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診屬中醫(yī)望診的范疇,是中醫(yī)獨特的診法,它根據五色與五臟的配屬關系理論,通過觀察面部、肌膚、絡脈、爪甲、眼目及舌的顏色變化來推斷內臟疾病,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傳統(tǒng)的中醫(yī)色診一直停滯在靠直觀目測、用語言描述的感官水平,受醫(yī)生經驗和語言表達能力限制,主觀性強,因此在臨床中出現了診斷標準不統(tǒng)一的情況,影響了臨床療效的提高和經驗的繼承。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顏色光學理論的發(fā)展和測色儀器的更新,國內外已能用精密儀器測定物體顏色,為中醫(yī)色診學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可能。近20多年來,國內的中醫(yī)工作者在色診客觀化方面做了許多研究工作。
常色測定
湖南中醫(yī)學院中醫(yī)診斷研究所科研人員應用改進的北京BC-4型定量式光電血流圖儀觀察健康成人面部常色的血流容積,描記額部、左頰、右頰、鼻尖、下頦的血流容積脈波,認為面部血流容積變化是顏面常色形成及變異的生理基礎之一。他們還對253例健康成人面部、舌尖、爪甲部位的光電血管容積圖進行分析,認為該儀器可較好地反映心血管系統(tǒng)的功能和血液的狀態(tài),對色診的研究可提供一些客觀化指標。
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用日本產CP6R100IDP型便攜式色差計檢測健康成人左右顴部、額部3個部位的L、a、b值,以研究性別、年齡、季節(jié)與面部色澤變化的關系。結果表明,女性L、a值普遍高于男性,且男女都有隨年齡增加而減小的趨勢;b值男性高于女性,且b值男女都有隨年齡增加而增加的趨勢。提示隨年齡增長,面部的光澤和紅色均減少。四季的面部檢測用定量數字證明了祖國醫(yī)學“春應色稍青,夏應色稍赤,秋則色稍白,冬則色稍黑”的常色理論。
首都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用瑞典產AGA782型紅外熱像儀檢測健康成人面部,將全面溫度、色部5區(qū)溫度、明堂色部15個點的溫度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男性面溫較女性高,面額溫度偏高,鼻區(qū)、頰區(qū)溫度偏低,頦區(qū)溫度適中。
病色測定
*色差計測定
湖南中醫(yī)藥研究院科研人員用日本產便攜式色差計進行了病理五色定量測定、氣血陰陽虛證面色測定、慢性肝炎患者面色測定、肺結核病患者面色測定和血液病患者面色測定等研究工作。通過檢測分析,發(fā)現508例成人典型病理五色色差計測色結果與肉眼觀察結果基本一致;氣虛證組、血虛證組、陰虛證組、陽虛證組各組之間面部色澤差異是由于證型之間的差異造成;慢性肝炎肝氣郁滯者L值最低,肝郁脾虛者b值最高,肝陰虧損者a值最高,說明證型不同的慢性肝炎患者確實存在面部色澤差異;131例肺結核患者氣血陰陽虛證各證型之間面部色澤有差別;60例血液病患者中氣虛證組面部澤度高,紅光低,黃光正常;虛證組澤度低,紅光低,黃光高。這些結果與臨床肉眼判斷結果基本一致。認為測色儀器可為中醫(yī)面部色診提供一定的客觀指標。
中山醫(yī)科大學科研人員測定了217例五臟病患者面色,與正常組比較,五臟病面色均偏晦暗,以肝病組最暗黑,心病組最偏紅,脾病組面黃少華,腎病組面色蒼白而黃,肺病組則面色稍紅。
此外,有研究者測定了80例黃疸患者陽黃、陰黃證面色,說明陽黃證與陰黃證面色有明顯差別,肉眼觀察與儀器檢測結果基本一致。還有研究人員用美能達色差計(MinoltaCR-100)對比測定120例健康人與110例發(fā)熱患者的面色。發(fā)現發(fā)熱患者X值比健康人大,Y值比健康人小,提示發(fā)熱患者的面部明度下降。同時指出,不同年齡對數據影響不大,健康人面部不同點所測數據也有差異。
*血管容積儀測定
湖南中醫(yī)學院中醫(yī)診斷研究所科研人員應用改進的北京BC-4型定量式光電血流圖儀檢測氣滯血瘀證和氣虛血瘀證患者面部血流圖。發(fā)現氣滯血瘀證患者面色以青灰為主,氣虛血瘀證患者面色以淡青或淡白為主;氣滯血瘀證患者血管張力和彈性下降,氣虛血瘀證患者受測部位血流容量減少,血管充盈度差。他們還對114例心氣虛證、心血虛證、心脈瘀阻證面部血管容積圖進行檢測,同步觀測中醫(yī)面色、心功能、血液流變學、舌尖微循環(huán)。研究發(fā)現,心氣虛證患者面色以淡白為主兼有萎黃,心血虛證患者面色以萎黃為主兼見淡白,心脈瘀阻證患者面色青灰兼有暗黑。認為不同證型患者面部血管容積變化與心血管功能、局部微循環(huán)、紅細胞比積均密切相關。心病3個證型的面色、面部血管容積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證的病理生理特點。
*紅外熱像儀測定
有科研人員采用紅外熱像儀對陰陽寒熱證患者、脾胃病患者進行面部溫度檢測。認為臨床上寒象越重,面部溫度越低,紅外熱像儀可作為陰陽寒熱辨證的客觀指標之一;而脾胃病中脾胃虛寒證和脾胃濕熱證患者紅外面圖的明暗度都異常,虛寒證暗區(qū)占優(yōu)勢。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研究人員以紅外熱像儀測定研究31例陽亢或陽虛證高血壓患者面溫,發(fā)現陽亢型患者面部平均溫度明顯高于陽虛證。
*數碼攝像技術
首都醫(yī)科大學中醫(yī)藥學院科研人員用日本產奧林巴斯數碼相機及“中醫(yī)舌診專家系統(tǒng)”,分析35例慢性乙肝肝腎陰虛證和27例亞健康狀態(tài)肝腎陰虛證的大學生的面部、手掌、舌象,通過檢測R、G、B值發(fā)現,慢性乙肝和亞健康狀態(tài)在色診方面存在明顯區(qū)別,認為其檢測數據可作為區(qū)分兩種疾病(異病同證)的客觀化指標之一。
*分光光度計檢測
湖南中醫(yī)學院研究人員用MPV-Π顯微分光光度計檢測正常人及脾病3個證型患者明堂部的色相、明度、彩度。研究顯示,脾病3個證型以黃光為主,濕熱蘊脾組黃光反射率大于正常,脾氣虛、脾不統(tǒng)血組反射率小于正常。
其他研究
吉林大學研究人員近年來致力于研究一種光纖探頭式光譜分析和顏色測試系統(tǒng),依據色度學和光譜分析原理,結合醫(yī)生臨床經驗,建立皮膚病變自動分析系統(tǒng)。國外已有運用非侵入性技術對皮膚顏色進行客觀、定量的檢測并廣泛應用于皮膚病、化妝品的研究。已經開發(fā)了一種數字圖像分析系統(tǒng)對面部色素沉著點進行檢測,該圖像分析軟件可自動分析面部大面積的皮膚顏色,可提供臨床所需的可重復性數據,并具有客觀可靠、節(jié)省時間的特點。
自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國內應用色差計、光電血管容積儀、紅外熱像儀等儀器對面部色診的一些理論進行了闡釋和證明,并在臟腑辨證、氣血辨證的面部色診方面做了許多研究工作,為中醫(yī)診斷學提供了一些客觀定量的數據,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國內的色診客觀化研究工作目前僅局限于少數幾家中醫(yī)藥高等院校的科研單位,色診客觀化研究仍停留于實驗研究階段,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究其原因,一是中醫(yī)理論更多強調的是功能活動而非實質,且人體個體差異較大,如何對這種動態(tài)功能狀態(tài)和個體差異進行評價尚有待進一步研究。二是現在所使用的色診儀器是直接將別的學科或西醫(yī)學的檢測儀器拿來為我所用,而實踐發(fā)現,這些儀器所測數據并不能反映中醫(yī)色診的全部信息,中醫(yī)色診仍需要研制高性能的仿真儀器。其三,從信息科學理論看四診客觀化研究思路,目前的客觀化研究并沒有增加信息通道容量,通過有限的部位和層次探測對象信息不能反映多層次、多部位病理本質,目前的客觀化思路只是對傳統(tǒng)診法的模擬和證實,其理想結果與傳統(tǒng)色診所能達到的水平在理論上是一致的,沒有促成診斷信息的質變。其四,由于面部色澤復雜多變,臨床還需結合其他診法綜合判斷,單純依靠色診的一些定量數據來診斷病證還不夠全面準確。其五,目前色診研究使用儀器不統(tǒng)一,加之儀器本身檢測方面的缺陷,存在檢測指標不統(tǒng)一,信息收集不全,樣本數小,系統(tǒng)重復實驗少,客觀描繪不夠確切的問題,實驗指標診斷的特異性、敏感性方面不夠成熟。因此,要將部分近20年來獲得的色診實驗指標作為病證診斷標準,尚需要進行更深入地臨床和實驗研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24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