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醫(yī)療科研人員成功開發(fā)出一種物美價廉的非典型肺炎快速檢測器,可以在15分鐘內診斷出患者是否感染非典病毒。
據(jù)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6日報道,這種快速檢測器是由新加坡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院和健利檢驗診斷私人有限公司聯(lián)合開發(fā)的。它能夠通過檢測人體內的非典病毒抗體來幫助診斷。根據(jù)目前的測驗結果,對于發(fā)?。保短煲陨系陌l(fā)燒患者,使用這種檢測器來診斷非典的準確率高達99%。
此間專家介紹說,至今世界上已經(jīng)開發(fā)出多種非典診斷儀器,其中一些不是檢測人體內的非典病毒抗體,而是直接檢測非典病毒。但是,這些儀器不僅設備繁雜,而且醫(yī)務人員需要專門培訓。新加坡開發(fā)的這套快速檢測器使用起來十分便利,不需要經(jīng)過太多的訓練。
新檢測器只有人的食指般大小,其中含有經(jīng)過提煉和凈化的非典病毒蛋白質,每個售價不會高于10新加坡元(約合5.6美元)。使用時,檢驗人員只需在檢測器上滴一滴患者的血清,然后配合其他化學藥劑,便可很快得出診斷結果。
8月下旬,新加坡曾研制出一種被稱為“艾利莎”的非典快速檢測儀,也是根據(jù)人體內的非典病毒抗體來檢測的。不過,其檢測時間長達2個小時,準確率也只有85%。
(一)流行病學
經(jīng)典冠狀病毒感染主要發(fā)生在冬春季節(jié),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該病毒包括三個群,第一、二群主要為哺乳動物冠狀病毒,第三群主要包括禽類冠狀病毒。人冠狀病毒有兩個血甭型(HCo-229E,HCoV-OC43),是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人類20%的普通感冒由冠狀病毒引起。冠狀病毒也是成人慢性氣管炎急性加重的重要病因之一?;蚪M學研究結果表明,SARS-CoV的基因與已知三個群經(jīng)典冠狀病毒均不相同,第一群病毒血清可與SARS-CoV反應,而SARS患者血清卻不能與已知的冠狀病毒反應。因此,作為一種新的冠狀病毒,SARS-CoV可被歸為第四群。
(二)形態(tài)結構
SARS-CoV屬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為有包膜病毒,直徑多為60-120nm,包膜上有放射狀排列的花瓣樣或纖毛狀突起,長約20nm或更長,基底窄,形似王冠,與經(jīng)典冠狀病毒相似。病毒的形態(tài)發(fā)生過程較長而復雜,成熟病毒呈圓球形、橢圓形,成熟的和未成熟的病毒體在大小和形態(tài)上都有很大差異,可以出現(xiàn)很多古怪的形態(tài),如腎形、鼓槌形、馬蹄形、鈴鐺形等,很容易與細胞器混淆。在大小上,病毒顆粒從開始的400nm減小到成熟后期的60-120nm。在患者尸體解剖標本切片中也可見到形態(tài)多樣的病毒顆粒。
(三)生物學特性
病毒在細胞質內增殖,由RNA基因編碼的多聚酶利用細胞材料進行RNA復制和蛋白合成,組裝成新病毒并出芽分泌到細胞外。與以往發(fā)現(xiàn)的冠狀病毒不同,利用Vero-E6或Vero(綠猴腎細胞)細胞很容易對SARS-CoV進行分離培養(yǎng),病毒在37℃條件下生長良好,細胞感染24小時即可出現(xiàn)病變,可用空斑進行病毒滴定,早期分離株的培養(yǎng)滴度一般可達1×106pfu/ml左右。在RD(人橫紋肌腫瘤細胞)、MDCK(狗腎細胞)、293(人胚腎細胞)、2BS(人胚肺細胞)等細胞系上也可以培養(yǎng),但滴度較低。
室溫24℃下病毒在尿液里至少可存活10天,在腹瀉患者的痰液和糞便里能存活5天以上,在血液中可存活15天,在塑料、玻璃、馬賽克、金屬、布料、復印紙等多種物體表面均可存活2-3天。
病毒對溫度敏感,隨溫度升高抵抗力下降,37℃可存活4天,56℃加熱90分鐘、75℃加熱30分鐘能夠滅活病毒。紫外線照射60分鐘可殺死病毒。
病毒對有機溶劑敏感,乙醚4℃條件下作用24小時可完全滅活病毒,75%乙醇作用5分鐘可使病毒失去活力,含氯的消毒劑作用5分鐘可以滅活病毒。
(四)分子生物學特點
病毒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由大約30000個核苷酸組成,與經(jīng)典冠狀病毒僅有約60%同源性,但基因組的組織動工與其他冠狀病毒相似?;蚪M從5'到3'端依次為:5’-多聚酶-S-E-M-N-3'。5'端有甲基化帽子結構,其后是72個核苷酸的引導序列?;蚪MRNA約2/3為開放新聞記者框架(ORF)1a/1b,編碼RNA多聚酶(Rep),該蛋白直接從基因組RNA翻譯,形成多蛋白前體,后者進一步被病毒主要蛋白酶3CLpro切割,主要負責病毒的轉錄和復制。Rep的下游有4人ORF,分別編碼S、E、M和N四種結構蛋白,它們從亞基因組mRNA中翻譯,亞基因組mRNA以不連續(xù)轉錄的機制合成,其轉錄由轉錄調控序列(TRS)啟始,后者的保守序列為AAACGAAC?;蚪M3'端有polyA尾。
病毒包膜為雙層脂膜,外膜蛋白包括糖蛋白S、M和小衣殼E蛋白。M糖蛋白與其他冠狀病毒糖蛋白不同,僅有短的氨基末端結構域暴露于病毒包膜的外面。長而彎曲的螺旋狀核衣殼結構由單一分子的基因組RNA、多分子的堿性N蛋白以及M蛋白的羧基末端組成。病毒的模擬結構如圖1所示。S蛋白負責細胞的黏附、膜融合及誘導中和抗體,相對分子質量大約150000-180000,包括胞外域、跨膜結構域以及短羧基末端的胞質結構域。在經(jīng)典冠狀病毒中,E蛋白和M蛋白可能組成最小的裝配單位,E蛋白對病毒的組裝發(fā)揮關鍵作用,M蛋白對于病毒核心的穩(wěn)定發(fā)揮重要作用。與其他冠狀病毒不同的是,在S和E之間(X1-274aa,X2-154aa)以及M和N(X3-63aa,X4-122aa,X5-84aa)之間有多于50個氨基酸的多肽潛在編碼序列,M和N之間還有少于50個氨基酸的多肽潛在編碼序列。同源性搜索結果表明,這些潛在多肽與任何其他蛋白都沒有序列的相似性。
圖1SARS冠狀病毒的結構示意圖
目前,國內外科學家已經(jīng)報道了多株SARS-CoV的全基因組序列,發(fā)現(xiàn)其變異程度不高,來自新加坡4株、加拿大1株、美國1株、我國香港2株、北京4株和廣東1株共13個病毒株中發(fā)現(xiàn)了129處變異。根據(jù)其進化樹,可以將目前的流行株分為2個基因組:一組包括我國北京4個毒株(BJ01-BJ04)、廣州1株(GZ01)和香港中文大學測定的1個毒株(CUHK),其他毒株屬于另外一組。分析病毒的變異特征,有可能為追蹤病毒來源提供線索。
(五)免疫學特征
大多數(shù)情況下,SARS-CoV感染時,人體免疫系統(tǒng)能夠激發(fā)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并逐漸控制感染、清除病毒。有許多證據(jù)表明,SARS-CoV感染時,人體免疫系統(tǒng)能夠激發(fā)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反應并逐漸控制感染、清除病毒。有許多證據(jù)表明,SARS-CoV可以直接侵犯免疫系統(tǒng),導致患者淋巴細胞、白細胞減少和外周淋巴組織的病理損傷。多數(shù)SARS患者外周血白細胞計數(shù)正?;蚪档?,而CD3+、CD4+、CD8+、T淋巴細胞較正常人明顯降低,病情越重,T淋巴細胞計數(shù)下降越明顯,SARS患者恢復后,T淋巴細胞的數(shù)量和功能逐漸恢復正常。SARS-CoV核酸一般在臨床癥狀出現(xiàn)后5天可以從患者鼻咽抽取物中檢出,第10天左右達到高峰,然后開始降低;21天,47%的患者鼻咽抽取物為陽性,67%糞便標本為陽性,21%尿液標本為陽性。N蛋白能誘發(fā)較強的免疫反應,因此可用于抗體檢測。對抗體的檢測表明,一般發(fā)病后1周,患者體內IgM開始產(chǎn)生,最多可持續(xù)3個月;7-10天左右IgG開始產(chǎn)生,隨后逐漸升高,1具月左右抗體滴度達到高峰并全部陽轉,至患者恢復后6個月仍持續(xù)高水平陽性。SARS是一種新發(fā)疾病,人群普遍易感,流行病學資料表明,SARS-CoV主要引起顯性感染,尚缺少亞臨床感染的證據(jù)。本次SARS流行后,并未在人群中形成免疫保護屏障,人群仍普遍易感,檢測患者血清中SARS-VoV特異性抗體有助于臨床診斷。
SARS是一種新近由SARS-CoV引起的傳染病,人們對其發(fā)病機制的了解還不清楚,所得到的一些線索主要來自SARS死亡病例的尸體解剖資料、超微結構研究、核酸水平的SARS-CoV檢測和SARS患者的臨床資料。認識的許多方面仍屬推測,而且不可避免地還會受到治療措施的影響。
SARS-CoV由呼吸道進入人體,在呼吸道黏膜上皮內復制,進一步引起病毒血癥。被病毒侵染的細胞包括氣管支氣管上皮細胞、肺泡上皮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巨噬細胞、腸道上皮細胞、腎臟遠段曲管上皮和淋巴細胞。肺泡上皮細胞和肺血管內皮細胞受累可損傷呼吸膜血氣屏障的完整性,同時伴有炎癥性充血,引起漿液和纖維蛋白原的大量滲出,滲出的纖維蛋白原凝集成纖維素,進而與壞死的肺泡上皮碎屑共同形成透明膜。
機體對SARS-CoV感染的反應可表現(xiàn)為肺間質內有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滲出,激活的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可釋放細胞因子和自由基,進一步增加肺泡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和誘發(fā)成纖維細胞增生。受損的肺泡上皮細胞脫落到肺泡腔內可形成脫屑性肺泡炎,且肺泡腔內含有多量的巨噬細胞。增生脫落的肺泡上皮細胞和巨噬細胞可形成巨細胞。就巨細胞表型來說,主要為肺泡上皮細胞源(AE1/AE3陽性),少數(shù)為巨噬細胞源(CD68陽性)。巨細胞的形成可能與SARS-CoV侵染有關。因為體外實驗證明,SARS-CoV感染可使Vero細胞融合形成合體細胞。肺臟的以上改變符合彌漫性肺泡損傷(diffusealveolardamage,DAD)的滲出期變化。病變嚴重或恢復不良的患者隨后出現(xiàn)DAD的增殖期和纖維細胞,并產(chǎn)生Ⅰ型和Ⅲ型膠原纖維。腸道上皮細胞和腎臟遠段曲管上皮細胞被SARS-CoV侵染,一方面可解釋部分臨床患者的消化道癥狀,另一方面也可能在疾病的傳播途徑方面有一定意義。
由于DAD和彌漫性肺變致的血氧飽和度下降,以及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等因素所引起的彌溫性血管內凝血,常常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導致患者死亡。
SARS患者末梢血淋巴細胞減少,特別是CD4+細胞數(shù)減少,而且有證據(jù)表明SARS-CoV直接感染淋巴細胞,可能與SARS-CoV的細胞毒性作用以及誘導細胞凋亡作用有關。kjqdSARS患者的體液免疫反應似乎正常,但從SARS患者恢復期血清有明顯的治療作用的角度看,SARS-CoV感染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體液免疫反應。SARS-CoV影響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反應在SARS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一定作用,至少意味著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損傷的患者預后較差。
有關SARS活檢和尸檢的材料有限,故對其病理改變的認識還很有限?;谀壳暗氖瑱z材料和少量支氣管活檢,SARS主要累及肺和免疫器官如脾和淋巴結。其他臟器如心、肝、腎、腎上腺、腦等也可見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損害。
肺:一般均明顯膨隆,腫大,重量增加(圖2)。除繼發(fā)感染者外,胸膜一般尚較光滑,暗紅色或暗灰褐色。胸腔可無或有少量積液。肺組織切面以均勻變者居多,可累及全肺各葉,似大葉性肺炎的肝樣變期。色紅褐或暗紫。繼發(fā)感染者可有大小不等的膿腫形成。肺血管內可見血栓,部分病例可出現(xiàn)局部區(qū)域的肺梗死。在部分病例中可見肺門淋巴結腫大。
圖2SARS患者的肺標本,示全肺明顯膨脹、實變
光鏡觀察:肺的病變通常比較彌溫,幾乎累及所有肺葉。主要表現(xiàn)為彌溫性肺泡損傷的改變。依據(jù)病變時期的不同可有如下表現(xiàn):病程10天左右的病例主要為肺水腫(圖3)、纖維素滲出、透明膜形成(圖8)、肺泡腔內巨噬細胞積聚和增生的Ⅱ型肺泡上皮細胞脫落到肺泡內所形成的脫屑性肺炎及灶性肺出血等病變。這不僅在尸檢標本可見,而且在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肺活檢材料中亦有相同的病變變化(圖4)。部分增生的肺泡上皮盯互融合,呈合體狀多核巨細胞。在增生的肺泡上皮及滲出的單核細胞的胞質內可見病毒包涵體。隨著病變的進展,在病程超過3周的病例??梢姷椒闻輧葷B出物的機化、透明膜的機化(圖5)和肺泡間隔的纖維母細胞增生。二者不斷融合,最終形成肺泡的閉塞和萎縮(圖6),導致全肺實變。僅部分病例出現(xiàn)明顯的纖維增生,導致肺纖維化甚至硬化。肺內小血管常可見到纖維素性微血栓。以上病變在不同的患者可有很大的差異,即使在同一患者的肺內亦可見到不同時期的病變。部分病例,尤其是長期治療的患者,??梢姷缴⒃诘男∪~性肺炎甚至大面積真菌感染,其中以曲霉菌感染最為常見。繼發(fā)性感染可累及到胸膜,造成胸腔積液、胸膜粘連,甚至發(fā)生胸膜腔閉塞。
圖2SARS患者的早期肺改變:肺水腫,肺泡腔內充滿富含纖維素的水腫液
圖3SARS患者肺改變:透明膜,示肺泡內大量透明膜形成
圖4患者男性,41歲,發(fā)熱3天,2002年12月23日入院,2002年12月25日發(fā)展為呼吸困難,行纖維支氣管鏡肺活檢1周后確診,肺活檢見肺泡上皮細胞脫落,少量出血(A),肺泡透明膜形成(B),纖維母細胞增長(C)
圖5SARS患者肺改變:肺泡內的透明膜出現(xiàn)機化
圖7SARS患者脾改變:白髓萎縮,淋巴細胞稀疏,紅髓充血、出血
淋巴結(腹腔淋巴結及肺門淋巴結):部分病例可見到淋巴結腫大。鏡下幾乎所有檢查的淋巴結淋巴濾泡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縮或消失,淋巴細胞分布稀疏,數(shù)量減少(圖8)。血管及淋巴竇明顯擴張充血,竇組織細胞明顯增生。部分病你可見出血及壞死。
圖8SARS患者淋巴改變:淋巴濾泡萎縮,淋巴竇及血管擴張
其他器官的改變:
心:SARS患者心臟的肥大比較常見,一般表現(xiàn)為左右心均勻性增厚。心肌間質水腫較明顯,間質可有散在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部分病例可見到心肌細胞空泡變性,灶性心肌炎改變或心肌小灶性壞死。嚴重的繼發(fā)感染如真菌感染也可累及到心臟。
肝:多數(shù)病例可見腎小球明顯充血,腎小管上皮細胞變性。部分病例明小球毛細血管內可見廣泛的纖維素性血栓,部分病例可見髓質內小灶狀壞死及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腎間質血管擴張充血。部分病例可見到因繼發(fā)感染所致的小化膿灶,偶見血管炎。
腎上腺:部分病例可見腎上腺皮髓質灶性出血、壞死、淋巴細胞浸潤、皮質束狀帶細胞空泡變性和/或類脂含量減少。
腦:腦組織可見不同程度的水腫,部分病例腦內可見到散在的神經(jīng)元因性改變,嚴重者甚至可見腦組織壞死。部分神經(jīng)纖維可出現(xiàn)脫髓鞘現(xiàn)象。
骨髓:多數(shù)患者造血組織中粒系及巨核細胞系統(tǒng)細胞數(shù)量相對減少,部分病例紅系細胞呈小灶狀增生。
胃腸道:胃、小腸和結腸各段黏膜下淋巴組織減少,淋巴細胞稀疏,間質水腫。部分病例胃可見表淺的糜爛或潰瘍。
胰腺:間質血管充血,部分病例間質有輕度纖維組織增生和淋巴細胞浸潤。外分泌腺萎縮,酶原顆粒減少,部分胰島細胞變性。
膽囊:未見明顯病變。
睪丸:部分病例生精細胞變性,生精現(xiàn)象減少??梢婇g質血管擴張、出血。
前列腺、子宮、卵巢及輸卵管:未見明顯病變。
除此之外,部分病例在肺、心、肝、腎、腦、腎上腺、橫紋肌等可見到以小靜脈為主的小血管炎病變。表現(xiàn)為血管壁及血管周圍的水腫、血管內皮細胞腫脹和凋亡、血管壁纖維素樣壞死、血管壁內及血管周圍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
fpd檢測器原理如下:
fpd檢測器又為火焰光度檢測器;其工作原理為:磷或硫的有機化合物在富氫火焰中燃燒時,硫、磷被激發(fā)而發(fā)射出特征波長的光譜。
當硫化物進入火焰,形成激發(fā)態(tài)的S*2分子,此分子回到基態(tài)時發(fā)射出特征點藍紫色光;當磷化物進入火焰,形成激發(fā)態(tài)的HPO*分子,它回到基態(tài)時發(fā)射出特征的綠色光(波長為480-560nm,最大強度對應的波長為526nm)。
這兩種特征光的光強度與被測組份的含量均成正比,這正是FPD的定量基礎。
特征光經(jīng)濾光片濾光,再由光電倍增管進行光電轉換后,產(chǎn)生相應的光電流。經(jīng)放大器放大后由記錄系統(tǒng)記錄下相應的色譜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032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