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金錢草60克,牛蒡子10克,荊芥10克,黃連3克,赤芍10克,黃芩6克,丹皮10克,雙花15克,蒲公英15克,連翹12克,蚤休10克,黃柏5克,山梔10克,生地12克,甘草6克。
功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主治:帶狀瘡疹、各種瘡癤。
方解:帶狀皰疹好發(fā)于春季,多因肝火妄動,濕熱內(nèi)蘊所致。本方重用金錢草瀉肝清熱,利尿除濕;牛蒡子雙花、連翹、蒲公英、蚤休清熱解毒;黃芩、黃連、黃柏、山梔清熱瀉火;丹皮、生地、赤芍活血涼血,化斑止疼;荊芥疏表,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奏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
典型病例:崔某,男,65歲,農(nóng)民。1992年2月10日前來就診。自述:一周前,左胸部突起水泡,蔓延至脅背,灼熱刺痛,坐臥不安,服用他藥均未見效。
診查:左胸脅背有簇狀紅色綠豆大小水皰,成一帶狀,瘡液渾濁,與血痂相間、小便色黃、大便正常,脈弦有力。
辯證:本病位在胸脅,發(fā)于春季,證屬肝火妄動,濕熱內(nèi)蘊所致。灼熱者為肝火妄動之表現(xiàn);泡液渾濁不清,是濕邪化熱之征象,痛如針刺。乃邪毒入于血分之故,治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方用自擬金牛解毒湯。
處方:金錢草6克,牛蒡子1O克,荊芥10克,黃連3克,赤芍10克,黃芩6克,丹皮10克,雙花15克,蒲公英15克,連翹12克,蚤休10克,黃柏5克,梔子10克,生地12克,甘草6克。4劑,水煎2次,分早晚服。
外治:海金砂30克,清油調(diào)涂患處,日換1次。
二診:2月14日。服上藥后,皰疹開始干縮,皮色轉(zhuǎn)正,疼痛大減。但仍口苦、舌紅、脈弦。病情向愈,藥證合拍。以原方加當歸、川芎增益其養(yǎng)血之功,再加柴胡、苡米以加強其疏肝除濕之力。再服3劑,外治同上。藥后痊愈。
經(jīng)驗體會:帶狀皰疹與諸淋同為濕土之氣不能運化,而又有火氣以合之,濕熱之毒郁于血脈之中,發(fā)泄于皮膚之外。海金砂清熱解毒,利水通淋,常用治血淋、膏淋、石淋等病。與金牛解毒湯配合應(yīng)用,內(nèi)外夾攻,奏效更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084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補腎調(diào)肝清心方
下一篇: 胡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