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采用復方苦參注射液(巖舒注射液)加白細胞介素2(IL-22),加介入化療栓塞治療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25例,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治療對象為經病理、臨床確診為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患者5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5例、對照組25例。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Seldinger插管行肝動脈介入化療栓塞;治療組在行上述治療期間使用巖舒注射液靜脈滴注。
治療中發(fā)現,治療組出現惡心嘔吐6例,對照組5例;治療組出現白細胞下降5例,血紅蛋白下降5例,對照組同樣各出現5例;兩組均出現肝功能損害3例,經保肝治療后肝功能恢復正常,不影響介入治療的進行;兩組均未出現腎功能損害。
原發(fā)性肝癌是惡性腫瘤中發(fā)病率較高,危害性較大的疾病,化療加中藥加免疫治療是治療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的3大手段?;熕ㄈ钱斀褫^常用的治療手段,但介入治療亦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如肝功能損害、骨髓抑制、免疫抑制等。IL-22是一種重要的生物反應調節(jié)劑,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是由活化的T細胞產生一種細胞因子,結合于活化T淋巴細胞表面特定受體,刺激T淋巴細胞增殖,同時也可激活自然殺傷細胞。巖舒注射液由苦參、土茯苓、山慈菇、五靈脂、何首烏等中藥組成,具有抑制腫瘤細胞擴散、止痛、改善生存質量的特點,無明顯不良反應,主要作用機制是通過影響細胞周期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發(fā)生而抗腫瘤,直接殺傷腫瘤細胞,作用于靶DNA。
關于原發(fā)性肝癌的原因,關于原發(fā)性肝癌的相關知識。
原發(fā)性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世界每年新發(fā)肝癌中的42.5%出現在我國大陸,近20年來我國肝癌的死亡率增加了41.17%,已成為我國第二位的腫瘤病因。在我們剛跨入新世紀之際,回顧我國肝臟外科四十余年來的發(fā)展歷程。主要進步可簡要概括為:(1)在我國高發(fā)的原發(fā)性肝癌的臨床診治方面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其中50年代開始的肝臟解剖研究和規(guī)則性肝切除術,70年代開始的甲胎蛋白(AFP)檢測及其由此建立的肝癌早診早治方法,80年代醫(yī)學影像技術的進步,以及相繼出現的局部治療、介入治療方法,導致肝癌外科中二期切除,復發(fā)再切除兩個創(chuàng)新性工作的出現,90年代以來建立在對肝癌惡性生物學研究基礎的更為合理的、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概念等,對肝癌外科發(fā)展均有重大意義。在肝臟外科技術方面,國內對規(guī)則性肝臟切除術,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術,無血肝切除術,局部根治性切除術,位于第一、二、三肝門的巨大肝腫瘤切除術等均進行了工作,積累了國際上最大宗的臨床肝切除病例數并大大提高了肝癌診療水平。(2)盡管我國臨床肝移植起步較晚,但在七十年代初步嘗試的基礎上,近年來又重新形成良好的研究熱頭,技術水平和療效均有顯著提高。(3)在肝癌研究方面,對肝癌的病因學,相關基因,轉移復發(fā)機制,信號傳導,生物治療等方面已具有較高研究水平,其中不乏一些在國際同類研究中處于前列的工作。
盡管我國肝臟外科發(fā)展迅速,但遠未達到成熟的水平,突出的問題是原發(fā)性肝癌的遠期療效并不理想,我院自1960-1996年共施行肝癌肝切除3932例,術后5年生存率為36.1%,影響療效的主要因素是復發(fā)。此外,能作手術切除的肝癌不足1/5。因此,當前提高肝癌外科總體療效的關鍵在于對術后復發(fā)的預防和治療,以及選擇合理的綜合治療手段延長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時間。對目前肝癌外科的一些問題作者有如下探討。
1.提高肝癌術后的無瘤生存率
大肝癌切除術后5年復發(fā)率約60-80%,小肝癌亦達到40-50%。
綜合國內及我院3932例肝切除的資料表明,肝癌切除后總體5年生存率1977年以前為16.0%,1978-1989年為30.6%,1990年后則為48.6%,療效有所提高,以近十年來的進步更為顯著,但同期患者術后的5年無瘤生存率為23.3%,表明隨著綜合治療的進步,帶瘤生存時間在總體療效中起著重要作用,如何提高無瘤生存率就顯得甚為重要和迫切。
無瘤生存以根治性切除為基礎,臨床上以距瘤體2cm完整切除腫瘤,影像學或術中未發(fā)現血管或膽管癌栓,腫瘤包膜完整,切面陰性,完整切除可能的肝癌轉移灶,術后AFP陽性者轉陰為根治切除依據。我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對提高肝癌的術后無瘤生存率有密切關系。(1)早期切除:早期切除無疑是提高無瘤生存的關鍵性因素,我院3932例肝癌術后5年生存率為36.1%,而同期<5cm的小肝癌709例術后5年生存率達79.0%,其中<3cm者達83.3%,可見早診早治與提高術后生存率密切。此外,從肝癌分期看我院1990.1-1995.12的1725例肝癌切除中,3.0%為TNMⅠ期(T1N0M0),38.6%為Ⅱ期(T2N0M0),36.7%為Ⅲ期(T3N0M0)或(T1-3N0M0),20.5%為Ⅳa期(T4N0-1M0),1.2%為Ⅳb期(T14N0-1M0),全組術后平均無瘤生存時間為20.2個月,Ⅰ-Ⅳa期患者的5年無瘤生存率分別為38.4%、24.6%、15.9%和5.3%(P<0.05=。亞臨床期和臨床期的5年無瘤生存率分別為26.6%和22.3%(P<0.05=。因此,早診早治仍是應當積極提倡的肝癌外科治療原則。
(2)術前TACE:術前TACE對可切除性肝癌的抗復發(fā)價值評價不一,有作者認為術前TACE可能致癌細胞間的脫粘附增加轉移復發(fā)的機會,另外TACE后短時間(1個月以內)的手術,可能不利于肝切除和術后肝功能的恢復。另有作者認為術前TACE對>8cm肝癌有交往,<8cm則無益。還有作者認為可手術切除的肝癌術前不應常規(guī)作TACE,不僅延誤手術時期,而且增加病人痛苦和不必要的經濟負擔。我院對既往手術病例的臨床和病理資料通過COX模型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表明,肝癌無包膜或包膜不完整,子灶的形成和早期血管侵犯是導致術后早期復發(fā)的重要因素,臨床上也常見到包膜完整的巨大肝癌切除后獲得長期生存。提示術前TACE的施行是否應個體化,對上述具有早期復發(fā)傾向者先作TACE仍不失為延長無瘤生存的一種措施,我院120例此類患者經術前TACEG再行手術切除后5年無瘤生存率為35.5-51.0%(依術前TACE不同次數),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21.4%。同時,作者不提倡術前TACE擴大化,應適用于上述有早期復發(fā)傾向,且腫瘤位于右葉,導管可超選至肝段動脈或亞段動脈,為腫瘤直接供者,否則TACE療效不佳,延誤手術時期影響療效。
(3)術中預防:術中的預防措施對延長無瘤生存亦至關重要,最基本的注意點是在整個手術過程中盡量避免擠壓肝臟和腫瘤,有報道瘤內壓力增高是肝癌轉移的重要原因。盡量減少術中失血和肝門阻斷時間。條件允許時應盡可能使切緣≥2cm。對無法達到足夠距離切緣者肝創(chuàng)面應作相應處理,如無水酒精注射,無水酒精或化療藥物海綿包埋,肝切面作微波固化、冷凍等。對肉眼可見的癌栓應盡量吸除,血管內化療藥物灌注等。術中B超亦有助于根治性切除。門靜脈或肝動脈內置入藥物灌注裝置(DDS)也是一種可取的選擇。
(4)術后綜合治療:術后綜合治療既往已研究較多,如免疫治療,DDS,化療及中醫(yī)中藥等也曾得到不同程度的療效。近年來對術后TACE的報道甚多,多數傾向于術后TACE可能延長無瘤生存,且對于肝內或血管內有侵犯傾向者療效為優(yōu)。對于術后肝功良好(Child Ⅰ期)者療效尤佳,國內作者的回顧性分析亦提示術后TACE有較大價值。我院大宗病例的回顧性資料分析亦表明,在影響術后無瘤生存的單因素分析中術后TACE亦具有顯著延長術后無瘤生存的作用(P<0.05=。此外,對肝功良好者,術后系統(tǒng)性化療如口服5-Fu制劑,及中醫(yī)中藥,輔以保護性藥物如四氫葉酸鈣等,顯示有一定抗復發(fā)作用。
(5)復發(fā)的再手術:復發(fā)的再手術是延長帶瘤生存的重要方法。我院162例肝癌再切除后5年生存率達43.6%,顯著優(yōu)于TACE和PEI,國內外其它作者的報道亦證實再手術的優(yōu)越性,因此,凡復發(fā)性肝癌有條件者應積極提倡再手術切除。
2.肝癌復發(fā)轉移的預測
臨床上能建立一些準確的復發(fā)轉移預測指標有益于進行早期預防。本院對1725例肝癌的53個可能影響復發(fā)的臨床和病理因素通過COX模型作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篩選出影響術后復發(fā)最為顯著的相關性因素依次為:多發(fā)瘤、切面較大血管分支癌栓,腹水,多結節(jié)性無包膜,主瘤旁子灶、鏡下癌栓、術后腹水、術前術后是否作綜合治療等。單因素中年齡、HbeAg,切緣距離,術前AFP肝門阻斷時間,術后TACE亦是影響術后復發(fā)的顯著性因素??傮w而言復發(fā)危險性與臨床分期,TNM分期和肝功能分期呈負相關性,除個別指標的危險性程度外,為國內外其它作者觀察的結果基本相似。在實驗室檢查方法中至今尚未建立臨床應用的檢測方法,作者單位及國內外報道的可能有益的指標如AFP mRNA、CD44 V-mRNA、MMP-9、ICAM-1、PCNA、PAI-1、VEGF,雌激素或雄激素受體、瘤體內壓力、瘤體內微血管密度(MVD),DNA倍體水平,P53實變率及P53蛋白表達與否等但這些指標尚待臨床前瞻性研究資料的驗證。今后如能建立臨床和病理性因素綜合分析的量化指標,如能發(fā)現更特異、敏感、簡便易行的,尤其是術前即能通過檢測作出判斷實驗室指標,對指導臨床工作頗有價值。
3.肝癌的二期切除
目前肝癌的二期切除率報道不一,主要在于二期切除與可切除性肝癌的術前TACE之間缺乏一個界定范圍,前者應指腫瘤巨大確實無法切除,經手術或非手術綜合治療明顯縮小后的切降,后者適用于可切除發(fā)表直癌。作者對二期切除的看法為:(1)巨大肝癌,只要包膜完整,無小灶,無血管瘤栓,即使靠近肝門部,仍可選擇手術切降,多個作者報道此類手術的手術死恨率和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已降低至最低點,術后復發(fā)率也不一定比小肝癌高;(2)可切除性肝癌,只要邊界清楚,無子灶,仍應首選一期切除,不必待TACE后以免部分病人失去根治切除機會;(3)術前判斷確為無法切降肝癌,首先TACE。術中探查發(fā)現的無法切除肝癌可行微波固化、射頻、冷凍、無水酒精注射等減瘤手術,是否作肝動脈結扎,化療栓塞還是留待術后作TACE尚是一個值得對比研究的問題,因后者可反復進行,但術中作肝周韌帶離斷有利于減少以后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4)TACE有效的病例,腫瘤縮小后應不失時機地作二期切除,病理資料表明,約80%患者TACE后瘤灶內存在生長活躍的癌組織,肝內外轉移甚為常見。因此,TACE仍被認為非根治性治療方法,尚無法取代手術切除的地位。
肝癌療效的根本性提高,取決于新世紀多個方面研究水平的提高,如進一步認識肝癌發(fā)生、發(fā)展的個體和環(huán)境因素以及其作用機理,認識肝癌切除術后轉移、復發(fā)的機制,識別肝癌的特異性抗原和基因以及其發(fā)揮功能的信號機制等,從中獲得特異性干預腫瘤形成、生長的手段。另一個需加以注意的問題是有關肝癌癌前期病變問題,從分子基礎上作出科學的定義并探討抑制癌前期病變進一步發(fā)展的治療方法,可較大幅度提高療效。在臨床上仍應堅持早診早治 原則,以外科切除為首選手段,圍繞外科療法探討術前、術后放射介入和超聲介入等綜合治療對提高無瘤生存率的影響,重視局部治療的價值,研究瘤內或區(qū)域性治療中新的方法和技術,并期望在放療、生物治療、物理治療、中醫(yī)中藥等方面有新的發(fā)現。還需要重視將現有的各種方法進行綜合、優(yōu)化,獲得適合于不同個體的優(yōu)化的治療方案。?quot;大肝癌變小。和抗復發(fā)兩個方面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對早期肝癌的肝移植也應進行積極的嘗試。此外,提高國人的健康保健意識,加強治水、防霉、防肝炎措施,提高早期腫瘤檢出率。由于我國數量可觀的人群有HBV、HCV感染等肝癌發(fā)生的背景,新世紀肝癌仍將是威脅國人健康的重大疾病,因此肝癌外科研究仍需不斷加強。
【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依據動態(tài)觀察甲胎蛋白檢查值是否升高,動態(tài)觀察肝硬化腹水是否是血性,動態(tài)檢查是否發(fā)現肝臟進行性腫大,動態(tài)觀察觸診肝臟對表面是否有結節(jié)等是早期發(fā)現肝癌的手段。2001年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yè)委員會修訂的肝癌臨床診斷標準如下:
(1)AFP>400/μg/L,能排除活動性肝病、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腫瘤及轉移性肝癌等,并能觸及明顯腫大、堅硬及有結節(jié)狀腫塊的肝臟或影像學檢查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變者。
(2)AFP≤400/μg/L,能排除活動性肝病、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腫瘤及轉移性肝癌等,并有兩種影像學檢查具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變者;或有兩種肝癌標志物(AP、γ-GT2、AFP、AFU等)陽性及一種影像學檢查具有肝癌特征的占位性病變者。
(3)有肝癌的臨床表現,并有肯定的遠處轉移灶(包括肉眼可見的血性腹水或在其中發(fā)現癌細胞),并能排除繼發(fā)性肝癌者。
2.鑒別診斷
(1)繼發(fā)性肝癌:原發(fā)于胃腸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房等處的癌灶常轉移至肝臟。與繼發(fā)性肝癌者比較,病情發(fā)展緩慢,癥狀較輕,AFP檢測除少數原發(fā)癌在消化道的病例可呈陽性外,一般為陰性,少數繼發(fā)性肝癌很難與原發(fā)者鑒別,確診的關鍵是病理檢查和找到肝外原發(fā)癌的證據。
(2)肝硬化、肝炎:原發(fā)性肝癌常發(fā)生在肝硬化基礎上,兩者鑒別常有困難。
鑒別在于詳細病史、體格檢查聯系實驗室檢查。肝硬化病情發(fā)展較慢有反復,肝功能損害較顯著,血清AFP陽性多提示癌變。
(3)肝膿腫:臨床表現發(fā)熱、肝區(qū)疼痛和壓痛明顯,反復多次超聲檢查??砂l(fā)現膿腫的液性暗區(qū)。超聲導引下診斷性肝穿刺,有助于確診。
(4)其他肝臟良性腫瘤或病變:如血管瘤、肝囊腫、肝包蟲病、膽管癌、結腸肝曲癌、胃癌、胰腺癌及腹膜后腫瘤等易與原發(fā)性肝癌相混淆。除AFP多為陰性可助區(qū)別外,病史、臨床表現不同,特別超聲、CT、MRI等影像學檢查、胃腸道x線檢查等均可作出鑒別診斷。
【治療】早期肝癌宜盡早手術切除,不能切除者首選肝動脈插管局部灌注療法,灌注品為常用化療藥或莪術揮發(fā)油提取物等。無水乙醇瘤內注射適用于肝功能欠佳不宜手術的小肝癌,有可能起根治效果;中期大肝癌宜采用肝動脈插管結扎為主的多模式治療或肝動脈栓塞化療以殺傷腫瘤細胞減少腫瘤負荷,待腫瘤縮小后爭取二步或序貫手術切除。肝癌結節(jié)小而彌漫者和晚期肝癌以中草藥為主的中西綜合治療可望改善癥狀延長生存期。
1.手術治療肝癌的治療仍以手術切除為首選。適應證:
①診斷明確,估計病變局限于一葉或半肝者;
②無明顯黃疽、腹水或遠處轉移者;
③肝功能代償尚好,凝血酶時間不低于50%者;
④心、肝、腎功能耐受者。
2.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TACE)為非手術療法中的首選方案。多用抗腫瘤藥物和碘化油混合后注入肝動脈,發(fā)揮持久的抗腫瘤作用。待腫瘤縮小獲手術切除機會。對肝功能嚴重失代償者此法屬禁忌,門脈主干癌栓阻塞者亦不相宜。
3.放射治療適用于腫瘤仍局限的但不能切除的肝癌。通常如能耐受較大劑量,其療效也較好,放射治療有全肝放射、局部放射、全肝移動條野放射、局部超分割放射等療法。有報道放射總量超過40Gy(4 000gd容氣量)合并理氣健脾中藥則療效更好。放射治療與手術、化療綜合治療可起殺滅殘癌之作用,化療亦可輔助放療起增敏作用。此外,肝動脈內注射Y一90微球、131Ⅰ-碘化油或放射性核素標記的單克降抗體等可起內放射治療作用。
4.姑息性外科治療適于較大腫瘤或散在分布或靠近大血管區(qū),或合并肝硬化限制而無法切除者。方法有肝動脈結扎和(或)肝動脈插管化療、冷凍、激光治療、微波治療,術中肝動脈栓塞治療或無水乙醇瘤內注射等,有時可使腫瘤縮小,血清AFP下降,為二步切除提供機會。
5.無水乙醇瘤內注射(PEI)超聲導下經皮肝穿于腫瘤內注入無水乙醇治療肝癌。以腫瘤直徑≤3cm,結節(jié)數在3個以內者伴有肝硬化而不能手術的肝癌為首選。對小肝癌有可能治愈。腫瘤直徑≥5cm效果差。
6.化學治療常用的有順鉑(DDP)、多柔比星(ADM)及其衍生物、絲裂霉素、氟尿嘧啶(5-FU)等藥物,近年來有去氧氟尿苷、卡培他濱(5-FU前體),一般認為單個藥物靜脈給藥療效較差。采用肝動脈給藥和(或)栓塞,以及配合內、外放射治療應用較多,效果較明顯。對某些中晚期肝癌無手術指征,且門靜脈主干癌栓阻塞、不宜肝動脈介入治療者和某些姑息性手術后患者,可采用聯合或序貫化療。
7.生物治療不僅起配合手術、化療、放療以減輕對免疫的抑制,消滅殘余腫瘤細胞的作用。采用重組淋巴因子和細胞因子等生物反應調節(jié)因子(BRM)對腫瘤生物治療,如用干擾素、白細胞介索-2(IL-2)、腫瘤壞死因子(TNF)等。
8.多模式的綜合治療是近年對中期大肝癌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有時能使不能切除的大肝癌轉變?yōu)榭汕谐妮^小肝癌。其方法有多種,一般多以肝動脈結扎加肝動脈插管化療的二聯方式為基礎,加外放射治療為三聯,如合并免疫治療四聯。以三聯以上效果最佳。
9.中醫(yī)辨證論治肝癌積聚多因肝病日久、飲食內傷、情志失調致肝脾受損,氣機阻滯,瘀毒內結,日久漸積而成。病位在肝,與脾胃有關?;静C是濕、熱、瘀、痰、毒互結于肝,日久惡變而成。治療過程中宜虛實兼顧,根據患者的正虛邪實的主次,祛邪與扶正的比重各有側重。一般主張初期以消法為主,著重治肝,中期邪實而正氣未虛,可審慎施以攻法,晚期則以補法為主。
(1)肝郁脾虛證:證見肝脹隱痛,脘脅飽脹,噯氣,口淡食少,肢懈乏力,大便溏軟,或有惡心;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治以疏肝健脾,和胃消積。方藥逍遙散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
(2)氣滯血瘀證:證見脅腹脹痛,脅下癥塊疼痛,情志抑郁,煩躁易怒,噯氣胸悶,惡心納呆,面色微黃不榮,倦怠乏力,大便不調;舌暗或有瘀點,苔薄,脈弦澀。
治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3)濕熱瘀毒證:證見脅下癥塊堅實,痛定不移,脘腹脹滿,或腹大如鼓,目膚發(fā)黃,面色晦暗,肌膚甲錯,高熱煩渴,小便黃赤,大便干黑;舌質紅黯,可有瘀斑,苔黃膩,脈弦數而澀。治以清熱利濕,解毒破堅。方藥茵陳蒿湯合膈下逐瘀湯加地鱉蟲、半枝蓮、石見穿、白花蛇舌草等。
(4)肝腎陰虛證:證見脅肋脹痛,頭暈耳鳴,消瘦乏力,低熱盜汗,五心煩熱,肌膚晦黯,便干尿少;舌紅苔少,脈細數。治以滋陰清熱,扶正抗癌。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
(5)氣血兩虛證:證見右脅疼痛,肝腫大堅硬,腹部脹大,面色萎黃,視物昏花,神疲乏力,心悸,納少,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弱。治以健脾益氣,補血養(yǎng)肝。方用人參養(yǎng)營湯加減。
【預防】積極防治病毒性肝炎,對降低肝癌發(fā)病率有重要意義。乙型肝炎病毒滅活疫苗預防注射不僅起防治肝炎效果,對肝癌預防必將起一定作用。預防糧食霉變、改進飲水水質亦是預防肝癌的重要措施。做好肝癌的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二級預防。對高危人群(肝炎史、HBsAg陽性、40歲以上)以高敏感的甲胎蛋白檢測方法每年1~2次佐以超聲顯像是發(fā)現早期肝癌的基本方法。必須強調的是對早期發(fā)現的小肝癌,應盡可能積極地采取手術切除的辦法,以期達到根治目的,根治性切除者5年生存率達6
9.4%。
肝癌介入治療是肝癌常用的一種微創(chuàng)治療辦法。它的原理是:肝癌是一個有豐富血管的腫瘤,我們就通過靜脈插管的辦法把這個導管插到肝癌組織旁邊,然后找到肝癌的主要供血的血管,打上栓塞劑,把肝癌的主要供血的血管堵住,這樣肝癌就不會得到充分的養(yǎng)料、氧氣就會被餓死,這就是肝癌介入治療的原理。肝癌的介入治療,第一它不需要開肚子,所以是一個微創(chuàng)的治療;第二個它適合于各種肝癌,包括早期的小肝癌,也包括晚期不能手術的肝癌。但是介入治療畢竟是一種姑息性的治療,它可能不能夠根治肝癌,還有可能會使肝癌進一步的復發(fā),所以說肝癌治療做介入治療的話達不到根治的目的。
肝癌的中醫(yī)治療臨床經驗證明,中醫(yī)治療肝癌如能辨證準確,用藥得當,不僅能迅速改善肝癌的癥狀如肝痛、發(fā)熱、腹脹、腹水等,而且能有效地控制腫瘤的生長,無毒副作用。中醫(yī)藥在肝癌各期治療中,均有療效。它既可作為中、晚期(特別是晚期不宜化療者)肝癌病人的主要治療方法,又可作為手術、放射、化療的輔助治療,以提高療效,減輕毒副反應。具體方法有:
術前健脾理氣:能縮小瘤體,有利于切除和術后的恢復。肝癌早期病人,手術切除病灶后,肝功能及消化系統(tǒng)功能影響不大,但內服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中藥是有助于康復的。可服下方:人參10克(另燉沖服),郁金10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白芍50克,焦三仙20克,砂仁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
術后疏肝利膽、解毒抗癌:可防止復發(fā)和轉移,可服下方:金錢草25克,虎杖12克,田基黃15克,郁金12克,丹參15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枳殼12克,乳香10克,半枝蓮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白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連服30—60天。
化療貧血用補肝生血方法:化療時,出現全血細胞減少或白細胞下降、貧血、頭暈、目眩、苔干,脈數,宜補肝氣、生陰血,可用四物湯加味:熟地25克,當歸12克,杭白芍20克,川芎5克,棗仁20克,川木瓜12克,炙甘草5克。
單純用中藥軟堅化瘀、補正消瘤:對于晚期肝癌患者,或者出于多種原因不能進行西醫(yī)化療、手術治療者,治宜軟堅化瘀為主,輔以補正消瘤,可服下方:乳香5克,沒藥10克,三棱、莪術各12克,血竭1克(研末,沖服),蜈蚣2條(研末,分2次沖服),生地20克,人參5克,大黃10克,黃芪20克,黃精10克,白花蛇舌草20克,白芍25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1劑,30天為1個療程。血虛,酌加熟地、萸肉、丹參;氣虛,酌加蛤蚧、白術;陰虛酌加麥冬、天冬、側柏葉;陽虛酌加附子、肉桂;痛甚,酌加元胡、川楝子、地龍。
原發(fā)性肝癌的中醫(yī)治療癌的高發(fā)區(qū)主要分布于我國以及東南亞、非洲東南部、日本和南歐。我國肝癌的的地區(qū)分布主要是東北至兩南的沿海地區(qū),尤其突出的如江蘇啟東、海門、上海崇明、福建同安、廣東順德以及廣西扶挼等均為高發(fā)區(qū)。肝癌發(fā)病與乙型肝類病毒(HBV)感染、黃曲霉素、水源污染、農藥、亞硝胺、飲酒等多因素協同作用有關。在中醫(yī)文獻中,雖然沒有原發(fā)性肝癌這一病名,但類似的癥狀和體征記載較多,《諸病源候論》曰“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受于風邪,博于臟腑之氣而為也”。《張氏醫(yī)通·雜門》曰“有瘀血發(fā)黃、大便必黑、腹肋有塊或脹”?!鹅`柩·水脹》曰“腹脹、身背大、大與腹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峨y經·倫五臟積病》曰“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晚,腹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以,發(fā)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赌辖浳迨y》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恰如其分描述了右上腹塊。因此在古醫(yī)書描述中,歸類于肝積,癥瘕、積聚、腹脹、黃疸等范疇。肝癌病理學分型為肝細胞肝癌占大多數,其余為膽管細胞癌和混合型肝癌。中醫(yī)對肝癌的病因,可論多為外感邪毒,飲食失調,情志郁結是肝癌的主要病因,而正氣虛損,臟腑失調則是發(fā)病的內在條件。病因病機 1.飲食失調:飲水污染,食物中黃曲霉素的含量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過飲酒漿厚味、過食生冷食物導致脾胃虛弱。在正氣虛弱或肝臟受損的前提下,外邪乘虛而入。2.情志郁結:肝臟疾患與情志變化關系密切。因情志不舒,喜怒失常,導致氣機不暢,血行受阻,重則臟腑功能失調,抵抗力減弱,邪毒外侵而致病。3.感受邪毒:外感六淫邪毒犯肌體,聚于臟腑,致使氣血失調,運行不暢,邪郁日久內聚而成積聚。4.正氣虛弱:肝癌患者中約50%以上的人有乙型肝炎或肝硬化史,故臟腑功能受損,日久氣血失調,肝失血養(yǎng)以致虛弱,正氣虛亦是腫瘤發(fā)生的重要因素。辨證論治 1.脾虛氣常型:癥見面色萎靡、倦怠乏力、納呆暖氣、腹脹腹鳴、大便塘薄、足踝浮腫、舌淡苔燥、脈細或細軟。證屬睥虛失遠,氣機不利。治以健脾理氣,以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常用藥:黨參、白術、茯苓、枳實、神曲、麥芽、烏藥、降香、八月扎、扁豆、生米仁。2.肝氣郁結型:癥見胸腹極悶、脅肋脹痛、走竄不定、暖氣脹鳴、情志抑郁、舌紅、苔白、脈弦,癥屬肝郁氣滯。治以疏肝理氣。方用枳實消痞湯、回逆散、逍遙散。常用藥:枳實、川樸、神曲、麥芽、山楂、茯苓、沉香曲、川棟子、延胡、廣木香。3.濕膽中焦型:癥見腔悶納累、口粒、四肢困重、大便不實或瀉、舌苔白膩、脈細。濕郁化熱,見皮赤便塘、脅肋脹痛、面目發(fā)黃。前者屬濕阻中焦,治以運脾化濕。方用平胃散、二陳湯;后者屬濕熱中阻,治以清熱利濕。方用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常用藥:蒼術、川樸、陳甘、半夏、佛手、藿香、佩蘭、茯苓、枳殼、叩仁,有黃疸者加茵陳、山楂、平地木、田基黃、車前子。4.氣滯血瘀型:癥見肝區(qū)疼痛固定不移、肝痛拒按、面色黎黑、皮膚粗糙、舌質暗有瘀斑、脈弦澀。癥屬氣滯血瘀,筋脈失養(yǎng),治以氣血化瘀,以化瘀而不傷正,治血而兼止血作用,方用失笑散加減。常用藥:生蒲黃、五靈脂、茜草、仙鶴草、延胡、生山查。5.氣血兩虛型:癥見面色不華、頭暈目眩、脅痛、肢體麻木、舌紅、脈細澀,癥屬氣血虧虛、筋脈失養(yǎng),治以益氣養(yǎng)血,方用補中益氣湯、歸脾湯。常用藥:黃芪、太子參、白勺、大棗、當歸、首烏、杞子、雞血藤。6.陰液虛損型:癥見口干咽燥、五心煩熱、頭暈失眠、盜汗、潮熱、舌降、少津、苔剝、脈細數。癥屬陰液虧損,氣陰不足,治以滋陰益氣、補益肝腎。方用生脈飲、一貫煎。常用藥:太子參、生地、天冬、麥冬、石斛、蘆根、必甲、龜版。加減用藥:軟堅散結:石燕、鱉甲、夏枯草、冰球子、瓦欏子。清熱解毒:白花蛇之草、半枝蓮、蛇六谷。消導藥:六曲、山查、炒麥芽、雞內金。中醫(yī)治療展望 目前在某些腫瘤中,已有可能達到治愈的水平,但對多數癌腫病人來說,還未能達到治愈的可能,肝癌的治療如手術、放射、介入治療等有一些肯定的療效,它的特點在于對局部的控制,但遠未能解決復發(fā)、轉移等問題,以及癌腫在體內借以生長的“土壤”問題。中醫(yī)治療有其獨特的優(yōu)點,不獨對癌腫有作用,它更側重于整體角度著手治療,“辨證論治”就是重視整體的一種方式。中醫(yī)認為“治病必求于本”,肝癌疾病在肝,而其本及病機則屬于中醫(yī)的“脾胃”。因此,按脾胃論治,在癥狀改善,生存質量提高,生存期延長方面,確有療效。機理探討發(fā)現,健脾理氣藥能抑制“脾虛”小鼠腫瘤生長,NK細胞功能恢復良好,宿主生存期延長。治療中采用健脾理氣類與放射治療綜合應用,可使瘤體抑制率,明顯優(yōu)于單純放射治療,生存期延長。與化療配合應用,可使瘤體縮小最為明顯。辨證論治是對癌腫患者的整體調治,有可能解決癌腫轉移、復發(fā)的問題。因此,提高整體調治水平,可能是一個重要問題。肝癌的治療、既需要重視整體的調整,又需要重視局部治療,因此綜合治療亦十分重要,要吸取現代醫(yī)學理論中的精華部分,來豐富和完善傳統(tǒng)的中醫(yī)理論,要采用現代醫(yī)學中的各種先進診治方法,來豐富和完善辨證論治體系。中西醫(yī)綜合治療,可以取得更好療效。肝癌的病因錯綜復雜,有生活習慣、環(huán)境污染、遺傳等因素,有些問題有待社會方面解決,但作為個人我們必須注意飲食起居及生活習慣,不食霉變及少食腌熏食物、少飲烈性酒、調節(jié)不良情緒的刺激。體弱者及時補充營養(yǎng),增強體質,積極防治肝病,如乙型肝炎、肝硬化,有肝病者,定期隨訪檢查,可做甲胎蛋白或B超、CT、核磁共振檢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24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日本開發(fā)出預防西尼羅熱的新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