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字彥修,晚年被人稱作丹溪翁。元代婺州義烏人(今屬浙江),生于公元1281-1358年,享年77歲。是我國醫(yī)學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13世紀中葉,元朝建立,以忽必烈為首的統(tǒng)治者在政治上勵行改革,大大削弱了蒙古貴族的殘暴統(tǒng)治,使民族矛盾得到緩和,新的社會形勢,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農業(yè)、官辦和民營手工業(yè)發(fā)展迅速,礦冶業(yè)、印刷業(yè)也相當普及。城市繁榮,商業(yè)興旺,這必然有力地推動醫(yī)學的發(fā)展。“丹溪學派”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朱震亨,天資聰慧,性情豪爽,好學不倦。6歲時即可日誦千言,閱讀一遍就能知曉書中的大意,世人有“神童”之稱。為了能更好地培養(yǎng)震亨成人,到了讀書的年齡,他被送入本鄉(xiāng)的私塾,先后學習《四書》、《五經》及八股文章。作為世代官宦的朱家,當然也毫不例外地把進身仕途的希望寄托在小小年紀的震亨身上,希望他能夠通過攻讀經書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墒鞘屡c愿違,當震亨到了15歲的時候,他父親病逝了,這樣震亨一家在家族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家境的衰落,使震亨一家的生活變得艱辛起來。守寡的母親戚氏帶著三個幼小的孩子艱辛地生活。當時戰(zhàn)亂剛結束,義烏一帶社會治安較壞,盜賊遍地,震亨家孤兒寡母最易受欺凌。家中曾屢遭盜賊騷擾,因此家道日益衰落。盡管生活這樣困難,但戚氏仍咬牙支撐這個家,盡心盡責培養(yǎng)三個孩子,她突出表現在對孩子的品學要求非常嚴格,有一次震亨的小弟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因年幼無知,拿了人家一只雞蛋,戚氏知道后非常生氣,嚴厲訓斥他并痛打一頓,責令其親自送還,當面承認錯誤以求得人家的諒解。戚氏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對朱震亨的成長及日后在事業(yè)上的發(fā)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朱震亨所具有的豪爽、正直、坦蕩的品質和剛毅不拔的進取精神,也是在母親悉心教導下培養(yǎng)起來的。
為了求學、求知,震亨苦讀經書,所差之處缺少名師指點,26歲那年,他終于幾經周折來到臨近東陽縣的八華山,結識了當時宋代理學大師朱熹的四代弟子許謙,拜在其門下學習程、朱理學,日后師生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震亨研究、學習朱熹的學術思想,對其在后來的醫(yī)學建樹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中朱熹關于精神與物質相互依存的觀點,強調清心寡欲以養(yǎng)身的觀點等,都被震亨運用到醫(yī)學之中,形成其新的醫(yī)學理論。震亨雖然刻苦攻讀經書,又有名師指點,在儒學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卻得不到發(fā)揮和施展才能的機會,37歲和44歲曾兩次參加鄉(xiāng)試都未能上榜,因此他領悟到,像他這樣敢于主張正義,違抗官府意志的人,即便才學再高,也不會受到統(tǒng)治者的青睞,由此他下決心做一個醫(yī)生,為民眾解除疾苦。朱震亨早就萌發(fā)過做醫(yī)生的念頭,他的曾祖父朱杓就是一位名醫(yī),并著有《本草千金方》、《衛(wèi)生普濟方》,朱杓的后人中也有多人繼承祖業(yè),成為當地名醫(yī)。朱震亨自幼常進出這些作為醫(yī)生的親屬家,逐漸對醫(yī)學產生了興趣。他30歲那年,母親戚氏患脾胃不調,腹痛,雖然請過多位醫(yī)生診治,均不奏效,震亨表示要親自為母親治療,三年中他認真鉆研,學習《素問》等中醫(yī)經典著作,初步掌握了醫(yī)學理論,接著又攻讀方書,經過2年的探究、治療,戚氏多年不愈的病竟然被治好了。這件事大大激發(fā)了震亨學醫(yī)的興趣。在此后的生涯中,醫(yī)學成了他最主要的“業(yè)余”愛好,震亨的老師許謙見他如此熱愛醫(yī)學,十分理解他,對他說:“你天資聰明,超于常人,既然朝廷不用你,你為何不索性棄舉子業(yè)而習醫(yī),你不能為良相,必能成‘良醫(yī)’”。震亨見老師這樣鼓勵他,更加堅定了棄儒從醫(yī)的決心,從此震亨走上了以醫(yī)為業(yè)的道路。
震亨初學醫(yī)時,主要是自學古典醫(yī)籍,如《素問》、《太平惠民和濟局方》等,但憂于缺乏明師的指點,對古典醫(yī)籍的領會不深、不透,在使用古方時效果往往不佳,因此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醫(yī)學理論淺薄,學業(yè)不精,于是他決定外出走訪,尋求高師。44歲這年,他告別妻兒、父老,遠離家鄉(xiāng),開始了長途跋涉的求學生涯。他先從家鄉(xiāng)的義烏出發(fā),游遍江蘇、安徽等省,幾年中他赴吳中(今蘇州),出宛陵(今安徽宣城),抵南徐(今江蘇丹徒縣),達建業(yè)(今南京),跋山涉水千余里,歷時五載,一位良師也未遇到。一個偶然的機會,當他途經定城時得到一本劉河間著的《素問玄機原病式》和李東垣的一部手稿,閱后受益匪淺,愛不釋手,但書中一些疑難問題卻無處請教,只好遺憾地離開定城,返回杭州?;睾贾莺笳鸷嗲髱熤娜圆粶p,一天他見到了久別好友,當時浙江的著名詩人陳芝言,向他講述了自己行程千里求師未果的經過,陳聽后不禁大笑,說,你勿需費此大力,近處就有一位醫(yī)學大師,此人是當今天下最適合你的老師了,震亨忙問此人是誰,陳芝言說他叫羅知悌,人稱太無先生,是金朝河間學派創(chuàng)始人劉完素弟子荊山浮屠的門人,并通曉李東垣、張子和的學說,在醫(yī)學上有很深的造詣。震亨聽后欣喜之至,謝過陳芝言薦師之恩后立即奔赴羅知悌家,拜其為師。誰知羅知悌天性孤傲,不輕易收徒傳藝,又加上年事已高,診治業(yè)務繁忙,根本沒有時間顧及震亨,震亨則每日按時靜候門外,從早到晚毫無倦意,數天如一日,終于有一天羅知悌發(fā)現了一中年人每天恭候在門外,看模樣不象是來治病的,就叫人喚進門來,問他有何事,震亨忙跪拜于地懇求收己為徒,羅知悌不知朱震亨的人品、才學底細,托辭自己年老多病,不能勝任。震亨遭到拒絕,仍不動搖求師之心,跪地下苦苦哀求,羅知悌心情很煩,叫家人將其趕出家門。震亨遭此挫折后,仍沒灰心,一如既往天天佇立在羅家門外,風雨天也不躲避,一有機會就懇求羅知悌,這樣持續(xù)了三個月,歷經了從夏到秋酷暑炎熱的考驗。這時有人出來為震亨求情了,羅知悌這才知道,震亨是義烏名士,德才兼?zhèn)洌糇约翰皇掌錇榈茏?,恐怕要遭天下人的恥笑了。這時他相信朱震亨拜師求學是一片真心,于是接見了他。交談中,震亨談了自己的身世、成長過程及棄儒從醫(yī)的經過,表明了自己對現實社會的看法和態(tài)度,對醫(yī)學理論、臨床問題的關心,一番談吐頗得羅知悌的賞識,當即同意將朱震亨收己門下。其后震亨日夜苦讀,嚴寒酷暑從不間斷,醫(yī)術日見增進。羅知悌曾對人說:“我一生所學,多虧有了彥修,不愁沒有傳人了?!闭鸷嚯S羅知悌學習了三年,三年中羅知悌一直強調,欲學成醫(yī),必須博采眾長,不拘于一家之說,因此震亨在羅知悌的指導下,對張仲景的外感病治法、李東垣的內傷病治法、張子和的攻下法等等,皆深加鉆研。一個夏季酷暑的日子,來一病人求治,病人驚恐不安,狂言惡語,羅知悌讓震亨診查病人后令其開出處方,震亨寫好處方后讓老師審視,羅知悌看后竟然與自己的處方毫無差別,病人服藥后果然痊愈了。1377年,羅知悌因年高體弱,患病久治不愈病逝了,朱震亨悲痛萬分,因羅知悌無一后人,所有一切后事均由他操辦,選擇了一塊風水寶地將恩師安葬了。
震亨在48歲后,由于熟讀《內經》,精研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的學說,又隨高師羅知悌深造,成了一代名醫(yī)。他不但醫(yī)術精深,而且醫(yī)德高尚,公元1358年,一代名醫(yī)朱震亨端坐在書桌前,手持狼毫,含笑而去。終年77歲。家人將他的衣柜打開,大櫥小櫥裝滿了書稿,這就是他留給后人的無價之寶。
朱震亨雖然44歲才正式學醫(yī),起步較晚,然而他聰明過人,又加上刻苦鉆研,因而在短短的時間內與劉完素、李東垣、張子和齊名,被后人稱為“金元四大家”。朱震亨能有此殊榮,除了他虛心好學,博采眾人之長,具有高超的醫(yī)術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夠在醫(yī)學理論上推陳出新,提出許多新的學術見解和觀點,從而豐富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他的杰出表現,為后世醫(yī)學的發(fā)展作出重大的貢獻。
朱震亨一生中在繁忙的診務之余,還勤于筆耕,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重要的醫(yī)學著作和診療經驗,其中《格致余論》、《本草衍義補遺》、《丹溪心法》、《醫(yī)學發(fā)明》、《脈訣指掌》、《平治薈萃》、《語法機要》、《丹溪醫(yī)要》、《脈因證治》等書,是其代表作。這些著作,為我們后人研究朱震亨的學術思想提供了寶貴的有價值的史料。
朱震亨在元至正7年(1347)完稿的《格致余論》一書中,集中反映了他的學術思想,就是“相火論”、“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劉完素是論述火熱為患的鼻祖,提出風寒濕燥火皆可從火熱而化的論點,并立有“君火”、“相火”說,認為諸熱屬君火,諸火屬相火。朱震亨師從劉完素,當然對火熱類疾病及其病變機制有深刻的領會。朱震亨明確地提出人身之火有“君火”和“相火”之分,其中“相火”在正常情況下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生理機制的流動反映?!跋嗷稹比绶闯?,則可妄動,從而產生相應的疾病,“相火”妄動必然煎熬真陰,陰液受傷則會出現各種病癥,朱震亨所說的“相火”有常有妄,其妄者實際上是一種病理反映,后人有稱“邪火”、“賊火”,應與正常的“相火”相區(qū)別。
朱震亨門人很多,如戴元禮、王履等,這對明清醫(yī)學的發(fā)展,影響很深,是金元學派其他大家所不能比擬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89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清代膏藥專家吳師機
下一篇: 活血化瘀派的代表人王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