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指靜脈內腔的炎癥,同時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種較為多見的周圍血管病。主要由靜脈管壁損傷、血流滯緩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三大因素形成。
臨床癥狀,可分淺層和深層靜脈炎兩類。
(1)淺層靜脈炎,多發(fā)于四肢或胸部的淺表靜脈,沿淺靜脈出現(xiàn)硬條索狀腫痛,短2―5公分,長的如柳條,壓痛明顯,沿靜脈周圍有的伴發(fā)紅腫灼熱炎癥反應,約2―4周后,急性癥狀逐漸減退,可與皮膚呈條狀粘連,或條狀灰褐色素沉著。一般患肢無水腫,全身無癥狀。
(2)深部靜脈炎,好發(fā)于下肢的小腿、胸靜脈及股骼靜脈,前者為小腿腫脹,后者以大腿腫脹為主?;贾[脹呈筒狀,伴疼痛,行走加劇,遠端有壓跡,皮膚淺灰紫,淺靜脈擴張明顯。約1~2個月后,患肢脹疼可漸緩和,但腫脹往往朝輕暮重,與活動有關。少數(shù)轉為慢性的靜脈回流障礙,患肢淺靜脈曲張,血栓性淺靜脈周圍炎,甚至郁血性下肢潰瘍感染。
血栓性靜脈炎的臨床診斷,主要根據(jù)以上癥狀與體征,必要時可作多普勒血管檢測。
西醫(yī)治療選用肝素等抗凝、溶栓劑或血栓摘除手術等對癥治療,一般預后較差,副作用較大。
中醫(yī)辨證本病急性發(fā)作期多見于血熱壅滯,絡損致瘀,應用涼血化瘀法;如遇風熱或濕熱致瘀者,可選用祛風清解化痰法。慢性階段多見于氣虛瘀留濕滯之證,常用益氣活血利濕法調理。
[臨床療效]臨床治療淺、深靜脈炎共523例,除5例停藥外,其余均痊愈。服藥最少15劑,平均服藥1個月可治愈。
靜脈炎的幾種類型:
1、化學性靜脈炎:藥物稀釋不足、輸液酸、堿度過高、溶質的濃度過高、留置針材質的差異性皆是造成化學性靜脈炎的原因。
2、細菌性靜脈炎:通常與消毒方法不正確、穿刺技術不良、輸液套管無菌狀態(tài)的破壞、導管留置時間過長有關。
3、機械性靜脈炎:
①選用的導管管徑太粗,刺激血管壁。
②穿刺部位太靠近關節(jié)處,由于關節(jié)活動造成針管與血管壁不斷地摩擦而產生發(fā)炎反應。
③不正當?shù)墓潭ǚ椒ǎ捍┐滩课晃垂潭ɡ慰浚斐舍樄艿幕瑒印?/p>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76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心力衰竭
下一篇: 紅斑性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