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梁曉聲先生為人們立下了許多文字碑:《今夜有暴風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浮城》、《年輪》、《父親》、《母親》等數(shù)十部中、長電篇小說與影視劇,計700余萬字。作家用道德的尺度看待社會,梁曉聲希望自己是真善美的張揚者、謳歌者。
寫作、讀書之外,粱曉聲經(jīng)常開展一些體腦交替、動靜交替的活動,比如打網(wǎng)球、游泳等。聽音樂、物品收藏、觀賞花卉或藝術作品,這些雅好,對他來說是一種精神調理,能消除疲勞、排除雜念、增強食欲等等。品茗是梁先生的另一愛好,他說飲茶與養(yǎng)生是相通的,茶可以使人健腦怡神,這一功能恰是養(yǎng)生所需要的,但喝茶的分量不能太多。
身體是本錢,梁曉聲對健康非常重視,他是個善于修身養(yǎng)性的人。他覺得修身、養(yǎng)性是兩個概念:“修身”是養(yǎng)生學意義上的問題。雖然中年人知道養(yǎng)生的重要性,但卻無法實施,因為沒有時間。退休之后,才有太把時間從事各種養(yǎng)生活動?!梆B(yǎng)性”強調的是某種思想方法,通過思想精神,滋潤人的靈魂,用不同的思想方法進行自我心靈安慰,學會做一套心靈保健操。他經(jīng)常這樣做一一受到挫折、阻澀的時候,心里極其敏感,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可放開眼光看,實在是不足論道,于是很快就豁然開朗了。
能不能做到“養(yǎng)性”是有前提的。梁曉聲說:第一,必須是有閱讀習慣的人才能做到這點。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中記載的至理名言,都是一種間接的教育。一個人并不是天生就會修身養(yǎng)性的。第二,是那些關注生活的人,同時也關注他人命運的人,才能把自己與他人在比照過程中,得出自己既不是最了不起;也不是最無能,既不是最悲慘,也不是最幸福的人的結論。第三,適合那種能夠懂得限制自己各種或某種欲望的人。欲望十分強烈、不善于限制的人,做不到修身養(yǎng)性。反過來,它又在提醒人們限制自我的重要性。比如對金錢、高消費、享樂,作為一個、明智的人,他已然是個大款、富翁,也應該懂得人的任何一種欲望野心過分強烈相膨脹對人都是有害而無益的。梁曉聲對傳統(tǒng)養(yǎng)生中的靜神、愉神和養(yǎng)神的保健方法很是贊同,因為不僅能夠保持心態(tài)平衡,使神經(jīng)系統(tǒng)處于融洽舒徐的正常狀態(tài),而且還能使氣血沖和、外濡肌腠、內溉臟腑,起到防疾抗衰的功效。梁先生的修身養(yǎng)性更多的是為別人著想。他的工作涉及到其他人,比如按期要完成的本子,一部小說或文章到了截稿日期交不上,編輯怎么辦?看到批判自己的文章,他能不被其言論影響心情和左右風向,即使是攻擊、侵略性的語言,也不會影響他的寫作?!白骷冶仨氁云匠P膶Υ饨绲脑u論,把生活在別人的評頭論足中視作一種正常的活法,就如運動員習慣于賽場上那些合理與不合理的沖撞一樣?!被野档男睦硎切睦斫】档拇髷常瑧n心忡忡、悲涼寂寞、飲恨報怨以及為名利、功過、財貨及佞妄等的嫉忌誘擾而動輒雷霆大發(fā)或萎靡壓抑等,是導致?lián)p壽致衰和疾病勃發(fā)的主要原因。只有愉悅精神,祛病健身,才能感受到清新自然的生命之力的超然神韻。所以,梁曉聲說:“修身養(yǎng)性強調心靈感受的質量,以達到心中理想的自我形象塑造,沒有一個不善于修身養(yǎng)性的人是思想者?!?/p>
使心靈純潔;養(yǎng)性:使本性不受損害。
成語出處:
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二折:“則被這東坡學士相調戲,可著我滿寺里告他誰,我如今修心養(yǎng)性在廬山內,怎生瞞過了子瞻,賺上了牡丹,卻教誰人來替?”
成語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注重自己的德行。
修身養(yǎng)性和修心養(yǎng)性有什么不同?
1、概念不同:
修身養(yǎng)性,修身:使身體健康;養(yǎng)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損害。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
修心養(yǎng)性,修心:使心靈純潔;養(yǎng)性:使本性不受損害。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
2、方法不同:
修身養(yǎng)性:十法一、 十法二、 十法三、三重境界、健腦養(yǎng)神、六道等。
修心養(yǎng)性:生活在當下、生活在這里、停止猜想,面向實際、暫停思考,多去感受、也要接受不愉快的情感等。
是《太上感應篇》ma?《太上感應篇》是道教勸善書之一,簡稱《感應篇》,作者不詳?!端问贰に囄闹尽肥珍洝袄畈g《感應篇》一卷”,《正統(tǒng)道藏》太清部有《感應篇》三十卷,題“李昌齡傳,鄭清之贊?!薄吨乜啦剌嬕酚小短细袘ⅰ返龋兜啦鼐A錄百種》有《太上感應篇樾義》二卷。該文思想可上溯至《玉鈐經(jīng)》、《道戒》和《抱樸子·內篇·微旨》轉引的《易內戒》、《赤松子傳》和《河圖記命符》等書。《太上感應篇》篇幅不長,計一千二百多字。主要借太上之名,闡述“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
太上,就是太上老君,原名李耳,又稱老子,著作有《道德經(jīng)》。是我國道教始祖,上天至尊之圣。
修身養(yǎng)息的意思是指,陶冶身心,涵養(yǎng)德性,陶冶心性。
修身養(yǎng)性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xiūshēn yǎng xìng,出處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一折,貧道本是南陽一耕夫,豈管塵世之事只可修身養(yǎng)性,貧道去不的也。意洎思是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處世。
現(xiàn)代社會要求人們多去思考,而 少去感受。人們整天所想的,就是怎樣做好工作,怎樣考出好成績,怎樣搞好和領導與同事的關系等。因而容易忽視或者沒有心思去觀賞美景,聆聽悅耳的音樂。格式塔療法的一個特點,就是強調在思考基礎上的“感受”,感受可以調整、豐富你的思考。
但是,人們過分地強調邏輯思維,直覺思維往往被人們忽略了。可怕的后果是人們將變成一臺失去情感的機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69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曾思玉老將的養(yǎng)生之道
下一篇: 中共六大代表唐宏經(jīng)的飲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