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復制各自的父母-----志剛和家慧的故事。
志剛與家慧漸漸注意到,夫妻倆每次吵架幾乎都是為同一類問題:家慧覺得她在生活上對志剛照顧得無微不至,為他付出那么多之后,志剛卻不懂得感激她、疼惜她;志剛覺得這些愛的背后帶有條件,他怕若接受家慧的愛就要付出痛苦的代價,會被操縱而失去自主權。因而,家慧對他越好,志剛的戒心就越強。
家慧對志剛愈好,志剛的心逃得愈遠,家慧就追得更緊。兩人一追一逃,直到家慧痛苦得受不了時,兩人就大吵一頓,讓關系中累積已久的壓力暫時釋放,然后繼續(xù)跳你進我退的婚姻探戈舞。
這情形一直到兩人一起參加婚姻研習會,并且開始接受輔導之后才改觀。兩人驚奇地發(fā)現,他們竟不約而同地在婚姻中,重復了“原生情結”-----各自父母間掙扎了一輩子的事情。家慧與她的母親都把家慧的父親當太上皇,她倆都極需要他的贊許,心中也一廂情愿地創(chuàng)造無言的契約:只要我們好好服侍你,你就應該欣賞我們、愛我們。家慧的父親一直未能履行這個心理契約。于是,家慧不知不覺把原生家庭中未得滿足的心理需求帶進自己婚姻中,不斷地服侍志剛,潛意識中卻期望志剛自動地把父親所欠她的愛、贊賞與注意力給她。在志剛的原生家庭中,母親的愛的背后往往另有目的,他從小看到母親在施惠予人之后用人情債與罪惡感來控制父親與家人。于是婚后,每次家慧對他好,他就“心里怕”。
這個領悟幫他們認識到,是“移情作用”惡化了他們的關系,他們于是停止互相責怪,而經過一段時間鍥而不舍的努力,學習“互相尊重”等等親密關系的技巧。志剛學著感激、贊許家慧所做的;家慧則提醒志剛,她的愛不帶條件。他們終于突破雙方的連鎖及造成惡性循環(huán)的核心情結,建立起彼此了解、互相疼惜的親密關系。
不要內化父母的行為-----文豐和凱莉的故事
文豐與凱莉剛搬到新地方,雖然凱莉想辦法與鄰居交往,但總覺得很難與他們熱絡起來。當她想跟文豐分享缺少朋友、心中寂寞的感受時,文豐卻說:“你煩不煩,只會整天抱怨,為何不讓自己快樂起來?”兩人為此大吵了一架。
隔天,兩人情緒和緩之后,一起平心靜氣地分析吵架的緣由。凱莉發(fā)覺,在短短的爭執(zhí)之中,她竟有兩個“核心情結”被引爆。一個是“怕寂寞”。原來,小時候鄰居沒有同年齡的小孩,她從小孤單地一人長大,所以很怕沒有朋友。她的另一“核心情結”是:“為何沒有人可以將心比心地聽我訴說心里的感受?”原來,她成長時母親常在她想吐露心聲時潑她冷水,不是不許她表達負性感受,就是曲解她的意思。因而,當文豐不能耐心傾聽,反而否定她的感覺時,她就產生過激的情緒反應。
當凱莉在表達孤單、痛苦、脆弱、無助等細膩的情緒感受時,文豐一下子不知道該怎么幫助她,無意中引發(fā)了文豐心中“怕無能”的“核心情結”。原來,文豐小時候也有許多柔細、脆弱的真情,但每當他想表達這些感受時,父母就像許多父母一樣,不但不懂得傾聽、疏導文豐的情緒,反而告訴他男孩子要“打落牙和血吞”才勇敢。不知不覺,文豐就“內化”了父母的行為方式,在自己的婚姻中與凱莉的“核心情結”對上,起了連鎖反應,不但不能體會凱莉的感受,反而為了掩蓋潛意識中的羞恥感,指責凱莉不該成天抱怨。
當他們都領悟到雙方過去的心理歷史如何在目前關系中重現時,沖突就開始有了轉機。彼此較能掌握處理問題的關鍵,學習溝通技巧。
這首是由阿根廷探戈無冕之王卡洛斯·伽達爾Carlos Cardel作曲,伊扎克.帕爾曼(ItzhakPerlman)演奏的探戈的曲調"Por unacabeza",中文翻譯名為《一步之遙》。
這首曲子是電影《聞香識女人》中經典的舞曲片段的音樂,當片中雙眼失明的退休上校(艾爾帕西諾飾)于紐約一家高級餐館的舞池中與一位女士翩翩優(yōu)雅、交織旋轉而忘情地大跳探戈。
而同樣一首曲子、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場景,卻也同時出現于在電影《真實的謊言》中一段阿諾史瓦辛格與女間諜之間激情而又挑逗爾虞我詐的探戈擁舞。甚至在CSI NY第四季第五集里夜晚守門人在每年的結婚紀念日,與假想是已逝五年的妻子跳起當年他們作為夫妻的第一段探戈。
擴展資料:
聞香識女人劇情簡介:
查理是貝爾中學的學生,生性率真、靦腆。因目睹了同學的惡作劇而被校長威逼利誘。要么妥協,要么恪守原則,本來平靜的求學之路頓起波瀾。人生被迫面臨一次抉擇。退伍軍官弗蘭肯是個喪失了光明的殘疾人。同時也喪失了對人性的信任和生活的勇氣。
他把自己的心靈閉鎖于無限的黑暗之中,并決心完成一次“回光返照”似的旅行后體面地結束自己的生命。命運之神安排他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相遇,用相異的手法彼此縫合對方的傷疤,讓不同的人生相互救贖并最終做出相同的解釋。
一次意外的邂逅,一場“性感”的探戈,一次恣意的飆車和一段酣暢淋漓的演講為觀眾完整的勾勒出生命從“毀滅”到“重生”的全部過程。
參考資料:一步之遙-
探戈起始于布宜諾斯艾利斯(Burenos Aires - 南美洲阿根廷的首都)鄰近下階層的地方,特別是聲名狼藉的雷納斯貝瑞歐(Barrio de las Ranas)城鎮(zhèn),女士們穿著寬裙,男士們著南美洲牧人的服飾,腳上穿著長統靴子和佩帶馬刺,以如此累贅的服飾來跳舞,之后就形成現今探戈舞(the Tango)的前身。
鄉(xiāng)鎮(zhèn)前衛(wèi)的人們看了這種舞之后,將它引至酒吧,并作了兩項改革。其一,以哈巴內拉(the habanera)節(jié)奏制造夢幻效果;其二,改變了它的舞步,不再是一般通俗的舞。探戈的名字第一次在歐洲被聽到是在19世紀末,在1900年之后,僅有稀少的阿根廷業(yè)余舞者在法國巴黎表演。在這些舞者當中具有最大潛能的是Mr. Monsieur Camille de Rhynal,后來他成為一位有名的舞者、作曲家、作家和無數的舞蹈比賽的主辦人。
于1907年他建議Mr. George Edwards將已經風靡阿根廷的探戈舞介紹到倫敦舞臺。Mr. Edwards立即召集Ms. Gabrielle Ray(她是一位享譽盛名的音樂喜劇歌手和舞者),Mr. M. de Rhynal在她的協助之下,提供經紀人舞蹈的構想,然而,當一切就緒時,卻發(fā)現無法呈現給倫敦觀眾。
在同年(1907年),Mr. M. de Rhynal在位于耐斯(Nice)的皇家鄉(xiāng)村俱樂部(Imperial Country Club) ,號召一些舞蹈熱衷者包括俄羅斯(Russia)的女大公爵Anastasia,經由精心研究、實驗,使它適用于舞廳里跳的探戈,并在同年舉辦了一場冠軍角逐賽。
這新式的探戈舞很快的被巴黎一些愛好舞蹈者接受,于1909年大肆盛行于巴黎,一家叫精益求精 (Excelsior)的報社舉辦了一場舞蹈比賽,比賽項目包含了探戈舞(The Tango),由Mr. M. de Rhynal 獲勝,當時的舞伴是Ms. Mado Minty。
以上是探戈舞有名的歷史背景故事,探戈舞于1911年被引進英國,但當年并不盛行,直到第二年的夏天之后,有人在法國的休閑渡假城鎮(zhèn)都威爾(Deauville)、黛納多(Dinard)和其它俱樂部看到此種舞,才再度引入倫敦,造成狂熱。
于1912年Mr. George Grossmith和Ms. Phyllis Dare在歡樂戲院(Gaiety Threatre)跳此種舞,他亦是大力的促使探戈舞在英國盛行的功臣之一。他記憶猶新的告訴他的友人:「1911年的冬天,我拜一位巴黎的舞者—Mme. Jean de Reszke為師,在上第一堂課時,發(fā)現她雖是一位上了年紀的婦女,但是跳起舞來卻像個十八歲的少女?!?
1914年之前的探戈舞,與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探戈舞有很大的差別,不僅僅在節(jié)奏方面,甚至步法和體態(tài)都不同。兩位老師所教的舞沒有完全一模一樣,且也沒有想到要去建立標準,有時舞步以西班牙文取名、有時法文,常引起紊亂,每年雖經常有新的探戈舞步發(fā)布于期刊上,但因舞步名稱沒有統一,成效不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33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心理救援應重視三方面工作
下一篇: 美國患癌男孩成抗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