:小青皮、青橘皮
處方用名:青皮
藥用部分;幼果或青色果皮
性味:苦
歸經(jīng):入肝
功能
主治與應(yīng)用:
1.本品辛散溫通
2.有較強的消散積滯作用,用于食積腹脹
用量
使用注意:本品性烈耗氣,氣虛者慎用
枳實
《本經(jīng)》
為蕓香料小喬木植物酸橙或香櫞和枸橘(枳)的未成熟果實
別名;小枳實
處方用名
性味:苦
歸經(jīng):入脾
、胃、大腸經(jīng)。功能:破氣消積
,化痰除痞。主治與應(yīng)用:
1.本品苦泄辛散
,行氣之力峻猛2.適用于痰濁阻塞氣機,胸脘痞滿之證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
參考資料:
枳實水煎劑有收縮血管作用
附藥
;枳殼。為蕓香料小喬木植物酸橙
、香櫞、枸橘的接近成熟之果實(去瓤)。性味
、歸經(jīng)同枳實。功效與枳實相仿,但作用和緩,以行氣寬中除脹為主。厚樸
《本經(jīng)》
為本蘭科落葉喬木植物厚樸的樹皮或根皮
。別名;川厚樸
、川樸、紫油樸、紫厚樸。處方用名
;厚樸、炒厚樸、紫厚樸。藥用部分:樹皮或根皮。
性味:苦
歸經(jīng):入脾
功能:行氣燥濕、降逆平喘
。主治與應(yīng)用:
1.本品長于行氣
、燥濕、消積,為消除脹滿之要藥。凡濕阻、食積、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均適用。濕阻中焦,常與蒼術(shù),陳皮配伍;積滯便秘,常和大黃,枳實同用。2.本品能下肺氣,消痰涎而平咳喘
。適用于咳嗽痰多癥,常與杏仁、半夏等配伍。用量:3~9克
。參考資料:
厚樸煎劑對傷寒桿菌
、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痢疾桿菌及人型結(jié)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動物離休心臟的收縮有抑制作用。厚樸堿為神經(jīng)-肌肉阻斷劑,有顯著的骨骼肌松馳作用,主要是阻斷神經(jīng)沖動在肌肉終板的傳遞,厚樸堿還有明顯的降壓作用。木香
《本經(jīng)》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云木香、川木香的根
。別名:南木香
、印木香、老木香處方用名:木香、炒木香
藥用部分
性味:辛
功能:行氣止痛
主治與應(yīng)用:
本品長于行腸胃滯氣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香燥
,陰虛火旺者慎用。參考資料:
木香粉劑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煎劑對福氏痢疾桿菌Ⅲ型有抑制作用;對免離體大腸張力有降低作用,能拮抗乙酰膽堿的收縮效應(yīng)。本品還有降壓作用,使外周血管擴張。有輕度利尿作用。香附
《別錄》
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的根莖
。別名:莎草、香附子
、香附米、莎草根。處方用名
藥用部分:根莖
性味:辛
歸經(jīng):入肝
功能:疏肝理氣,調(diào)經(jīng)止痛
主治與應(yīng)用:
1.本品善于疏肝解郁
2.為婦科常用之品
用量:6~12克
參考資料:
香附子流浸膏對動物的離體子宮
大腹皮
《開寶本草》
為棕櫚科常綠喬木植物檳榔的果皮
別名;腹毛
處方用名:大腹毛
藥用部分:果皮。
性味:辛
歸經(jīng):入脾、胃
功能
主治與應(yīng)用:
1.常用于濕邪阻滯氣機所致的脘腹脹滿
2.用于水種
用量:6~9克
參考資料:
實驗證明大腹皮水煎劑能使腸管收縮加強,緊張性提高
川楝子
《本經(jīng)》
為楝科落葉喬木川楝的成熟果實。
別名
處方用名:川楝子
藥用部分:成熟果實。
性味:入肝
功能:行氣止痛
主治與應(yīng)用:
1.有明顯的止痛作用,尤適于熱性胸脅及腹部脹痛
2.用于蟲積腹痛,兼收殺蟲和止痛之效
3.外用治頭癬有效。取川楝子適量
用量:3~9克
使用注意
參考資料;
本品體外試驗對豬蛔蟲、蚯蚓
、水蛭有明顯的殺蟲效力;對鐵銹色小芽孢癬菌有抑制作用。佛手
《本草圖經(jīng)》
為蕓香科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植物佛手的果實
。別外:佛手柑
、手柑。處方用名:佛手
、佛手片。藥用部分:果實。
性味:辛
、苦、溫。歸經(jīng):入肝
、脾功能:舒肝理氣
主治與應(yīng)用:
1.本品氣清香而不烈
2.用于咳嗽日久而痰多之證
用量:3~9克
延胡索
《開寶本草》
為罌栗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延胡索的塊莖。
別名:玄胡索
處方用名
;延胡索、元胡、炒延胡索、酒炒延胡索。藥用部分:塊莖
。性味:辛、苦
、溫。歸經(jīng):入心、肝
、脾經(jīng)。功能:行氣、活血
,止痛。主治與應(yīng)用:
本品止痛作用持久而不具毒性,作用部位廣泛
,是優(yōu)良的止痛藥。用于氣血凝滯所致的心腹痛、脅肋痛、疝痛、腰痛、關(guān)節(jié)痛,痛經(jīng)等多種疼痛癥。單用有效,如研末溫酒調(diào)服以治療胃脘痛;治熱厥心痛及疝痛,常與金鈴子配伍,即金鈴子散;治腰痛及痛經(jīng),常與當(dāng)歸、桂枝配用,如延桂散;治療腹痛及脅痛,常與五靈脂用量;5~15克
。研末服,每次1.5~3克。參考資料:
延胡索內(nèi)服有類似咖啡及可待因的鎮(zhèn)痛效果,能顯著提高痛覺閾而有鎮(zhèn)痛作用
。粉劑和醇制劑作用優(yōu)于煎劑。所含延胡索乙素作用較強,丑素次之,兩種成分均有鎮(zhèn)靜、催眠、松弛肌肉、解痙等效用。薤白
《本經(jīng)》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根蒜和薤的地下鱗莖。
別名:薤白頭
、南薤白。處方用名;薤白
。藥用部分
;地下鱗莖。性味:苦
、辛、溫。歸經(jīng)
;入肺、胃、大腸經(jīng)。功能:溫中通陽
,下氣散結(jié)。主治與應(yīng)用
;1.適用于寒痰濕濁凝滯于胸中
,陽氣不得宣通所致的胸悶作痛或兼見喘息、咳唾的胸痹證。單用搗汁飲有效2.用于瀉痢后重癥
用量:5~15克
使用注意
蘇子
《別錄》
為唇形科一年生植物紫蘇的種子
處方用名:蘇子
藥用部分:種子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肺經(jīng)
功能:降氣祛痰,止咳平喘
。主治與應(yīng)用:
適用于痰涎壅盛
、咳逆氣喘、胸膈滿悶病癥,常與前胡、厚樸、半夏等配伍,如蘇子降氣湯。用量:3~9克。
郁金
《新修本草》
為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郁金或廣西莪術(shù)的塊根
。別名:玉金
、黃郁金、黑郁金。處方用名
;郁金。藥用部分
性味:辛、苦
歸經(jīng):入心、肝
功能:行氣解郁,活血祛瘀
主治與應(yīng)用:
1.用于氣郁血滯所致的胸腹脅肋脹痛、痛經(jīng)及癥瘕痞塊等
2.用于濁邪蒙敝清竅所致的胸脘痞悶、神志不清癥和痰氣閉塞心竅之癲癇病證
3.用于血熱瘀滯所致的吐血
4.用于黃疸癥
用量:6~12克
使用注意:不宜與丁香同用。
使用注意
參考資料:
郁金有利尿、輕度鎮(zhèn)痛作用
烏藥
《本草拾遺》
為樟科灌木或小喬木植物烏藥的根。
別名
處方用名;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