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里裝著牛黃解毒片,板藍根每天都喝防感冒,西洋參當口香糖吃,胖大海當茶喝。身邊很多朋友都是這樣“迷信”中藥的,堅信中藥沒有副作用,吃多少都沒事。殊不知中藥最講究“對癥下藥”,講究配伍“君臣佐使”,“相使相須相畏相反”。
最近中藥造成不良反應的事件屢屢發(fā)生。從去年的“英國中藥事件”,到今年的
“牛黃解毒片有‘毒’”之說,以及文中提到的雙黃連、魚腥草不良反應事件,都在給對中藥一知半解的人們敲響警鐘。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最近發(fā)出通知,要求從今年6月1日起,無論是西藥還是中成藥,無論是新藥還是經(jīng)典老藥,都必須按照《藥品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guī)定》改用重新修改、補充的新說明書。說明書必須把不良反應寫清楚,包括藥品處方中含有可能引起嚴重不良反應的成分或者輔料的,也必須說明。這是一個可喜的消息,指導人們對中藥的看法,破除“迷信”,回歸科學和理性。
古語說“是藥三分毒”,實在是至理名言。中藥不同于食品,絕對不能想吃就吃。服用不當,未必有益,肯定有害。
近年來有關(guān)中藥有毒、中藥毒副作用給人體造成嚴重損害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引起了人們對中藥毒性的重視。當下不少人包括醫(yī)藥專業(yè)人士對中藥藥性認識也不全面;以為「是藥三分毒」就是指所有中藥都是含有毒性化學成分,只要服用了就會對人體產(chǎn)生毒副作用。部分人甚至對服用中藥產(chǎn)生排斥和恐懼心理。
筆者認為,單純地認為中藥是純天然物質(zhì)無毒副作用的認識雖然是無知的表現(xiàn),但固執(zhí)地認為所有中藥均含有毒性成分會對人體產(chǎn)生危害同樣是不正確的。
「上中下三品」理論可借鑒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以下簡稱《本經(jīng)》)就根據(jù)藥物有無毒性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為延年益壽藥,無毒;中品為防疾補虛藥,有毒無毒根據(jù)藥量而定;下品為治病預疾的藥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藥物使用不當會致人中毒甚至死亡。
「是藥三分毒」是指藥物都具有寒熱溫涼某種偏性,而不是說所有藥物都含有毒性化學成分,服用即對人體造成損害。由于歷史時代的局限,古代對于一些藥物毒性的認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頗和訛誤。但《本經(jīng)》對于藥物毒性的認識是客觀和正確的,對于今天正確認識中藥的毒性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我們不要因為《本經(jīng)》對個別藥物毒性認識的錯誤而否定其對藥物整體毒性分類的貢獻。筆者認為,今天對于中藥毒性的認識可以參考《本經(jīng)》,從三個方面加以闡釋:
一是無毒中藥。中藥學教材中的生姜、蔥白、大棗、蜂蜜、桂圓、枸杞、薏仁米、黑芝麻、山藥、桑椹等,本身就是食物,是實際上的無毒藥,不含有毒化學成分。一般情況下即使經(jīng)常服用也不會對人體產(chǎn)生毒副作用。雖然這類藥物在中藥中所占比例不大,但都是臨床常用的。
翻開《中藥大辭典》,記載有冬瓜、絲瓜、羊肉、杏等,更是日常飲食常備品種。應該說這類食物具有寒熱溫涼的偏性,而不是含有毒性成分。片面地認為「是藥三分毒」的「毒」就是藥物含有有毒化學物質(zhì),服用后就會對人體造成損害,顯然是荒謬的。
我們可以參考《本經(jīng)》對上品藥物的解釋來認識此類藥物,掌握這類食藥兩用物質(zhì)的寒熱溫涼偏性,從而對運用飲食調(diào)理恢復人體健康的目的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
二是在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一般不會產(chǎn)生毒副作用的中藥。中藥中絕大多數(shù)藥物均屬于此類,如人參、甘草、茯苓、金銀花、板藍根等,該類藥物如藥證相合,應用得當,一般不會對人體產(chǎn)生明顯的不良反應。
《本經(jīng)》中明確說明中品藥物,有毒無毒根據(jù)藥量而定。我們今天應該牢記大多數(shù)中藥的毒性強弱是和用藥劑量密切有關(guān)這個原則。而不應單純地理解中藥是有毒或無毒的。
有資料顯示,在中藥不良反應的病例中,由于超量用藥引起中毒的約占85%以上,而中藥中毒導致死亡病例中約75%系超量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文獻所記載的中藥藥性為無毒,只是表明其在正常的用量用法下,一般情況下對人體無明顯損害。但其所含有的成分對人體的潛在影響以及長期服用后產(chǎn)生的毒性并不明確。臨床上仍然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權(quán)衡利弊加以應用。
事實上,許多標注為無毒的中藥,由于其藥性寒熱過于猛烈,長期服用均會對人體產(chǎn)生不利作用。如黃連、黃芩、黃柏均標注無毒,但由于過于苦寒,久服均會損害脾胃功能。即使如竹葉卷心,具有良好清心火、解暑的保健作用,但是服用過多,會損傷脾陽,影響機體消化吸收功能。人參作為大補之品,藥性過猛,服用過多,其害也自然不淺。
三是含有較大毒性成分的中藥。 中醫(yī)運用毒藥治療疾病由來已久,如附子、全蝎、蜈蚣、砒霜等,含有毒性化學成分甚至劇毒物質(zhì),使用必須慎重。該類藥物應用不當會導致患者中毒甚至死亡。
《本經(jīng)》同樣明確說明下品藥物有毒不可長久服用,使用不當會造成人體死亡。查考古今多數(shù)記載服用中藥中毒致死者,多屬誤用此類毒藥且劑量偏大的緣故。
近幾十年以來,許多中藥不良反應案例多是由于服用了含有毒性成分的中藥所致。如天王補心丹、牛黃解毒片等含有汞,服用過久容易導致汞中毒。又如長期服用黃藥子導致肝腎損害的事件等。
其用藥均違反了《本經(jīng)》下藥不可多服久服的原則。為了避免毒藥誤用濫用給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威脅,必須加大劇毒中藥監(jiān)管力度。在臨床上無經(jīng)驗、無指征者應慎用含有毒性成分中藥。
有無毒性需實踐驗證
需要注意的是,不輕易相信文獻記載的藥物毒性,也是我們正確認識中藥毒性的一個方面。
一些文獻記載的藥性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出現(xiàn)錯誤,如《本草綱目》記載馬錢子無毒,《中國藥學大辭典》記載黃丹、桃仁無毒等,都是明顯的失誤?!侗窘?jīng)》記載丹砂為上品、無毒,后世之人誤信其說,為追求養(yǎng)生得道長期服用,中毒乃至喪命者不在少數(shù)。
筆者早年曾自用半只石榴皮煎水飲下,意在驅(qū)蟲,因苦澀難咽僅服下數(shù)口,結(jié)果服用后30分鐘即暈倒,數(shù)小時后方回復正常。后查考多家記載,均言其無毒。因此,對于任何書籍記載的藥性,我們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無實踐經(jīng)驗者,均不可輕意相信其無毒。
綜上,筆者認為今天對于中藥毒性的認識同樣可以參考《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對藥物毒性的認識,將中藥分為安全性大的無毒中藥、多數(shù)在正常用量用法下無明顯毒性的中藥、以及含有較大毒性成分需要慎重使用的中藥。具體藥物區(qū)別對待。單純地認為中藥是有毒的,或者是無毒的觀念都是不正確的。臨床中醫(yī)藥工作者要熟悉每一味中藥的藥理藥性,不斷探究,正確合理使用中藥為人民健康造福,促進中醫(yī)藥事業(yè)不斷發(fā)展。
中藥到底是否有毒呢,這是很多朋友都比較迷惑的,我們常說是藥三分毒,那這藥到底有么有毒呢,到底該怎么預防服用中藥中毒呢,其實,這是非常的重要了,大家一定要多注意了。我給大家講講中藥有沒有毒、中藥的禁忌有哪些以及煎煮中藥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中藥有沒有毒
在中醫(yī)里,“毒”性指藥物的偏性,根據(jù)藥性的峻猛程度,有大毒、常毒、小毒、無毒之分。中藥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例如,馬錢子的番木鱉堿、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有毒中藥的毒副作用,通過炮制或配伍可以減輕或消除。中藥有毒無毒,關(guān)鍵是能否對證治療。
古人說:“藥之害在醫(yī)不在藥”。只要對證治療,有毒的藥也安全;不對證治療,無毒的藥也有害。誠如清代醫(yī)家徐靈胎所言:“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彪x開中醫(yī)的指導,亂用或濫用中藥,就容易出問題。如果在醫(yī)生指導下,按照安全劑量、用藥時間服用,就不會引發(fā)毒性反應。
中藥的禁忌
1、配伍禁忌
指在兩種以上藥物混合使用或藥物制成制劑時,發(fā)生體外的相互作用,出現(xiàn)使藥物中和、水解、破壞失效等理化反應,這時可能發(fā)生渾濁、沉淀、產(chǎn)生氣體及變色等外觀異常的現(xiàn)象。
2、妊娠禁忌
孕婦在妊娠期間應盡量避免做一些影響到胎兒的事情,這稱之為妊娠禁忌。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巴豆、牽牛、大戟、斑蝥、商陸、麝香、三棱、莪術(shù)、水蛭、虻蟲等;慎用的包括通經(jīng)去瘀、行氣破滯,以及辛熱等藥物,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干姜、肉桂等。
3、飲食禁忌
服用中藥時是需要對一些食物忌口的,如辛辣類、魚腥類、發(fā)物類、生冷類、油膩類、酸冷類。
4、證候禁忌
由于藥物的藥性不同,其作用各有專長和一定的適應范圍,因此,臨牀用藥也就有所禁忌,稱“證候禁忌”。
煎煮中藥的注意事項
1、器具的選擇
中醫(yī)告訴我們,在熬中藥的時候最好是能夠選擇砂罐,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砂鍋,這些砂鍋是由陶瓷制作而成的,可以讓中藥材的功效發(fā)揮最大。除此之外,不銹鋼也是一個很好的材質(zhì)選擇,不會生銹同時在市面上也更加常見。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熬中藥的時候千萬不能夠選擇鐵鍋或者是銅鍋,這些都會影響藥效。
2、做好清洗工作
事實上,在專業(yè)藥店中購買來的大部分藥材都是不需要清洗的,大家不要擔心不干凈。如果說一定要對藥材進行清洗,那么只需要將藥材放入清水中,快速的清洗一下就可以了,千萬不能夠浸泡著清洗。如果說需要熬煮的藥材屬于小顆粒的,例如車前子以及決明子這種類型的,在清洗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千萬不能夠被沖走了。
3、水的用量
重要是使用清水來進行熬煮的,所以水的用量需要特別的選擇。很多人都說在熬煮藥材的時候?qū)⑷胨逯蟪蔀橐煌胨涂梢粤?,這種說法真的是正確的嗎?事實上,這種方法并不科學,因為首先碗的大小每個家庭中的就不一樣大了。
在熬中藥的時候,加入的清水一定要能夠淹沒藥材水面兩到三厘米,也可以用手摁住藥材,剛好能夠漫過手背就可以了。其中還需要特別的注意,一些中藥材的吸水量比較大,特別是花草類的藥材,這些再用清水浸泡半個小時之后水位就會下降,這個時候一定要繼續(xù)增加一些,然后再開始熬中藥。
4、火候大小
有經(jīng)驗的老中醫(yī)說,一般在熬中藥的時候火候也是會影響藥效的。建議在熬中藥的時候,一開始應該大火,煮開之后再改成小火。但是,如果煎煮的是一些具有治療外感功效的藥物,那么應該在水煮開之后繼續(xù)大火,熬煮大約十五分鐘就可以了。
5、熬中藥的時間
熬中藥注意事項,所需要的時間是很多人都關(guān)心的一個問題。一般情況下,大火令水燒開之后進行小火煎煮。如果是一般中藥,那么這個過程第一次煎煮的時間應該控制在二十到二十五分左右,第二次煎煮則是應該控制在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
如果熬中藥煎煮出來的藥效是解表類的,第一次煎煮的時間要減少,控制在十到十五分鐘,第二次十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如果是滋補類重要,那么煎煮的時間應該適量增加,第一次控制在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鐘,而第二次則是要控制在二十五分鐘到半個小時左右。
結(jié)語: 只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用藥肯定是不會有多大的問題的,對于中藥也是一樣的,一定得謹遵意醫(yī)生的醫(yī)囑,否則,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危害就不好了。在吃中藥的時候,若是需要忌口的話,一定要堅持住,正所謂良藥苦口利于病嘛,這對于恢復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43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牛奶不能與止瀉藥同服
下一篇: 中藥與綠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