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納西族社會生產得到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象形文字,受到南詔與吐蕃的文化醫(yī)藥的影響,形成了納西族巫教-東巴教。爾后出現(xiàn)了大量的東巴經典,記述了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的醫(yī)藥文化知識。如《崇仁播迪找藥》記載了藥物,《點龍王藥經》記載了乳為補益用,《神將藥品經》記載了灑藥。又如《布扎》(祭中風癱瘓鬼經)《幾扎普米》(驅瘟疫鬼經)《送毒鬼經》等,則完全是對病魔、惡神、自然災害的咒語。
納西族先民很早就以草藥防病治病并延續(xù)至今,民間醫(yī)多為巫醫(yī),應用自己實用之醫(yī)術治病的同時,也應用其他民族的醫(yī)藥手段治病。
巫醫(yī):原始宗教的巫與醫(yī)緊密地結合一起,巫醫(yī)跳神治病,首先是占卜、打卦,通過卦的顯示,決定治療方式。一般驅鬼念經,卦不顯示,跳神給藥或施術,巫醫(yī)一般掌握20種藥品,以及行施扎針、拔火罐、草藥熏鼻、火草點穴,草藥外用等方法。
清代道光二十年,麗江鳴音鄉(xiāng)冷水溝,大東巴阿普肯命,有一冊東巴醫(yī)藥專書《稱恩說律》,書中記載有草藥、動物藥、礦物藥200余種,他據(jù)此行醫(yī),醫(yī)術精深,當?shù)厝嗣裆鯙橘澴u,此書在東巴之間相互傳抄,為行醫(yī)延壽之道。
納西族醫(yī)藥形成多元性發(fā)展,明朝以來藏族醫(yī)藥學術發(fā)展迅速,北移的納西族與藏族混居一起,吸收藏醫(yī)知識。清代隨著中醫(yī)藥的進入,納西族醫(yī)藥增添了中醫(yī)知識。民國時期外國傳教士帶進西方醫(yī)藥,開設醫(yī)院。傳授西醫(yī)藥知識。
民國時期,和純厚搜集玉龍本草標本328種。壓制整理成冊,闡述了納西族用藥,是民族藥與中藥的結合。
羌族名字來由羌族現(xiàn)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人口19825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于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qū)。秦漢以來,古代羌人中的冉、(馬+龍)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帶。唐時,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漢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
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有自已的語言。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
羌族居住的山區(qū)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這個古老的民族現(xiàn)主要經營農業(yè)。工業(yè)從無到有,已興建起制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yè)。刺繡、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tǒng)工藝。
1955年和1956年,茂汶縣通過和平協(xié)商的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縣。
羌族的禁忌有: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后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日常食俗羌族民間大都一日兩餐,即吃早飯后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面饃),中午就在地里吃,稱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經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將玉米粉放在甑子內蒸成顆粒狀,即可當飯食用,有時將洗凈的大米拌到玉米粉里,或將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稱為“金裹銀”或“銀裹金”。用小麥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饃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許多地區(qū)的羌族還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連(米+查)漿水發(fā)酵,蒸成豆泡子饃饃,或將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饃饃。用麥面片加肉片煮熟稱為“燴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狀,稱為“面湯”,繼續(xù)加玉米粉攪稠,以筷子可拈起為度,稱為“攪團”,都是常吃的主食。在食用攪團時,要同時吃用白菜、圓根(蕪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湯,能開胃。常用玉米、小麥、豆類先炒熟,再磨制成炒面,一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時食用。在食用馬鈴薯時,羌族民間喜將馬鈴薯整個煮熟,然后去皮,再舂成泥狀,做成糍粑,稱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后,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湯吃。
因吃鮮菜的時間只有幾個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蘿卜葉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肉食以牛、羊、豬、雞肉為主,兼食魚和狩獵獸肉。散居在山區(qū)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鮮豬肉,都是將豬宰殺后去毛,剖成兩半或切成幾大塊,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豬膘”,存放時間一般為一年,食用時一是與蔬菜同煮,熟后撈起豬膘,切成長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將生腌豬膘切成小塊同菜一起炒,作用是以豬膘代油,還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在宰殺年豬時,羌族喜將豬血等充填到豬大腸內,煮熟后稱為血腸。血腸也是宴客吃酒時的一種上肴。有的還將豬血與蕎麥和在一起做成血饃饃食用。羌族還常把新鮮的豬肉放在新宰的豬肚子里加鹽、花椒等扎緊、風干,作成“瓤肚”久存不壞。
羌族一般飲用的酒稱為咂酒,茂縣羌語稱“日麥?!保鉃榍既司?。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壇內,發(fā)酵7―8天后即可飲用。羌族飲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將酒壇開封,用一根細竹管咂吸,咂飲時以長幼為序,輪流咂飲,并不斷地注入涼開水,直到味淡為止。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點,常在火塘上支起一個鐵三足,做飯時將鐵鍋放在上面加熱,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鐵三足還要在上面鑲制銀飾。
節(jié)日、禮祭食俗每逢節(jié)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
羌族和氐族起源《說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陜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 *** 、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稱。
氐族,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民族。從先秦至南北朝,氐族分布在今甘肅、陜西、四川等省的交界處,大部分集中于隴南地區(qū)。五胡十六國時期,先后建立過仇池、前秦、后涼、成漢等政權,對當時的歷史有重大的影響。南北朝以后,氐族逐漸融合于漢族之中。
羌族真正的由來那普陀山上的觀世音菩薩,給一只神變來的獼猴,授了戒律,命它從南海到雪域高原修行。這只獼猴來到雅礱河谷的洞中,潛修慈悲菩 提心。正在猴子在認真修行的時候,山中來了一個女魔,施盡淫欲之計,并且直截了當?shù)靥岢鰜恚何覀儍蓚€結合吧!起初,那獼猴答道 :我乃觀世音菩薩的徒弟,受命來此修行,如果與你結合,豈不破了我的戒行!那女魔便嬌滴滴地又說道:你如果不和我結合,那我只 好自盡了。我乃前生注定,降為妖魔;因和你有緣,今日專門找你作為恩愛的人。如果我們成不了親,那日后我必定成為妖魔的老婆,將要 殺害千萬生靈,并生下無數(shù)魔子魔孫。那時雪域高原,都是魔鬼的世界,更要殘害許多生靈。所以希望你答應我的要求。那獼猴因為是菩 薩降世,聽了解這番話,心中自念道:我若與她結成夫妻,就得破戒;我若不與她結合,又會造成大的罪惡。想到這里,猴子一個跟頭, 便到普陀山找那觀世音菩薩,請示自己該怎么辦。那觀世音想了想,開口說道:這是上天之意,是個吉祥之兆。你能與她結合,在此雪域繁 衍人類,是莫大的善事。作為一個菩薩,理當見善而勇為;速去與魔女結成夫妻。這樣,獼猴便與魔女結成伴侶,后來,這對夫妻生下六只 小猴,這六只小猴性情與愛好各不相同。那菩薩化身的獼猴,將這六只小猴送到果樹林中,讓他們各自尋食生活。三年以后,那猴父前去探 視子女,發(fā)覺他們已生殖到五百只了。這個時候,樹林的果子也愈來愈少,即將枯竭。眾小猴見老猴來了,便紛紛嚷道:我們將來吃什么 呢!他位個個攤著雙手,模樣十分凄慘。那獼猴見此情景,自言自語道:我生下這么多后裔是遵照觀世音菩薩的旨意,今日之事,使我傷 透了腦盤,我不如再去請示觀世音去,想到這里,他旋即來到普陀山請示圣者。菩薩道:你的后代,我有夠撫養(yǎng)他們。于是,獼猴便遵命 于須彌山中,取了天生五谷種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經耕作便長滿各種谷物盆地,父猴才別了眾小猴回洞里去。眾猴子因得到充足的食物, 尾巴慢慢地變短了,也開始說話,逐漸變成了人,這就雪域上的先民。 注:獼猴變人的故事,在藏族民間廣為傳播,并記錄在古老的經書之中,還搬上了布達拉宮、羅布林卡的壁畫之 上。那獼猴住過的洞穴,民間傳說就是澤當附近的貢布山上,而"澤當也因是猴子玩耍之地而得名。
麻煩采納,謝謝!
歷史上的羌和現(xiàn)在的羌族有什么關系嗎?解讀古“羌” 羌,中國最古老的部落,華夏民族的祖先之一。 華夏族是以夏、商、姬、姜四大族氏為主,融合其他一些民族部落而形成,其中,夏、姬、姜皆屬古羌系列,商為東夷族。遠古時代,西羌、東夷主政中華,西羌占了絕大多數(shù)。我們習慣上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漢族的始族是黃帝,羌人的始族是炎帝。羌是中華民族的起源始祖之一。 作為對一個人類共同體的稱謂,“羌”字在殷墟甲骨卜辭中即已經頻繁出現(xiàn)?,F(xiàn)在它仍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的族稱。這種三千多年一以貫之的“歷史文化奇觀”,世界民族史上獨一無二。而“羌”族群的出現(xiàn)更早,當追溯到傳說時代的炎黃部落時代之前,其影響之廣泛,研究中國乃至東北亞、東南亞、西北亞世界民族史,都必須探討與羌族的關系。 古代羌人并不是單一的民族,而是古代 *** 對居住在中國西部眾多土著游牧部落的泛稱。有專家指出,納西族和三星堆的古族等很多民族都與羌有著直接的關系。 岷江上游地區(qū)是古代一些民族往來的走廊,秦漢時期這一走廊上經常能看到河湟一代羌人遷移的身影。經過一次次遷徒和不斷的民族融合、變遷,這個古老的民族現(xiàn)在還剩下不到30萬人口,主要居住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藩、黑水縣等地羌族歷史悠久,可溯源于3000多前年的古羌人。羌人中的一支約在春秋、戰(zhàn)國時從甘肅、青海地區(qū)絡繹遷居于岷江上游一帶生息繁衍,與當?shù)鼐用裣嗳诤?,逐漸形成為今日的羌族。 我說樓上的 你自己是復制的 還說人家。
*** 的祖先是羌族嗎中國古代封建政治家,基于文化優(yōu)越感,曾蔑稱少數(shù)民族同胞。故有“北狄(胡)、西羌(戎)、東夷、南蠻”之說。從這些稱呼來看,非鳥即獸。狄也好,胡(狐的諧音)也好,都是犬科;羌則含有羊的意思;蠻則是說南方多有虎豹;夷的本義就是彎弓射箭,與鳥有關,這些統(tǒng)統(tǒng)反映了古代中原農耕地區(qū)的先人看待周邊地區(qū)的生活方式。其實,現(xiàn)代漢族的大部分確是由這些族群融合而成,只不過融合這些族群的部落首領是黃帝,所以我們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漢藏緬甸諸民族起源于古羌人,這是無疑問的。并且古代游牧在中亞及中國西部的羌人中最早的一支進入渭水,因為善于人工生火并掌握了農業(yè)技術,而最早進入了農耕時代,這就是炎帝部落,“炎”帝就是發(fā)明火的人,能夠使用人工火,所以能刀耕火種(焚燒荒草、森林而耕地),所以炎帝又是神農氏。炎帝是古羌人的杰出代表,這個沒有問題。那是不是就可以說,炎帝是羌族,因而漢族也是羌族的分支呢?這種說法肯定是不對的。錯就錯在它沒有分清民族與族群的區(qū)別。要分清這個問題,就要挑戰(zhàn)傳統(tǒng)關于民族起源的認識,即歷史上是先有民族后有國家,還是先有國家而后才有民族。一些現(xiàn)代西方學者認為,是先有國家后有民族。我認為這是非常符合歷史事實的。第一,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華者美也,夏者盛大也。華反應的是華夏族文明的先進(人民因為穿衣服、吃熟食而看上去體貌美麗、優(yōu)雅美觀),夏反映的是該民族疆域的廣大。可見,沒有疆域,就沒有民族,但疆域的維持卻必須需要建立國家,至少是要有城邦國家,更何況是廣大的疆域呢。而且華夏族這一說法,也是夏朝建立以后才出現(xiàn)的,夏本身就是自認為是夏后氏之后,夏人、夏朝之后。正如,我們說自己是 *** ,是基于我們對漢朝強大的自豪和懷念。因此,先有國家政權,后有民族的說法在中國是適用的。同樣,今天猶太人和 *** 人的共同祖先是古代西亞北非的閃米人,但從沒有猶太人說自己是閃人,也沒有 *** 人說自己是閃人,更沒有人說 *** 與猶太是一個民族了。要是這么說,那巴勒斯坦人也不就會給猶太人扔炸彈了。那為什么起源于同一個族群,卻不承認是同一個民族呢?因為,他們建立了不同的國家,猶太人建立了以色列, *** 比猶太人晚很多才建立自己的 *** 國家。猶太國以色列出現(xiàn)后,猶太人就是單獨一個民族了。其實,原先的以色列有兩個民族、兩個國家,一個是猶太族、一個是以色列族,國家統(tǒng)一并融合后,變成了一個民族――猶太族。再有,過去蘇格蘭人是蘇格蘭人,英格蘭人是英格蘭人。二者從沒認為是一個民族,但是統(tǒng)一的不列顛王國建立后,英國的史學家就開始叫盎格魯-薩克森人了。同理,日本蠻荒時代沒有大和民族的說法(約兩晉以前,那時中國已經有了民族的說法,而日本沒有自己的民族意識),倒是有100多個小邦國,其中有一個叫和國。這個大和國統(tǒng)一日本并漢化以后,效仿隋唐,建立了統(tǒng)一國家,采取了“和'字為其民族的名稱。一是因為大和國主命滅掉了方國第一次統(tǒng)一了日本,而是因為日本由多國、多種族(朝鮮人、東漢時期的約300萬北方 *** 、南島馬來人、中國閩粵人)和合而成。從以上史實不難看出,的確是現(xiàn)有國家后有民族。過去,我們稱哥特人為一個民族是不對的,那應該是從一個部落分化出來的族群,換句話說,部落出現(xiàn)后,出現(xiàn)了族群,部落變?yōu)閲液螅迦悍只隽瞬煌褡?。假設你今天問德國人你是哪里的,他一般會說,我是德國人,假設你問他:你是哥特人嗎?他肯定會一臉驚呆。因為,哥特人是歷史學家才熟悉的一個名稱。這就好比你問中國人,你是羌人嗎,漢族肯定說我是 *** ,藏族肯定說,我是 *** ,古羌人同樣也是歷史學家才研究的問題。由此可見,華夏族的說法到夏代以后......>>
羌族高碉的來歷及意義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為羌族聚居區(qū)位于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的岷江上游地區(qū),這里山脈重重,地勢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稱為“云朵中的民族”。
在岷山中穿行,不時能夠看到富有特色的羌族的碉樓和石砌房。羌族建筑正是以碉樓、石砌房、索撟等享有盛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碉樓的歷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后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
碉樓是羌族人用來御敵、儲存糧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樓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碉樓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墻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墻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
碉樓的修建讓人驚嘆,匠人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碉樓建成后穩(wěn)固牢靠,經久不壞。
現(xiàn)在羌區(qū)的碉樓雖能見到,但比以前少了很多,不少地方也新修了一些碉樓,多為觀賞用。在一些保存完好的原始山寨,還有正在使用的碉樓,一般作為羌族民居的一部分,存儲糧食使用。
早在2000年前《后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自唐朝來,羌族人民因各種原因向西北遷移,到了 *** 和青海,所以現(xiàn)在,羌族碉樓也被稱為藏族碉樓。碉樓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御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墻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墻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筑穩(wěn)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xiāng)永安村發(fā)現(xiàn)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shù)百年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
今天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自稱爾瑪?!扒肌笔撬Q,因其以羊為圖,騰,“西戎牧羊人”(《史記.西羌傳》)。
“羌人”分為“先古羌”,又叫“東羌”(春秋戰(zhàn)國之前的炎黃族團)和“后古羌”,又叫西羌(春秋戰(zhàn)國之后的西羌“胡夷”族團)。
共同特點是:以羊為祭,祀的圖,騰。
先古羌為秦統(tǒng)一后,和東部諸,族融為一體,形成漢,族的胚胎(翦伯贊《先秦史》)。
后古羌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從西北涌入,發(fā)展演變成為今天的部分漢,族、羌,族以及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包括:藏,族、彝,族、白,族、納,西,族、普,米,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阿,昌,族、景,頗,族、獨,龍,族、怒,族、土,家,族等藏,緬,語,族。(《羌族簡史》) 解,放,后的所稱的“羌,族”,僅僅是古西羌諸部中的一支。 今天的羌族以及古西羌諸后裔民,族都經歷了多次戰(zhàn),爭、遷徙,歷經滄桑,最后在今天所在的地方落足。 今天的這支古西羌部落“羌族”在進入今天居住的岷江、涪江流域一帶之前,自稱“子,拉,族”(莊學本《十年西行記》)。通過“羌戈大戰(zhàn)”后,得以在今四川阿壩州一帶定居,此后自稱“爾瑪人”。
傳統(tǒng)的天然壘石房、高碉(修建高碉是羌,族的特有的傳統(tǒng)技藝。也通常是天然石壘砌而成,卻十分堅固)、城墻。
佩刀、陶罐與酒文化:制作特色的陶罐,特別是有波紋的雙耳罐,是羌,族特別是“笮”羌的特長。解,放,前,羌,族男人幾乎人人有佩,刀。這和他們多戰(zhàn)事有關,也和生活上方便使用有關,比如割肉、砍柴等?!斑凭啤笔怯们囡螓溩幼龅募Z食酒,集體飲用;“醉酒”是羌族的一大特色。羌,族不論男女,以“醉”為豪氣,常常在聚會時候酩酊大醉。
民,族舞蹈:全民同樂之圈舞薩朗舞,與藏族鍋莊同。不論男女老幼,羌,族都喜歡在一起跳圈圈舞蹈。這種舞蹈圍......>>
問一下羌族在遠古時從西方何處而來?最早的羌族屬于什么人種?根據(jù)近代的考證,大都認為羌族的源頭應該是來自青藏高原的一支古代文明:藏緬族。這支文明向南演變成藏族,北為羌族,東為巴氐,西南為苗,(這樣看蚩尤和羌族有著共同的祖宗)等很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包括吳越和山越人。(就是說,現(xiàn)在操上海-蘇州話的同志,和甘南羌族自治州的同志是一個祖先)還有一種說法是羌族和周部落都是約在公元前2000年還要前的居住在伊拉克境內蘇美爾人的后裔(??。┮勒铡逗鬂h書》的記載,羌族上古時期居住在西域的鄯善、車師一帶,(似乎能作為羌族起源于蘇美爾的證據(jù))夏桀時候遷移到陜西州、岐山一帶。商周時期成長起來,搖身一變成為著名的西戎,屢為邊患。當然那個時候 *** 連戎到底在哪里發(fā)財也不清楚,大概地把羌、匈奴等西邊來的都統(tǒng)叫做“戎”,所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所以根據(jù)位置和他們說話的口氣有太原戎、條戎、奔戎、北戎、申戎、六濟戎等等。后來周室中落,戎也就越來越多,“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弊顤|面的戎甚至和魯國大打出手。最后還是這些戎戎們把西周趕到洛陽去了。
問一下羌族在遠古時從西方何處而來?最早的羌族屬于什么人種?根據(jù)近代的考證,大都認為羌族的源頭應該是來自青藏高原的一支古代文明:藏緬
族。這支文明向南演變成藏族,北為羌族,東為巴氐,西南為苗,(這樣看蚩尤和羌族
有著共同的祖宗)等很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包括吳越和山越人。(就是說,現(xiàn)在操上海-
蘇州話的同志,和甘南羌族自治州的同志是一個祖先)還有一種說法是羌族和周部落都
是約在公元前2000年還要前的居住在伊拉克境內蘇美爾人的后裔(??。?
依照《后漢書》的記載,羌族上古時期居住在西域的鄯善、車師一帶,(似乎能作
為羌族起源于蘇美爾的證據(jù))夏桀時候遷移到陜西州、岐山一帶。商周時期成長起
來,搖身一變成為著名的西戎,屢為邊患。當然那個時候 *** 連戎到底在哪里發(fā)財也不
清楚,大概伐把羌、匈奴等西邊來的都統(tǒng)叫做“戎”,所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所
以根據(jù)位置和他們說話的口氣有太原戎、條戎、奔戎、北戎、申戎、六濟戎等等。后來
周室中落,戎也就越來越多,“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弊顤|面的戎甚
至和魯國大打出手。最后還是這些戎戎們把西周趕到洛陽去了。
問一下羌族在遠古時從西方何處而來?最早的羌族屬于什么人種?根據(jù)近代的考證,大都認為羌族的源頭應該是來自青藏高原的一支古代文明:藏緬
族。這支文明向南演變成藏族,北為羌族,東為巴氐,西南為苗,(這樣看蚩尤和羌族有著共同的祖宗)等很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包括吳越和山越人。(就是說,現(xiàn)在操上海-
蘇州話的同志,和甘南羌族自治州的同志是一個祖先)還有一種說法是羌族和周部落都
是約在公元前2000年還要前的居住在伊拉克境內蘇美爾人的后裔(??。?
依照《后漢書》的記載,羌族上古時期居住在西域的鄯善、車師一帶,(似乎能作
為羌族起源于蘇美爾的證據(jù))夏桀時候遷移到陜西州、岐山一帶。商周時期成長起
來,搖身一變成為著名的西戎,屢為邊患。當然那個時候 *** 連戎到底在哪里發(fā)財也不清楚,大概地把羌、匈奴等西邊來的都統(tǒng)叫做“戎”,所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所
以根據(jù)位置和他們說話的口氣有太原戎、條戎、奔戎、北戎、申戎、六濟戎等等。后來
周室中落,戎也就越來越多,“自隴山以東,及乎伊、洛,往往有戎?!弊顤|面的戎甚
至和魯國大打出手。最后還是這些戎戎們把西周趕到洛陽去了。
羌族跟藏族有什么關系?現(xiàn)代的藏族和羌族都起源于幾千年前的古羌族,他們的語言同屬于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古羌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6000年以前就已經生活在甘肅、青海、川西北一代。大約在5000年前,古羌族人口繁衍,開始向四周遷徙。陸續(xù)向東方遷移的羌人先后進入中原成為漢族先祖的一部分,許多學者相信炎黃部落出于古羌人。
向西方遷徙的幾支羌人部落進入 *** 境內,,他們的后裔在 *** 建立了吐蕃王國,是藏族的祖先。吐蕃建國后又反過來向川西、青海、甘南擴張,將生活在這些地區(qū)的羌族大部分征服,最終同化在藏族里。現(xiàn)代生活在川西北的羌族僅是古羌族一支“白狼部”的后裔,因緊鄰漢族居住而幸免于被藏族征服同化。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中華文化有著多種源頭、深厚蘊涵。黃河上下、大江南北、珠江兩岸、滇池之濱、長白叢林、西部莽原……都曾經是孕育中華文化的搖籃。棲息于這些土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各自具有獨特規(guī)律的發(fā)展中,又在相互交流、吸收中,共同建構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共同創(chuàng)造了五彩繽紛的古典文學。其中,產生于南方這片神奇的沃土上的各種作品,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學景觀中別具特色的一個部分。本文擬就南方少數(shù)民族文學文化的特質及其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主體地位的華夏/漢族文學的關系作一點宏觀的探討。
翻開當代中國民族分布圖,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以圓形板塊外套C形環(huán)帶的大結構。圓形板塊多居漢族,C形環(huán)帶多居少數(shù)民族。在這個環(huán)帶的南半部分即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湖南、湖北、云南、貴州、四川等省區(qū)的部分地區(qū),居住著畬、瑤、苗、高山、黎、壯、侗、仫佬、毛南、京、布依、水、仡佬、土家、彝、納西、普米、白、哈尼、傣、基諾、拉祜、佤、布朗、景頗、德昂、阿昌、傈僳、怒、獨龍、羌等三十多個民族?;蛴诖税l(fā)源或遷徙而來的各民族的先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同大自然協(xié)調、抗爭,留下了鮮明的歷史足跡。
上下數(shù)千年,悠悠歲月稠。世世代代生息、勞作在中國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凝結了各種傳統(tǒng)的文化特質。其中,由黃河流域發(fā)展到長江流域進而延伸到各地、以華夏/漢族為創(chuàng)造主體的傳統(tǒng)文化(或稱中原文化)長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它以夏、商兩朝作為胚胎發(fā)育期,以周王朝作為完形階段,并以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范式延續(xù)到清中葉。
古代中國的主體經濟是以農業(yè)為主的自然經濟,中小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結合的家庭農業(yè)經濟形態(tài)構成了整個社會經濟中的細胞,“男耕女織”模式穩(wěn)固,商品經濟極不發(fā)達,工商階層也遲遲未能形成。與之相適應,貴族官僚的統(tǒng)治構成中國社會的政治支柱。權力機制一元化,等級制度森嚴,經濟、政治的功能滲入到社會生活中,宗法制度和宗法關系成為組織社會生活的重要杠桿。夏商周三代,直接由氏族貴族轉化而來的奴隸主貴族沿襲氏族制度按血緣關系組織社會的傳統(tǒng),發(fā)展出一整套宗法制度來統(tǒng)治國家。西周時期,周天子是整個周族的族長,也是天下的主宰;他的兄弟、庶子、姻親等受封為各國諸侯,又成為各個旁枝家族的宗子……王權與族權合為一體。秦漢以后的封建官僚政治、宗法制度不再實行,宗法關系卻長期保留下來。封建大家族聚族而居,實施一整套“親親”、“尊尊”的禮教規(guī)范。家族和國家之間,還發(fā)展出微妙的對應關系。如國家引進家族倫理規(guī)范以協(xié)調政治,將父子、夫婦的倫常與君嚚并比,宣揚“孝親為忠君之本”,衍化出“三綱五?!钡亩Y教制度,進而構成“天地君親師”五位一體的組織形式,形成傳統(tǒng)中國社會生活的結構模式。
植根于貴族宗法式農業(yè)社會的基礎上,中國主體的傳統(tǒng)文化經歷了雙重起源。早期的精神產品大多與原始祭儀、巫術等聯(lián)系在一起,表現(xiàn)對善神的信仰、祈求和對惡神的詛咒、征服,這可以稱為巫官文化。進入文明社會以后,逐漸折入以人倫為本位的史官文化,原始的神被賦予道德的色彩,被編排到帝王世系,成為宗法社會貴族統(tǒng)治者本質的外化。原始神話遭到扭曲和肢解,史詩也沒有發(fā)展起來。宗教觀念強調“天命”與“人德”交相感應,文學的功用被歸結為教化人心,“事父事君”。春秋戰(zhàn)國之交各派學說爭鳴,出現(xiàn)過文化選擇的大好時機。但經過一個階段的斗爭、淘汰、吸收、演變,至漢代奠定了儒家思想一尊的局面。漢宋等時期,儒學幾經變化,而禮教德治的精神始終一貫,也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宗。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學說也長期流傳下來,與儒家學說形成儒為主、道為從的儒道互補關系。再后,輸入的佛教也被改造成禮事君主、孝養(yǎng)雙親、行善積德、脫略形跡、“直指心源”的中國式佛教——禪宗,儒道互補文化發(fā)展成儒為主、佛道為從的“三教合一”。(注:參見陳伯?!吨袊膶W史之宏觀》第15—3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此兩段吸收了此書的一些觀點。)
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占主體地位的華夏/漢族文化(或稱中原文化)相比有很多共性,也有不少自己突出的特質。例如:
南方少數(shù)民族也以經營農業(yè)為主,但與中原地區(qū)大河平原農業(yè)相比,他們大都經營山地農業(yè),他們的文化帶有鮮明的山地農耕文化特質。
古代南方民族主要活動區(qū)域在長江以南、雅礱江以東、云貴高原和瀕臨南海的南部大陸,這一帶高山峻嶺密布,江河湖泊眾多,植被覆蓋廣,年均雨量大。因而,他們的文化顯示出鮮明的南方山地的地域特征。具體分析起來,各個民族又有不同的特點。藏緬語族多居高原山地,以旱地作物為主,他們的文學多帶高原特色,與荒原野林、刀耕火種常聯(lián)系在一起。壯侗語族多居水濱山地,以水田作物為主,他們的文學多帶水鄉(xiāng)風韻,與江河湖海、蛙魚龍蛇,以至風雨雷電、禽鳥螺卵等結下不解之緣。前者添幾分雄渾深沉,后者多一點委婉細膩。
南方山地的自然環(huán)境,有天時(溫熱多雨)而無地利(山高谷低),有潛力而無便宜,給人們帶來希望,也給人們帶來困難。人們在希望中奮斗,在艱難中磨煉,經過漫長的順應、征服自然的實踐,培養(yǎng)成一種與自然斗爭的頑強生命力和堅強不屈、堅韌不拔的民族性格特征。這,構成了中國南方民族山地農耕文化特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在文學上,就是他們那種強烈的帶某種原始野性的追求精神和悲劇意識。
最早作為南方民族首領見于漢文典籍的蚩尤形象,或許就是這種原始野性和追求精神的象征。傳說中的蚩尤和他的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龍魚河圖》)俗云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蚩尤齒,長二寸,堅不可碎?!?《述異記》)這樣的蚩尤,《史記?五帝本紀》謂其“暴”,《大戴禮?用兵篇》謂食“貪”……這里包含著人們道德眼光的挑剔,但也隱約顯現(xiàn)出南方民族對于原始欲望的強烈追求。伴隨著這種精神而來的是南方民族在追求中在抗爭中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毅力,那種韌性,那種為理想而甘愿忍受苦難、甚至獻出生命的悲劇意識。如原始性史詩中治山巨人“用手打石山”,“拳頭腫似球”,“用腳踢土嶺”,“腳甲全踢落”;遷徙史詩中人們長途跋涉,餐風宿露,千折百回,矢志不渝;英雄史詩中英雄奮斗,犧牲……
南方少數(shù)民族在由血緣向地緣過渡的重要時期,氏族血緣關系也大多保留下來,并取得對自己的肯定形式。但大多沒有森嚴的等級制度,沒有嚴格的禮教規(guī)范,而帶有或濃或淡的群體文化特質。
由于自然環(huán)境、社會發(fā)展等種種因素,當中原大地早已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南方不少民族還長期處于氏族社會或保留帶氏族社會性質的某些制度。漢文典籍對此多有記載。如春秋時,百濮還處于分散性的社會狀態(tài)?!蹲髠鳌贰拔墓辍陛d楚人賈說:“百濮離居。”西晉杜預注:“百濮,夷也;濮夷無屯聚,見難則散歸?!碧瓶追f達疏:“濮夷無君長總統(tǒng)?!睗h代,西南地區(qū)包括濮夷在內的各少數(shù)民族統(tǒng)稱為西南夷,《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述他們的社會狀況時說,其中嶲、昆明等部“隨畜遷徙,毋常處,無君長?!鄙钤趲X南等地的閩越、甌越、駱越等部也長期處于氏族社會?!稓v朝憲章類志》說,越人“王民同耕作,父子同浴于川,不分界限,不分輩次……同歡共樂,平安無事?!敝敝了宕恍┳宀咳蕴幱陬愃频纳鐣顟B(tài)?!端鍟?南蠻傳》說:“南蠻雜類,與華人錯居,曰蜒,曰儴,曰俚,曰僚,曰,俱無君長,隨山洞而居,古先所謂百越也。”
隋唐以后,一些民族原始氏族社會形態(tài)沒有改變,其殘余形式甚至延續(xù)到近現(xiàn)代。一些民族進入奴隸制,但時間大多不長;大部分較快轉入獨具特點的封建領主制。社會制度的更替沒有帶來太大的沖擊,民族內部大都保持較多的原始公社遺存形態(tài)。大部分民族直到清代,地主經濟才開始發(fā)展。
與此相聯(lián)系,南方民族內部社會生活大多具有群體文化特質。在不少民族中,地緣性的村寨里氏族、家族組織仍然存在,有的甚至延續(xù)到近現(xiàn)代,如傈僳族的“初俄”、“體俄”,哈尼族的“谷”等。民族內部社會生活大都統(tǒng)一和諧,有頗具民主性的帶原始農村公社殘余形式性質的社會組織,也有頗具權威性的各種無形的規(guī)范和有形的規(guī)約。侗族聚族而居,許多地方一個寨子里每個族姓都有一定的居住范圍及代表這一族姓的稱號、組織和自然領袖“寧老”、“樣老”,都有既是族或寨的象征、又是集會議事場所的鼓樓或公房,還有共同約定的“習慣法”。它們或形成條文,刻上石碑;或編成“念詞”,流傳于群眾之中。另外,還有以地域為紐帶的村與村、寨與寨的聯(lián)盟組織——“款”。(注:參見《侗族簡史》第19—21頁,貴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10月。)苗族也保留一種稱為“議榔”的制度。在議榔內部,人人平等,主持人“理老”也不例外?!蹲h榔詞》寫道:“議榔給所有的人遵循,議榔給所有的人知道:個個去開山,人人去挖地;個個就得吃,人人就得穿。個個都是榔約的人家,吃肉吃一口,喝酒喝一氣,不許吃肉吃兩口,不許喝酒喝兩氣。”(注:載《民間文學資料》第14集,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貴州分會編印。)西雙版納傣族曾先后建立勐泐國、景隴金殿國等奴隸制、封建領主制的地方政權,但在村寨內部也仍遺留較多的農村公社組織形式。在許多民族群體內部,重視個體之間的協(xié)同關系,重視長幼輩份的“序列”,形成了在生產生活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道德風尚,這無疑帶有遠古血緣道德的遺存。它構成了群體文化重要的生活基礎,使這個群體易于凝聚、團結,又易于形成中心,形成秩序。這些世代相傳的群體生產生活方式培養(yǎng)了南方民族內部的集體主義精神。
南方民族群體文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具有共同的圖騰,共同的始祖,共同的祖先發(fā)源地,共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共同的生活習俗。這形成了他們維護共同聯(lián)系的紐帶,也構成他們進行群體性文化活動的大環(huán)境和滋生、傳播群體性文藝作品的土壤。許多民族都有定期或不定期、多場合的祭祀民族始祖的儀式,這些儀式孕育出民族原始性史詩以及表現(xiàn)圖騰動態(tài)、祖先生活的舞蹈游戲。各民族原始性史詩是他們心目中的圣物,具有一種“族歌”的性質。黔東南苗族崇拜楓木,常常在各種場合通過唱《楓木歌》來認同?,幾?、畬族崇拜龍犬盤瓠,畬族在歌場上有請遠方生客先唱《盤瓠歌》以讓主方識別是不是畬族人的歌規(guī)。他們還借各種生產環(huán)節(jié)、人生禮儀進行緬懷始祖的活動。如在婚禮上請歌手演唱《洪水歌》,歌頌始祖繁衍人類的功績;在葬禮上請巫師吟誦《指路經》,倒敘祖先遷徙的路線,指引死者亡靈回遠方故地與“老祖宗”團聚。這些,又使各民族原始性史詩、遷徙史詩等得以不斷加工、完善。人們還以集體形式開展各種民族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共同祭祖、對歌、斗牛、跳舞。他們平時服飾、工藝品等也具有一定的群體性標志,如瑤族摹擬圖騰龍犬的首、尾、耳縫制衣帽,在衣飾上摹擬圖騰形象。這些習俗維系和發(fā)展了民族的認同心理,也催化了民族的文學藝術。
南方民族群體文化的特質,還決定了南方民族更大范圍的群體性文學作品例如英雄史詩、敘事詩的產生。人們對祖先的緬懷,對故人的留戀,對英雄業(yè)績的贊美,對民族歷史的自豪,是民族英雄史詩、敘事詩得以創(chuàng)編的動力,而民族群體性的生產生活方式包括各種帶神秘色彩或娛樂性質的活動以及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起來的群體意識,是群體性文學作品得以萌發(fā)、存活、流傳的文化土壤。
許多民族都經歷過軍事民主的時期和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漢文典籍記載了中原及周圍地區(qū)傳說時代部落集團之間的戰(zhàn)爭,例如,黃帝與炎帝的阪泉之戰(zhàn),黃帝與蚩尤的冀州涿鹿之戰(zhàn),顓頊與共工的戰(zhàn)爭,舜禹與三苗的戰(zhàn)爭等。然而,或許是中原社會較快較早進入崇德的史官文化的緣故,關于這些崇力的戰(zhàn)事并沒有在文學上留下什么宏篇巨制。而當中原地區(qū)早已進入封建社會以后,南方的土地上還在不斷上演著部落林立、征戰(zhàn)頻繁的場面。據(jù)一些彝文和漢文史籍記載,兩漢時期,西南地區(qū)先后出現(xiàn)了滇王國、東川部、芒布部、烏蒙部、哀牢部、阿武部、古侯(恒部)與曲涅(糯部)兩部、扯勒部、阿哲部(后為水西部)、播勒部、烏撒部、液那部(夜郎國)等等;又據(jù)有關傣文史籍記載,“桑木底”時代(民主時代)瓦解以后,整個東南亞半島遍布著皮烏國、扶南國、撣國、八百媳婦國、景隴、蘭那等大大小小的國家或部落。在這些國家或部落之間,紛爭不斷,烽煙常起。與這些史料相對應,彝族、傣族等都流傳著英雄史詩,其規(guī)模宏大,場面壯闊,堪稱全方位展現(xiàn)民族社會生活的歷史畫卷。
南方民族群體文化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封建禮教倫理觀念的淡薄?!岸Y”是中國古代倫理文化的一個重要的范疇,它源于宗教祭祀,原指祭祀儀式中的儀態(tài),進入階級社會以后,被用來表明身份的等級,逐漸轉化成維護等級制度等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南方民族社會發(fā)展歷程不同,文化傳統(tǒng)有異,決定了封建禮教影響有限。周代,禮樂就是區(qū)別華夏與蠻夷的重要標志。周平王東遷時,有人在伊川看見人們在野外披發(fā)而祭,就大發(fā)感慨:“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戎在周代主要指氐羌各部落,當時多披發(fā)而祭,被中原人視為違禮,故有人看見伊川人披發(fā)而祭便說其因違禮而不久會變戎。另外,男女之別、婚姻問題被中原人認為是“禮”的重要內容。《管子》說:“男女無別,則民無廉恥?!倍谀戏缴贁?shù)民族中,男女之間交往的限制遠沒有中原地區(qū)嚴格。人們并不認為“土女雜坐,亂而不分”、“比肩齊膝,恣意調戲”有什么不光彩,也不認為男女“三五成群,唱而赴之”有什么不方便,即使到后期封建禮教已經較多地影響到南方少數(shù)民族之時,在“婚姻不自由”外也還有個“戀愛自由”的余地。基于此,南方少數(shù)民族前期表達愛戀的抒情歌受封建禮教的影響特別少,而后期表現(xiàn)愛情的敘事詩反封建禮教的色彩又特別濃。
與中原民族一樣,上古時代南方民族的精神產品也大多與原始的祭儀、巫術等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當西周以后中原地區(qū)理性意識覺醒、文化折入以人倫為本位的史官文化以后,南方民族還長期保留著某些人類童年的天真,神話思維仍然存在,巫風照樣盛行?!秴问洗呵?異寶》說:“荊人畏鬼而越人信?!薄?a href="/ddjy_100/226.html">列子?說符》說:“楚人鬼,越人?!薄稘h書?地理志》也說:“粵人俗鬼,而其祠皆見鬼,數(shù)有效?!浳琢⒒涭腱?,安臺無壇,亦祠天神帝百鬼,而以雞卜?!鳖亷煿抛?“俗鬼,言其土俗尚鬼神之事?!边@些習俗延續(xù)下來,形成了南方少數(shù)民族源遠流長的神巫文化。
神巫文化是原始神話文化與巫教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南方地區(qū)山高林密,云遮霧障,電光常閃,雷聲常鳴,易造成神秘感,易啟發(fā)人的想象;原始先民幼稚的感知方式和思維方式,又使他們把實際生活不能實現(xiàn)的欲求寄托在某種幻想的神秘力量上;群體性的生活方式,又給他們進行帶神秘色彩的群體活動帶來方便……這一切,給神話文化和后來的巫教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中國南方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籠罩著比較濃烈的神巫氣氛。原始信仰如靈魂觀念、動植物圖騰和祖先崇拜等在許多民族人民生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少民族都相信“精靈”或“鬼魂”。在他們心目中,靈魂活動沒有空間界限,靈魂生存沒有時間局限,天地之間,古今上下,任我翱翔,任我馳騁。他們認為不僅人有靈魂,而且自然界的萬物如日月、山川、鳥獸、巨石、怪樹等也都有靈魂。他們認為鬼也有善惡大小之分,為了祈禳惡鬼和報酬善鬼,就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殺牲獻鬼。祭司、巫師也在許多民族的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作用。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載:“夷中有樂黠能言議屈服‘種人’者,謂之‘耆老’,便為主?!薄瓣壤稀奔词钱敃r的祭司兼部落酋長,亦即當時的“畢摩”。哈尼族原始性史詩《十二奴局》說:“沒有頭人寨子不穩(wěn),沒有貝瑪(巫師)天地不寧,沒有工匠百業(yè)不興?!奔浪尽⑽讕熯€是不少民族村寨里主要的知識分子。帶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祀、巫術儀式也比較普遍。以后佛教、道教傳入,除傣族的小乘佛教等尚能基本保持原貌外,大多受到民族原始巫教的強烈影響和改造,或者跟民族原始巫教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混融性的兩教或三教一體的形式。
神巫文化與南方民族文學有緊密的聯(lián)系。許多神話、神歌、原始性史詩以至敘事詩萌發(fā)于或就是各種祭祀、巫術儀式上的祭詞和咒語,又有賴于一代又一代祭司、巫師、歌手的不斷加工才得以成型,依附于種種帶原始宗教意味的儀式才得以傳播。祭詞和咒語還是不少民族主要的運用本民族文字或借用漢字記錄的“書面文學”(或稱“經籍文學”),它們構成了南方少數(shù)民族文學的重要一翼。神巫文化還為一些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學作品的流傳提供了精神氛圍。尤其重要的是,神巫文化以一種在原始先民“時空混沌”、“靈魂無羈”觀念基礎上形成的神秘的形式來敘事,使一些敘事結構充滿了宏偉的場面,磅礴的氣勢,空間無限,時間永恒,“精鶩八極,心游萬仞”,形成了神奇詭譎的風格和斑駁陸離的色彩,顯示出獨特的藝術(或不自覺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南方少數(shù)民族最后一個突出的文化特質是口傳文化。古代除了彝族、傣族等幾個民族有歷史比較悠久、運用比較廣泛的民族文字以外,其他民族大都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他們傳達信息、接受經驗、交流感情、繼承文化等大多依靠聲音、形體特別是歌謠來進行。與此相聯(lián)系的是各地歌手輩出,歌詩代傳,歌風盛行,歌場常開。人們在婚姻、喪葬、節(jié)日、走親等各種場合舉行唱歌、對歌活動,歌手在各個場地進行唱歌、賽歌競爭,以顯示才能,炫耀知識,提高名聲,爭取榮譽。許多民族一個人從生到死,都在歌海中度過:出生后,聽媽媽唱搖籃催眠曲;滿月了,聽親友唱滿月祝酒歌;找對象,以歌傳情;喜慶時,以歌助興;去世了,還要在送葬歌中登上歸程??趥魑幕o民族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帶來許多特點??陬^文學的講述者或演唱者總是面對聽眾,并常常伴隨音樂的旋律、舞蹈的節(jié)奏進行。聽眾的反應、現(xiàn)場的氣氛常使其情緒高昂、思維快捷,將作品講述或演唱得異常精彩,甚至加進很多生動的細節(jié)。在這種水**融的氛圍中,口頭文學??梢园l(fā)揮很好的效應,歌手常能夠激起繼續(xù)演唱以至創(chuàng)作的熱情。部分民族也有一些書面文學,一部分用漢字,一部分用民族文字,它們大都用于記錄口頭流傳的作品以供歌手演唱。
南方民族口傳文化的特質形成了許多民族神話、史詩、敘事詩、歌謠等口頭傳承的形式,形成了它們各種豐富的口頭流傳的形態(tài),更決定了它們是一個動態(tài)的結構體。它們在口頭傳遞中不斷地被人們體味,不斷地完善,不斷地實現(xiàn)從實用到審美的超越,不斷地實現(xiàn)從“工具”到藝術形態(tài)的發(fā)展。
南方民族這些文化的特質,深深扎根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顯現(xiàn)于文學藝術形態(tài)里,也形成為與外來文化發(fā)生碰撞時的固有底色。
三
遠古時代,南方民族原始初民在異常嚴酷的環(huán)境中生存,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奮斗,與炎炎的烈日、滔滔的洪水、熊熊的野火、兇猛的野獸等頑強抗爭。由于生產工具的粗糙、技術水平的低下,原始人艱苦的勞動、巨大的犧牲換來的卻往往是微薄的回報和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這種情況導致了原始人強烈的征服自然的愿望。同時,在生產技術水平極端低下的遠古時代,面對著作為異己力量的大自然,人們必須以一種“群”的狀態(tài)才能生存。他們必須團結協(xié)作,齊心合力,以集體的方式采集、狩獵,這使他們在心理上又充滿了“求同”的欲望。再有,原始人初級的心理功能與他們所棲息的環(huán)境和所進行的實踐結合起來,還形成了他們一種整合的混沌的意識:各種空間和時間領域的界限是流動不定、模糊不清的,一種整合的混沌的存在形式或生命形式貫穿了整個世界萬物。當人類進入氏族社會以后,征服自然與依傍靈物、追求繁衍與追溯來源等等愿望結合在一起,導致了氏族圖騰的產生。
南方民族先民的圖騰,多樣而多彩。它們流傳到中原及周圍地區(qū),被記載于《山海經》等漢文典籍中,變成了奇國異民的神話傳說。羽民國、卵民國、有神人面蛇身、有人有翼……都是南方民族圖騰形象及圖騰神話的另一種形式。這一類圖騰形象及圖騰神話如此豐富,一直到漢魏六朝還不斷地顯現(xiàn)于各種典籍。“魂魄化為虎”的廩君、“其毛五色”的盤瓠、父為龍的九隆、生于竹的竹王……各個具有獨特的風采。它們?yōu)橹袊裨捲鎏砹霜毺氐南盗小?br> 原始人對自然物的求同和尊奉始于對自身存在的覺醒,當人類開始把自然力抽象為某種形式的“神”的時候,也開始從積淀的集體意識中感受到祖先和前輩首領的威望,開始把祖先和前輩首領神化,創(chuàng)造了一批以自己氏族祖先面目出現(xiàn)的英雄形象。人們把自己融匯到這些形象上,把他們放在與自然力抗衡的一面,創(chuàng)造了這些英雄開天辟地或與自然神斗爭、征服自然神的神話。與中原地區(qū)女性開辟神沒有充分地發(fā)展起來不一樣,南方各民族中流傳著多種女性神創(chuàng)世的神話,如瑤族密洛陀、壯族姆洛甲等。尤其是在荒蠻的越地出現(xiàn)的開辟大神盤古被納入中國古史系統(tǒng)并排在最前面的位置,從而最后完成了“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中國古史的定型。中國神話史上歷時最長的伏羲女媧神話流傳到南方地區(qū),也與南方各族的洪水神話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更豐富的敘事結構。在詩歌領域,古越人的《越人歌》、古羌人的《白狼歌》等先后被翻譯成漢文,成為中國文學遺產中具有獨特價值的帶雙語形態(tài)的珍貴作品。
先秦時期的南方民族地區(qū),人神雜糅久存,祭儀巫風不衰。楚地或越地的《彈歌》與葬俗有關,射日神話與巫術相聯(lián),文學藝術形態(tài)處處表現(xiàn)出狂熱的情緒、濃厚的巫術氣氛、神奇怪誕的形象和情節(jié)。屈原彷徨楚地山澤,深受諸族文化的影響,他的《九歌》、《招魂》、《天問》、《離騷》等作品無論在題材、內容,還是在語言、形式等方面,都吸收了楚地諸族神話、傳說、民歌、祭詞、咒語以至儀式、風俗的養(yǎng)料。《九歌》里的神祇形象、結構形式、演唱風俗,大都可以在楚地諸族的神話、神歌及流傳形態(tài)里找到原型或文化土壤。《離騷》的浪漫主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為楚地各族生活中的巫術在藝術上的表現(xiàn),或其浪漫主義的生活基礎與思想基礎是楚地各族的巫術:“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辭”是陳辭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神游術;“索瓊茅以筳兮,命靈氛為余占之”是占卜術……莊子生于黃淮之間,那里正是苗族先民三苗活動之地?!肚f子》所論所述的觀念,所引所用的神話,滲進不少三苗等古族的文化,吸收不少三苗等古族的作品:“通天下一氣”可能受啟于三苗、百越原始信仰的氣態(tài)本原說,“化蝶”可能源于苗族先民的圖騰崇拜,后者還構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著名的“原型”延續(xù)在后世不少作品里……《楚辭》突破時空、自由馳騁、神奇瑰麗、斑斕陸離的藝術風格,《莊子》瀏覽天地、汪洋恣肆的筆法,都或多或少地受南方各族先民在“時空混沌”、“靈魂無羈”觀念基礎上形成的神秘的敘事形式的影響,或多或少地摻和著南方各族的原始文化。
明清時,漢文化對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影響達到高潮,漢文詩的作者明代擴展到各民族土司作家群等,清代擴展到廣大的平民階層;漢語山歌更在民族地區(qū)推廣開來,成為民族歌手表情達意的重要形式。漢族的許多文學作品逐漸傳入,被各民族人民結合自己民族的生活特點改編成敘事歌、唱詞或戲劇,形成了以少數(shù)民族語言形式出現(xiàn)的這些作品的異文本。其中著名者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www.zhao-kao.com、《魯班》等民間傳說,《劉文龍菱花鏡》、《金云翹傳》等戲曲小說,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楊家將》、《包公》里的一些故事。漢族文學的思想內容、審美情趣、藝術形式等也對少數(shù)民族的各種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儒家觀念浸染了南方民族詩人的詩作,《梁?!返染哂谐醪矫裰魉枷氲膫髡f在某種程度上啟迪了南方民族一些愛情敘事詩和愛情傳說……同時,佛教、道教等相繼傳入,佛教、道教的故事以及印度、東南亞的文學作品也隨之傳播;對一些民族的文學發(fā)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如傣族《蘭嘎西賀》等幾部史詩、敘事詩,明顯地取材于印度史詩、佛教故事。一些信奉佛教的民族在宣講佛經時,也將本民族故事編入以弘揚教義,從而促進了這些故事在這些民族之間的交流。各少數(shù)民族的不少作品也傳播到漢族地區(qū),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49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簡述哈薩克的民族醫(yī)藥的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