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一)
【辨證】飲食失節(jié),蟲積腸中,資生濕熱,熱擾蟲動,上竄膽道,肝膽失疏,橫逆犯脾,脾失運化,濕熱蘊結,阻滯氣機。
【治法】驅蟲理氣,清熱瀉脾。
【方名】膽胰湯。
【組成】柴胡9克,大黃9克,烏梅9克,川楝子9克,車前子9克,黃芩12克,枳實10克,花椒6克,檳榔30克,苦楝根皮30克,白芍15克,使君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游開泓方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疾病名稱5英文名稱6分類7ICD號8流行病學9病因10發(fā)病機制11膽道蛔蟲病的臨床表現(xiàn) 11.1腹痛11.2無或僅輕度黃疸11.3寒戰(zhàn)、發(fā)熱11.4腹部體征 12膽道蛔蟲病的并發(fā)癥 12.1膽道感染12.2膽道出血12.3肝膿腫12.4急性胰腺炎12.5膽系結石癥12.6其他 13實驗室檢查 13.1血象13.2找蟲卵 14輔助檢查 14.1B超檢查14.2ERCP檢查14.3靜脈膽道造影 15診斷16鑒別診斷17膽道蛔蟲病的治療 17.1非手術治療 17.1.1解痙止痛17.1.2抗生素17.1.3驅蛔治療17.1.4中醫(yī)中藥17.1.5內鏡治療 17.2手術治療 17.2.1膽道蛔蟲病的適應證17.2.2手術方式18預后19膽道蛔蟲病的預防20相關藥品21相關檢查附:1治療膽道蛔蟲病的穴位 1拼音 dǎn dào huí chóng bìng
2英文參考 biliary ascariasis
3概述 膽道蛔蟲?。╞iliary ascariasis)是蛔蟲從小腸逆行進入膽道,引起膽管和奧狄括約肌痙攣,以患者突然發(fā)作的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征?;紫x進入膽道后,多數停留在膽總管,因膽囊管與膽總管之間角度較大,蛔蟲很少進入膽囊,但可鉆入左右肝膽管之中。本病是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尤以農村多見,通常15歲以下兒童,發(fā)病可占總數的50%左右。女性較男性發(fā)病率高,為1.5~2.0∶1.0。臨床癥狀有寒戰(zhàn)、發(fā)熱、腹痛、腹部絞痛的同時,常伴惡心、嘔吐、或干嘔。
4疾病名稱 膽道蛔蟲病
5英文名稱 biliary ascariasis
6分類 消化科 > 肝膽疾病 > 膽囊疾病
7ICD號 K83.8
8流行病學 膽道蛔蟲病是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尤以農村多見,可見于各年齡組,但多見于5~10歲的兒童,占25%~40%;其次為11~20歲的青少年,占20%~30%;再其次為21~30歲的成年人,占15%~25%。以上3個年齡組發(fā)病占總數的65%~95%。通常15歲以下兒童,發(fā)病可占總數的50%左右。女性較男性發(fā)病率高,為1.5~2.0∶1.0。
9病因 蛔蟲成蟲本寄生在小腸中、下段,偶爾進入上消化道?;紫x有鉆孔的癖好。因此,進入十二指腸的蛔蟲常經膽總管開口鉆入膽道。臨床觀察注意到:有時蛔蟲可經口吐出或爬出,病人多伴高熱、饑餓、腹瀉或用山道年驅蟲而藥量不足等情況。因而考慮蛔蟲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可能是促其向上消化道移動的誘因。
10發(fā)病機制 鉆入膽道的蛔蟲多為1條,但也有十數條甚至百余條者?;紫x很少進入膽囊,多數停留在膽管系統(tǒng)中,包括肝外及肝內的膽管。
在蛔蟲通過Oddi括約肌的過程中,括約肌因受到 *** 而痙攣,引起劇烈的疼痛?;紫x退出膽道或完全進入膽道后,對括約肌的 *** 消失,痙攣引起的劇痛得以緩解。蛔蟲在膽道內活動也可引起陣發(fā)性疼痛。也正由于蛔蟲體的活動,使得膽汁的通道不致被完全阻斷,因而一般不出現(xiàn)黃疸。腸道細菌隨蟲體進入膽道,可招致膽道感染,引起膽囊、膽管的急性炎癥,以致肝膿腫、膽道出血、感染性休克和敗血癥等輕重不等的并發(fā)癥。我們曾見到過膽管被蛔蟲鉆破而造成膽汁性腹膜炎的病例,也曾見過蛔蟲性肝膿腫破入心包致死的病例。原有膽管狹窄或結石者,進入膽道的蛔蟲常引起較嚴重的并發(fā)癥。此外,膽道蛔蟲還能引起急性胰腺炎及其一系列并發(fā)癥。進入膽道的蛔蟲有的可再退出膽道。未退出者,活動逐漸減少,終于死在膽道內。我們觀察過幾例正值膽道T型管引流期間所發(fā)生的膽道蛔蟲病例。膽道內蛔蟲尸體的碎片隨膽汁由T管排出,可持續(xù)1~2個月。同期經T管反復作膽道造影,顯示蛔蟲在膽道內的負影也逐漸變小,有的完全消失。這表明存在著將膽道內的蛔蟲尸體排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從手術取出的膽石標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膽道內的蛔蟲尸體被膽石樣的沉淀逐步包埋最終形成結石的各個階段。而且,40%~84%的膽管結石病例,可自膽石的核心部位找見蛔蟲殘骸或蟲卵。由此可見,膽道蛔蟲病的腹痛癥狀緩解之后,雖有部分病人可將膽道內的蟲尸排凈而不留后患。但也有不少病人在其蟲尸還沒有來得及崩解排凈之前,就逐漸被膽石樣的沉著物附著、包裹,反過來阻礙其排出,最終形成結石。從這一點出發(fā),我們對膽道蛔蟲病的治療,不能僅以消除其急性癥狀為目標。還要力爭蟲尸干凈、徹底地排出膽道以防結石形成。
11膽道蛔蟲病的臨床表現(xiàn) 膽道蛔蟲癥多發(fā)于兒童和青壯年,女性較多見。大多數病人有腸道蛔蟲癥、吐蟲或排蟲史。部分病人有過近期驅蟲治療。
12膽道蛔蟲病的并發(fā)癥 蛔蟲進入膽道后不一定立即出現(xiàn)并發(fā)癥,只有當機體抵抗力下降、膽道發(fā)生梗阻、膽汁引流不暢時才可能出現(xiàn)并發(fā)癥。常見并發(fā)癥如下:
13實驗室檢查
14輔助檢查
如疑有合并肝、膽、胰并發(fā)癥時,可進行相應檢查。
15診斷 診斷依據為:
1.右上腹或劍突下陣發(fā)性絞痛,尤其伴有“鉆頂痛”,緩解期如常人者。
2.腹部劇痛時伴惡心、嘔吐,少數病人有吐蛔蟲或便蛔蟲史。
3.癥狀重體征輕,僅在劍突下和右季肋部壓痛。
4.超聲檢查可見膽管擴張,內有線條狀游動的蟲體。
5.ERCP示膽道內蛔蟲,或內鏡直視下見十二指腸 *** 有蛔蟲嵌頓。
16鑒別診斷 膽道蛔蟲病應注意與急性胰腺炎、膽囊炎、膽系結石、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等的鑒別。
17膽道蛔蟲病的治療
17.1.1(1)解痙止痛 ①阿托品:阿托品為抗膽堿能藥物,可解除平滑肌痙攣。成人每次0.5~1.0mg皮下注射;兒童每次每千克體重0.01~0.03mg。阿托品可抑制腺體分泌,引起口干舌燥,能解除迷走神經對心臟的抑制,使心跳加速,瞳孔散大,眼壓升高。用藥過多可使皮膚潮紅、精神興奮、煩躁不安、譫語驚厥,重者則呈抑制狀態(tài)。
山莨菪堿(6542)亦為抗膽堿能藥,可使平滑肌松弛,解除膽管痙攣,并有鎮(zhèn)痛作用,毒性較小,抑制腺體分泌及擴瞳作用較弱。
②哌替啶:哌替啶能抑制大腦皮質痛覺區(qū),具有鎮(zhèn)痛作用,但同時興奮膽道平滑肌,使張力增強,Oddi括約肌收縮,甚至痙攣,故須與阿托品合用,可收到較好的止痛解痙效果。但應注意哌替啶止痛可掩蓋膽道穿孔、腹膜炎等急腹癥,從而延誤搶救時機。另嗎啡、氯丙嗪亦須與阿托品等合用。
③針刺療法:針刺鳩尾、上脘、足三里、太沖、肝俞、內關諸穴可解痙止痛;針刺肝俞、膽俞、足三里使膽囊收縮、膽汁排出量增加和膽管內壓增高;針刺內關可止嘔。太沖穴位小劑量阿托品注射的解痙作用優(yōu)于注射常規(guī)劑量阿托品,有顯著的效果。耳針可針刺肝膽、交感及神門有很快的解痛作用,其機制可能是通過收縮膽管而排出蟲體。
④維生素:K3肌注或穴位注射可使膽絞痛緩解,且無阿托品、山莨菪堿(6542)、嗎啡、哌替啶、氯丙嗪等藥的副作用,但可引起溶血性貧血、高膽紅素血癥及肝細胞損害,用量不宜過大。
17.1.2(2)抗生素 一般不用。對可疑并發(fā)感染或已經證實有感染者可應用。由于蛔蟲帶入膽管的細菌多為革蘭陰性桿菌,故應首選針對此類細菌的抗生素。
17.1.3(3)驅蛔治療 一般不用使蟲體痙攣性收縮的驅蛔藥如山道年(驅蛔素)、驅蟲丹(一粒丹)等。多用麻痹蛔蟲蟲體的驅蟲藥。目前常用的驅蟲藥有:
①甲苯咪唑(mebendazole,vermox,甲苯達唑,安樂士):為人工合成的苯并咪唑類廣譜高效驅蟲劑,其作用機理系抑制線蟲對葡萄糖的利用,導致ATP缺乏而被驅出,另外還有抑制蟲卵發(fā)育的作用??诜蛰^少(僅為服藥量的0.3%),在腸道內保持高濃度,80%以原形在24~32h后從糞便排出。臨床應用顯示對蛔蟲、鉤蟲、蟯蟲、絳蟲和鞭蟲均有很好的療效。治療蛔蟲病蟲卵轉陰率為83%~100%。
用法為膠囊(片)劑,100mg,成人和兒童均為100mg/次,2次/d,可連服2~3天。
不良反應極輕,個別有輕微頭暈、腹部不適,可自行消失,少數病例服藥后蛔蟲游走造成腹痛,可合并服用小劑量噻嘧啶,即可避免。
②左旋咪唑(levamisole):為廣譜驅蟲藥。其抗蟲原理是通過抑制琥珀酸脫氫酶的活性,影響蟲體無氧代謝,阻斷能量供應而使蟲體肌肉麻痹,失去附著力而排出體外。但對哺乳動物的琥珀酸脫氫酶無影響??诜蘸?,30min后血藥濃度達高峰。本藥能驅除蛔蟲、鉤蟲及蟯蟲。治療蛔蟲病時蟲卵轉陰率為95%~98%,效果最好。
用法為片劑,25mg,50mg,成人1次100~200mg,兒童按1.5mg/kg計算,睡前1次頓服。
不良反應少,偶有頭暈、惡心及腹痛等,短時期內可消失。不宜與親脂性藥品同服,肝、腎功能不全者忌用。
③阿苯達唑(腸蟲清):為廣譜高效驅蟲藥,干擾蟲體對葡萄糖及多種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使蟲體衰竭死亡。成人1次口服400mg即可。
④噻嘧啶(抗蟲靈):抑制蟲體內膽堿酯酶的活性,使神經和肌肉間信息傳遞中斷,蟲體麻痹而被排出體外??诜蛰^少,大部分直接從腸道排出體外。成人每天1次,1.2~1.5g/次,連服3天。小兒則按30mg/kg,1次服用。
17.1.4(4)中醫(yī)中藥 祖國醫(yī)學對膽道蛔蟲病的治療有獨到的見解。根據“蛻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的原理,研制出了許多方劑。其中應用較多的有烏梅丸(湯),其兼有酸、苦、甘、辛的各種成分,并補氣血,有排蟲扶正之效,其組方為:烏梅15g,細辛2.5g,干姜5g,黃連5g,當歸7.5g,附子5g,川椒2.5g,桂枝1.5g,黨參15g,黃柏5g,每天1劑,水煎服。本方主要為麻痹蛔蟲,增加膽汁分泌,使膽汁趨于酸性,還能松弛Oddi括約肌,因此利于蛔蟲的排出。
中藥利膽引流,茵陳蒿湯加黃連、銀花,有利于增加膽汁排出量,增強膽囊收縮,松弛括約肌,還有消炎作用。
17.1.5(5)內鏡治療 ERCP不僅有利于該病的診斷,還能進行有效的治療,借助十二指腸鏡取出蛔蟲是一種迅速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于部分暴露于十二指腸 *** 處的蛔蟲,內鏡下可用圈套器或網籃套住蟲體隨鏡身一起退出。如蟲體完全進入膽管,可將網籃經內鏡置入膽總管套取蛔蟲,取蟲后再行ERCP檢查直至完全取出為止。如插管有阻力,可注射阿托品0.5mg,或行Oddi括約肌球囊擴張;一般不主張行EST。值得注意的是,要盡量避免在膽管內截斷蛔蟲。一旦發(fā)生,應用氣囊導管將殘留蟲體取盡或留置鼻膽管引流等,用8萬U慶大霉霉素的生理鹽水50ml沖洗,直到蟲體完全排盡為止,否則殘留蟲體將會成為繼發(fā)結石的核心。
國內在1958年以前對膽道蛔蟲癥以手術治療為主,認為延誤手術時機,會導致嚴重后果。1958年以后,廣泛采用非手術療法,獲得較好療效,手術治療的機會已大為減少。
17.2.1(1)適應證 目前對非手術治療(包括ERCP及鏡下取蟲、引流等)失敗者或出現(xiàn)以下并發(fā)癥者,應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①膽道大出血。
②膽道壞死、穿孔、腹膜炎。
③肝蛔蟲癥,包括蛔蟲性肝膿腫,肝內膽管蛔蟲嵌塞。
④急性出血壞死性胰腺炎。
⑤合并膽道結石、膽總管梗阻、急性梗阻化膿性膽管炎等,且經積極的內科及內鏡下治療無效者。
17.2.2(2)手術方式 探查膽總管、膽囊、肝臟和胰腺,切開膽管引流;膽囊內如有蛔蟲則作膽囊切除;有肝膿腫、膽囊及膽管穿破、膽道出血者應給予相應處理。
18預后 蛔蟲病一般預后良好,有膽道蛔蟲病患者可影響健康。
19膽道蛔蟲病的預防 作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搞好飲食衛(wèi)生以防止腸道蛔蟲感染,是預防膽道蛔蟲病的根本措施。及時治療腸道蛔蟲病也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經常服酸性物質(山楂、食醋)能否防止蛔蟲“上游”值得一試。
20相關藥品 山道年、胰酶、阿托品、山莨菪堿、哌替啶、嗎啡、氯丙嗪、甲苯咪唑、葡萄糖、左旋咪唑、氧、阿苯達唑、烏梅丸、慶大霉素
21相關檢查 膽堿酯酶
治療膽道蛔蟲病的穴位 迎香 ,均可取本穴以散風通絡、宣肺利水。迎香穴治療膽道蛔蟲病為經驗之法。迎香穴在鼻翼傍五分,主治鼻鼽不利...
膽囊點 痿痹。膽囊穴主治黃疸,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病;下肢痿痹;口眼?斜,脅肋痛。膽囊點穴的配伍...
骨空 ,目翳,近視;頭痛,眩暈,面痛,口?,面風;膽道蛔蟲病。四白是眼科手術針麻常用穴之一。四白穴是眼保...
面鼽 ,目翳,近視;頭痛,眩暈,面痛,口?,面風;膽道蛔蟲病。四白是眼科手術針麻常用穴之一。四白穴是眼保...
沖陽
膽結石與胰腺炎的發(fā)生有密切的聯(lián)系,由于結石的梗阻導致胰腺分泌的化學物質不能順利通過胰腺管道排除,致胰腺自身被所分泌的物質消化,導致胰腺炎的發(fā)生。所以,首先要解決結石對膽道的梗阻,這是關鍵,不然很容易胰腺炎的再度發(fā)生。
另外不能暴飲暴食,
戒酒也是很重要的。
你說患者不想吃飯,那很自然呀,由于胰腺分泌的物質是幫助消化的,現(xiàn)在被結石梗阻了。不能排到十二指腸,所以就不能消化食物了,當然就沒有食欲了呀
。
近代名中醫(yī)岳美中有一化結石之方,組成如下(已根據臨床應用經驗有所增減):
金錢草120,茵陳30,虎杖30,內金15,海金沙20(包煎),枳殼20,黃芩20,車前子30(包煎),生甘草10,公英30,茅根15,丹參30,滑石30(包煎)。
便秘加生大黃6-10克,藥煎好后泡服或后下。脅肋或腰背隱痛或刺痛加元胡15,五靈脂15。氣虛乏力加太子參20,黃芪20。每天一劑,水煎服,每日飲3-5次或頻服,以多飲水(藥)為主。
一個月為一療程。1-3個療程后再做B超檢查,看結石排消的情況,很多結石病人是可以通過中醫(yī)藥治療而痊愈的。
服用中藥時雖不影響你同時服用的一些中成藥,比如膽舒膠囊,利膽片等,但也可以停服,因為這些藥物的主要成分在上方中已經用上.
同時也可以用來治療慢性胰腺炎(加上二花30,連翹15).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35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腹股溝斜疝中藥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