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是傳統的食品兼藥品,作為中國傳統中藥常用藥,在民間日常生活中,也一直得到普遍的運用。古代醫(yī)師稱之為:通神而至靈、和魂而煉魂、利竅而益肌、調養(yǎng)而理衛(wèi)的上品仙藥。1987年10月,衛(wèi)生部頒布的文件中將茯苓歸入既是食品又是藥品名單。
由于茯苓中的有效成分本身不溶解于水,且本身并不表現出藥理功能,只有經過加工處理,將茯苓多聚糖轉化為茯苓多糖,才能獲得藥用價值,并方便地運用于食品中。SPA-120水溶性茯苓多糖就是一種超越茯苓藥用功能的新型食品配料。
茯苓在我國的食用和藥用歷史
傳統中醫(yī)藥理論對茯苓的論述:茯苓的其他古稱包括: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苓、松木薯,其處方用名為茯苓。其藥性味甘、淡、性平,歸心、脾、肺、腎經。
功能與主治:利于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常用配伍及處方:
用于小便不利,水腫。處方:五苓散,茯苓升麻湯,防己茯苓湯,葵子茯苓散,茯苓杏仁甘草湯,茯苓術甘湯。
用于脾胃氣虛,食少便溏,體倦乏 力。處方中常于人參、白術、砂仁等益氣健脾藥配用。
用于心神不安,驚悸,失眠。氣虛血少者常于人參、當歸、酸棗仁、龍眼肉同用。若心氣虛,不能神,驚恐而不安臥者,常于人參、遠志、龍齒同用,如安神定志丸。
處方用量:9~15克。
民間的其他食用方法:
茯苓酒:茯苓粉用曲米釀酒同飲,治頭風虛眩,暖腰膝,主王勞七分。
茯苓奶粉:《本草正》:“若以人乳拌曬,乳粉既多,補陰妙。”
茯苓夾餅:利水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zhongyizatan/765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那氏778生物工程技術推廣應用見成效