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壽,字伯仁,晚號櫻寧生。為元末明初著名的醫(yī)家。約生于公元1304年,卒于公元1386年,享年83歲,死后葬于余姚黃山九枝松。
滑氏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元初他祖父到江南一帶作官,因而遷到儀真(今江蘇儀征縣)、余姚(今屬浙江省),據(jù)《儀真縣志》記載,他少年時期曾拜學省韓說為師,學習諸子百家之書,日記千余言,操筆為文,詞雅別致,尤其擅長樂府詩歌。元朝時曾為鄉(xiāng)舉,后來對做官從政失去興趣,轉而攻讀醫(yī)籍。正好京口(今鎮(zhèn)江)名醫(yī)王居中旅居儀真,滑壽多次去拜訪他,請教歧黃之術,王氏向他講解了《難經(jīng)》、《素問》,見他警敏好學,于是鼓勵他學醫(yī),并贈送書籍給他閱讀,滑壽乃拜王氏為師,對《內經(jīng)》、《難經(jīng)》作了深刻研究,深得要旨。他在學習過程中感到《素問》、《難經(jīng)》中論述雖然詳盡、深奧,但原書結構層次上有欠分明,文字亦有個別缺漏之處,于是詢問王氏能否將原書內容加以分類注釋,便于閱讀理解,王居中表示支持,滑氏就根據(jù)讀書的體會著述了《難經(jīng)本義》、《讀素問鈔》等書。
《難經(jīng)本義》共分二卷,作者鑒于《難經(jīng)》原書有文字缺漏、編次錯亂的情況,而歷代注本又不夠理想,于是參考元以前《難經(jīng)》注本及有關醫(yī)籍詮注《難經(jīng)》,對其中的部分內容進行考訂辨論。釋義能融會諸論,結合個人見解予以發(fā)揮,在《難經(jīng)》注本中影響較大。
《讀素問鈔》共分三卷,書中選錄了《素問》中的重要內容,分為臟象、經(jīng)度、脈候、病能、攝生、論治、色診、針刺、陰陽、標本、運氣和薈萃十二類,并作了簡要注釋。明·汪機為本書作了續(xù)注。在汪氏《續(xù)素問鈔自序》中指出:“予讀滑伯仁氏所集《素問鈔》,喜其刪于繁蕪,撮其樞要,且所編次,各以類從,秩然有序,非歧黃之學不能也?!?/p>
滑氏還根據(jù)研習古書的心得和診治病人的經(jīng)驗,撰寫了《診家樞要》。此書僅一卷,為脈學著作,開頭論述脈象大旨及辨脈法,有很多獨到的見解,接著闡析浮沉遲數(shù)等29種脈象及其主病,最后講述婦人及小兒脈法。
滑氏治學嚴謹,博覽群書,并參會了張仲景、劉完素、李杲三家之說,貫通古今,醫(yī)術大有長進,診療水平已遠遠超出其師,愈疴起痼,所治無不奇中,且醫(yī)德高尚,不論貧富,一視同仁,有求立刻前往診治,活人無數(shù)。因此在江浙一帶負有盛名,凡有得大病的,以得到他斷定生死的一句話才不會遺憾,人都稱他為“神醫(yī)”、“老仙”。他的醫(yī)案被別人收集的很多,現(xiàn)略舉幾例,其診療精妙可見一斑。
有兩位女病人,同在七、八月間患痢疾,其中一人大熱喘悶,脈鼓急,滑氏診后說這病危已不可治;另一人微熱、小便通利,脈洪大而虛軟,滑氏說此人可治,馬上用下法,而后又用苦堅之劑,果然一死一愈。
一些人患消渴病,諸多醫(yī)生都辨證為腎虛水渴,津液不能上承,于是使用溫補腎陽的藥物,服藥后病情反而加重了,有的人甚至眼病復發(fā),其中一人平日肥胖,服藥后迅速消瘦,故急忙請滑氏診治,滑氏診脈后嘆息說:“水不足應濟之以水,始未聞有水不足而以火濟之者?!庇谑歉挠煤疀鏊帪a下,先去其火毒,再用苦寒清潤之品治療,一個多月就好了。
一個婦人三十歲,每逢月經(jīng)來潮前三、五日,小腹部就痛如刀刺,時惡寒時發(fā)熱,大便如黑豆汁樣,接著月經(jīng)就來,因她一直未懷孕,于是請滑氏診治。見她兩尺脈都是沉澀欲絕,其它部的脈都弦急,滑氏診后認為這病是由于下焦寒濕邪氣相搏于沖任而引起,沖為血海,任主胞胎,為婦人血室,所以月經(jīng)將來,邪與血相爭而作痛,寒氣生濁則大便如豆汁,宜治下焦,于是以散寒除濕理血的藥物組方,叫她在月經(jīng)前十日服用,共三次,后邪去經(jīng)調,次年懷孕生子。
滑壽不僅精通內科疾病的診治,而且拜東平(今山東東平縣)高洞陽為師,學習針灸,得以精通針術,曾經(jīng)用針灸治療難產(chǎn)等多種病證,對經(jīng)絡理論很有研究,著有《十四經(jīng)發(fā)揮》,共三卷,考訂腧穴六百五十七個,詳加訓釋,有所發(fā)揮;并重視脈的分部及其與臟腑的關系;提升奇經(jīng)八脈中任督二脈的重要性,提出任督二脈與十二經(jīng)并稱十四經(jīng)學說。此書為滑壽一生中之代表作,翰林學士宋濂、姑蘇西閶進士盛斯顯等均為本書作序。
《十四經(jīng)發(fā)揮》一書循經(jīng)列穴,倡十四經(jīng)之說,是他的一個主要學術思想和成就,并糾正了《圣濟總錄》中足少陽經(jīng)、足陽明經(jīng)在頭面部的某些穴位,以及足太陽經(jīng)在腰背部的一些穴位排列次序與經(jīng)脈循行走向差誤的缺點,發(fā)展了經(jīng)絡學說,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滑氏還是診治麻疹病的專家,在數(shù)十年的行醫(yī)生涯中積累了大量的經(jīng)驗,著有《麻疹全書》四卷,書中論證108條,設方三百六十余首,論藥處方,性味功效則逐條詳注,在護理方法上也作了論述,并且明確指出了麻疹具有傳染性和終身免疫力,尤其是對內疹的發(fā)現(xiàn),即麻疹前期,出現(xiàn)口腔粘膜疹,并證實此疹決非鵝口瘡,這一發(fā)現(xiàn)早于歐洲五百余年,成為我中華民族的驕傲。
滑氏一生著作很多,除上述主要作品以外,還有《醫(yī)韻》、《傷寒例鈔》、《本草發(fā)揮》、《五臟補瀉心要》、《醫(yī)家引彀》、《滑氏脈訣》、《痔瘺篇》等,可惜大多都已佚失。
滑壽生活在元末明初動蕩不安的時代,他出生在儀真,而大多數(shù)時間居住在余姚,一生淡泊名利,以行醫(yī)濟世為樂。他本姓劉,因從醫(yī)而改名易姓,在淮南叫滑壽,在吳中(今江蘇)叫伯仁氏,在鄞城(今浙江寧波一帶)叫櫻寧生。櫻寧,意為道家所追求的一種修養(yǎng)境界,謂心神寧靜,不為外界事物所擾,伯仁氏取其為別號,可見他把這種境界作為自己的一種追求。據(jù)《紹興府志》記載,葉逢春云:“壽蓋劉文成基之兄;易姓名為醫(yī)。文成既貴,嘗勸之仕,不應而去。”這是說滑壽可能是劉基(劉伯溫)的哥哥,劉基是朱元璋的開國功臣,曾到余姚看望滑氏,勸其棄醫(yī)從官,滑氏重視氣節(jié),以元朝遺老自居,劉基勸說無效,只好回京。元·戴良在《九靈山房集·懷書櫻寧詩》中寫道:“海日蒼涼兩鬢絲,異鄉(xiāng)漂泊已多時。欲為散水留官道,故托長桑說上池。蜀客著書人豈識,韓公賣藥世偏知。道途同是傷心者,只合相關賦黍離?!边@首詩就是對滑氏一生追求與情感的寫照。
滑氏居住在余姚期間,方國珍的秘書劉仁本駐兵余姚,對滑壽很敬重,在他的《羽庭詩集》中有:正月望前一夕,與滑伯仁煉藥,詩云:“委羽山中鶴墮翎,老仙為我制頹齡;人無金石千年壽,藥有丹砂九轉靈;候熟鼎爐分水火,所吞朋友走風霜;輕身已得刀圭秘,莫問昌陽與茯苓?!睆钠渲兴岬降摹暗ど啊?、“鼎爐”、“輕身”來看,滑氏似乎也有煉丹的經(jīng)歷,此事雖無明確記載,但其善于養(yǎng)生卻是有史書記載的,《明史》敘述:“年七十余,容色如童孺,行步矯捷,飲酒無算。”戴良題滑壽像贊曰:“貌不加豐,體不加長,英英奕奕,其學也昌。早啄詩禮之精華,晚探《素》、《難》之窈茫,推其有,足以防世而范俗。出其余(遺存的學術思想),可以滌臟而湔腸。”
滑氏與當時的文人名士朱右、戴良、丁鶴年、宋濂、宋禧等都很友善,常常往來交游。宋禧曾贈以詩曰:“滑公江???,頻到賀家溪,采藥行云際,吟詩過水溪。”
滑氏曾習儒學,他所寫的詩流傳下來的非常少,現(xiàn)從《明詩紀事》中摘錄一首,題為挽唐丹崖(唐肅,字處敬,號丹崖,著有《丹崖集》),詩云:“尚想詞垣應奉辰,漢廷曾詔賈生頻;如今埋骨秋江上,留得文章照后塵。”
滑氏畢生從事醫(yī)學研究,尤其在針灸學理論方面,著述《十四經(jīng)發(fā)揮》,提出任督二脈與十二經(jīng)并稱十四經(jīng)學說,這一理論沿用至今,豐富了祖國醫(yī)學的寶庫。在內科學方面,也有頗多著述?;喜粌H精通醫(yī)理,而且也是臨床實踐家,醫(yī)術精良,診治疾病每每神效,加之醫(yī)德高尚,在江浙一帶深受愛戴,后世評論亦多有褒無貶,這在古今著名醫(yī)家中也是不多見的。他對祖國醫(yī)學的貢獻也將永遠為后世所銘記。
診脈 診脈
通過按觸人體不同部位的脈搏,以體察脈象變化的切診
方法。又稱切脈、診脈、按脈、持脈。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若臟腑氣血發(fā)生病變,血脈運行就會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而脈象的變化與疾病的病位、性質和邪正盛衰相關,病位淺在表則脈浮,病位深在里則脈沉;疾病性質屬寒則脈遲,屬熱則脈數(shù) ;邪氣盛則脈實 ,正氣虛則脈虛。脈診在臨床上,可推斷疾病的進退預后。如久病脈緩,是胃氣漸復病情向愈之兆 ;久病脈洪 ,則多屬邪盛正衰的危候。外感熱病,熱勢漸退,脈象出現(xiàn)緩和,是將愈之候;若脈急數(shù),煩躁,則病進。脈診的方法有 3種:① 遍診法。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見三部九候)。②三部脈診法。即察人迎、寸口、趺陽三部脈。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經(jīng),以人迎、趺陽分候胃氣,也有加上足少陰 (太溪穴)以候腎的。③ 寸口診法。即診察腕后橈動脈所在部位 。遍診法和三部脈診法已很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證和兩手無脈時才診察人迎、趺陽、太溪,以確定胃腎之氣的存亡。
臨床上主要掌握脈診的時間、病人的體位,醫(yī)生的指法和指力輕重,每次按脈時間,以每側脈搏跳動不少于50次為限,同時要了解健康人脈象的變化情況,才能正確地進行脈診。
中國中醫(yī)研究院中國醫(yī)史文獻研究所 馬堪溫
要有效地治療疾病,首先必須有正確的診斷?,F(xiàn)代醫(yī)學利用科學技術的有關成就,診斷疾病的手段越來越多了。但在古代,醫(yī)生診病主要靠眼望、口問、耳聽、鼻聞、手摸等方法。這在古代世界許多國家?guī)缀醵际沁@樣,而且各國都有自己豐富的經(jīng)驗。我國古代醫(yī)學在診斷疾病方面采用的脈診,是一項獨特診法。脈診又叫切脈,是中醫(yī)“四診”(望、聞、問、切)之一,也是辨證論治的一種不可少的客觀依據(jù)。
源遠流長
脈診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醫(yī)學家長期醫(yī)療實踐的經(jīng)驗總結。《史記》中記載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名醫(yī)扁鵲,便是以精于望、聞、問、切的方法特別是以脈診著名的。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甚至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彼盐覈糯}診的發(fā)明完全歸功于扁鵲,并不確切。據(jù)歷史記載,我國脈診的淵源很古,例如,傳說中的上古醫(yī)生做貸季、鬼臾區(qū)等已經(jīng)討論了脈診。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脈診已經(jīng)達到相當水平。當時開始出現(xiàn)的重要醫(yī)學著作《黃帝內經(jīng)》和稍晚的《難經(jīng)》中,已經(jīng)對脈診有許多詳細論述。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大的醫(yī)藥文獻帛書——《脈法》、《陰陽脈癥候》,也有用脈診判斷疾病的寶貴材料。這些都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脈學已成為我國古代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到了漢代,脈診就更加普遍了?!妒酚洝酚涊d的另一位名醫(yī)淳于意(又叫倉公,約前205—?)就曾跟從他的老師公乘陽慶學習脈法達三年之久,并且接受了公乘陽慶傳給他的《扁鵲脈書》。從《史記》記載的淳于意看病的“診籍”(病案)中可以看出,他當時看病必先診脈。在東漢名醫(y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可以看出脈診已經(jīng)廣泛用于臨床,并且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提高。到了晉代,名醫(yī)王叔和綜合前代有關脈學的知識和經(jīng)驗,寫成了《脈經(jīng)》一書,成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脈學專著。書中把脈分為二十四種,對每種脈象作了說明,并且敘述了各種切脈方法和多種雜病的脈癥,把脈診和病癥進一步結合起來,使脈學成為更加實際的學問。此后,我國古代脈學著述不斷增多。許多名醫(yī)都精通脈學,例如,明代的李時珍對脈學也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瀕湖脈學》(公元1564年)等書。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清代以前脈學著述已不下一百多種。其中雖有重復,但是仍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我國古代脈學的發(fā)展?!?br> 關于切脈有關因素的觀察
脈診要求醫(yī)生有解剖生理學等有關知識。這方面,我國古代有許多可貴的記述。
第一,關于心臟、血液和血管的關系。脈和血液以及心臟的關系極其密切?!秲冉?jīng)》明確記述說:“藏血,脈之氣也”(《平人氣象論));“五臟所主,心主脈(《宣明五氣》);一切血液和血管都受心臟控制;血管是血液流行的處所;心和脈是相合的;心氣絕了,脈就不通,脈不通,血就不流;脈道通了,血氣才流行。它明確指出脈是血脈,發(fā)源于心,脈搏是心臟功能的具體表現(xiàn)。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內經(jīng)》已經(jīng)記述了血液循環(huán)的概念,如說,飲食經(jīng)過消化系統(tǒng),吸收營養(yǎng)而傳到肝臟,由肝傳到心,由心傳到肺,又由肺傳到心,然后輸布精氣于臟腑皮毛(《經(jīng)脈別論》:“食氣人胃,散精于肝,……濁氣歸心,淫樟于脈,脈氣流經(jīng),經(jīng)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含精,行氣于府?!保徊⑶艺f脈管的血循環(huán)不停地流著,上下相貫,如環(huán)無端,等等。這種認識雖是初步的,甚至是帶有某些想像成分,但是它體現(xiàn)了古代醫(yī)家對于循環(huán)生理學的認識,并為古代脈診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
第二,關于血液速度的認識。我國古代醫(yī)家已經(jīng)注意到血流速度問題?!峨y經(jīng)》說:人一呼,脈管中的血液流行三寸;一吸,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共流行六寸。(“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保┻@種認識盡管很不精確,卻是很有意義的,因為血液速度是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的一種重要指標,現(xiàn)代醫(yī)生為心血管系統(tǒng)病人做臨床檢查,也把測定大、小循環(huán)的時間當作一種常規(guī)。
第三,關于呼吸和脈搏頻率關系的認識?!秲冉?jīng)》上說:人一呼,脈跳兩次,一吸,脈又跳兩次,一呼一吸,脈跳四次。(《平人氣象論》:“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保┻@樣,連續(xù)計數(shù),以每分鐘呼吸十八次計算,一分鐘脈就跳七十二次。這里不僅明確指出了脈搏和呼吸的關系,而且知道呼吸和脈搏頻率是一和四之比,和現(xiàn)代生理學所觀察的是一致的。此外,《內經(jīng)》還記述了脈搏和呼吸次數(shù)之間的比例改變是一種不正?,F(xiàn)象:指出人一呼脈只跳一次,一吸脈只跳一次,以及人一呼脈跳動三次,一吸脈跳動三次,都是病態(tài)。(“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日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日病溫,尺不熱脈滑日痛風,脈澀日痹?!保┪覀冎?,脈搏和呼吸之間的關系反映心臟和肺臟功能之間的關系。臨床上不難觀察到,由于肺循環(huán)和動脈血液缺氧引起心跳節(jié)律不齊、脈搏的性狀因之改變的情況。
第四,關于切脈部位的認識。切脈的部位,在我國古代有一段偵變過程。先后有過“遍身診”、“三部診”和“寸口診”。起初,主要是“遍身診”,就是按摸全身從頭到腳可以觸摸到的動脈,包括頭、頸、兩頰動脈,上肢的撓動脈,下肢的烴后、足背、腘、股動脈。這些部位的動脈都在體表,或貼于骨上和皮下?!秲冉?jīng)》記述的切脈,主要就是“遍身診”?!氨樯碓\”又叫“三部九候”診?!叭吭\”,是診頭部的人迎(穎頹動脈)、腕部的寸口(撓動脈)和足部的跌陽(足背動脈)。寸口診就是切摸兩手掌后突起(撓骨莖突)的撓動脈,即所謂“獨取寸口”,這主要是因為古人認為寸口是人體經(jīng)脈的會合處,診寸口可以了解人體氣血的情況。這種方法,《內經(jīng)》已有記述,以后的《難經(jīng)》、《脈經(jīng)》等書所記述的主要就是寸口診,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遍身診”后來已不常用,甚至不用。其實,這種方法即使在今天仍有實際意義。我們知道,血液在心臟收縮時產(chǎn)生的壓力波叫脈波,脈波通過動脈管傳到周身。脈波的形狀隨循環(huán)系統(tǒng)情況的改變而改變,它反映心臟的情況,也反映動脈管的彈性情況。所以,觀察全身各處的脈搏形狀,可以得到更全面的診斷體征。例如,主要由于主動脈弓等有關動脈發(fā)生病變而造戌的“無脈癥”,因肢體積血,可使上肢和下肢的一些動脈搏減弱或消失。對這樣的病人進行“遍身診”,就可以幫助了解他的血管的病理情況。又如對心臟病人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病人,用“遍身診”也很有意義。
第五,對和切脈有關因素的認識,《內經(jīng)》說,診脈要常在清早,這時人的陰氣未動,陽氣未亂,才可以查出不正常的脈。又說脈應四時氣候而變動;并指出診脈要注意人的性格的勇怯,骨肉皮膚的質地,“形之肥瘦”,人的精神因素等情況,認為驚恐、憂慮、動靜都會使脈發(fā)生變化。以后的脈書,在這一方面的論述更加全面。諸如男女長幼高矮等等都在注意之列?,F(xiàn)代生理學證明。人類心臟的活動(心搏率、心血輸出量等),很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化。以心血輸出量來說,在十分靜止的狀況下,如清晨初醒尚未起床,人的心血輸出量就相當恒定。又如人的正常心搏頻率,不但男女有差異,長幼不同,就是同一個人在同一天內,也常因體態(tài)的改變、活動的多少以及精神等因素的改變而變異??梢?,古人對和切脈有關因素的觀察是很細致的,因為這時分辨正常脈和病脈是很有關系的。
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
我國古代醫(yī)家很注意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認為通過切脈可以了解病的屬性是寒還是熱,機體正氣是盛還是衰,以及測知病因、病位和判斷預后。正如《內經(jīng)·靈樞經(jīng)·經(jīng)脈》所說:“經(jīng)脈者,所以能決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边@就是說,脈診可以判;斷病人的生,處理百病,調理虛實。《內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說:“善診者察色按脈,………觀權衡規(guī)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边@就是說,從脈象的權衡規(guī)矩,可以識別疾病所主的臟腑;從病人的脈象去辨別浮沉滑澀,可以知道疾病產(chǎn)生的原因。這是從把人體看成一個整體的觀點出發(fā)的,而這種整體觀點又是以經(jīng)絡學說作為基礎的。中醫(yī)認為經(jīng)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它內通臟腑,外連四肢肌朕骨節(jié),把全身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脈是整體的一部分,所以從脈象的變化可以察知內在的變化。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變化會在外部表現(xiàn)出來。
脈搏是循環(huán)機能的綜合表現(xiàn)。脈象的情況因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情況改變而不同。心臟主動脈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節(jié)律,以及動脈的彈性怎樣,都可以通過脈搏診出。不僅如此,由于循壞系統(tǒng)和身體各內臟都有密切關系,組織代謝的任何變化都會給血液循環(huán)以一定影響,而機體的重要疾病變化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功能。所以,脈象不單單反映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變化,還反映其他構臟和系統(tǒng)的變化。例如,許多疾病都和血液戍分的改變有關,發(fā)燒、發(fā)炎時,血液中的白血球數(shù)相應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戌分起變化,從而導致血流速度等方面的改變,并引起脈象的變化。尤其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關系更加密切。例如,由于血管壁受交感神經(jī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的控制,當有些疾病引起這兩種神經(jīng)的變化時,血管就受影響,從而引起脈象的改變。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醫(yī)學強調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是有依據(jù)的,只不過古人由于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像今天這樣的認識罷了。
所謂脈象,就是醫(yī)生用手指感覺出來的脈搏形象,它包括動脈搏顯現(xiàn)部位的深淺、速率的快慢、強度的大小、節(jié)律的均勻與否等等。正常的脈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節(jié)律均勻的,稱作“平脈”(正常脈象)。有病時的脈象叫做病脈。不同的病癥常出現(xiàn)不同的脈象。我國古代醫(yī)家對于脈象的研究是很細致的?!秲冉?jīng)》已經(jīng)記有十多種脈象,《脈經(jīng)》總結了二十四種,以后的脈書甚至記述多達三十多種或更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施發(fā)的《察病揩南》(公元1241年)一書,載有三十三幅脈象圖,很是生動有趣。近代用科學儀器描繪脈象,是法國生理學家馬雷(1830—1904)在公元1860年發(fā)明脈搏描記器以后才實現(xiàn)的。我國古代醫(yī)家能在他幾
百年前憑手指感覺和想像,繪出那么多脈象,是世界脈學史上罕見的。
古代文獻所記的常用脈象約二十多種,如浮、沉、遲、數(shù)、滑、澀、虛、實、儒、芤、緩、弱、結、代、促、緊、弦、洪、細、微等等。現(xiàn)僅舉其中幾種為例,簡略介紹一下。
脈象圖
“浮”、“沉”在《內經(jīng)》中已有記載,《難經(jīng)》、《傷寒論》上也都有所論述。它們反映脈位。所謂脈位,就是用手指端去切脈所覺察出的脈搏表現(xiàn)最明顯的部位。“浮”是指用手指輕按就可覺察脈搏、重接反而減弱的脈象,主要表明病在“表”,常見于外感病初起,機體和外界致病因素(外邪)相杭爭于肌表。在生理病理上,這多由心搏排血量增加、血循環(huán)加速、血管彈性阻力降低、撓動脈充盈度增大所致。相反,“沉”卻是指輕按不能覺察、重按才能察清脅脈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陽氣衰微,常見于心臟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這多因心搏排血量減低、血壓下降、末梢動脈血減少、血管彈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遲”、“數(shù)”是《內經(jīng)》等古典文獻早有記述的脈象。這兩種脈象反映脈搏的速率?!斑t”脈是指一息脈跳四次以下(每分鐘不足六十次),表明病屬“寒”性,機體氣血運行不正常?,F(xiàn)代醫(yī)學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經(jīng)興奮增高、心房心室傳導阻滯等心臟的變化所形成?!皵?shù)”脈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脈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鐘丸十次以上),常見于“熱”癥,主要反映機體功能亢進等情況。
“代”脈反映脈搏的節(jié)律?!秲冉?jīng)》已有記述?!睹}經(jīng)》說它是跳動幾次之后中止幾次再跳的脈象。這是一種慢而有規(guī)則間歇的脈,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二聯(lián)脈、三聯(lián)脈、四聯(lián)脈,多見子代謝機能發(fā)生障礙的心臟病人、嚴重心力衰竭或機體譏能陷于危極時期的病人?!秲冉?jīng)》指出這種脈說明臟氣衰弱,和現(xiàn)代醫(yī)學的說法一致。
“滑”、“澀”主要表現(xiàn)脈波形態(tài),就是脈搏升降速度的異常變化?!盎泵}在《內經(jīng)》中已有記述,《脈經(jīng)》中描述為往來“流利展轉”,唐代名醫(yī)孫思邈說它“如珠之動”。這種脈常見于痰喘咳逆、蓄血、實熱等癥。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謝旺盛、血管舒縮都快、血流通暢等情況所形成,常見于甲狀腺機能亢進、動脈硬化等癥。婦女妊娠三個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脈,不屬病脈。古代中醫(yī)就認識通過察脈可判斷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皾泵}正好相反,是脈搏來去艱澀的脈象。這種脈“往來蹇滯,行而多礙”,《內經(jīng)·脈要稍微論》中說“澀則心痛”。這種脈有虛實之分。虛的多表明氣血虧損,實的多表明有氣、食、痰等阻滯脈道,氣血運行不暢。在生理病理上,這主要是由于心臟排血量減低、血流減慢等情況所形成,常見于貧血、失血以及心機能不全等癥。
古人還總結有“諸病宜忌脈”,如“中毒宜洪大,忌細微;腹內有蓄血宜弦滑,忌弱?。褐酗L宜遲浮,忌急實大數(shù);”等等。還總結有“脈象常見主癥”,如“沉脈為里,有力為里實,無力里虛;沉緊冷痛:沉緩寒濕:沉遲病冷:沉數(shù)內熱:沉滑痰飲;沉澀氣郁;”等等。這些對于診斷上辨別病因、病癥類型、病癥的機轉和預后等等,都是有價值的。
當然,脈診不能代替一切診斷手段?!秲冉?jīng)》、《傷寒論》也早已指出,切脈必須配合全面觀察,主張“四診”(望、聞、問、切)合參,進行辨證論治,反對只靠脈診一項來斷定疾病。
我國脈學的外傳
據(jù)歷史記載,我國古代脈學很早就已經(jīng)傳到國外。隋唐時期,《內經(jīng)》、《脈經(jīng)》等書已經(jīng)傳到附近國家如日本等。①以后又傳到阿拉伯。據(jù)研究,古代阿拉伯名醫(yī)阿維森納(約980—1037)的巨著《醫(yī)典》中的脈學,明顯受我國脈學影響。公元十四世紀,我國脈學傳到波斯,當時波斯的一部載有中國醫(yī)藥的百科全書中,就包括脈學,并且特別引述了《脈經(jīng)》和它的作者王叔和的名字。十七世紀來中國的那穌會傳教士波蘭人卜彌格(1612—1659)曾經(jīng)把《脈經(jīng)》譯成拉丁文,于公元1666年出版,并附有銅版,描述我國脈法。值得特別提出的是英國著名醫(yī)學家芙羅伊爾(1649—173)受我國《脈經(jīng)》的影響而研究脈學,并且發(fā)明一種給醫(yī)生用的切脈計數(shù)脈搏的表。他還寫了一本叫做《醫(yī)生診脈的表》,于公元1707年在倫敦出版。他的著述和發(fā)明被西方認為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十七世紀以后,西方譯述我國古代脈學著作達十多種。
脈診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1.時間:診脈的時間最好是清晨,《素問·脈要精微論》指出:“診法常以平旦,
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jīng)脈未盛,經(jīng)絡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
?!币驗榍宄繒r間病人不受飲食、活動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體內外環(huán)境都比較安靜,氣
血經(jīng)脈處于少受干擾的狀態(tài),故容易鑒別病脈。但也不是說其 他時間就不能診脈,汪機
認為:“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笨偟膩碚f,診脈時要求有
一個安靜的內外環(huán)境。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使氣血平靜,診室也要保持安靜
,以避免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和病人情緒的波動,并有利于醫(yī)生體會脈象。在特殊情況下應
隨時隨地診察病人,又不必拘泥于這些條件。
2.體位:要讓病人取坐位或正臥位,手臂放平和心臟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
上,并在腕關節(jié)背墊上布枕,以便于切脈。不正確的體位,會影響局部氣血的運行而影
響脈象。
3.指法:醫(yī)生和病人側向坐,用左手按診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診病人的左手。診
脈下指時,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內側關脈部位,接著用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
名指按關后的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指頭平齊,以指腹按觸脈體,用指腹感覺較為
靈敏。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長相適應,身高臂長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
宜密。部位取準之后,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為了重點地體會某一部脈象
,也可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如診寸脈時,微微提起中指和無名指;診關脈則微提
食指和無名指;診尺脈,則微提食指和中指,臨床上總按、單按常配合使用。
診小兒脈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因小兒寸口部短,不容三指
定寸關尺,且易哭鬧,不合作。
4.舉按尋:這是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和挪移,以探索脈象的一種手法。
滑伯仁《診家樞要》說:“持脈之要有三:曰舉、按、尋。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
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膚之間者,陽也,腑也
,亦心肺之應也。重手得之,脈伏于肉下者,陰也,臟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
中而取之,其脈應于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沖和之應,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見
,則委曲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三部皆然?!庇幂p指力按在皮膚上叫舉
,又叫浮取或輕取;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間,叫按,又叫沉取或重??;指力不輕不重,還
可亦輕亦重,以委曲求之叫尋。因此診脈必須注意體會舉、按、尋之間的脈象變化。
此外,當三部脈有獨異時,還必須逐漸挪移指位,內外推尋。尋者尋找之意,不是
中取之義。
5.平息: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診脈時,醫(yī)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一呼一吸的時間
去計算病人脈搏的至數(shù),如脈之遲數(shù),均以息計。另外,還提示醫(yī)生診脈時,要虛心冷
靜,思想集中,全神貫注 地體會脈象,《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持脈有道,虛靜為
?!?。
6.五十動: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即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于五十
次,其意義是:一方面借以了解脈搏跳動五十次中有沒有出現(xiàn)結 、代、促脈。但必要時
可以延至第二第三個五十動,總以達到辨清脈象為目的,所以每次候脈時間以3~5分鐘
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醫(yī)生診脈時不得三舉兩按草率從事。
這要看你怎么寫了??梢杂幸粋€故事繼而寫來突出人物的特點,穿插自己的觀點。比如我國耳熟能詳?shù)睦顣r珍 吧。下面 從故事1和2可以舉例看出他救死扶傷,醫(yī)術高超,心地善良之類的。故事3,4,5可以看出他專心致醫(yī),科學的研究等等。你自己再加一些渲染,突出一下他個人的作為風格,影響就可以了。。
1、一天,李時珍的大徒弟王廣和來到湖口,見一群人正抬著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王廣和上前一看,見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鮮血,于是趕忙攔住人群,說:“快停下來,棺材里的人還有救??!”眾人聽了,面面相覷,彼此都不敢相信。人已死矣,再開棺驚動故人,不是太不吉利了嗎?可萬一……王廣和當然看出了大家的心思,于是便反復勸說,終于使主人答應開棺一試。王廣和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窩處扎了一針,不一會兒,就見棺內的婦人輕輕哼了一聲,竟然醒了,于是,人群歡動。不久之后,這名婦女又順利產(chǎn)下一個兒子,原來這名婦女是因難產(chǎn)而陷入假死。于是人們都傳言王廣和一根銀針,救活了兩條人命,有起死回生的妙法。這就是王廣和一針救兩命的故事。
2.還有傳言李時珍“活人斷其死”的故事。傳說李時珍在以一根針救活母子兩人后,許多人都想見一見這位神醫(yī)。一天,有家藥店老板的兒子正在柜臺上大吃大喝,聽說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熱鬧。他費了好大力氣終于擠到李時珍面前,問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嗎?”李時珍見此人氣色不好,趕忙給他診脈,過后,十分惋惜地說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紀輕輕,活不了三個時辰了,請趕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處找?!北娙硕疾恍牛莻€藥店老板的兒子更是大罵不止,后來在眾人的勸說下,方才氣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個時辰,這個人便死掉了。原來是此人吃飯過飽,縱身一跳,腸子斷了,內臟受損。由此,人們更是驚嘆李時珍的神奇醫(yī)術了。
3.有人說,北方有一種藥物,名叫曼陀羅花,吃了以后會使人手舞足蹈,嚴重的還會麻醉。李時珍為了尋找曼陀羅花,離開了家鄉(xiāng),來到北方。終于發(fā)現(xiàn)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象茄子葉,花象牽?;?,早開夜合的曼陀羅花,他又為了掌握曼陀羅花的性能,親自嘗試“乃驗也?!辈⒂浵铝恕案畀従幕?,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據(jù)現(xiàn)代藥理分析,曼陀羅花含有東莨菪堿,對中樞神經(jīng)有興奮大腦和延髓作用,對末梢都有對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經(jīng)作用。 李時珍在做曼陀羅花毒性試驗時,聯(lián)想到本草書上關于大豆有解百藥毒的記載,也進行了多次試驗,證實了單獨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并說:“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4.李時珍利用太醫(yī)院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不但閱讀了大量醫(yī)書,而且對經(jīng)史百家、方志類書、稗官野史,也都廣泛參考。同時仔細觀察了國外進口的以及國內貴重藥材,對它們的形態(tài)、特性、產(chǎn)地都一一加以記錄。過了一年左右,為了修改本草書,他再也不愿耽下去了,借故辭職。在回家的路上,一天,李時珍投宿在一個驛站,遇見幾個替官府趕車的馬夫,圍著一個小鍋,煮著連根帶葉的野草,李時珍上前詢問,馬夫告訴說:“我們趕車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損傷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將這藥草煮湯喝了,就能舒筋活血”。這藥草原名叫“鼓子花”,又叫“旋花”,李時珍將馬夫介紹的經(jīng)驗記錄了下來。寫道:旋花有“益氣續(xù)筋”之用。此事使李時珍意識到修改本草書要到實踐中去,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
5.李時珍出生在明代一個醫(yī)學世家,祖父、父親都是醫(yī)生。他自幼也喜歡醫(yī)學,長大后當上醫(yī)生,并鉆研醫(yī)學,成為中國偉大的醫(yī)學家。 當時,嘉靖皇帝迷信仙道,祈求長生不老。方士看準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煉不死仙丹,取悅皇帝,因而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煉丹熱潮,但不少人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李時珍知道仙丹多用水銀、鉛、丹砂、硫磺、錫等煉取,含有毒素,于是大聲疾呼:「丹藥能長壽的說法,決不可信!」 他列舉服食丹藥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駁說:「古代藥書上說,水銀無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種長生藥?!? 李時珍說:「前人遺留下來的知識可以參考,但一定要經(jīng)過分析,我們不能盡信書上所說的。古書上也說過,『食黃金能成神仙』,但有誰見過有人成了神仙呢?秦始皇、漢武帝都是吃仙丹望長生,結果還不是死了嗎?所謂仙丹的成分,大多是有毒的物質,吃了不但不能長壽,反而會令人中毒死李時珍塑像亡呢! 李時珍雖然堅決反對服食仙丹,卻以科學的態(tài)度應用煉丹的方法。他親自研制水銀來醫(yī)治瘡疥等病,又利用煉金術燒制外用藥物,他還把研究的數(shù)據(jù)記載在《本草綱目》里,對后世影響深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689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金元四大家之一劉完素
下一篇: 我國明代著名醫(yī)學家戴思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