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太子參15克,麥門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梔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參15克,甘草6克。
功能:養(yǎng)陰益胃,清中消痞。
主治:淺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病,癥見胃脘痞塞,灼熱似痛,似饑不欲食,口干不欲飲,五心煩熱,納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紅少津或光剝龜裂,脈細或數(shù)等。
用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20分鐘,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后文火20分鐘。煎好后兩煎混勻,總量以200毫升為宜,每日服1劑,早晚分服,飯前或飯后兩小時溫服。視病情連服3劑或6劑停藥一天。俟病情穩(wěn)定或治愈后停藥,服藥過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藥物。慢性萎縮性胃炎一般需堅持治療3個月為一療程。
方解:方中太子參、甘草補中益氣,以助脾胃之氣陰;麥門冬甘寒清熱,養(yǎng)陰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氣疏肝,導滯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暢胃。生白芍和中緩急以抑肝和胃;梔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涼血清泄陰火;丹參涼血祛瘀,調養(yǎng)胃絡;甘草又能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以太子參、麥門冬之補,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梔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參之消,合諸補、消、清、和、升、降于一爐,共奏養(yǎng)陰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減運用:泛惡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黃連、生地,太子參易沙參;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氣逆咽梗不適加旋復花、生赭石;食少難消加雞內金、炒谷麥芽、烏梅;大便清薄加山藥、扁豆,減梔子、丹皮量;頭眩目澀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附:李壽山簡介
全國名老中醫(yī),治療脾胃病頗具特色,純中藥治療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有效率達98%,治愈率達88.2%。這項科研通過了鑒定,并獲得了國家科研技術優(yōu)秀獎。中藥治療慢性腎炎獨樹一幟,“益氣降濁法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獲97年大連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本方證因脾胃素虛,升降失職,寒熱互結,氣壅濕聚所致。常見心下痞滿,不欲飲食,倦怠乏力,大便不暢等癥。此屬虛實相兼,寒熱錯雜,熱重寒輕,實多虛少之證。治宜行氣消痞,健脾補虛,平調寒熱。方中枳實苦辛微寒,行氣消痞為君;厚樸苦辛而溫,行氣除滿為臣。兩者合用,以增行氣消痞除滿之效。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而除痞,半夏曲辛溫散結而和胃,少佐干姜辛熱溫中祛寒,三味相伍,辛開苦降,平調寒熱,共助枳、樸行氣開痞除滿之功;麥芽甘平,消食和胃;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四君子湯)益氣健脾,祛濕和中,共為佐藥。炙甘草還兼調藥之用,亦為使藥。
有些人老覺得喉嚨里有一團東西堵著,像塞了個梅子核一樣,咳又咳不出來,咽又咽不下去,以為是喉嚨里長了什么東西,去醫(yī)院一檢查,又被告知沒有實物。
西醫(yī)會告訴你這是慢性咽炎,所以一般會當炎癥來治。
那中醫(yī)怎么治呢?
眾說紛紜,有人覺得該從肺著手,畢竟咽喉是肺的門戶;
也有人說應當以治脾為主,《內經》云 “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
還有人說得治腎,因為中醫(yī)稱咽炎為 “虛火喉痹”,而這個虛火就是因為腎陰不足,才導致虛陽上越的。
以上說法都沒錯,這也是中醫(yī)所說的同病異治。
然而,中醫(yī)還有種說法,叫作“肝氣郁結”,現(xiàn)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和高強度的工作,往往給人以諸多無形的壓力,隨之而來的是焦慮、煩躁、不安。
而我們遇到這些壓力或者不順的時候,常會有胸悶或郁悶的感覺,這個時候其實是肝郁了。
中醫(yī)認為,肝主疏泄。而肝郁勢必會導致肝失疏泄,體內氣機就會郁結在一起,這個時候你可以摸一下脈,大概率脈搏是緊繃的,像緊繃的琴弦一樣,所以稱之為弦脈,歸根結底還是氣結的緣故。
由此,簡單來說,一個人情志不遂,以致肝氣郁結,此外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為痰,痰氣相搏,結于喉嚨,讓你感覺喉嚨里像是卡了個梅核一般,吐又吐不出來,咽也咽不下去,中醫(yī)形象的稱之為梅核氣。所以啊,這也是為啥慢性咽炎的人老要清嗓子的原因。
是故,氣不行則郁不解,痰不化則結難散,
今天和大家介紹一個行氣散結,化痰降逆的方子——半夏厚樸湯,出自東漢醫(y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
半夏厚樸湯:半夏、厚樸、茯苓、生姜、蘇葉。
半夏辛溫而燥,入脾、胃、肺經,
半夏入脾經,長于燥脾濕而化痰濁,溫臟腑而化寒痰,功善消痞散結,多治痰氣互結之痞證,為治療濕痰、寒痰之要藥;
半夏又入胃經,功善降逆,《黃帝內經》有云:“陰濁出下竅?!?,半夏善助胃降氣,把卡在喉嚨的痰向下降。
厚樸味苦、辛,性溫,
苦能下氣,辛以散結,溫可燥濕,主入脾、胃、大腸經,兼入肺經,
厚樸既能下有形之實滿,又能除無形之濕滿,具有燥濕行氣,消極平喘之功效,
但凡是食積、濕停、痰壅、氣滯所致諸病,不論是濕阻中焦、脾胃氣滯所致的脘痞納呆,還是腸胃積滯之大腸秘結,抑或是痰飲阻肺,肺氣不降之咳喘氣逆諸證,用一些厚樸準沒錯,
此外,厚樸性溫,寒者用之最相宜,若是熱癥使用可配用一些寒涼的藥材。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經,具有益心脾而寧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善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為健脾養(yǎng)心安神之良藥。
此外,茯苓還入腎經,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茯苓性平,無寒熱之偏,
因此,不論是寒證、熱證,還是虛證、實證,但凡是水腫,都可以用茯苓來改善。
茯苓可以將半夏、厚樸化解的痰啊,濕啊以小便的形式排出體外。
生姜辛溫散結,和胃止嘔,可制半夏之毒。
蘇葉芳香而行氣,理肺而疏肝,助厚樸行氣寬胸、宣通郁結之氣。
最后,作一簡單總結,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氣散結,苦以燥濕降逆,使郁氣得疏,痰 涎 得化,則痰氣郁結之梅核氣自除。半夏厚樸湯 具有行氣散結,降逆化痰之功效。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臨床常用于治療癔病、胃神經官能癥、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食道痙攣等屬氣滯痰阻者。
中醫(yī)八法“ 汗、和、下、消、吐、清、溫、補 ”奠定了中醫(yī)治法的基礎,郝萬山教授認為還可以加一個“澀法”。其中在《傷寒論》中清法的運用主要有:① 清宣郁熱法 ,代表方劑梔子豉湯類方;② 辛寒折熱法 ,代表方劑白虎湯;③ 辛寒折熱,益氣生津法 ,代表方劑白虎加人參湯;④ 清胃消痞法 ,代表方劑三黃瀉心湯;⑤ 清熱燥濕法 ,代表方劑白頭翁湯;⑥ 清余熱,益氣生津法 ,代表方劑竹葉石膏湯。
作為第一篇分享的文章是首都國醫(yī)名師、當代傷寒第一人郝萬山教授對“ 《傷寒論》中清法 ”的運用。由于篇幅有點長,所以需要分篇推送給大家。今天分享第一部分:清法中的 清宣郁熱法 ,代表方劑 梔子豉湯類方 。
清宣郁熱法代表方劑梔子豉湯類方 ,原文條目 7條:76、77、78、79、80、221、228。
梔子豉湯 組成只有 梔子 和 香豉 兩味藥。《傷寒論》原文說,梔子14個(擘),現(xiàn)代臨床10-15g。香豉即豆豉,四合(棉裹)。一合為20ml,四合即80ml;棉裹就是用棉布將其裹起來,現(xiàn)代臨床運用10-15g。
原文條目提到: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后服。?內豉即豆豉后下。
梔子豉湯加減方有:梔子豉湯加甘草為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豉湯加生姜,即 梔子生姜豉湯 ;梔子豉湯去豆豉,加厚樸、枳實,為 梔子厚樸湯 ;只有梔子、干姜兩味藥,即 梔子干姜湯 。這五個方劑,均用到苦寒的梔子。
梔子即可清透郁熱,解郁除煩,又可導火下行,暢利三焦。他除熱于下,還有通利血脈,止疼痛之效。豆豉氣味俱輕,既能透表宣熱,辛散在表稽留之邪,又能和降胃氣。二藥相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為清宣胸膈郁熱,治療虛煩懊憹的有效良方。郁熱宣散,則氣機暢達,氣機暢達則血脈流利,其胸中窒和心中結痛兩證自除。既不必加理氣之品,亦不須增活血之藥。
梔子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姜豉湯、梔子厚樸湯,以及梔子干姜湯這五個方劑,在《傷寒論》原文最后皆言“得吐者,止后服”。因為在發(fā)汗方劑后,常有“得汗后,止后服”,在瀉下劑后,常有“得下后,止后服”一類的話,所以看到“得吐者,止后服”,容易使人誤認為梔子豉湯一類方劑有催吐作用,實際上,梔子和豆豉都不具有催吐作用。 那為什么藥后會出現(xiàn)嘔吐呢? 這是因為梔子豉湯一類方劑,治療熱郁胸膈證,服藥后火郁得開,胃氣得升,正氣驅邪外出,往往有一吐為快的機轉,故有可能作吐而解。特別是在病人心中懊憹,欲吐不得吐得情況下,服藥后更容易一吐為快。吐后胸中郁熱隨嘔吐物得以外泄,所以就不必繼續(xù)服藥了。這正像表邪可隨汗出,里熱可隨下泄,濕熱可從尿液除一樣。胸膈郁熱越重,藥后出現(xiàn)嘔吐的機會也越多。不過臨床上也常見服梔子豉湯后,病情好轉或痊愈而不嘔吐的情況,因此藥后是否嘔吐,并不能一概而論。
張仲景是如何運用梔子豉湯的呢?梔子豉湯一類方劑適應癥為熱擾胸膈證,也叫胸膈郁熱證。其成因,從《傷寒論》的角度來看,是太陽病發(fā)汗吐下后,余邪胸中化熱,或陽明經脈有熱誤下,余熱留擾胸膈所致。但《傷寒論》中的熱擾胸膈證是無形熱邪蘊郁心胸,郁熱擾心所致。什么叫無形熱邪?就是邪熱沒有和有形的病理產物相結合,郁熱擾心。臨床癥狀表現(xiàn),輕癥可見虛煩不得眠;重的可見,反復顛倒,心中懊惱,輾轉反側,坐臥不寧,心中煩惱,無可奈何的程度。火郁胸中氣機,氣機不暢,可見胸中窒,即胸中窒塞憋悶;郁熱氣機,氣機不利,由氣及血,血脈不利,可見心中結痛。在此,仲景對無形之邪不用“實”字,而用“虛”,這里不是指正氣不足,而是熱邪沒有和宿食、淤血、痰飲等等有形的病理產物相結合,故與“實”相對應,仲景采用“虛熱”這一說法。以上癥候,運用梔子豉湯類方后,清宣郁熱,郁熱得以宣泄,氣機通達,血脈通利,心煩、胸中窒悶,心中結痛等癥狀均可消除。如結合“陽明病篇”所論梔子豉湯證來看,本證還可見到饑不能食、舌苔黃膩、但頭汗出等癥狀。
除了在外感熱病后期可見上述癥候,我們常常見到焦慮癥的病人,部分抑郁癥的病人也有心煩不得眠,坐臥不安的癥狀。這些病人有的也屬于胸膈郁熱,但此類“熱”來源于氣郁化火,或是痰阻化火,已經不單單是無形熱邪。而是兼有氣郁、兼有痰阻,需要結合疏氣化痰的藥物。
在《傷寒論》中,仲景還提到幾個加減方。如果火郁傷氣,兼見少氣,可梔子豉湯中加入甘草益氣,即梔子甘草豉湯。 為什么不用黃芪、人參? 這些都是補氣之品。因為畢竟是火郁。補氣時,不能用太過溫、熱,影響氣機暢達的藥物。故仲景輕描淡寫的加了一味甘草。如果火郁下擾,導致嘔吐,可加生姜降逆和胃止嘔,方即梔子生姜豉湯。
如果火熱下擾,出現(xiàn)心煩,腹?jié)M,臥起不安,仲景用梔子厚樸湯,清熱行氣除滿。因熱邪下行,其病變部位較梔子豉湯證更深、更下,故仲景不再用豆豉發(fā)散宣通,因為豆豉氣味較清,其作用偏上、偏外。而用梔子加厚樸、枳實行氣寬中消滿。梔子畢竟苦寒,如果兼見脾虛,大便溏,仲景用梔子干姜湯清上熱下,注意方中亦不用豆豉。
梔子豉湯禁忌證:《傷寒論》原文第81條提到: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意思是病人素體脾陽不足、大便溏薄,忌用梔子湯。(梔子湯指梔子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姜豉湯、梔子厚樸湯等以梔子為主要藥物的方劑。)梔子藥性苦寒,施之于熱證,可以清熱除煩。但如果錯用于寒證,則可能更傷陽氣,尤其是損傷脾胃之陽。所以體內無熱,反而陽虛中寒者,梔子湯類則禁用。中陽不足之人,多見平素大便溏薄,故仲景以“病人舊微溏”為例,說明對于中焦虛寒的病人,不可予服梔子湯。推而廣之,凡腹?jié)M、腹痛、納差、嘔逆,只要是由于中焦虛寒所造成的,都不可輕用梔子豉湯一類的方劑。
不過,如果遇到上焦郁熱,中下焦又有虛寒,可以仿梔子干姜湯法,用梔子清上熱以除煩,用干姜溫中陽以除寒。若藥力不夠,可上予梔子豉湯,下予理中湯。
現(xiàn)代臨床單用梔子豉湯一類方劑的機會較少,但梔子配入辯證論治的方劑中,可用于治療神經病、抑郁癥、躁狂癥、更年期綜合征的心火盛的心煩,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呈心前區(qū)灼熱疼痛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未? ? 完 待? ? 續(xù)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08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滋陰除濕湯
下一篇: 逐瘀調經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